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50223新建一中2027届高一下学期地理周练卷2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5-02-23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图是我国某地形区内不同经度的人口密度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形区最有可能是
  A.河西走廊
  B.青藏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
  答案:B
  解析:首先,根据该地形区所跨经度范围可知,该地形区最有可能是青藏高原;其次,通过区域内人口密度的差异可知,该地形区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差异较大,最有可能是青藏高原。故B项正确。

2.该地形区内东、西部人口容量差异显著,其主要原因是
  A.东部区域环境承载力比较小
  B.东部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弱
  C.西部区域的自然环境更恶劣
  D.西部区域的生活消费水平低
  答案:C
  解析: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受资源状况、对外开放程度、生活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该地形区东部人口容量大,很可能是因为东部自然环境更优越、环境承载力更大、地区开放程度更高。人口容量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故C项正确。

  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该地区人口分布
  A.平原多,高原少
  B.北方多,南方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内陆多,沿海少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主要位于巴西。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西北内陆人口稀少;北部平原地区人口稀少。

4.影响该地区南部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水源
  C.矿产
  D.经济
  答案:D
  解析:南部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海陆交通便利,开发历史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稠密,D项正确。

5.影响该地区北部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植被
  D.地形
  答案:A
  解析:北部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少,A项正确。

  (2024·江苏镇江高一阶段练习)人口重心是度量城市人口分布与变动趋势的重要指标,人口分布的离散趋势主要利用标准差椭圆来度量。下图为2000—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及重心迁移趋势图。据此完成6~8题。

6.2000—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重心迁移的变动反映出长沙市人口
  A.人口重心逐渐向西南迁移
  B.人口的空间分布结构不稳
  C.分布的核心区在逐步扩大
  D.集聚的吸引力在北部最强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人口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A项正确;人口空间分布一直呈椭圆形,空间分布结构较为稳定,B项错误;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说明集聚的吸引力南部大于北部,D项错误;对比三个椭圆可以看出,范围有所缩小,故可推断分布的核心区域缩小,C项错误。

7.导致长沙市人口重心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①政府政策干预 ②同城化的发展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开发区的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人口迁移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同城化发展使长沙市各区域间的区域差异缩小,西南部得以开发,人口重心发生迁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开发区的建设都会影响到人口重心迁移,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8.针对长沙市主城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演化趋势,长沙市应
  A.增加建设用地面积
  B.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
  C.加强房地产的开发
  D.限制外来人口的迁移方向和数量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2000—2020年人口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缩小,针对这种情况不需要去增加建设用地面积,A项错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可以应对人口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带来的影响,B项正确;人口分布趋于集中并不代表人口数量增加,不一定要加强房地产开发,C项错误;人口重心迁移不都是外来人口造成的,D项错误。

  (2024·辽宁沈阳高一期中)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读图,完成9~10题。

9.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有
  A.东部地区占比先升后降
  B.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
  C.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5年年内持续减少
  D.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达到最大值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东部地区占比1982—2005年上升,2005年之后占比下降,A项正确;中部地区占比是先下降后上升,西部地区占比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B项错误;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C项错误;图中只有部分年份的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无法判断在2014年达到最大,D项错误。

10.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
  A.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
  B.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
  C.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
  D.中西部地区环境改善,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
  答案:C
  解析:流动人口总量有所下降,流动规模缩小,A项错误;各地户籍政策放开,会促进人口流动,但不一定向大城市集中,B项错误;根据图上信息可知,虽然2014年之后流动人口数量规模开始减少,但东部地区流动人口依然占比较高,所以东部地区的就业机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C项正确;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波动变化,无法判断是环境改善对流动人口吸引力增强,D项错误。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读图,回答11~12题。

11.没有生态赤字的省区是
  A.新疆
  B.西藏
  C.山西
  D.河北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大于人均生态足迹,故没有生态赤字。

12.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
  A.草地生产能力强
  B.人口密度小
  C.自然灾害少
  D.生态环境优越
  答案:B
  解析:西藏人口密度小是其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

  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图,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人口分布越均衡。读图,回答13~14题。

