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考法:突出学科主干,注重使用数据解释地理问题;丰富素养考查路径,展现考生创新意识;培育国际视野,体现大国担当。
高考·新情境: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试题不断强化学生对区域发展方式和路径的多维度认识,深入思考高质量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内涵,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命题·大预测:关注不同空间尺度,增强区域认知;关注申遗和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关注地理事物过程的考查;注意试题设问的灵活多变,答题要注重逻辑性;关注时代发展,注重对数据的分析解释地理问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我国某水稻产量大省采用高速育秧机进行早稻育秧工作,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省( )
A.气候高寒 B.水系发达 C.黑土肥沃 D.人口稀少
2.晚稻播种时,接近( )
A.惊蛰 B.芒种 C.大暑 D.白露
3.现在种植方式从早稻育秧到插秧期间,该地( )
A.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B.正午树影先变长后变短
C.日出时刻逐渐提前 D.日落方位由西北转西南
【答案】1.B 2.C 3.C
【解析】1.水稻种植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高寒气候不适合水稻生长,A错误;水稻是水田作物,需要大量水源进行灌溉,水系发达是水稻种植的重要条件,B正确;肥沃的土壤对作物生长有利,但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东北地区只播种一季,且土壤与水稻大省无直接关联,C错误;人口稀少通常意味着劳动力不足,不利于大规模的水稻种植,D错误。故选B。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晚稻播种在7月20日左右,惊蛰是春季节气,在3月5日左右,标志着冬眠动物的苏醒,与晚稻播种时间不符,A错误;芒种是夏季节气,在6月5日左右,标志着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但晚稻播种通常在芒种之后,B错误;大暑是夏季最热的节气,在7月22日左右,接近晚稻播种时间,C正确;白露,秋季节气,在9月7日左右,标志着暑去凉来,与晚稻播种时间相差较远,D错误。故选C。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现在种植方式从早稻育秧3月10日到插秧期间4月上旬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该地太阳高度角增大,太阳辐射强度应逐渐增强,A错误;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持续增大,树影应逐渐缩短,B错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北半球昼长逐渐增长,日出时刻提前,C正确;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南半球移动到北半球,日落方位由西南转向西北,D错误。故选C。
2024年9月6日,首个秋台风“摩羯”进入南海后快速增强,给海南、广东等沿海地区造成史诗级的灾害。如5为台风“摩羯”移动路径示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4.9月6日下午,台风“摩羯”登陆时,雷州半岛的风向主要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5.据统计,9月登陆我国的台风为一年中平均强度最强,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
A.摩擦力小 B.登陆时间较长 C.海水温度高 D.冷空气活动弱
6.在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中,可应用( )
A.GIS预测台风的移动路径 B.AI技术动态监测台风
C.GPS确定台风风速与风向 D.RS估算台风灾后损失
【答案】4.D 5.C 6.A
【解析】4.读图可知,9月6日下午台风在海南岛登陆,此时台风中心位于雷州半岛南侧,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指向南,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雷州半岛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D正确,排除ABC,故选D。
5.9月易出现超强台风,是因为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导致低纬度海区海温偏高,台风中心气流上升剧烈,台风势力强盛,C正确;台风一般在海洋上形成超强台风,故下垫面摩擦力的差异小,A错误;台风登陆时间长短与台风强度有关,但是登陆时间长,陆地气温较低、摩擦力较大,台风势力会减弱,B错误;9月的冷空气活动强度比夏季更强,D错误,故选C。
6.GIS为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可以预测台风的移动路径,A正确;AI是人工智能,不能动态监测台风,B错误;GPS是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无法确定台风风速和风向,C错误;遥感(RS)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能够获取台风实时位置变化,D错误;故选A。
浙江省Y山火山地貌广泛发育。其中,锐峰是岩性坚硬、四面陡峭的火山岩柱。某研学小组前往Y山局部地区(左图)考察,并绘制了所见的地貌景观及其地质剖面(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研学小组绘制地貌景观的地点最有可能位于( )
A.甲地附近 B.乙地附近 C.丙地附近 D.丁地附近
8.根据地质剖面,可推知该地锐峰的形成经历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
A.流水堆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岩浆活动
B.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
C.岩浆活动→地壳抬升→风力侵蚀→重力崩塌
