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统计 | 考点分布 | 考情分析/热点解读 |
2022年湖南卷第14~16题 | 湖泊水量变化及其对湖泊-地下水之间补给关系 | 此部分考察多以河流、湖泊为命题背景,将水循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文(水系特征)与其他要素相结合,要求分析水量变化情况及其原因、水体补给方式等,考察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致,并且这个趋势会继续延续。 |
2022年浙江卷第23题 |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 |
2021年浙江卷第27题 | 水平衡与旱涝灾害 | |
2023年浙江卷第27题 | 水平衡与旱涝灾害 | |
要点01 已知区域水量变化情况,分析其原因影响
要点02 水体补给方式分析
已知区域水量变化情况,分析其原因影响
(2022·湖南卷·14~16题)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答案】1.D 2.B 3.D
【解析】1.读图可知,该湖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该湖泊地表径流输入量变化明显,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相互补给量较少,根据湖水收支变化状况判断,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不是气温、 降水量、 蒸发量,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3.前面分布可知,20世纪80年代湖水水位明显下降,而2000年以来湖水水量略有上升,湖水水位略有上升,该湖泊湖岸地区出露的湖滩减少,沙源减少,因此当地沙尘天气增多的可能性小,排除A;2000年以来入湖地表径流量比80年代明显增加,因此利用入湖河流水源进行灌溉的用水量可能减小,因此当地灌溉面积扩大的可能性小,排除B;入湖径流增加,湖水水位上涨,因此湖岸线应向陆地方向后退,两时期相比湖岸线不稳定,排除C;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水量增大,水面扩大,为周边提供较多的水源,因此有可能绿洲面积增加,D符合题意。故选D。
水体补给方式分析
(2023·湖北·10~12题)藏色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体)中北部。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岗日不同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冰川朝向 | 2006年 | 2015年 | ||
数量(条) | 面积(km2) | 数量(条) | 面积(km2) | |
西北 | 18 | 22.3 | 19 | 21.9 |
北 | 12 | 13.4 | 12 | 12.9 |
东北 | 13 | 89.6 | 13 | 87.9 |
东 | 12 | 64.5 | 13 | 63.6 |
东南 | 5 | 9.4 | 5 | 9.1 |
南 | 5 | 72.9 | 5 | 72.2 |
西南 | 6 | 8.0 | 6 | 8.2 |
西 | 11 | 22.0 | 11 | 21.8 |
4.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间,该区()
A.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大
B.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小
C.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小
D.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大
5.与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积增加,原因可能是()
A.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小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山地植被覆盖率较高 D.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6.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该区冰川整体上()
A.保持稳定不变B.处于退缩状态C.正向山麓延伸D.处于扩张状态
【答案】4.C 5.D 6.B
【解析】4.2006年北朝向冰川面积为13.4km2,南朝向冰川面积为72.9km2,2015年北朝向冰川面积为12.9km2,南朝向冰川面积为72.2km2,北朝向冰川较小,南朝向冰川较大,AB错误;从退缩率来看,北朝向退缩率为3.7%,南朝向退缩率为0.9%,北朝向退缩率更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5.西南朝向与其他朝向受全球变暖影响较为接近,A排除;此处位于羌塘高原,人类活动较少,且冰川增加与山地植被覆盖并无直接关联,BC错误;受西风影响,西南方向降水可能增多,冰川面积增加,D正确。故选D。
6.从各个朝向来看,除了西南朝向冰川增加外,其他朝向冰川面积均呈缩小趋势,说明冰川整体上呈现退缩态势,冰川向山上退缩,B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B。
(2021·广东·高考真题) 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之间。左图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右图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由左图可知,当流量从14 278m3/s降至6888m3/s时,该河段( )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2.根据右图,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答案】1.A 2.A
【分析】1.由图示可知,当流量从14 278m3/s降至6888m3/s后,边滩体处的流速大幅减少,此处以河流沉积作用强,才会形成边滩,而深槽区流速减少较少,流水侵蚀作用强,才会形成深槽,说明此时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而边滩体处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边滩体会扩大,选项A正确,排除选项B、C、D。故选A。
