材料一 中国南极已经建成和即将开建的科考站分布图,科考站队员在泰山站附近施放探空气球照片。
1.包括新建站在内的我国五个南极科考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某科考队员在科考期间,为了解泰山站附近大气状况,释放探空气球进行探测。他发现这里的气球以同样的速度升空,比在上海(填:先/后)到达平流层。(4分)
【答案】长城站先
【解析】考点:地球公转意义、大气垂直分层。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在南极圈内、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五个南极科考站中,只有长城站不在南极圈内。大气圈在对流层顶部即过度到平流层,对流层顶部的高度大体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南极附近的泰山站对流层顶部的高度比上海小,故在同样的上升速度下,探空气球升空时比上海先到达平流层。
2.照片显示,科考队员在室外除了身着红色御寒衣帽外,还佩戴护目镜。佩戴护目镜主要目的是。(单选)(2分)
A.预防冷空气对眼睛的伤害
B.预防冰雪地面对太阳辐射强烈的反射给眼睛带来的伤害
【答案】B
【解析】考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除了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外,还反射部分太阳辐射。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不同,大致是颜色越浅,反射率越大。南极地面冰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达到75-95%,如此强烈的阳光会灼伤人的眼角膜上皮,引起雪盲症。因此需要佩戴护目镜,以保护眼睛。
材料二在俄罗斯南极东方站冰钻中,冰心记录的气候信息表明,南极42万年来经历了4个冰期—间冰期循环, CO2和CH浓度变化主要趋势与冰期循环类似,从最低值向最高值的过渡与冰期向间冰期过渡是一致的。目前大气中CO2和CH的浓度水平在过去40万年中从未出现过,揭示了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剧烈增长。
3.简述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剧烈增长,可能给南极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
【答案】温室气体的剧烈增长,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包括南极在内的极地地区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加上海平面上升加剧海水侵蚀海岸一带的冰川,冰川面积缩小,海水倒灌使得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极地陆地生物生存空间减小,生存环境恶化;沿海海水温度升高,海洋冷水性生物死亡,企鹅等食物来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风险加大。
【解析】考点:全球变暖,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引发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地理环境发展整体性变化。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影响水文,即极地冰川融化导致冰川面积减小、海水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等;影响生物,即海水生物因不适应温度升高而死亡、以海水生物为食的企鹅等动物不仅家园面积减小,而且食物也减小;影响土壤,即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带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淡水生物无法生存;影响地貌,即海平面上升,海水对海岸侵蚀加剧等。最显性的不利影响除了冰川减少外,就是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三2023年4月6日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完成,下图为“雪龙2号”科考船自南极返回上海航线示意图。
南极“雪龙2号”科考船返航线路示意图
4.返程过程中,在船上的科考队员发现日出时间越来越(填:早/晚),海水温度变化状况是
,船只吃水深度变化状况是。(6分)
【答案】早先升高后降低先变深后变浅
【解析】考点:地球公转意义,海水的性质。图示标明船队在3月1日离开南极大陆,4月6日抵达上海,这期间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越向北,昼越长,故日出越早。海水热量来自太阳辐射,故海水的温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故沿途海水温度先升高,过了赤道后降低。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船只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故沿途船只吃水深度先变深,过了赤道后变浅。
5.科考队员发现,甲海域风浪比乙处大,解释该现象的成因。(4分)
【答案】甲海域位于西风带,风力大;乙海域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为无风带。
【解析】考点:海水运动、大气环流。风浪,是海水运动形式之一,风力越大,风浪越大,航行的船只安全风险越大。根据纬度位置判断,甲海域位于西风带,风力大,故风浪大;乙海域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为无风带,故无风浪。
