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即2024年安徽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试题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以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以地理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的素养导向的命题原则。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坚持考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相统一,发挥教育评价的育人价值与导向作用。命题素材紧密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实践,情境真实且类型丰富,问题层次清晰,设问新颖,难度结构稳定,重点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体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理念,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选育需求提供支撑,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4年是安徽新高考命题的第一年,稳字当头,对全国卷、其他新高考试题及早期安徽卷的命题套路与内容,有继承性。
(1)图像选择上
下图为2024年安徽卷选择题第9~11题图像

下图为2013年安徽卷选择题第24~25题图像

下图为2020年北京卷选择题第5~6题图像

(2)设问角度上
2024年安徽卷:19.(3)为进一步促进“石山”变“青山”进而变“金山”,从产业关联的视角为该地佛手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2018年全国Ⅱ卷:43.(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基于上述命题动向,考生应分类训练高考真题,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本套信息卷第18.(3)题:分析阿尔卑斯山脉主色调从“冰雪白”到“植物绿”对当地积雪面积的影响。考查太阳辐射的变式题型。
高考·新考法: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命题将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内容结合,侧重于引导学生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2024安徽卷第4~6题以河津市灰陶琉璃为切入口,考查灰陶琉璃产业的工业区位因素、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其影响。
本套信息卷第19题以曹县汉服生产相关企业数量统计背景材料,涉及工业区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高考·新情境:
把握时代脉搏,选取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2024年全国甲卷选择题部分的第1~3题,以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合作区为案例情境,围绕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布局规划等知识进行命题设计,重点考查学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判读、布局等人文地理知识的调动与综合应用,考查学生人文地理部分学习水平。这种命题方式促进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选用材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秘鲁是中国蓝莓、牛油果的第一大供应国,藜麦、葡萄、玛卡、羊驼毛制品等商品也在中国广受欢迎。钱凯港开港后,这些商品“从钱凯到上海”,有望以更便捷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加强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世界的共同选择。
本套信息卷第1~2题,选择钱凯港作为情境材料,着重考查交通,试题设计既体现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又强调了对地理现象、地理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决能力,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视角观察世界、理解世界,体现了现代化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命题·大预测:
1.趋势性预测:考点精简,回归基础。
2025年的高考命题将更加注重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避免出现偏题怪题。这意味着,未来的高考是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深刻理解。
本套信息卷第3~8题,选择三种坐标图,考查基本技能--读图分析能力。坐标图的本质重点考查要素关系。应对措施有,①抓坐标:横、纵坐标的含义;②做辅助线:分析内容时,关注重点区域;③小心陷阱:绝对化、片面化的描述。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考生巧妙化解坐标图的谜团。
本套信息卷第17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其实例,重视地理过程,融会贯通知识。
2.备考方向
(1)注重必备知识,强化地理的基础性
命题注重对必备知识的考查,为中学地理教学回归教材发挥了导向作用,更加注重地理主干原理、地理过程、形成机制等方面,加强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建立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激活知识间的联系和重构,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加强情境教学,体现地理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要求将问题与生产情境、生活情境、学术情境相融合,考查地理学科