D.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答案】7.C 8.B
【解析】7.由图文可知,锐峰是一系列的岩性坚硬、四面陡峭的火山岩柱组成,由此推测其位置应位于甲附近的狭长略呈弧形的山脊处。读右图锐峰的相对高度不大,是因此观测地较远,甲地位于弧形山脊位置,看不到锐峰全貌,排除甲;乙与锐峰所在地有鞍部阻挡视线,丁与锐峰所在地有山脊阻挡视线,排除BD;丙地与锐峰所在弧形山脊之间地势先降后升,视线开阔,且面向弧形山脊一侧,可见全貌,C正确。故选C。
8.读右图可知,锐峰所在地的岩石均为火山岩,没有固结成岩的地质过程,排除AD;地处浙江省,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以流水侵蚀为主,排除C;由剖面图中火山岩、断裂及垂直节理发育可推测,该地地质时期岩浆活动频繁,经历数次岩浆喷发,地壳抬升,山区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受流水侵蚀,沟谷加宽加深,凸起的火山石柱表层风化重力崩塌不断变薄,形成锐峰,B正确。故选B。
人工智能产业是引导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变量。受区域资源禀赋和初始技术等发展条件影响,我国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我国少数超大城市的人工智能产业增长遇到瓶颈,开始向外扩散,出现空间溢出效应。调查发现,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越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左图示意2000-2019年中国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重心的迁移轨迹,右图为影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作用框架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2000—2019年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水平重心迁移方向的趋势是向( )
A.东北 B.西北 C.西南 D.东南
10.超大城市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要原因是( )
A.外来直接投资巨大 B.人均文化水平较高
C.产业结构层次较高 D.本地市场需求庞大
11.能显著促进人工智能产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的举措是( )
A.外资涌入 B.政策鼓励 C.人才聚集 D.产业升级
【答案】9.D 10.C 11.B
【解析】9.读图左可知,根据经纬网定位,从2000年到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重心的迁移方向整体上是向东向南迁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人工智能产业位于城市产业链的顶端,属于当前最高端的产业之一,需要完善的基础产业体系支撑,因此,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层次很高,C正确;右图表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资本要素中既有外商投资,也有本地金融发展,不一定是外商直接投资巨大,A错误;在劳动要素中,人口密度侧重于劳动者数量,人力资本侧重于劳动者素质,综合起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与当地人均文化水平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B错误;人工智能产业属于高端产业,其市场往往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本地市场过于狭小,不足以支撑其发展,D错误。故选C。
11.结合材料可知,溢出效应(不是指产业转移或者迁出)是人工智能产业在本地发展遇到瓶颈,如政策局限、资金、土地、劳动力等,需要到其它城市寻找更优越的发展条件。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政策局限是最主要的因素,还可影响其它因素发挥作用。产生溢出效应的地区是少数超大城市,当地已经出现一些制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瓶颈,鼓励性政策能促进当地人工智能产业走出去,寻找更优的发展条件,促进当地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B正确;“外资涌入”“人才聚集”都能够改善当地发展条件,不利于产生溢出效应,AB错误;“产业升级”能促使当地产业走向高端化和智能化,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需求增加,不利于产生溢出效应,D错误。故选B。
福马铁路是连接福州站和马尾港站的货运铁路,全长约24km,目前年货运量不足百万吨,运能富余。福州市政府计划改造福马铁路,开行市域列车,沿线增设上洋、儒江等站点,服务市民出行。下图示意福马铁路市域列车规划站点。完成下面小题。

12.利用福马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的主要优势是( )
A.既有铁路改造成本低 B.既有站点货运量大
C.既有铁路运营效益好 D.既有站点布局合理
13.福马铁路沿线增设站点有利于( )
①缓解交通压力②提升城市等级③丰富出行方式④提高运行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2.A 13.A
【解析】12.福马铁路原有是货运铁路,但年货运量不足百万吨,说明既有站点货运量小,B错误;福马铁路目前年货运量不足百万吨,运能富余,说明该铁路运营效果较差,运营效益并不好,C错误;如果沿途既有站点布局合理,新市域列车就不会增设上洋、儒江等站点,这说明既有站点相对于客运布局不算合理,D错误;市域列车以原有的福马铁路为基础,利用原有铁路的基础设施,相关改造成本较低,A正确。故选A。
13.增设站点有利于方便增设站点的人们出行,缓解其他交通线路的交通运输压力,①正确;城市等级的提升不能依靠新增站点来实现,②错误;增设站点是增设站点的人们能选择铁路运输出行,丰富了人们出行方式,③正确;增设站点,则在新站点需要停车一段时间,不利于提高铁路运行速度,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A。
图示意某区域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区域( )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多地震 B.②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德国