二.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的远郊区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图示区域此时出现锋面,在图中锋线上画出锋面符号,并简述该锋面形成过程。(6分)
【答案】
画图:画冷锋的天气符号(注意:▲朝向东南)
受逆时针方向辐合的水平气流控制,西北侧冷气团主动向东南侧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
【解析】考点:锋面气旋 图示区域位于低气压场西南部,锋线位于低压槽,锋线西北侧偏北风来自高纬,为冷空团;西南侧西南风来自低纬,为暖气团。受低压影响,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西北侧冷气团主动向东南侧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
7.图示区域西北部A地,每逢暴雨天气,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人为原因是(选填:陡坡开垦/草地放牧),缓解该问题的对策是。(4分)
【答案】陡坡开垦 退耕还林(还草)
【解析】考点:生态问题。A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在暴雨天气,地表流水侵蚀、搬运力强,易引发水土流失。图中此处出现耕地,说明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是开垦耕地后破坏原始森林植被导致。草地有保持水土作用,草地放牧,并没有破坏草地,暴雨天气不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森林草原都有保持水土的生态环境效益,故缓解水土流失的对策应该是退耕还林(还草)。
8.该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为了开发水能,相关专家选定B处作为水库大坝位置。从地貌和建设成本角度解释其理由。(6分)
【答案】B处为峡谷地貌,河岸深切而狭窄,在这里修建水库大坝的体积小,施工成本低。
【解析】考点:流水地貌与经济活动。B处河两岸,为陡崖,符合峡谷“河岸深切而狭窄”的特征。因为河谷狭窄,大坝体积小,需要的建筑材料少,施工成本低。
9.甲、乙两村村民为了增加收入,均开设农家乐,吸引附近大城市周末来此休闲度假。列举它们各自可以经营的休闲项目。(4分)
甲村:
乙村:
【答案】甲村:泡温泉、攀岩、游泳、钓鱼等;乙村:春季苹果花节,秋季苹果节,认养苹果树、手工制作苹果干、苹果醋等特色食品。
【解析】考点: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甲村附近有温泉,可以开设泡温泉;附近有陡崖,可以开设攀岩运动项目;有水潭,可以设立游泳、钓鱼项目。水潭边有陡崖,风景也是很独特,吸引游客。乙村有大片的苹果园,四季景观差异大,春季赏花、秋季摘果、手工制作相关食品,都可以吸引都市游客休闲。
三.2017年12月6日,西(安)成(都)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全线长约658千米,设计时速为250千米,穿越大巴山、秦岭,为世界首条穿越艰险山脉的高速铁路。2022年初在成都读大学的小张同学和3个舍友一起,利用寒假从成都出发,沿西成高铁,开展了一次游学活动。下图为西成高铁线路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游学小组在出发之前做游学攻略,首先研究了铁路沿线的地形。
10.他们在观察地形图时,发现自成都到西安,西城高铁沿线地势变化大,具体是。(2分)
【答案】先升高后下降,过了汉江谷地后再升高,越过秦岭后再下降
【解析】本题考点是地图阅读能力。西成高铁线路示意图显示,从成都到西安,依次经过的地形区有四川盆地、大巴山、汉江谷地、秦岭、关中平原,故地势变化状况是先升高后下降,过了汉江谷地后再升高,越过秦岭后再下降。
游学小组发现西成高铁陕西段的桥隧比高达94%,在秦岭中超过10千米的特长隧道就有7座,非常壮观。而且发现选择隧道的位置很有讲究。为此,他们专门拜访了相关地质学家,并获得了其中一个隧道的地质构造剖面图。
11.图中甲处地表岩石形成时间_ (填:早/晚)于乙处地表岩石,图例中的三种岩石都属于(写出岩石类型)。(4分)
【答案】早 沉积岩
【解析】本题考点是地质构造、沉积岩。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地表岩石年龄年龄中间老、两翼新。乙处地表岩石和甲处两翼岩层相同,故甲处地表岩石形成时间早于乙处。沉积岩种类多,图例中的三种岩石均是典型的沉积岩。
12.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均属于背斜,但隧道选址却在甲处,主要原因是。(4分)
【答案】甲处地下没有石灰岩,不易被流水溶蚀,地基稳定,可以保障铁路安全
【解析】本题考点是喀斯特地貌与工程建设。交通、水库大坝等工程选址,要求地基稳固,以保障安全。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会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甲处地下没有石灰岩,不易被流水溶蚀,地基稳定,可以保障铁路安全,而乙处则相反。
13.西成高铁工程设计要穿行于高密度隧道群,主要目的是( C )(单选题 2分)
A.免遭泥石流、滑坡的破坏
B.绕开地质复杂地段,降低工程造价与难度
C.实现高铁直行,保障行车安全与高速
D.节省建桥资金的投入,缩短建设工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是交通线路的区位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河流湖泊、植被、人口密度、经济分布、工程目的和要求等,都影响交通线路的具体位置。西成高铁工程设计时速快,只有实现高铁直行,才能保障行车安全与高速,在经过山区时,只有开凿隧道群,才能达成此目的。开凿隧道,增加了工程造价与难度,增加建桥资金的投入,延长建设工期。山地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主要与山地地形有关,开凿隧道,也无法阻碍其发生。