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需要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创设更多的地理教学情境,将地理知识与情境素材相结合,开展地理情境教学和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指向核心概念、逻辑清晰的问题链,并将问题任务化、任务活动化,增强学生对情境材料的信息提取、分析及解答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品质,体现地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3)掌握地理过程,构建地理思维
命题多为“逻辑推理过程”类设问,包括“某类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分析问题、提出
解决对策”等内容。教师在教授地理过程性知识时,不仅帮助学生厘清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同时还要从因果关系角度分解事物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在地理事象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发现各种因素、因素和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紧扣具体区域的突出特征,建立地理逻辑思维。
(4)重视读图、析图能力,培养学科关键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常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主要为示意图、统计图、地形
图、流程图、景观图等。地理信息以图像为载体,充分体现地理要素的空间性与综合性。因此,教师
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技能,即识别地图图例、方向以及如何获取地理位置、地形、气
候等信息,并且在地图上综合分析多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地理现象的形成机制、演变
方向等,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获取、整合、解读以及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关键能力。
(5)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跨学科融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向内关注学科内部的纵向衔接,向
外寻求学科间的有机联结。通过与其他学科综合开展乡土地理与校园地理活动,整合课程资源,实
现跨学科融合,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地球环境和社会问
题,推动学科发展,为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钱凯港位于秘鲁首都利马以北,是天然深水港,可停靠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工程预计于2024年年底竣工,建成后将成为拉美地区太平洋枢纽门户。为改善港区交通,当地规划建设钱凯港隧道,由中国企业承建。图1示意钱凯港的位置,图2示意钱凯港隧道选址。完成下面小题。

1.钱凯港隧道东出入口选址泛美公路以东,主要考虑的是( )
①降低隧道坡度②延长隧道长度③扩大经济腹地④提升运输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推测中国积极参与钱凯港建设,长远目的是基于( )
A.生态安全 B.国土安全 C.粮食安全 D.资源安全
【答案】1.A 2.D
【解析】1.读图可知,钱凯港隧道东出入口选址泛美公路以东,可以延长隧道长度,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干扰,②对;延长隧道还可降低隧道坡度,有利于行车安全,①对;由材料“为改善港区交通,当地规划建设钱凯港隧道”可知,钱凯港隧道属于港区内的交通线,扩大经济腹地、提升运输能力,与东出入口的位置关系不大,③④错。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由材料“钱凯港位于秘鲁首都利马以北,是天然深水港,可停靠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工程预计于2024年年底竣工,建成后将成为拉美地区太平洋枢纽门户”联系已学可知,钱凯港发展成为拉美地区重要的枢纽港和太平洋门户港。而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对铜的需求大增,秘鲁是世界第二大产铜国,因此中国投资建设钱凯港有利于保障我国铜等矿产资源进口渠道,进而保障国家资源安全,D正确;与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关系不大,秘鲁气候干旱、粮食生产能力不高,也不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排除ABC。故选D。
人口空间极化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一般用人口空间极化度表示,数值越大,表示人口空间集聚越强。下图为长三角地区人口空间极化演变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长三角地区( )
A.发展中心呈现单一化趋势 B.人口流动的活跃度降低
C.合肥人口空间极化度提升 D.人口合理容量显著增大
4.人口空间极化( )
A.促进产业空间集聚 B.带动区域均衡发展
C.加快自然资源开发 D.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答案】3.C 4.A