C.陆地面积夏季大于冬季 D.④所在地纬线圈长于③所在地纬线圈
15.图示季节( )
A.①岛域处于旅游淡季 B.②国昼夜温差比较大
C.③海峡表层海水向西流 D.④半岛盛行西偏南风
【答案】14.C 15.B
【解析】14.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可知,图示区域为地中海沿岸附近区域,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属于板块消亡边界,A错;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欧洲前列,超过②国(意大利)B错;该区域大部分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大于冬季,C正确;④地较③地纬度高,纬线圈较短,D错误。故选C。
15.图示地中海附近受高压控制,处于夏季,晴朗干燥,昼夜温差较大,为旅游旺季,冬季低温多雨,处于旅游淡季,A错,B 正确;夏季地中海区域蒸发旺盛,海平面较低,③海峡表层海水向东流,C错。④半岛冬季盛行西偏南风,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泾河流域是黄土高原的典型沟壑区。某校中学生赴该流域进行野外研学。下图(a)为该流域局部示意图,图(b)为某同学撰写的考察报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考察平凉红牛产业
(1)概述平凉市发展红牛产业的有利条件。(4分)
任务二走访水文站,查阅文献
泾河流域耕地非点源污染排放强度
时间 | 泥沙排放强度(吨/平方公顷/年) | 磷排放强度(千克/平方公顷/年) |
1967-1990 | 46.11 | 3.94 |
2000-2020 | 19.56 | 1.43 |
注:非点源污染指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
(2)描述该流域耕地非点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理由。(4分)
任务三调研流域的综合治理
该流域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图为黄土高原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模式图。

(3)在建谷坊、筑淤地坝中任选其一,简述该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案】(1)育种技术先进;饲养经验丰富;丰富优质饲料牧草;政策支持力度大;牛肉品质高,积极维护品牌形象。(4分,任选4点)
(2)特点:泥沙排放强度降低,磷排放强度降低。原因: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农业生产磷肥使用量降低、利用率提高(4分)
(3)谷坊:减缓沟道坡度,降低径流流速,减轻流水对沟底、沟岸侵蚀;拦蓄泥沙。(3分)
淤地坝:筑坝拦泥;滞洪,拦蓄雨水和径流;淤地增加耕地面积。(3分)
【分析】本题以泾河流域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农业区位因素、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凉改良牛种,完成“役用”到“肉用”的转变,育种技术先进;牧业发展历史悠久,饲养经验丰富;草地面积广阔,有丰富优质饲料牧草;政策支持力度大,当地政府建立科研基地;牛肉品质高,树立平凉红牛品牌,积极维护品牌形象。
(2)阅读表格可知,泥沙排放强度从46.11到19.56,泥沙排放强度降低,磷排放强度从3.94到1.43,磷排放强度降低。原因主要从生态保护、农业绿色种植角度分析,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增加植被面积,保持水土,农业生产磷肥使用量降低、利用率提高,农业绿色生产,发展生态农业。
(3)结合模式图可知,谷坊成阶梯状,起到减缓沟道坡度,降低径流流速,减轻流水对沟底、沟岸侵蚀,阶梯面相对平坦,流速慢,能够拦蓄泥沙。淤地坝主要起到拦水拦沙的作用,筑坝拦泥,滞洪,拦蓄雨水和径流,当泥沙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进行作物种植,增加耕地面积。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北川河位于青海省,为黄河二级支流。流域内海拔2228~4595m,受地势起伏影响,河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下图为“北川河流域位置与甲、乙两水文站地下水位示意图”。

(1)结合图中信息,解释乙水文站径流量大于甲的原因。(3分)
(2)简析北川河流域地形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6分)
该流域年降水量459mm,但理论蒸发量大于2000mm,选用种植小叶植被提高土壤水分效果明显。
(3)从水循环角度,分析该流域种植小叶植被对提高土壤水分的作用。(3分)
【答案】(1)乙水文站流域面积大于甲,汇水多;甲河段河流水补给地下水,而乙河段地下水补给河水。(3分)
(2)海拔高,结冰期长;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谷地狭窄,汇水区域小,河流流量小。(6分,强调因果)
(3)植被遮阳,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滞留雨水和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叶面小,蒸腾作用弱,吸收土壤水分少。(3分)
【分析】本题以北川河相关概况为材料,涉及陆地水体补给关系和河流水文特征、水循环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和区域认知、综合分析、地理实践及人地协调的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
【详解】(1)根据图可知,甲水文站和乙水文站的区别在于:甲位于河流上游,乙位于河流下游,上游没有下游汇水面积大;甲处是河水补给地下水,乙处是地下水补给河水,造成甲处流量小于乙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流域宏观地形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故河流结冰期长;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流域内海拔落差大,河流流速快;同时西南和东北两侧分水岭相距近,造成河流流域面积狭小,径流总量小等。
