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考法:区域认知类的试题一般要求考生具备宏观尺度的地理知识(如经纬度判读、大洲大洋分布、大气环流、大洋环流、自然带等)为储备,而微观尺度的地理要素需要学生从材料中去提取或推断。虽然要求学生“记”的区域知识有所减少,但对学生提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综合思维推导要素关系的能力却大大提升。并且,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同一要素在不同区域下的形成过程、对其它要素的影响均有差异,使区域认知类题目的难度陡增。
命题·大预测:本卷命题的区域认知类的试题主要集中在以中小尺度区域(如:沿海地区、岛屿半岛、复杂地形的小区域等)为背景或信息载体。如第3-4题以山东半岛为背景,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如第18题,以勒拿河为背景,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如第19题,以白城及其周边区域为背景材料,涉及白城“旱地之泽”的形成原因、松辽平原巨厚沉积地层的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等相关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广东致力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其着力点之一便是通过“机器换人”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继“机器换人”后,不少广东制造企业又开始进一步探索“数据换人”,即加速将工业大数据应用到销售、研发、设计、制造、供应和决策等各环节,探索迈向智能制造的本土化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将传统制造业向外转移相比。“机器换人”更有利于( )
A.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B.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C.促进区域产业分工 D.保持产业链条完整
2.与“机器换人”相比,“数据换人”的突出优点是( )
A.更好保护企业机密 B.更多降低人力成本
C.更快响应市场变化 D.更多降低企业能耗
【答案】1.D 2.C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机器换人”可以有效应对劳动力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减少对劳动力依赖。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将传统制造业向外转移相比,“机器换人”后,传统制造业无需进行产业转移,依然可以停留在原地,有助于保持地区的产业链条完整,D正确。“机器换人”对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区域产业分工的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
2.结合材料,“数据换人”是加速将工业大数据应用到销售、研发、设计、制造、供应和决策等各环节,探索迈向智能制造的本土化路径,其核心是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面对变化的市场条件,“数据换人”适应性更强,有助于企业响应市场变化,按需生产,C正确。“数据”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网络泄密风险,A错误。“机器换人”与“数据换人”对人力成本的降低无明显区别,B错误。“数据换人”对降低能耗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冷流雪不同于一般性降雪,其特点是局地性明显,积雪效率高。山东威海有“中国雪窝”之称,冬季常出现冷流暴雪。下图为山东半岛受冷流影响的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威海冬季容易出现冷流暴雪的主要自然条件有( )
①地形阻挡作用②在冷流南下路径上③沿岸寒流影响④附近海域气压偏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冷流雪短时间内积雪效率高,主要是因为( )
A.冷暖气团势力均衡 B.水汽充足且冷凝快
C.降雪范围小而集中 D.冷空气辐合作用强
【答案】3.A 4.B
【解析】3.威海冬季受冷流影响;冷流大致由北向南,经渤海和黄海海域后抵达山东半岛,且受山东半岛地形阻挡。冬季北方强冷空气南下,经过渤海和黄海暖海面时增温增湿,挟带暖湿空气的强冷空气抵达山东半岛后受地形阻挡,被迫抬升,湿润气流快速冷凝,从而形成降雪,加之水汽的持续输送,导致威海出现暴雪,①②正确;受沿岸寒流影响,威海气候变得干冷,不易形成大规模降雪天气,③错误;根据图中(右侧小图)干冷气流运动方向可知,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说明附近海域气压偏高,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冷流雪短时间内积雪效率高与其形成原理密切相关,充足的水汽输送和水汽的快速冷凝,使冷流雪短时间内积雪效率较高,B正确;冷流雪的形成与冷暖气团势力均衡无关,A错误;结合材料并不能判断出冷流雪的降雪范围,且降雪范围与积雪效率并没有必然的联系,C错误;冷流雪的形成与降雪区域的气流抬升有关,与冷空气辐合作用强度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格兰威尔岛与加拿大温哥华市中心仅一水之隔,岛上多森林,早期是众多伐木企业和木材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岛,二战后大部分企业迁出,成为一个衰败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前破旧的工业用地被更新改造成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服务中心,形成商业、娱乐、餐饮、购物为主的城市公园。原有的大部分工业厂房都被保留下来,从外部风貌上,保持原有的传统,但是内部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使用功能,让传统工业建筑形式和现代化商业使用功能和谐共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有利于格兰威尔岛更新改造的最主要条件是( )
A.距离市中心近 B.闲置土地较多 C.生态环境优美 D.岛上资源丰富
6.更新改造后,原有的大部分工业厂房都被保留下来的主要目的是( )
A.节约建设投资 B.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C.传承历史文化 D.改善生态环境状况
【答案】5.A 6.C
【解析】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格兰威尔岛被更新改造成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服务中心,形成商业、娱乐、餐饮、购物为主的城市公园,从而形成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服务中心,而服务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为市场,因此,距温哥华城市近有利于靠近市场,是其形成的最主要条件,A正确;而闲置土地较多、生态环境优美、岛上资源丰富等均不是影响格兰威尔岛改造的主要区位条件,故B、C、D错误,所以选A。