游学小组发现在李白故里江油市的乡村和在古城西安市远郊区的乡村看到风景迥异,他们将两地的风景照发到微信朋友圈。
14.下面两张照片中,属于江油市是,属于西安市的是(填数字代号 2分)。
【答案】② ①
【解析】本题考点是植被特征及其气候因素。西成高铁线路示意图显示,秦岭是1月0℃等温线和800mm年等级水量线经过之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冬季树叶葱绿,②照片中有的树树叶依旧葱绿,应该是处秦岭以南江油市的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光枝秃干,①照片中的树木符合这一特征,因此应该拍摄于秦岭以北西安市的乡村。
游学小组到达西安后,分别拜访了郊区某苹果园农户、某家成都电子西安分厂厂长、成都川菜馆老板,了解成西高铁建成后对他们生产经营的影响。
15.请分别写出游学小组在拜访活动中可能获得的信息。(6分)
苹果园农户:
电子厂厂长:
川菜馆老板:
【答案】
苹果园农户:和四川客商往来更加便利了,获得更多的订单,市场扩大,果园利润上升。
电子厂厂长:回成都工厂总部开会、总部派遣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西安分厂指导、交流等更加方便了,提升了工厂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川菜馆老板:去四川各地的饭店现场考察更加便利了,菜馆有了更多的来自四川食材和料理信息,丰富了菜色、品种、口味;来自四川的游客明显增多了,菜馆的营业额有大幅度上升,准备扩大菜馆经营规模。
【解析】本题考点是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成西高铁建成后,缩短了四川和陕西的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城市的辐射范围,使得四川和陕西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本题设问的实质是成西高铁建成后,改善了西安农业、工业、旅游餐饮业等行业的交通区位条件,有利于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以苹果园为代表的农业,主要是扩大农产品市场;和成都有生产联系的电子厂,主要是技术、信息交流效率上升,提高了技术和生产效率;以川菜馆为代表的餐饮业,主要是进一步增加了餐饮的四川特色和食客来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相应角色设定给予的关于交通运输对其行业发展有利影响的说法,都可以给分。)
四.尼日尔河源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是非洲西部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尼日尔流域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中游出现了少见的“内陆三角洲”,该三角洲也是流域内重要的种植业区。入海口三角洲及附近大陆架浅海区分布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位于尼日尔河下游地区的尼日利亚是非洲较大的经济体,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科技落后,制约了经济发展。
材料二 尼日尔河流域简图
尼日尔河流域简图
16.尼日尔河最主要补给水源是(选填:冰雪融水/大气降水/湖泊水/地下水),自上游到下游河水水量变化规律是( )(单项选择)(2分)
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先增加后减少D.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大气降水 D
【解析】本题考点:河水补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尼日尔河流域位于低纬、热带,发源地是海拔2000米左右的富塔贾隆高原,因此不可能有冰雪存在。流域内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400mm以上,故最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河流从源头向东北流的河段所在地区,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蒸发量逐渐增大,且内陆三角洲地区发展种植业,农业灌溉用水多,故水量减少;河流转向东南的流域范围内降水量逐渐增加,故河水量也增加。因此自上游到下游河水水量先减少后增加。
17.尼日尔河流域东部A、B、C三地典型植被类型依次是热带雨林、、热带荒漠,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了(选填:纬度/从沿海到内陆/垂直/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4分)
【答案】热带稀树草原 纬度
【解析】 考点:植被分布的气候因素,地域分异规律。图示表明B地年降水量在200-400mm,为半干旱区,典型植被为草原。又位于低纬,故典型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A、B、C三地植被自南向北随纬度变化而更替,属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虽然三地的水分(降水量)状况差异显著,海陆位置也是沿海到内陆,但三地降水量差异是相应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结果。而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热量)差异,即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主要因素。
18.河流中游内陆三角洲和入海口三角洲的共同成因都是作用,沉积碎屑颗粒粒径变化方向(选填:相同/相反)。(4分)