2.根据材料可知,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说明泥沙沉积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库可以蓄水拦沙,三峡水库的运行使得长江中游河道的来沙量减少,因此导致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选项A正确,排除选项B、C、D。故选A。
水库建设的意义:1、防洪:上游筑坝拦水可以调节水流量,降低洪水对中下游的影响,水利工程设施例如大堤还可以防止潮沙和河水对对岸的冲刷,保持水土,对低洼城市具有防洪作用,防止洪水对农业的伤害。2、用水:解决地方用水,合理分配水利资源。例如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也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3、航运:大坝蓄水后,使上游河道变宽变深,改善上游航运条件,减少了季节对航运的影响。4、供电: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吉能源,减少燃油,燃煤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如三峡水电站有力的解决了中国南方的能源危机,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5、灌溉:如都江堰担负着四川盆地农田的灌溉、成都市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水库建设的不利影响:1、对鱼类的影响:修库筑坝会改变流速、水温、水位等信息,必然会影响到鱼类的产卵和生长。其中一些大坝的建设更是切断了其洄游通道,使得一些鱼类无法产卵而数量明显下降,影响了种群繁殖。2、泥沙问题: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引发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等:多建在断裂带和地质灾变区上的水库,水体聚集,导致地壳结构变化,可能成为诱发地震的条件,如现在三峡工程的最大弊端,齐岳山东北断裂,并很可能引发地震。3、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1)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 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2)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也要拆迁重建,以及影响文物古迹的保护。
3.(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塔里木河下游某地部分地理要素剖面示意图。该地的地下水主要靠地表径流补给。图中,相对于荒漠()
A.河岸林地地下水含盐量低 B.耕地地下水埋藏较深
C.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较少 D.耕地地表水蒸发量小
【答案】A
【详解】由图可知,与荒漠相比,河岸林地距河流更近,地下水位更高,地下水直接接受河水的补给,含盐量较小,而荒漠的地下水中含有更多的地下水流动过程中和地表径流下渗过程中溶解的盐类物质,A正确;由图可看出,耕地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小于荒漠,B错误;林地植被能涵养水源,增加下渗,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的更多,C错误;与荒漠相比,耕地土壤水分含量高,故耕地地表水蒸发量更大,D错误。故选A。
(2024·吉林·三模)中国某淡水湖多年平均降水量70mm,湖面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70mm。下图为该湖泊多年平均水位年内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湖泊是()
A.博斯腾湖 B.长白山天池 C.鄱阳湖 D.青海湖
5.4月份该湖泊的补给水源主要是()
A.积雪融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融水 D.地下水
6.该湖泊主要的输出方式是()
A.蒸发 B.下渗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答案】4.A 5.A 6.C
【解析】4.由材料可知,中国某淡水湖水位在1046m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70mm,湖面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70mm。根据降水量少与蒸发旺盛,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区域,博斯腾湖位于新疆,A正确;长白山天池位于东北,B错误;鄱阳湖位于南方,且水位不会高达1046m,C错误;青海湖为咸水湖,D错误。故选A。
5.由上题已知,该湖泊位于西北,4月份气温回升,积雪融水作为主要补给水源,A正确;大气降水与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地下水常年补给湖泊,BCD错误。故选A。
6.该湖泊位于西北,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湖泊多年平均水位较为稳定,若水量主要输出方式为蒸发,则该湖泊应为咸水湖,A错误;下渗和地下径流一般不作为湖泊主要水量输出方式,BD错误;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入湖径流带来盐分,但该湖泊仍为淡水湖,最可能是盐分随着地表径流排出,C正确。故选C。
(2024·山西晋中·模拟预测)依托野外地下水位与湖水位观测、地下水流速与流向测定、地下水与湖水水化学离子测试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了鄱阳湖湖岸带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的作用关系。读鄱阳湖湖岸带典型区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相对高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水体补给关系是()
A.地下水补给河流 B.河流补给地下水
C.湖泊补给地下水 D.湖泊补给河流
8.图中地下水位高程以及流速大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控于()
A.降雨时长 B.地形起伏 C.湖泊面积 D.河流水系