13.1953年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状况是
  A.趋于均衡
  B.极度集中
  C.不均衡趋势加强
  D.60%土地集中80%人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人口分布越均衡。读图可知,1953年以来,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距绝对均衡线越来越远,说明山东省1953年以来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A项错误,C项正确;60%土地集中约40%~50%人口,D项错误;并不是极度集中,B项错误。

14.引起山东省1953年以来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
  B.气候
  C.资源
  D.经济
  答案:D
  解析:根据上题结论,山东省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主要是由于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化,D项正确。

  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是指一定区域内,某一时期该地区环境承载力(ECC)与实际的环境承载量(ECQ)之间的差值。下表为成都市2019年单要素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统计表。据此完成15~16题。
要素
相对剩余量
经济总量 水资源 土地资源 产业结构 森林资源
EBC(万人) 826 364 283 1 021 109

15.成都市
  A.人口合理容量为109万人

  B.环境承载力为283万人
  C.限制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
  D.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提升环境承载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分析可知,表格中的109万人是森林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森林资源实际承载量的差值,不是人口合理容量;同理,283万人是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土地资源实际承载量的差值,也不是环境承载力,A、B两项错误。结合表格信息可知,森林资源的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最小,表明实际森林资源承载量接近森林资源环境承载力,是限制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有效提升环境承载力,C项错误,D项正确。

16.成都市实施“人才新政12条”以来,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来成都创业就业,产生的影响是
  A.ECQ不变
  B.EBC增加
  C.EBC降低
  D.ECC降低
  答案:C
  解析:大量人才涌入,当地实际的环境承载量(ECQ)变大,而地区的环境承载力(ECC)变化不大,所以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减小,C项正确。

  下图为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图。该图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所得。据此完成17~18题。

17.湖北省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地区位于
  A.东部
  B.长江沿线
  C.西部
  D.汉江沿线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湖北省内达到资源环境临界超载及超载的地区基本位于中东部地区,A项正确,C项错误;长江、汉江靠近上游的沿线地区资源环境不超载,B、D两项错误。

18.图示武汉资源环境超载,其主要原因是
  A.土地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
  B.气候湿热,矿产资源缺乏
  C.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D.人均消费水平较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图是根据自然资源综合分析所得,故武汉资源环境超载,说明该区域内自然资源储量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即土地资源、水资源储量或可开发利用量有限,A项正确;气候湿热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无明显相关性,B项错误;对外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并不属于自然资源范畴,C、D两项错误。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界地带,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较大,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该省气候差异大,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2015年,全省常住总人口为2.59×107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8%。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密度大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图一分别示意1990年、2015年甘肃省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其中甲位于较宽的黄河谷地,乙地处祁连山深处,图二示意1990—2015年甘肃省人口分布重心迁移轨迹。

  (1)描述1990—2015年甘肃省人口分布呈现的主要特征。(4分)
  (2)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素一般与人口密度之间呈正相关,试结合1990—2015年甘肃省人口最密集区分布情况,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6分)
  (3)结合甘肃省地形情况,说明地形因素对甲、乙两地区人口密度大小的影响。(4分)
  答案:(1)甘肃省人口分布始终处于不平衡状态,空间差异仍较大,形成了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分布格局;全省人口分布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人口分布的均衡性发展态势增强。
  (2)甘肃省东南部初始人口密度大,整体经济发展好,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吸引外来人口集聚;交通条件好,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人口集聚速度快,因此人口密度大。
  (3)甲地区海拔较低,地形较平缓(地势起伏小),生存环境较好,人口较稠密;乙地区位于山区,海拔高,地势起伏大,生存条件较差,人口稀疏。
  解析:第(1)题,由图一可看出,无论是1990年还是2015年,甘肃省人口分布格局都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空间差异较大;由图二可知,人口重心分布轨迹表现为纬度向北,经度向西,即向西北方向迁移,故表现出人口分布的均衡性发展态势增强。第(2)题,本题要求回答甘肃省人口最密集区(由图一可知是甘肃省东南部)人口稠密的经济因素和人口迁移中的经济方面的拉力因素。甘肃东南部地区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城镇密集,工业发达,人口多。由此可得出该地人口稠密的经济因素是经济水平较高,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吸引外来人口迁入;且交通条件好,减少了人口迁移的阻力,人口集聚速度快。第(3)题,由材料“甲位于较宽的黄河谷地,乙地处祁连山深处”可知,甲位于河谷地带,海拔较低,地形较平缓(地势起伏小),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附近,海拔较低等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使生存环境较好,农业基础好,有利于发展经济,故人口较稠密;而乙位于祁连山地区,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生存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故人口稀疏。