6.根据材料“原有的大部分工业厂房都被保留下来,从外部风貌上,保持原有的传统,但是内部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使用功能,让传统工业建筑形式和现代化商业使用功能和谐共存”可知,原有工业厂房保留下来,主要用于商业建筑,但却保持了原有外貌风格和传统,所以目的是使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同时可以促进岛上第三产业的发展,C项正确;虽然能减少建设投资,但节约建设投资不是主要目的,A项错误;原有的大部分工业厂房都被保留下来,不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B、D项错误,所以选C。
随着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人口迁移对一个地区人口总量变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全国人口迁移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下表显示2023年海南、贵州、辽宁和安徽四省份总人口(常住人口)、人口变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量。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 常住人口/万人 | 与上一年比人口变化/万人 | 出生人口/万人 | 死亡人口/万人 |
海南 | 1043 | 16 | 9.6 | 6.7 |
贵州 | 3865 | 9 | 41.1 | 30.0 |
辽宁 | 4182 | -15 | 17.0 | 40.6 |
安徽 | 6121 | -6 | 39.5 | 52.4 |
7.表中各省份人口变化表现为( )
A.海南省总人口增长,人口净流出 B.贵州省总人口增长,人口净流入
C.辽宁省总人口减少,人口净流入 D.安徽省总人口减少,人口净流出
8.为吸引外来人口,贵州省可采取的对策是( )
①加快中心城市发展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③促进中小城镇发展④加强生育配套支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7.C 8.A
【解析】7.由表格可知,辽宁总人口减少,从自然增长来看,人口减少了23.6万人,而实际减少15万人,说明人口机械增长表现为人口净流入,C正确;海南人口自然增长2.9万,实际增长16万,说明人口净流入,A错误;贵州人口自然增长11.1万,实际增长9万,说明人口净流出,B错误;安徽自然增长-12.9万,实际-6万,说明是人口净流入,D错误。故选C。
8.贵州人口自然增长11.1万,实际增长9万,说明人口净流出,为吸引外来人口可以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入,①正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外来人口落户,有利于吸引人口迁入,②正确;贵州中小城镇对贵州省外人口吸引力较小,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加强生育配套支持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不大,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通过研究热河生物群出土的1.2亿年前的翼龙化石,发现了朝阳翼龙家族新成员--友好美丽飞龙。下图为友好美丽飞龙发现区域局部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图示岩层均为沉积岩层,不同时代地层无缺失,图中粗箭头表示地下水流向。
9.下列关于友好美丽飞龙生存时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B.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C.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D.造山运动较为强烈
10.该剖面图所示区域( )
A.地壳垂直运动不频繁 B.M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C.地下水流经岩层坚硬 D.东西方向地层没有差异
【答案】9.D 10.B
【解析】9.友好美丽飞龙生存时代为中生代,该时代板块运动剧烈,地壳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造山运动强烈,D正确。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A、B、C错误。故选D。
10.图中存在不同时代的沉积岩层,说明该区域地壳垂直运动频繁,A错误;M地为向斜,是褶皱构造的一部分,两翼指向上方,中央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B正确;地下水流经岩层为透水层,其质地相对柔软,有利于地下水渗透,C错误;由图可知,图示东西方向地层存在明显的差异,D错误。故选B。
暗嵅岩溶洼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境内,洼地流域面积2.3km²,地表、地下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后流出。洼底土壤较厚,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洪涝灾害频发;坡地土壤零星分布于岩石沟槽中,植被以灌丛为主。图1为暗嵅岩溶洼地示意图,图2为地下河出口处水文站2023年部分监测时段的流量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监测时段的流量变化表明该洼地所在流域( )
A.河流径流稳定 B.植被截留作用强 C.地表蓄水能力差 D.地下水补给占比高
12.该洼地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形原因是( )
A.裂隙发育 B.坡地较缓 C.沟谷密集 D.洼底狭窄
【答案】11.C 12.D
【解析】11.由图可知,地下河出口处的流量变化很大,说明该河流径流不稳定,植被的截留作用弱,AB错误;地下水补给占比高,径流稳定,D错误;地表、地下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后流出,说明地表蓄水能力差,C正确。故选C。
12.裂隙发育,地表水漏失快,不易产生洪涝灾害,A错误;坡地较缓,不易形成地表径流,不易产生洪涝灾害,B错误;坡地土壤零星分布于岩石沟槽中,沟谷不是很密集,C错误;由图可知,岩溶洼地的洼地狭窄,流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D正确。故选D。
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我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向西开放的关键节点。下图为中亚地区简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图中A地在某年5月中旬出现了一次强沙尘暴天气,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冷锋过境,风力强劲 B.河网密布,摩擦力小