【解析】3.从图片中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不仅上海是重要的发展中心,南京、杭州等城市也显示出显著的人口密度变化,因此发展中心并非单一化,A错误。 从2000年到2019年的人口密度变化曲线来看,人口在不同距离上的分布发生了变化,这表明人口流动仍然很活跃,B错误;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合肥的人口密度曲线在2000年到2019年间变得更加陡峭,尤其是在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显著增加,这表示合肥的人口空间极化度在提升,C正确;人口合理容量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资源供应、科技发展、地区开放程度等,单从人口密度变化曲线无法直接得出人口合理容量显著增大的结论,D错误。故选C。
4.人口空间极化意味着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这通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集聚,特别是产业的集聚,人口的集中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同时促进消费市场的形成,从而吸引更多的产业在空间上集聚,A正确;人口空间极化往往会导致资源和经济活动向某些特定区域集中,这可能会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而非带动区域均衡发展,B错误;人口空间极化与自然资源开发的速度没有直接关系,虽然人口集聚可能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但这并不直接导致自然资源的开发速度加快,C错误;人口空间极化通常意味着人口在某些特定区域的集中,这可能会导致这些区域的交通压力增加,而非缓解城市交通拥堵,D错误。故选A。
城市政府驻地迁移会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铜川市为陕西能源型重化工城市,为促进空间均衡发展,铜川市政府驻地于2003年由王益区迁入耀州区。铜川市政府驻地搬迁初期,耀州区经济发展速度比王益区更快,但2012年却被王益区反超。下图示意铜川市政府搬迁后15年间两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对比。完成下面小题。

5.政府驻地搬迁初期,耀州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较高,主要得益于( )
A.产业升级快速推进 B.基础设施投资拉动
C.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D.行政治理能力提升
6.两区2015-2016年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
A.环保政策趋严 B.产业外迁减速 C.工业设施老化 D.能源价格下跌
【答案】5.B 6.D
【解析】5.搬迁初期,耀州区产业基础差,产业升级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和多方面资源的投入,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推进并显著影响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A错误;耀州区作为新区,初期会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经济发展,B正确;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是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较高的结果,不是原因,C错误;不能根据材料分析出搬迁初期行政治理能力提升影响人均生产总值,D错误;故选B。
6.由图可知,2015-2016年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较低,但2016年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升高,铜川市是能源型重化工城市,若环保政策趋严,则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不会在短期内经济就快速发展,A错误;产业外迁减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会升高,B错误;耀州作为新发展地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晚,设施老化影响较小,C错误;根据材料,铜川市为陕西能源型重化工城市,能源价格下跌,经济变差,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较低,D正确。故选D。
图1为某台风中心位置及气压值变化示意图,图2示意该台风过境前后甲地不同深度海水盐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台风( )
A.发源于赤道洋面 B.16日0时刻势力最强
C.受东南信风影响 D.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
8.甲地( )
A.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盐度呈递减趋势
B.台风过境时不同深度海水盐度均升高
C.16日12时20米深度海水盐度为34.2‰
D.台风对深度不足60米海水盐度影响较大
【答案】7.B 8.D
【解析】7.根据某台风中心位置及气压值变化示意图可知,该台风发源于北纬15°附近,并不是发源于赤道洋面,A错误;根据图上信息可知,16日0时,20m-56m海水盐度较低,且相差不大,海水深处盐度较大,说明此时有强降水,台风势力最强,B正确;根据台风发生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台风受东北信风影响,C错误;根据图上信息可知,18日12时台风中心在北纬19°,东经110°左右,逐渐向西北移动,D错误。故选B。
8.根据图上信息可知,随着海水深度增加,盐度上升,A错误;台风过境时,通常会带来大量的降雨,这会导致海水表层盐度降低,因为雨水是淡水,B错误;根据图2,16日12时20米深度海水盐度小于34.1‰,C错误;台风带来的降雨和风暴潮主要影响海水表层,对深度不足60米的海水盐度影响较大,深层海水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台风对表层海水的盐度变化更为显著,D正确。故选D。
西北干旱湖区泛指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边缘地带的湖泊,近几十年来其变化显著。下图示意1989-2021年西北干旱湖区不同规模湖泊数量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9.西北干旱湖区( )
