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50309新建一中2027届高一下学期地理周练卷4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5-03-09 
  下表示意俄罗斯东部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四地中,人口净迁出数量最多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应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四地人口的变动可能导致其
  A.青壮年就业压力增大
  B.城区住房价格上升
  C.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D.城区环境污染加剧
  【答案】1.A  2.A  3.C
  【解析】1.某区域人口增长数量等于该区域某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与人口净迁移数量之和。由表中数据可以推知,甲地人口净迁出约33 万,乙地人口净迁出约16.7 万,丙地人口净迁出约 24.04 万,丁地人口净迁出约24.67 万。四地中,人口净迁出数量最多的是甲地,故选A 。
  2.从表中数据可知,甲地出生人口数量减去死亡人口数量,约等于15.6 万人,说明其自然增长的人口数量为 15.6 万人,乙地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趋近于0,根据俄罗斯大城市人口规模实际可排除乙地。丙、丁两地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负值,故甲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故选A 。
  3.从表中数据可知,四地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外迁现象,导致其人口数量减少,而人口外迁的主体又是青壮年劳动力,从而导致了四地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C正确。青壮年人口减少,其就业压力会减轻,人口流失会导致城区住房价格下降和城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AB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变动是由人口机械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决定的;机械增长的人口数=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机械增长率=机械增长的人口数&pide;总人口数;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机械增长率也叫人口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

4.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测,该城市

  A.可供水资源最为紧张
  B.人口合理容量是63.80万
  C.环境承载力为210.35万
  D.人均居住用地最为短缺
  【答案】B
  【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基于人均建设用地的适宜人口数量和最大人口数量均最小,故人均建设用地最为紧张,AD错误;人口合理容量是适宜人口,在适宜人口数中基于人均建设用地人口数量最少,为63.8万,判断人口合理容量为63.8万,B正确;环境承载力为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在最大人口数量中基于人均建设用地的最大人口数量最少,故判断环境承载力为106.20万,C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2015年该县户籍人口为23.78万人,常住人口为22.91万人。下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不同区域人口流动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人口流动活跃度(实线)=(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人口流动强度(虚线)=(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5.L县政府驻地位于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6.L县村域人口流动活跃度东部显著高于西部,可能是东部
  A.自然灾害较少
  B.医疗设施较好
  C.人均耕地较少
  D.旅游业较发达
7.为进一步振兴社会经济发展,当地宜采用的发展策略是
  A.异地城镇化
  B.就近城镇化
  C.郊区城市化
  D.逆城市化
  【答案】5.B  6.C  7.B
  【分析】5.读图和结合注释可知,四地中人口流动强度中乙地最大且为正值,说明乙地吸引人口流入强度最大,侧面反映了乙地相对来说经济发达,最有可能作为L县政府驻地,B正确;其余三地的人口流动强度较低,甚至为负值,说明人口流出,反映地区经济落后,作为政府驻地的可能性很小,排除ACD,选B。
  6.读图可知东部地区人口流动强度较低,甚至为负值,说明人口流出,反映地区经济落后,可能的原因是人均耕地较少,C正确;自然灾害较少、医疗设施较好、旅游业较发达均说明吸引人口流入,不符合图片展示的人口流动情况,排除ABD,故选C。
  7.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广大,为多民族小聚居区,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为进一步振兴社会经济发展,当地宜采用的发展策略是就近城镇化,B正确;异地城镇化要求要进行大规模跨区域流动,而本地区现在城镇化水平低,且该地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实施起来难度大,A错误;当地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还处在初期阶段,因此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不是现阶段的发展策略,排除CD;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虽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但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目前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下图示意某城市交通高峰时段两个不同功能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情况,箭头粗细代表人口流动量大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甲、乙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A.住宅区、商业区
  B.商业区、住宅区
  C.工业区、商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
9.甲功能区人口密度
  A.全天大于乙功能区
  B.全天小于乙功能区
  C.白天大于夜晚
  D.白天小于夜晚
  【答案】8.A  9.D
  【解析】8.图中甲功能区人口流动,早高峰流出为主,晚高峰流入为主,应为住宅区。A对,排除BCD。故选A。
  9.根据人口流动特点可知,甲功能区为住宅区,白天人口密度减小,夜晚人口密度增大,人口密度白天小于夜晚。D对,排除ABC。故选D。
  【点睛】早晨人口流出多,晚上人口流入多,符合住宅区的人口流动特征;商业区是晚上流出的多,上午流入的多;工业区早上开工上班,早上人口应以流入为主;行政区是晚上流出的多,上午流入的多等等。

  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形态受居民通勤(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条件、工业产业类型、居民环保意识等要素的影响。位于长三角地区的Y市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在1979-2017年经历了强-弱-强的演变过程。下图示意Y市1979-2017年期间的居住-工业空间关联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10.Y市居住-工业空间关联模式在1979-2017年的演变顺序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11.在丙模式中,布局在工业空间的产业部门可能有
  A.甘蔗制糖厂
  B.电子装配厂
  C.金属冶炼厂
  D.高端服装厂
  【答案】10.B  11.D
  【解析】10.读图可知,图中四个模式中丁模式的居住空间和工业空间完分属两个功能区,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为四个模式中最弱。甲模式和乙模式中居住空间和工业空间分布在一个功能区中,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较强,乙模式中居住空间和工业空间的边界相互穿插、渗透,中间没有隔离带,因此乙模式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比甲模式更强。丙模式中工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分布在一个功能区中,呈同心圆模式,居住空间在里圈,工业空间在外圈,中间有隔离带分开,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较强。依据材料“位于长三角地区的Y市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在1979-2017年经历了强-弱-强的演变过程。”故Y市居住—工业空间关联模式在1979-2017年的演变顺序应该是乙→甲→丁→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丙模式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较强,且工业空间从四周包围居住空间,所以工业空间的产业部门一定是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的产业,所以最可能是技术要求较高的高端服装厂,D正确;而电子装配厂、金属冶炼厂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均比高端服装厂大,BC错误;甘蔗制糖厂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应建在原料地附近,一般不在市区内,A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规划主要是合理布局城镇功能区(主要是指居住区与工业区),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便利的交通:既要保证工业区和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两者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两者之间的联系。2.减少工厂对城镇环境的污染: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镇外围,同时要注意与盛行风和水源的关系,如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若在季风区,则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对水源有污染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城镇河流的下游。3.设置卫生防护带: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这样既可以对居住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以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镇环境。