【答案】7.A 8.B
【解析】7.图中地下水流向湖泊和河流起补给作用,可以判断此时鄱阳湖和河流为枯水期,水位较低,则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湖,A正确,BC错误;图中地下水位西侧较高,东侧较低可以判断出地势应该是西高东低,故湖泊不能补给河流,D错误。故选A。
8.同一个区域的地下水位高低大致和地形地势高低一致,而其流速大小又受到地势落差的影响,图中径流向东流向湖泊明显是受地形影响,B正确,而材料没有降雨时长信息,A错误,与湖泊面积河流水系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B。
(2024·四川成都·三模)咸海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其流域内陆地水储量(地表水+地下水)发生了显著变化。图示意2002~2016年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空间分布特征(正为盈余,负为亏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2002~2016年阿姆河中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出现盈余,其主要来源最有可能是()
A.大气降水 B.冰川融水 C.积雪融水 D.灌溉用水
10.研究发现北咸海一侧湖泊面积和水量均有小幅增加,但锡尔河流域下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出现减小趋势的原因是()
①湖面扩张,蒸发量增大②湖泊水补给地下水量增加
③植被增多,蒸腾量增大④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02~2016年,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的变化可能导致咸海周边()
A.气温日较差减小B.盐风暴灾害增多C.土壤盐渍化减轻D.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9.B 10.B 11.B
【解析】9.阿姆河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高山冰川,冰川融水是阿姆河重要的补给水源,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融化加速,融水量大,使阿姆河中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出现盈余,B正确,C错误;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量较少,陆地水储量出现盈余与大气降水关系不大,A错误;该区域的灌溉用水主要依赖河流水,灌溉用水会消耗地表水和地下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灌溉水量增加,陆地水储量应减少,D错误。故选B。
10.北咸海一侧湖泊面积和水量有小幅增加说明水分补给湖泊增多,而北咸海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锡尔河,但锡尔河流域下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减小,所以其湖泊面积增加主要应是来自于湖面扩张,蒸发量增大,空气中的水汽增加,降水有所增加,所以湖水和湖面都有小幅增加,①正确;中亚地区气候干旱,主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极度依赖地表和地下水,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导致锡尔河水量减少,④正确;湖泊水补给地下水量增加会导致湖泊水减少,②错误;当地气候干旱,以荒漠植被为主,植被增多的可能性不大,且因植被稀少,蒸腾水汽较少,对气候的影响不大,③错误。故选B。
11.咸海流域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灌溉区,随着农业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张,灌溉用水量的增加导致了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减小,由于过度灌溉,加之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导致土壤盐渍化不断加剧,加之当地冬春风力大,出现盐风暴灾害增多,B正确,C错误;陆地水储量减少,说明当地气候趋于干旱,气温日较差增大,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生物多样性不会增加,AD错误。故选B。
(2023·北京·高考真题)下图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州()
A.中部地势高,地形起伏和缓 B.黄河沿岸多种植玉米、水稻
C.南部为荒漠,草场退化严重 D.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分布广
13.图中()
A.河流为外流河,属于黄河水系 B.龙羊峡水库有灌溉、发电功能
C.青海湖水位较高,补给倒淌河 D.沙珠玉河自东向西流,流速慢
14.京藏高速(G6)穿过该州()
A.促进贵南纺织和印染工业发展 B.改善沿线城镇大气环境质量
C.加强共和与其他城镇之间联系 D.导致区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
【答案】12.D 13.B 14.C
【解析】12.读图可知,山地谷地相间分布,中部地势低,地势起伏大,A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不适合种植玉米、水稻,在河谷地区可发展青稞和小麦种植,B错误;南部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草场保护效果显著,C错误; 据图可知,该地区温泉广布,是由于位于青藏高原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强烈,地热资源丰富,D正确。故选D。
13.图中黄河、长江、澜沧江及其支流为外流河,西北部有些河流属于内流河,A错误;龙羊峡水库位于峡谷地带,对库区具有灌溉功能,同时落差较大,是我国著名的发电站,B正确;在地质历史时期,青海湖曾经由倒淌河流入黄河,后来由于地壳抬升,倒淌河流入青海湖,成为内陆湖和内流河,C错误;沙珠玉河自西北流向东南,D错误。故选B。