A.为东部季风区蓄积水源 B.冻土广布且冻结深度大
C.植被根系平均深度较小 D.太阳辐射强烈且温差大
10.近几十年来,西北干旱湖区湖泊数量波动变化明显,主要是因为( )
A.生物活动引起水位波动 B.气候异常引起水量增减
C.构造运动导致湖盆变化 D.土壤侵蚀导致流域改变
11.与高海拔湖泊相比,2010年后西北干旱湖区低海拔湖泊面积扩张显著,其差异主要取决于( )
A.降水总量 B.年均气温 C.汇水面积 D.生物数量
【答案】9.D 10.B 11.C
【解析】9.西北干旱湖区深居内陆,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D正确;降水少,气候干旱,不能为东部季风区蓄积水源,A错误;冻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青藏地区,B错误;地下水埋藏深,植被根系平均深度较大,C错误。故选D。
10.西北干旱湖区生态脆弱,对气候变化敏感,尤其是季风区边缘的湖泊受气候波动影响较大。西北干旱湖区降水、冰雪融水过多,导致湖泊面积增加;降水、冰雪融水过少,导致湖泊面积减小,B选项正确;近几十年来,西北干旱湖区湖泊数量波动变化与生物活动、构造运动、土壤侵蚀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11.2010年后西北干旱湖区低海拔湖泊扩张显著主要是因为海拔低,有中、高海拔水量的汇入。高海拔的湖泊虽然补给增加,但外泄也会增加;低海拔的湖泊汇水面积大,会吸纳更多的水源补给,C选项正确;降水总量、年均气温、生物数量变化不大,ABD错误。故选C。
2019年8月,中国小伙Kobe与俄罗斯女士环环从中国武汉出发,在满洲里口岸出境进入俄罗斯,穿越远东M56道路,途经地球寒极奥伊米亚康,抵达金城马加丹,然后通过海运把车辆运送到堪察加半岛、杰日尼奥夫角(世界东极)、美洲大陆,从加拿大西海岸的温哥华横向穿越北美洲,抵达美国的底特律。图示意Kobe和环环旅行途经的节点连线。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旅行路线为西南向东北行进的是( )
A.满洲里口岸→雅库茨克 B.雅库茨克→马加丹
C.温哥华→底特律 D.杰日尼奥夫角→温哥华
13.旅行过程中,雅库茨克、堪察加两地相比较( )
A.雅库茨克日出更早 B.堪察加日落于西南
C.雅库茨克白昼更长 D.堪察加北极星更高
14.白令海峡最窄处为35km,169.5°W经线从海峡中部通过,海峡东西两侧的陆地相比较( )
A.东西两侧相差12小时 B.西侧地方时较晚
C.东侧的区时较早 D.东西两侧相差1小时
【答案】12.A 13.C 14.B
【解析】12.根据图中北极点的位置及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旅游路线的行进方向,即接近北极点时属于向北进行,相反则为向南;与自转方向一致为向东行进,与自转相反则为西。据此可知,四个选项中只有满洲里口岸→雅库茨克一段是自西南向东北的行进方向,A正确;雅库茨克到马加丹是西北向东南,B错误;温哥华到底特律是由西向东,C错误;杰日尼奥夫角到温哥华是西北向东南,D错误。故选A。
13.从图中可以看出,雅库茨克纬度比堪察加更高,夏季白昼更长,C正确。日出时间东早西晚,堪察加比雅库茨克靠东,故堪察加日出时间更早,A错误;8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堪察加日落位于西北方向,B错误;北半球的北极星仰角与当地纬度相同,因此雅库茨克的北极星更高,D错误。故选C。
14.白令海峡最窄处位于日界线东西两侧,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69.5°W从海峡中部通过,根据时区的计算方法可知,白令海峡东西两侧同属于西十一区,西侧地方时略晚,C错误,B正确;东西两侧位于同一时区,时间相差不大,A错误;东西两侧位于同一时区,相差不到一个小时,D错误。故选B。
帕隆藏布江流域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末次冰盛期,冰川运动占主导,形成众多冰碛垄。全新世气候转暖,形成众多滑坡体与泥石流堆积扇体,如古乡沟及天摩沟冲积扇(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相比一般冲积扇,图中冲积扇的特点是( )
A.颗粒分选性较差 B.颗粒磨圆度较好
C.垂直节理发育 D.层理结构显著
16.与天摩沟相比,古乡沟冲积扇面积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较低 B.大气温度较高
C.距离海洋更近 D.地壳运动更活跃
【答案】15.A 16.B
【解析】15.据材料可知,末次冰盛期,冰川运动占主导,携带大量的碎屑物质,如岩石碎块、砂、黏土等,形成众多冰碛垄,全新世气候转暖,古乡沟及天摩沟水流速度较快,大小不等的碎屑物,随着地势突然变得平坦开阔,流速骤然下降,不同粒径的沉积物一起堆积,颗粒分选性较差,A正确;碎屑物质搬运距离短,缺乏充分的滚动和磨蚀,颗粒磨圆度较差,B错误;图中冲积扇的垂直节理不发育、层理结构不明显,CD错误。故选A。
16.结合材料可知,图中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差异不大,A错误;古乡沟冲积扇位于帕隆藏布江北岸,其物质来源流域位于阳坡,接受太阳辐射量更多,大气温度较高,冰川融水量大,古乡沟冲积扇面积更大,B正确;距离海洋远近对于冲积扇面积大小的影响不大,C错误;区域内地区运动情况差异较小,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湖陆风是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局地大气环流,在理想状态下湖风和陆风的风速基本一致。巢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东南部。受城市、地形等因素的干扰,巢湖湖陆风呈现复杂的特征。图左示意巢湖地理位置和风速观测站分布,图右示意三个风速观测站测得的平均风速日变化。


(1)归纳三个风速观测站测得的巢湖湖陆风日变化的共同规律。(6分)
(2)结合地形特征,分析2号观测站处夜间风速明显偏大的原因。(6分)
(3)简述巢湖湖陆风对合肥市气候及环境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1)上午10—12时陆风逐渐转变为湖风,到午后15—17时风速达到最大,此后风速逐渐减小;(2分)夜间22—24时湖风逐渐转变为陆风;(2分)到次日上午6—8时风速最大,此后风速逐渐减小。(2分)
(2)2号观测站位于湖泊东岸,地势东高西低,且南北两侧均有山地;(2分)夜间2号观测站附近盛行陆风,为偏东风;(2分)偏东的陆风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增大。(2分)