20.(2024·贵州遵义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我国跨省人口迁移数量增多,规模增大。下表示意1990—2020年我国前五大跨省区迁移流的规模占比(单位:%)。
排名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1 广西—广东(5.4) 湖南—广东(7.8) 湖南—广东(5.4) 广西—广东(5.6)
2 江苏—上海(3.8) 四川—广东(6.7) 广西—广东(4.1) 湖南—广东(4.1)
3 河北—天津(3.1) 广西—广东(5.2) 四川—广东(3.0) 安徽—浙江(2.5)
4 湖南—广东(2.4) 江西—广东(3.8) 安徽—上海(3.0) 安徽—江苏(2.5)
5 山东—天津(2.2) 湖北—广东(3.5) 安徽—江苏(3.0) 贵州—浙江(2.3)

  (1)表格所示迁移流中,始终为人口迁出区的省(区、市)是________和________。(2分)

  (2)指出表格所示迁移流中始终为人口迁入区的省级行政区,并分析其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6分)
  (3)说出1990—2020年我国前三大跨省区迁移流规模占比的变化,并分析原因。(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归纳表格所示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4分)
  答案:(1)广西 湖南
  (2)省级行政区:广东。原因: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经济收入高;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条件好;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3)变化:1990—2020年我国前三大跨省区迁移流规模占比先增加后减少。原因:199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跨省迁移流规模占比增加;2010年以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跨省迁移流规模占比下降。
  (4)迁移规模大,以自发迁移为主;主要由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由农村迁往城市;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可知,表格中始终为人口迁出区的省是广西和湖南,从1990—2020年,广西人口主要迁往广东;湖南人口也主要迁往广东。第(2)题,根据表格可知,表格中始终为人口迁入区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省。199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工业发达,就业机会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水平高,经济收入高;城镇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条件好;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第(3)题,读图可知,2000年我国前三大跨省区迁移流规模占比最高,之后逐渐降低,因此变化为先增加后减少。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具体原因为199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吸引大量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跨省迁入东部地区,跨省迁移流规模占比逐渐增加;2010年以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吸引劳动力在省内就业,跨省迁移流规模占比下降。第(4)题,1990年以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随着改革开放,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户籍政策不断放开,人口迁移规模大,以自发迁移为主;主要由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由农村迁往城市;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下图是我国2000年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

  (1)简述我国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特点。(4分)
  (2)上述分布特点与我国的人口密度呈现出什么相关性?(2分)
  (3)分析青海人口压力指数相对较大的原因。(8分)
  答案:(1)地区差异较大;沿海地带相对较小,内陆地区相对较大,西藏、青海、陕西等省区最大。
  (2)负相关。
  (3)青海人口数量少,但人口压力指数相对较大,主要是经济人口容量小所致。经济人口容量小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差(地势高,气候高寒,冻土、冰川、高寒荒漠广布);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通信、科技等条件差。
  解析:第(1)题,对照图例可知,我国人口压力指数的地区差异较大,大体上沿海地带相对较小,内陆地区相对较大;西藏、青海、陕西等省区最大。第(2)题,我国人口分布大致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以东以南人口较稠密,以西以北人口较稀疏。人口压力指数与人口密度大致呈负相关。
  第(3)题,青海人口压力指数相对较大,主要是由于经济人口容量小。而经济人口容量小的原因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新建一中 地理周练卷
  • 上一篇:20250215新建一中2027届高一下学期
  • 下一篇:20250301新建一中2027届高一下学期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