14.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发展纺织和印染工业,A错误;高速公路汽车排放尾气,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B错误;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京藏高速(G6)经过共和,其对外交通通达度提高,有利于加强共和与其他城镇之间联系,C正确;人口分布不但受交通的影响,还受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基础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政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京藏高速(G6)穿过该州直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的可能性不大,D错。故选C。
(2021·福建·高考真题)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16.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A.甲处降水量最多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C.乙处蒸发量最多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答案】15.B 16.C
【分析】15.根据材料信息“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可知,盐壳是地下水的盐分在地表析出形成的,盐壳形成过程中大量的地下水通过蒸发散失到大气中,导致地下水埋深加大,故地下水埋深越深,说明其盐壳形成越早,根据图示地下水埋深可知,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6.无法判断甲乙丙三处降水的多少,A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处盐壳已形成,说明甲地下水通过蒸发散失较多,地下水位已较低,B错误;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乙处还是湖泊,蒸发量大,C正确;无法判断三地温度的高低,D错误。所以选C。
17.(2024·山西晋中·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汾河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干流由北向南穿过山西省,最终汇入黄河。黄河出禹门口后,河床突然变宽,形成巨厚的砂砾石冲积扇,汾河入黄口湿地位于冲积扇的下缘地带。下图示意3月和8月汾河入黄口湿地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的转化关系(箭头示意水体间补给)。
(1)说出汾河流域主要的地带性植被及其特征。
(2)指出甲、乙分别表示的月份并说明原因。
(3)推测主汛期时汾河下游极易产生水位雍高现象的主要原因。
(4)判断汾河入黄口湿地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并说明理由。
(5)在乙月份中可以加大河流附近地下水开采力度,分析这样做的原因。
【答案】(1)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特征: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季相变化明显),叶片宽阔。
(2)甲:8月;乙:3月。
原因:甲图河水补给湿地,为丰水期;乙图湿地补给河水,为枯水期。
(3)主汛期降水多,黄河水位高;汾河入黄口受黄河水顶托作用,发生水位雍高现象。
(4)来源:黄河水。
理由:汾河河床在天然地形上整体低于黄河河床,大部分时期黄河水补给湿地,因此该湿地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黄河水。
(5)在旱季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可降低湿地地下水位,缓解旱季供水压力;可腾出储水空间,促进汛期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
【分析】本题以汾河为情境,考查植被的地带性、河流水文特点与河流补给、水资源利用相关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汾河流域主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叶片宽阔,夏季高温多雨,树叶葱绿;冬季寒冷干燥,树叶凋落,季相变化明显。
(2)甲图是黄河水和汾河水补给湿地,黄河中游和汾河的汛期在7-9月,汛期河流水位高,主要是河水补给湿地,乙图是湿地补给黄河水和汾河水,旱季河流水位较低,接受地下水补给。因此8月是该区域河流汛期,3月是旱季。
(3)汾河下游发生“水位雍高”时为主汛期,多暴雨,黄河上游汇量大,黄河水位高,汾河入黄口以上的高水位对汾河入黄口具有顶托作用,导致汾河入黄困难,河水不易下泄,下游极易发生“水位雍高”现象。
(4)汾河入黄口湿地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黄河水,因为从图中河床高度可知,汾河河床在天然地形上整体低于黄河河床,黄河水相对于汾河湿地位置较高,大部分时期黄河水补给湿地,湿地地下水的是由湿地地表水下渗而成,故该湿地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黄河水。
(5)乙月份是3月,属于旱季。在旱季加大河流附近地下水开采力度,可适当降低湿地地下水水位,一方面可以缓解旱季水资源的供水压力,另一方面可腾出储水空间,更好地促进汛期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从而实现黄河中游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联合开发利用。
18.(2023·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降水主要由水汽输入与水汽输出决定。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变率较大。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长期高温少雨的大面积干旱现象,中下游的许多支流和湖泊干涸。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
(1)分析长江下游地区8月降水年际变率大的原因。
(2)图中长江流域入海径流占比为。说出长江沿江城市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
(3)针对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状况,专家认为仅调长江上游水库的水无法有效解决中下游农业缺水问题,试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副高控制位置、强度变化大;夏季风不稳定;台风雨占比高,年变率大。