【答案】流水沉积 相反
【解析】本题考点:流水沉积作用。三角洲是河流从上游方向带来的碎屑物到达地势平坦地区,因水流速度减慢而沉积形成的,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但河流在两个三角洲的流向相反,故碎屑颗粒粒径变化方向也相反。
19.与河口三角洲相比,内陆三角洲的种植业更加发达,从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4分)
【答案】内陆三角洲纬度较高、海拔较高,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比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河口三角洲要凉爽,更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密度大,丰富的劳动力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解析】本题考点:人口分布因素、农业区位。地势高低决定河流流向,故河流中游内陆三角洲海拔比入海口三角洲高,图示表明其纬度也偏高,年降水量400mm左右,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适合人类居住;河口三角洲海拔低、纬度低,气温高,年降水量2000mm以上,气候湿热,不适合居住,故人口稀疏,流域内经济落后,发展种植业主要依靠人工劳动,故内陆三角洲农业相对劳动力丰富,利于发展种植业。
20.非洲经济总体落后,我国 “一带一路”倡议契合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愿望。以尼日利亚为例,分析中尼可以加强合作的内容及意义。(6分)
【答案】(1)深化能源合作 尼日利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中国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围之一。中尼双方可以通过能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可以加大在尼日利亚石油勘探、开发、加工领域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尼日利亚石油产业链水平;尼日利亚可以进一步增加对中国石油的出口。
(2)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尼日利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中国具有强大的基建能力。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加强与尼日利亚在交通、通信、能源、港口等领域的合作建设,加强相关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提升尼日利亚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为经济、贸易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
(3)促进人文交流 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尼日利亚可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解析】本题考点: “一带一路”。区域协调合作。区域合作,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经济互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力图将各个国家的交通、能源、贸易、旅游、文化等多种行业、领域的社会发展内容对接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尼日利亚经济互补性强,中国人口多,经济发展快、水平相对高,对包括石油在内的各类资源需求量大,市场大,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相对充足,有强大的基建能力,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有我国倡导建设“一带一路”的政策支持。尼日利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资金不足,科技落后,交通、通信、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石油开采和加工技术落后,教育水平较低,与我国相隔遥远,文化景观差异巨大,因此可以在教育、文化、旅游等人文领域加强合作,获得双赢。
五.我国新疆是世界三大长绒棉产区之一,2022年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0%。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新疆棉花产区分布示意图
新疆棉花产区分布示意图
21.导致新疆棉花品质高、呈较大面积的块状零散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和天山北麓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填写字母代号)(4分)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答案】B D
【解析】考点:农业区位因素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棉花有机质积累,故品质高。因气候干旱,水分缺乏,塔里木盆地边缘和天山北麓有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为棉花种植提供水源灌溉。