  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是国家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农村宅基地承担居住和福利保障功能,既要为驻村居民提供居住服务,还要为进城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同时也是中国城乡发展及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之一。图示意江苏省南部(苏南)地区两种不同城镇化进程下的农村宅基地转型模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城镇化初期苏南地区农村宅基地使用率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条件
  B.劳动力价格
  C.土地面积
  D.城乡差距
13.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苏南地区农村宅基地
  A.居住功能强化
  B.居住功能弱化
  C.空废比重飙升
  D.转型进程滞缓
14.推测近年来苏南偏远农村宅基地转型可获得的潜在收益情况及原因分别是
  A.较高发展基础薄弱
  B.较高土地价格较高
  C.较低交通条件限制
  D.较低收入水平较低
  【答案】12.D  13.B  14.A
  【解析】12.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或发展阶段,城乡差距较大,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均呈现“向城镇集聚”趋势,宅基地规模随着到城镇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与交通条件、劳动力价格和土地面积无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随着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宅基地原本的居住功能会随着城乡融合程度的深入而被弱化,资产属性伴随城乡要素流动而日益凸显,A错误,B正确;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市场经济制度的引入,农村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乡差异也逐渐缩小,宅基地的转型进程加快,农村宅基地的空置和废弃比例随着建筑面积及风格的改进而降低,尤其在偏远地区空废率下降明显,CD错误。故选B。
  14.近年来苏南地区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城乡差异较小,在“低成本”和“高收益”的双重驱动下,宅基地的功能转型通常始于距离城镇较远和较近的“两端”。在远离城镇的偏远农村,受到交通区位等条件限制,农村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宅基地转型可获得的潜在收益(级差收益)相对较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而城镇用地需求急剧升高,城镇快速向乡村扩张。宅基地是农民免费获得无偿使用的一块用于自建住房的土地,一般都是坡地、旱地或荒地。因为免费获得无偿使用,农民进城定居以后一般也就将宅基地退出来,转化为耕地,种树种大豆,条件好的改造为耕地种粮食,或者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15.藏族碉房是青藏高原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主体多为石木结构,高为三至四层,外墙用石块或片石砌筑,墙厚近一米,墙上开孔少,门窗洞较小。据此藏族碉房墙上开孔少,门窗洞较小,其主要目的是

  A.防御野兽
  B.遮挡阳光
  C.稳固墙体
  D.防风避寒
  【答案】D
  【详解】聚落所在地一般野兽活动较少,且碉房高三至四层,野兽难以造成影响,A错误;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屋内需要采光,B错误;碉房为石木结构,外墙用石块和片石砌筑,墙体本身较为稳固,所以墙上开孔少,门窗洞较小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稳固墙体,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碉房位于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严寒,大风日数多,碉房上开孔少,门窗洞较小可以防风避寒,D正确。故选D。

  剪纸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可以反映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习俗等。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一幅特色建筑物的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这幅剪纸中的特色建筑物主要分布在我国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7.图示中的建筑物一般窗户朝向南,其原因可能是
  A.采光、防寒
  B.遮阳、防风沙
  C.保温、防潮
  D.通风、防虫
18.该景观主要分布区还能看到的文化景观是
  A.粤剧
  B.藏戏
  C.豫剧
  D.秦腔
  【答案】16.C  17.A  18.D
  【解析】16.由材料可知,剪纸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可以反映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习俗等。读图可知,该剪纸反映的内容是窑洞,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剪纸内容与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不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图示建筑物为窑洞,位于北方,冬季受西北影响较大,窗户朝南的原因主要有采光、防风、防寒。不是为了遮阳、防潮、防虫。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粤剧在广东,藏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豫剧是河南的特色地方剧种,秦腔是山西特色剧种。该景观分布区在黄土高原,还能看到的文化景观可能是秦腔。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19.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为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

  (1)说明1949-1978年和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水平的主要特点。(6分)
  (2)说明江苏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10分)
  (3)简述江苏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为减轻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12分)
  【答案】(1)1949—1978年城镇化发展缓慢(有下降、停滞),城镇化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较高。
  (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严重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3)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分析】本大题以江苏省城市人口增长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城镇化的特点、城镇化的不利影响、减轻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采取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图1可以看出,1949-1978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在15%左右波动,城市化水平较低,在60、70年代甚至出现倒退,说明改革开放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缓慢,有下降和停滞。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水平从1978年的约15%上升到2006年的50%以上,说明城市化发展迅速,目前城市化水平较高。
  (2)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方面分析。随着城市化发展,工业发展加快,污染随之增加,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比较严重,人口向城市聚集,交通问题严重,居住条件差,城市规模扩大,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质量下降等。
  (3)减轻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主要从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等方面分析。从规划、环保的角度分析,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合理布局污染较重的企业,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减少废气排放,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加强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从源头上减轻城市环境问题等。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新建一中 地理周练卷
  • 上一篇:20250301新建一中2027届高一下学期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