(3)湖陆风环流有助于调节合肥市的气温,使得昼夜温差减小,气候更加宜人;(2分)湖风挟带的水汽有助于增加合肥市的降水量和湿度,改善空气质量;(2分)湖陆风增大了合肥市的风速,利于城区污染物的扩散,减轻大气污染,提高环境质量。(2分)
【解析】(1)结合热力环流的知识,受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巢湖与周围陆地之间形成呈现日变化的湖陆热力环流。白天巢湖区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周围的陆地区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因此吹湖风。夜晚巢湖区降温慢,气温高、气压低,周围的陆地区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因此吹陆风。由图可知,上午10—12时,陆地升温快,气压降低,陆风逐渐转变为湖风,到午后15—17时陆地与湖泊温差最大,风速达到最大,此后陆地温度降低,湖泊、陆地温差变小,风速逐渐减小;夜间22—24时陆地降温快,气压升高,湖风逐渐转变为陆风;到次日上午6—8时陆地与湖泊温差最大,风速最大,此后陆地升温,湖泊、陆地温差变小,风速逐渐减小。
(2)地形特征:2号观测站西侧为湖泊,东侧为山地,地势东高西低,且南北两侧均有山地。2号观测站位于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温度比湖泊低,风由陆地吹向湖泊,为偏东风,由于观测站附近南北分布着山地,偏东的陆风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增大。
(3)湖陆风对合肥市气候的影响从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降水来分析。湖陆风环流使得合肥市风速增大,将城市产生的热量带出市区,有助于调节合肥市的气温,降低白天城市温度,使得昼夜温差减小,气候更加宜人;湖风挟带的水汽有助于增加合肥市的降水量和湿度,改善空气质量。湖陆风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由于生产生活产生大量污染物,湖陆风增大了合肥市的风速,利于城区污染物的扩散,减轻大气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阿尔卑斯山脉,有低于50米的谷底,有高达4800米的山峰。地处阿尔卑斯山脉的瓦娜色国家公园和大帕拉迪索国家公园,分别是法国和意大利的首座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优美。两座国家公园于1972年结对,开展联合保护行动,公园核心区和严格自然保护区严禁公众进入,其他区域适当开展野营等休闲活动。下图示意瓦娜色国家公园和大帕拉迪索国家公园位置。

(1)简述两座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原因。(6分)
(2)分析阿尔卑斯山脉自然带丰富的自然原因。(4分)
数据显示,阿尔卑斯山脉气温每10年升高0.3℃,是全球平均升温速度的两倍。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显示,阿尔卑斯山脉植被覆盖区的海拔逐步升高,其主色调正从“冰雪白”变成“植物绿”。
(3)分析阿尔卑斯山脉主色调从“冰雪白”到“植物绿”对当地积雪面积的影响。(6分)
【答案】(1)海拔高,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核心区和严格自然保护区面积大;有严格的保护政策;较早成为国家公园,保护时间长;国际合作。(任答三点,6分)
(2)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中纬度地区,山麓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水热充足;(2分)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自然带丰富多样。(2分)
(3)阿尔卑斯山脉主色调从“冰雪白”到“植物绿”意味着山脉植被覆盖率增加,(2分)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导致山脉对太阳辐射反射减少,(2分)吸热增加,地面辐射增强,进而使山区局部气温变暖,积雪面积缩小。(2分)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阿尔卑斯山脉,有低于50米的谷底,有高达4800米的山峰”、“公园核心区和严格自然保护区严禁公众进入,其他区域适当开展野营等休闲活动”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座山峰海拔较高,人口分布少,受地形影响,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国家公园对核心区实行严格保护,禁止公众进入,且核心区和严格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较大,这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两地于1972年就已结对经成立国家公园,保护时间长。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阿尔卑斯山脉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地貌,为不同自然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根据图上经纬度位置可知,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中纬度地区,山麓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水热充足,有利于植被生长;山势高峻,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自然带丰富多样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导致了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和自然景观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3)阿尔卑斯山脉主色调从“冰雪白”到“植物绿”的变化,意味着气温升高,植被覆盖率提高,冰雪融化,导致当地积雪面积减小。这是因为随着气温的升高,积雪融化的速度加快,导致积雪面积减少;同时,植被的增加也会对积雪面积产生影响,因为植被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从而影响地表温度,进而影响积雪的积累和融化。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20世纪90年代,山东菏泽曹县的村民开始在农闲时生产影楼服装和戏服;电商经济兴起后,村民们通过网络渠道销售服装,曹县一度成为全国第二大淘宝村集群。近年来,汉服成为服装行业新的增长点。曹县看准时机,立足地区优势,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穿着需求,设计出不同风格和功能的汉服,让汉服“穿”入日常,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曹县汉服生产以家庭经营、小企业为主,服装以唐、明风格为主导,以女装汉服为主要市场,市场占有率高,但以平价产品为主。表为2022年曹县汉服生产相关企业数量统计。