(2) 13.3% 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循环利用水资源
(3)汛期降水少,上游水库蓄水量少;输水距离远,沿途蒸发、下渗多;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河口海水倒灌,可供灌溉地表径流减少。
【分析】本题以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未治疗,涉及了影响降水的因素、陆地水体和水循环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我国长江流域夏季会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但是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并不确定,因此降水年际变化较大;长江中下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不够稳定;我国长江中下游8月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会带来强降水,但是台风的年际变化较大。
(2)结合图片可知,降水补给总量主要是25.1%+1.7%=26.8%,蒸发量应为11.8%+1.7%=13.5%,地表径流占比应为26.8%-13.5%=13.3%;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首先应该控制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在政策上,应该循环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结合所学可知,2022年长江流域汛期降水较少,因此上游水库蓄水量少,无法通过调配来缓解干旱;长江上游水库距离中下游地区输水距离远,沿途蒸发、下渗多,因此水资源的消耗较大;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需要动力引水;河流水量较少,因此河口海水倒灌,河流盐度上升,可供灌溉地表径流减少。
19.(2023·重庆·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欧巴尔干半岛的某喀斯特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700毫米,地下河发育。包括甲、乙两个溶蚀谷地,暴雨期间,甲谷地排水不畅, 易发洪灾。拟建人工河缓解洪灾。 下图 是该喀斯特地区示意图。
(1)指出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并阐述理由。
(2)列举导致甲谷地排水不畅的地形特征。
(3)从人工河设计的位置和线路,说明其能有效缓解城镇洪灾的原因。
(4)分析落水洞发育对乙谷地地表岩溶作用的影响。
【答案】(1)冬季。理由:甲谷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冬季。
(2)地形平坦; 河曲发育; 河段中有峡谷; 落水洞少。
(3)人工河设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达到城镇前实现分流洪; 线路上设置两个分洪口分洪; 与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顺直),泄洪快;
(4)乙谷地落水洞大量分布,地表水进入落水洞; 地表水减少,地表岩溶作用弱。
【分析】本题以南欧巴尔干半岛的某喀斯特地区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洪涝灾害、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喀斯特地貌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甲谷地位于南欧巴尔干半岛,该半岛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因此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为冬季。
(2)甲谷地为溶蚀谷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读图可知,甲河谷较为弯曲,河曲发育,水流速度慢; 河段中甲下游部分有峡谷分布,不利于河水下泄;甲河谷落水洞少,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3)读图可知,人工河设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达到城镇前实现分流洪,事城镇所在河段河流水量减少,可以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 线路上设置两个分洪口分洪,对河流水的分流调节作用强; 原有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与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较为顺直,可以快速泄洪。
(4)落水洞是自地表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统的垂直通道。乙谷地落水洞大量分布,地表水顺着通道进入落水洞,可任意使 地表水减少,对地表岩石的溶蚀作用弱。
20.(2024·湖南怀化·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广市,形成永冻层。永冻层之上为夏季融化、冬李冻结的活动层。活动层中地下水水量、水位受冻土冻融作用影响明显。下图为黄河源区冻土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有研究表明:1960—1980年,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处于稳定阶段;1981年至今,多年冻土处于退化阶段,且活动层中地下水水位呈下降趋势。2001年,黄河源水电站开始运行。下图为黄河源区降水量和河流径流量年内变化图。
(1)在黄河源区的部分冻土分布区,夏季强烈的冻融作用往往使表土形成海绵状多孔层,试解释其形成过程。
(2)研究发现,近年来黄河源区活动层中地下水位下降和冻土退化密切相关,请推测其关联性。
(3)2001—2020年黄河源区的丰水期降水量明显增加,但河流径流量年内变化仍较为平缓。关于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变化,有学者认为,水电站的影响明显大于冻土退化。请推测其判断依据。