材料二 每年9月下旬至11月初,是新疆的采棉季。2010年之前,新疆棉花主要由人工采摘,季节性用工短缺成为新疆棉农面临的最大难题。每到采棉季,来自河南、山东等地的采棉工就背上行囊,搭乘“采棉专列”进疆务工。“一台机器顶得上一支采棉大军。” 2010年以来,随着自动化、智能化大型采棉机在万亩棉田闪亮登场形成对比的是,十多年前热热闹闹的“采棉专列”逐渐消失了。
2007年10月11日新疆人工采摘新棉2023年10月11日采棉机在新疆博乐市
达勒特镇巴润古尔村的棉田里采收新棉。
22.9月下旬开始新疆棉花采摘自南向北依次展开,形成了棉花采摘“南早北晚”的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选填:纬度/地形)(2分)
【答案】纬度
【解析】考点:农业区位因素自南向北依随着纬度升高,气温渐低,热量渐少,棉花成熟期渐晚,采摘期也渐晚。
23.我国出现 “新疆采棉专列”的主要原因是。其逐步消失的原因是。(4分)
【答案】人工采摘棉花,对劳动力需求量极大,但新疆人口稀疏,劳动力不足,吸引人口丰富地区的劳动力季节性迁入农业科技提高改变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机械逐渐的推广使用,减少了劳动力对数量需求
【解析】考点:人口分布农业区位因素变化新疆因水资源短缺,人口稀少,2010年之前在人工采摘棉花需要大量劳动力,河南、山东等地是人口密集区,为满足短时、大量劳动力的迁移,铁路部门开设“新疆采棉专列”。采棉机的推广,属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现的是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自动化、智能化大型采棉机,大大减少了采棉效率,故而减少的劳动力对数量需求,人口季节性迁移需求大大减少,“新疆采棉专列”也逐步消失。
材料三 新疆棉农在棉花采收后,大量棉花秸秆通过下图所示方式加以利用。
24.简述棉花秸秆这种利用方式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4分)
【答案】提高棉花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率,带动畜牧业、肥料制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棉花秸秆附加值,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减轻土壤污染,改善环境。
【解析】考点: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经济角度看,棉花种植,属于种植业;图示中体现经济效益的信息有:“饲料化——喂养动物”,这属于畜牧业生产;“肥料化——制作有机肥”,这属于工业生产。棉花种植——牧业生产——工业生产,这不仅提高了棉花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率,而且带动畜牧业、肥料制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棉花秸秆附加值,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从环境角度看,图中体现环境效益的信息有:直接碎料化还田、饲养动物的排泄物还田、制作有机肥还田,直接增加棉田土壤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减轻土壤污染,改善环境。
材料四 2014年以来,新疆从产棉大区向纺织大区迈进。据悉,2014-2020年,全疆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从560家增加到3328家,其中吸引内地来疆投资企业有1034家。未来新疆纺织业的发展必将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优化产业供给结构和质量,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契机,实现更高质量的大发展。
25.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明新疆棉花产业“从棉花大区向纺织大区迈进”的合理性。(6分)
【答案】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边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有政府优惠政策、棉花丰富优质、地价低、我国人口多国内市场大的优势,吸引相关企业迁入;向西直接面向中亚、西亚、欧洲,有国际市场广阔的优势。因此,新疆从棉花大区向纺织大区迈进,有利于完善棉花产业链,提高棉花附加值,带动新疆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考点:工业区位,“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示意图显示了新疆的地理位置特征是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边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展纺织业的区位条件,不仅有棉花原料丰富、质量好,地价低、政府优惠政策优势,而且有“一带一路核心区”的位置优势,向西拥有国际、向东拥有国内两个庞大市场,因此发展纺织业条件优越。纺织业的发展,给新疆带来经济效益有有利于完善棉花产业链,提高棉花附加值,带动新疆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新疆为边疆省份、少数民族省份,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有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因此,棉花产业升级发展,是合理的。
【点拨】评价人类某活动的合理性,包括两大要点:有利的条件,有利的影响。若是不合理,也包括两大要点:不利的条件,不利的影响。条件,从“自然、人文”两个角度分析;影响,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