企业类型 | 面料企业 | 原创型汉服企业 | 印花企业 | 刺绣企业 | 物流企业 | 网店 |
数量/家 | 674 | 600 | 912 | 152 | 31 | 13938 |
(1)指出曹县发展汉服产业的基础。(6分)
(2)分析曹县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的优势。(4分)
(3)从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角度,为当地汉服产业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8分)
【答案】(1)服装产业发展较早,产业基础好;(2分)服装生产从业人员多,技术娴熟;(2分)电商发展起步较早,网络销售渠道完善。(2分)
(2)尊重汉服历史文化,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注重个性化设计,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网络销售和物流服务完善,产品销售范围广;产业链完善,分工明确,生产效率高。(任答两点,4分)
(3)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提升服装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2分)培育标杆(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开发新产品,拓展产品市场和服务人群;(2分)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牌建设;(2分)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2分)
【解析】(1)20世纪90年代曹县就开始涉足服装领域,生产影楼服装和戏服,历经多年积累,沉淀下丰富的服装制作经验,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这些熟练工人熟悉各类服装的裁剪、缝制工艺,为汉服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技术支撑,使得曹县在汉服制作工艺上能够快速上手,保障产品质量。同时,长期的服装产业运营,让曹县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加工协作体系等产业配套环节,打下良好产业根基。在电商经济萌芽兴起之际,曹县便敏锐捕捉商机,积极投身其中,迅速成长为全国第二大淘宝村集群。早早布局电商领域,使得曹县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网络营销技巧,懂得如何利用电商平台推广产品、吸引客户,还搭建起了完善的网络销售渠道。众多网店的存在,让曹县汉服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快速触达全国各地乃至全球消费者,为产品的销售铺就了高速路。
(2)汉服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价值,曹县服装行业在产品设计上坚守尊重历史的原则,精准契合当下民众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心理诉求,让消费者身着汉服能感受历史韵味,满足其文化消费渴望。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风格偏好的人群,推出个性化设计,极大拓宽了消费群体。凭借成熟的电商体系,曹县汉服依托海量网店,实现线上销售无死角覆盖。由表中信息可知,曹县汉服产业涵盖面料、原创设计、印花、刺绣、物流等各个环节,众多不同类型企业集聚一地,形成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面料企业保障原材料及时供应,且因临近生产端,沟通成本低、供货速度快;原创型汉服企业把握设计潮流,精准开发新品;印花、刺绣企业为汉服增添精美工艺细节;物流企业打通配送最后一公里。各环节分工明确又协同紧密,极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3)进一步深入研究汉服历史,从历代服饰典制、传统制作技法传承等多维度挖掘文化精髓,将更多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汉服设计与制作中,提升汉服文化附加值。重点扶持培育标杆(龙头)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引导其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设计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汉服品牌,以龙头带动产业整体升级。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汉服设计研发中心。高校提供设计、文化研究人才,科研机构助力新技术应用,共同开发兼具文化特色与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引导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与质检体系,提高产品品质标准。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如定期举办产业对接会,让面料供应商与汉服生产企业深度交流需求,协同开发新品面料,刺绣企业提前介入设计环节,确保工艺与设计完美融合,提升整体协同效率与产品竞争力。巩固国内市场同时,借助 “一带一路” 等契机,拓展国际市场,针对不同国家文化习俗与审美偏好,开发特色汉服产品,让曹县汉服走向世界舞台,传播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