C.气旋控制,气流上升 D.地形阻挡,风力减弱
14.中亚地区作为我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向西开放的关键节点,其独特优势在于( )
A.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B.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C.位置优越,连接东西 D.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答案】13.A 14.C
【解析】13.读图可知,A地靠近沙漠,沙源丰富,5月中旬冷锋过境时,风力强劲,容易扬起沙尘,形成沙尘暴,A正确;图中A地河流分布很少,B错误;气旋控制下,气流上升,容易形成降水天气,C错误;地形阻挡,风力减弱,不利于沙尘暴的形成,D错误。故选A。
14.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连接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地理位置优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当今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C正确;中亚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丘陵、平原、高原和山地等,地形并不平坦,A错误;中亚地区资源丰富但工业并不发达,B错误;中亚地区人口相对较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并不广阔,D错误。故选C。
2024年7月,我国某科研团队沿某路线对南美洲东部海岸线进行为期15天的考察,途中依次记录了甲、乙、丙、丁、戊五地的昼长与夜长差值(均为绝对值),结果如下表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地点 | 甲地 | 乙地 | 丙地 | 丁地 | 戊地 |
昼长与夜长差值 | 1小时52分钟 | 0小时 | 1小时50分钟 | 3小时16分钟 | 6小时10分钟 |
15.据表推测,该科研团队考察期间( )
A.乙地昼夜时长差值增大 B.戊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C.丙地日落时间越来越早 D.丁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16.考察记录当日,丁地日出时的地方时为( )
A.6:49 B.7:05 C.7:36 D.8:30
【答案】15.B 16.A
【解析】15.根据材料及表格信息可知,该科研团队从我国出发前往南美洲,进行为期15天的考察,据表中昼长与夜长差值可知,乙→丙→丁→戊的昼长与夜长差值呈增大趋势,说明该科研团队的行进方向为自北向南。考察时间为7月,乙地昼夜等长,应地处赤道,考察期间昼夜时长差值一直为0,A选项错误;该科研团队考察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戊地位于南半球,考察期间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B选项正确;丙地位于南半球,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昼渐长,日落时间越来越晚,C选项错误;丁地位于赤道以南,7月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各地应日出东北、日落西北,D选项错误。故选B。
16.由题表中数据可知,丁地昼长与夜长差值为3小时16分钟,由上题知丁地位于南半球,7月该地夜长大于昼长,依据昼长+夜长=24、夜长-昼长=3小时16分可计算出该地昼长为10小时22分钟,夜长为13小时38分钟,日出时=0+13小时38分/2=6:49,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岳西县位于皖西南山区,近年来,该县立足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通过建设生态茶园、有机果园等,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同时,该县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下图为岳西县位置示意图。

(1)说明岳西县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自然优势条件。(6分)
(2)简述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对当地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6分)
(3)从产业融合角度,为保障岳西县特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6分)
【答案】(1)位于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差异明显,适合多种特色农作物生长;生态环境良好,污染少,农作物品质高;水资源丰富,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水源。(6分)
(2)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当地知名度,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答出3点得6分)
(3)加强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建立产业融合发展的合作机制,促进农业企业、旅游企业等不同产业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创新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融合提供人才保障。(答出3点得6分)
【详解】(1)第一步,分析设问,抓住设问关键词。设问关键词为“特色生态农业”“自然优势条件”。第二步,调用所学知识,确定分析角度。农业发展的自然区位条件可从气温、光照、降水、土壤、地形等方面分析,发展生态农业还须考虑生态环境质量。第三步,结合区域特征,归纳答案。由图文材料可知,岳西县位于皖西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生物种类丰富,适合多种特色农作物生长;工业相对较少,环境污染少,生态环境良好,农作物品质高;由图可知,当地年降水量大于1400mm,水资源丰富,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适合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2)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对当地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可从经济、社会、生态角度分析,具体分析思路见下图。