【答案】(1)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迅速,表土融化,水分蒸发;夜间气温降低,表土迅速冻结,下层水汽向表面移动凝结;如此反复冻融,导致海绵状冻土形成。
(2)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地温升高,活动层变厚,地表水和原来的冻结层上水大量补给于深层地下水中;区内多年冻土分布范围正在缩小,融区和季节冻土区不断扩大,地下水的储水空间增加,地下水位相应降低。
(3)该地冻土活动层较薄,丰水期时库区对河流径流的蓄水能力大于活动层的蓄水能力;枯水期时活动层中地下水基本处于冻结状态,库区对河流径流的补给大于活动层中地下水的补给。
【分析】本大题以黄河源区冻土剖面示意图和黄河源区降水量和河流径流量年内变化图为材料,涉及黄河地下水位变化原因、水电站对河流流量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1)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在夏季,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使得地面增温快,表层土壤融化,水分蒸发快;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弱,表层土壤散热快,使表层土壤迅速冻结,同时下层的水汽向表面扩散并凝结,故导致海绵状多孔表土形成是由于反复的冻融。
(2)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地温不断升高,永冻层融水增多且变薄,多年冻土分布范围正在缩小,冻土活动层会变厚,融区和季节冻土区不断扩大,地下水的储水空间增加;地表水和原来的冻结层上水经过下渗大量补给于深层地下水中,活动层中的地下水也进一步下渗;使得地下水位相应降低。
(3)该地永久冻土活动层较薄,季节性冻土层变厚,丰水期时水电站的库区对河流径流的蓄水能力大于活动层的蓄水能力,虽然丰水期降水量明显增加,但是经过水库的调蓄作用,河流径流量丰水期的变化不大,较为平缓;枯水期时活动层中地下水基本处于冻结状态,对河流的补给少,但是库区对河流径流的补给大于活动层中地下水的补给,故枯水期降水量明显减少,但经过水库的调蓄作用,河流径流量枯水期流量较为平缓。故有学者认为,水电站的影响明显大于冻土退化。
21.(2022·辽宁·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超过其恢复和更新能力,会造成中深层地下水补给区的水位低于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改变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方式。某科研团队研究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简称TDS,即每升水中所含的溶解性固体量)分布特征,发现TDS值越高的地方,地下水水位越低。下图示意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TDS值的分布。
(1)分析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水位分布并推断地下水流动方向。
(2)简述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3)说出为保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盆地北部及部分边缘地带地下水位较高;盆地中心部位地下水位较低。盆地北部及部分边缘地带向盆地中心汇集;盆地中心地带以垂直流动为主体。
(2)大气降水下渗;汾河等河流渗漏;浅层地下水下渗。
(3)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地下水资源;推进地下水采补平衡的措施;强化取水许可和用水定额管理,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实施节水行动,有序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有序实施地下水取水井关闭工作;完善污水处理排放体系,防止地下水污染。
【分析】本题以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TDS值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地理空间描述、地下径流流向、地下水补给方式、水资源合理利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新情境、新模型,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从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TDS值分布可以看到盆地北部及边缘地带,其TDS值较低,故及地下水位较高,盆地中心部位其TDS出现最大值,地下水位较低。盆地边缘及北部由于地下水位较高,而盆地中心地带其地下水位较低,故地下水应由周边区域向中心地带流动;盆地中心地带地下水位较深,且数值变化较大,故中心地带地下水以垂直下渗为主。
(2)太原盆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夏季降水多,该地风化强烈,裂隙发育较多,大气降水在岩石裸露区直接下渗可补给地下水。汾河等河流水量较大,由于该地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水可通过地层的裂隙,不断补给地下水。由于该地风化强烈,裂隙发育,该地中深层地下水水位较低,浅层地下水通过不断的下渗补给中深层地下水。
(3)要严格落实水资源的管理制度,防止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减少浅层地下水的使用,要严格保护地下水资源。通过雨季回灌,减少地下水开采,推进地下水采补平衡。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制度和用水定额管理,不得任意开采,定额管理可强化水源的有效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大力实施节水行动,加大宣传,从生活中杜绝水资源的浪费,有序推进节水型城市的建设;培育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大水漫灌,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发展。同时要有序的将中深层地下水取水井陆续关闭,防止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中深层地下水其更新速度慢,其污染主要来自城市的污水排放及工厂排放,完善城市污水处理排放系体系,防止因污水排放下渗,造成地下水水质遭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