(3)植被遮阳,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叶片能减缓流速,滞留雨水和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叶面小,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因此,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较少。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下图为我国某都市圈内、外部区域两类县城与乡镇的分布模式图,甲、乙县城与乡镇之间的人口流动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乙县城对其下辖乡镇人口的吸引力强于甲县城。

(1)描述甲、乙县城地理位置的分布特征。(4分)
(2)与甲县城比较,据图分析乙县城对其下辖乡镇人口吸引力更强的原因。(3分)
(3)指出甲、乙两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及速度的差异。(2分)
(4)简述乙县城发展模式可能对其乡镇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5分)
【答案】(1)甲县城位于都市圈内部且距离特大城市近;乙县城位于都市圈外围且与特大城市相距远。(2分)
(2)乙县位于都市圈外部且距特大城市较远,县内乡镇人口向都市国内的迁移意愿较低;乙县受都市圈产业影响小,经济水平较低,优势资源(产业、服务设施,医疗设施等)高度集中于县城,导致城多差异大,县城对乡镇的吸引力强。(3分)
(3)甲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乙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速度较慢。(2分)
(4)乡镇老龄化(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加剧;乡镇产业空心化,经济活力差;乡镇房屋废弃;农村耕地抛荒;乡镇文化传承不足。(5分)
【分析】本题以县城与乡镇分布模式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城镇化进程、意义等地理原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县城主要分布在都市圈内部,距离特大城市较近;而乙县城主要分布在都市圈外部,距离特大城市较远。
(2)结合图示信息,甲县城采用“县镇均衡发展模式”,经济活动、基础设施等分布较均匀,县城和乡镇的差异较小,导致县城对其下辖乡镇人口的吸引力较弱。乙县城位于都市圈外部且距特大城市较远,采用“县城主导发展模式”,县内乡镇人口向都市圈内的迁移意愿较低;乙县受都市圈产业影响小,经济水平较低,优势资源、经济活动、基础设施等集中在县城,县城和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县城对其下辖乡镇人口的吸引力更强。
(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县城主要分布在都市圈内部,受都市圈内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强,通过承接产业等途径,甲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而乙县城主要分布在都市圈外部,受都市圈的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导致乙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
(4)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乙县城采用“县城主导发展模式”,经济活动和产业更加集中,对其下辖乡镇人口的吸引力更强,可能导致大量乡镇人口流入乙县城,使乡镇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乡镇产业空心化,经济活力差;乡镇人口老龄化加剧,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加剧;乡镇房屋废弃,耕地撂荒增多;不利于乡镇传统文化的传承。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黟县隶属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多山,面积约857km2,其中耕地面积约为40km2(6万亩),户籍人口约9.34万人(2022年)。改革开放后,黟县人口显著外流。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该县人口明显回流。下图示意黟县范围,下表示意黟县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前后从业变化。

从事行业 | 回流前(人) | 回流后(人) |
农业 | 0 | 19 |
加工制造业 | 100 | 15 |
建筑业 | 35 | 0 |
交通运输业 | 6 | 5 |
零售业 | 15 | 62 |
住宿餐饮业 | 44 | 146 |
娱乐业 | 46 | 5 |
其他行业 | 36 | 33 |
(1)指出改革开放后黟县人口外流的目的地,并从黟县角度说明原因。(4分)
(2)简述黟外出务工人员在回流前的行业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5分)
(3)许多地区的乡村回流人口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但黟县的回流人口主要在景点附近从事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试分析原因。(2分)
【答案】(1)长三角地区。(1分)
黟县距长三角近;人均耕地少;人口较多,农业剩余劳动力丰富。(或答:境内多山耕地面积小,耕地分散;农业产出少、产值低,经济收入有限。)(3分)
(2)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业(必答)、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和娱乐业。(3分,4选3点)
(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快,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大;黟县教育水平较低、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普遍较差,大多从事门槛较低的行业。(2分)