从经济角度看,特色农产品的品质高,价格高,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由材料“建设生态茶园、有机果园”可知,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多元化,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地方性标志产品,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还可以发展观光农业等,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农业产业的升级,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从生态的角度看,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提高了山区植被覆盖度,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3)产业融合即第一、二、三产业中的两种或三种紧密合作、共同发展。对保障岳西县特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主要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融合,延长了产业链以及农产品的保质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吸引周边城市人口,带动了乡村服务业的发展;建立产业融合发展的合作机制,促进农业企业、旅游企业等不同产业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减少投入,节约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加大对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创新发展,吸引人才流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从业技能,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基流是枯水季节河流所能维持的最小水流,主要是由地下水补给。勒拿河位于西伯利亚地区,流域内冻土广布,多年冻土中储存大量有机碳。研究人员假定降水不变,模拟发现勒拿河流域基流和融雪径流随着气温升高先增后减。实际监测发现,勒拿河流域气温增加明显,径流量总体增加,但不同季节变化情况不同。下图示意1999-2008和2009-2017两时间段勒拿河溶解性有机碳(单位:Tg)的季节变化。

(1)推测气温升高,勒拿河汛期的变化。
(2)据图描述与1999-2008年相比,2009-2017年勒拿河溶解性有机碳的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春季气温升高,融雪时间提前,融雪量增加,春汛提前,水量增加;夏季剩余冰雪减少,蒸发旺盛,夏汛水量减少。(4分)
(2)变化情况:溶解性有机碳总量增加(2分),春季增加显著,夏季略微减少。(2分)
原因:气温升高,冻土消融,溶解性有机碳来源增多;(2分)春季径流量增大,溶解更多可溶解性有机碳,夏季径流量减少,土壤有机碳溶解量减少。(2分)
【详解】(1)气温升高,春季气温回升提前,融雪量比以前提前,春汛提前;由于春季融雪量加大,夏季剩余的冰雪减少,加上气温上升,蒸发量增大,夏汛的水量相对以前减少。
(2)由图可知,与1999-2008年相比,2009-2017年勒拿河溶解性有机碳春季的有机碳增加明显,冬季没有变化,夏季略微减少;原因:由材料“勒拿河位于西伯利亚地区,流域内冻土广布,多年冻土中储存大量有机碳”可知,勒拿河可溶性有机碳主要来自冻土,气温升高,冻土消融,溶解性有机碳来源增多;由于气温上升,春季冻土融化量大,可溶性的有机碳汇入河流增多,可溶性的有机碳增多;夏季径流量减少,汇入河流的可溶性有机碳减少;冬季冻土不融化,因此,可溶性有机碳没有变化。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位于松辽平原西部的吉林白城,湖泊星罗,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40毫米,被称为“旱地之泽”。草原和湿地是白城主要的原始生态类型。受多重因素影响,白城市草场、湿地退化严重,盐碱化日益加重。
约200万年前,松辽平原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湖泊(常称为古松辽湖),后因地壳运动,湖水外泄,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松辽平原。平原内有着巨厚的沉积地层,从平面上看,粘土层的粒度由外围向中心由粗变细;从剖面上看,粘土层下部细,上部略变粗。


(1)分析白城“旱地之泽”的形成原因。(6分)
(2)据图文信息推测白城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沉积物颗粒粗细的差异,分别从平面和剖面两个角度,推测松辽平原巨厚沉积地层的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8分)
【答案】(1)白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较干燥;白城地势低洼,众多河流汇聚于此;湖泊沉积物质黏重,水分不易渗透;冬季冻土层,透水性差。(8分)
(2)春季。(2分)原因:春季降水较少,淋盐作用微弱;(2分)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2分)
(3)平面方向:入湖河流携带泥沙注入湖泊,流速减小,泥沙沉积(2分);粗粒泥沙常沉积在河流入湖处,越向湖心,沉积的颗粒越细。(2分)
剖面方向:地壳抬升,湖泊消亡,河流流经,湖相沉积转变为河相沉积(2分);河流搬运能力较强,沉积的颗粒较粗。(2分)
【详解】(1)据材料可知,“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40毫米”,白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较干燥;读图可知,位于松辽平原西部的吉林白城,地势低洼,多条河流汇聚于此;湖泊内有较厚的沉积层,沉积物质黏重,水分不易渗透;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土壤中的水分结冰,形成冻土层,透水性比较差。因当地气候较干燥,但水量收入较多,支出较少,地表水较为充足,故白城被称为“旱地之泽”。
(2)结合所学气候知识和白城气候资料图可知,白城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春季节降水较少,淋盐作用微弱,地表盐碱物质积累较多;春季白昼时间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气温回升较快,蒸发旺盛,利于盐碱物质在地表的积累。
(3)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流水侵蚀、搬运能力有关,流水侵蚀能力强,搬运物质粒径较大;随着流速减慢,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平面方向:由于河流入湖带来的泥沙在入湖处,由于流速减慢,粗粒的泥沙先沉积,细粒的泥沙后沉积,使水平方向的沉积物粒径由粗变细,越向湖心,沉积的颗粒越细。剖面方向:由于地壳抬升,湖泊消亡,湖泊原来的沉积物粒径相对较小(湖泊处流速较慢),后来河流流经,湖相沉积转变为河相沉积,河流流速较快,侵蚀能力强,搬运能力较强,带来粗粒径的泥沙在表面沉积,使沉积的颗粒上粗下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