(3)黟县山地多、工业用地少(或工业基础薄弱);加工制造业用工需求少;当地旅游资源丰富,大量的游客为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带来市场(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形成集聚效应)(2分)
【分析】本大题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人口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推拉理论、人口分布及人文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材料表中显示回流前,人员从事加工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以及娱乐业较多,可知改革开放后黟县人口外流目的地是长三角地区。因为长三角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改革开放后承接国外产业转移(主要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且黟县距长三角近;由题中信息可知黟县境内多山,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少导致导致人均收入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产出少、产业链不完善,产品的附加值低导致产值低,经济收入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人口大量外流。
(2)由材料可知人口回流前加工制造业回流前为100人、住宿餐饮44人、娱乐业44人,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和娱乐业。改革开放初期,长江三角洲位于沿海地区,位置便利,承接国外的产业转移,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于人口的集聚作用较强,城市化速度快,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大;黟县处于内地地区,开放水平不如长三角地区,且经济发展较差,人口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普遍较差,大多从事门槛较低的行业。
(3)由材料可知黟县并没有支柱产业,人口大量外流,劳动力较少,难以发展;且黟县山地多、平坦地面较少,工业用地少,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不如长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业用工需求少;材料可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黟县经济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出现了较大的发展,为了获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扩大黟县旅游业的游客承载量,必须进行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配套完善,导致人口回流后从事住宿餐饮业的较多,能够快速增加回流居民民的经济收入。
2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
从“一片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雄安新区设立7年来,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节生长,清新明亮的现代化城市雏形全面显现。


结合雄安新区的相关资料,从不同空间尺度论述雄安新区建设的意义。(7分)
【答案】地方尺度: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就业机会,促进产业升级和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区域尺度: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京津冀地区联动和协同发展,通过交通发展加强与京津冀主要城市联系,促进区域一体化。 国家尺度:作为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全国提供经验借鉴,推动国家发展模式创新,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生态建设成果展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决心和努力。
【分析】本题以雄安新区为材料,考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地方尺度:“首批疏解的 4 家央企、4 所高校、1 所医院已经落地,中央企业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 200 多家”,这有利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升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的产业升级和完善城市功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有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区域尺度:“雄安新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京津冀地区的联动和协同发展。交通的发展(雄安站每天开行列车等)加强了与京津冀主要城市的联系,促进区域一体化。 国家尺度: 雄安新区作为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其数字城市建设、生态格局构建等实践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推动国家整体的发展模式创新。 体现了国家对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对国家的经济布局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建设成果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展示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决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