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考法:2025年黑吉辽蒙高考地理试卷命题形式多样化,材料、图表仍是命题重要的切入点。材料题中材料整合难度将会加大,规避“超材料”得分现象的出现。图表题中,图表信息量加大,一组题有多幅图表出现,增加考生考场的答题难度。
高考·新情境:考生在2025年复习备考时,应多关心国家、世界发展形势,特别是与地理学科有关的大事。比如能够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不凡成就的地理信息,像新能源转型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自然地理方面天气、气候的变化,地表事物形成演化的规律。这些都能成为高考命题的材料。
命题·大预测: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国家发展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地理考试不能回避的问题;夏季奥运会、冬季亚运会很容易成为高考命题的素材;新能源是最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方向;地球运动在2025年黑吉辽蒙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概率非常大。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山东省德州市是我国率先创建大面积“吨半粮”(一年两季粮食亩产一吨半以上)示范区的产粮大市。当地农民使用多光谱无人机进行苗情勘测,准确获取多光谱影像,捕捉作物的长势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德州市能够率先创建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的区位条件是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②复种指数高③农业技术先进④政府政策扶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德州市“吨半粮”示范区种植粮食作物最可能是
A.水稻、玉米 B.冬小麦、玉米
C.水稻、冬小麦 D.春小麦、玉米
3.能直接获取苗情多光谱影像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1.德州市农民使用多光谱无人机进行苗情勘测,这体现了当地在农业生产中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③正确。德州市是我国率先创建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的产粮大市,政府可以通过投入资金、提供技术支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创建“吨半粮”示范区提供有力保障,④正确。地形以平原为主确实有利于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但不是德州市率先创建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的关键因素,①错误。复种指数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德州市所在地区复种指数并非特别高,而且复种指数高只是为粮食高产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非决定性因素,②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德州市位于山东省,属于暖温带地区,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德州市水资源相对较少,不太适合大面积种植水稻,AC错误。春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北部分地区,D错误。冬小麦和玉米的组合适合德州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玉米在小麦收获后种植,B正确。故选B。
3.在农业中,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大面积地获取苗情信息,包括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等,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A正确。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不能直接获取苗情多光谱影像,B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不能直接获取影像,C错误。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依赖于各种监测手段获取数据,但不是直接获取苗情多光谱影像的技术,D错误。故选A。
传统乡村聚落是地域文化与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形态是功能与形式的集合。我国巴渝地区因其湿热的气候、崎岖的地形、多元的地域文化,孕育出多种独具特色的古寨聚落。下图示意巴渝地区四种常见古寨聚落的宅路分布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① B.②
C.③ D.④
5.在古代,聚落③最可能是一个
A.传统农耕区 B.商贸中心
C.军事重镇 D.驿站
【答案】4. D 5. B
【解析】4.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④聚落仅有一条主要道路与外界连接,说明聚落规模较小,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低,D正确;②③④对外交通较为便利,环境承载力较大,排除ABC。故选D。
5.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聚落③交通通达度最高,适合发展商贸,不适宜传统农耕区,A错误,B正确;聚落②中主要道路将沿途村落和农田串联,聚落可借助交通开展相关商业运作或传递信息,常见于商贾驿站型聚落;聚落④只有一条主要道路通到村头,最可能位于易守难攻的山顶,常见军事重镇,排除CD。故选B。
某校地理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对南京(32°N,119°E)、武汉(31°N,114°E)、广州(23°N,113°E)三地的日月升落、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进行研究。2023年9月29日中秋节当晚,地理小组记录南京的月出时间约为北京时间17:57。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中秋节武汉的月出地方时最接近
A. 17:53 B. 18:15
C. 17:35 D. 18:00
7.能正确示意南京、广州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范围的是
A.


C.


【答案】6.A7.D
【解析】6.中秋节日落时月出,所以南京(32°N,119°E)的日落时间约为北京时间17:57,此时南京当地时间约为17:57-(120°-119°)×4分钟=17:53。由于南京和武汉纬度差异不大(可认为约同一纬度地区),同一天其昼夜长短相同,日落的地方时相同,所以武汉日落的地方时也约为17:53,A选项时间最为接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南京纬度较广州更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越大(图中表现为南京所示的方框对应的横轴宽度更宽),D正确,C错误;广州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夏至日存在直射现象,即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90°,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可能达到90°,AB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华北某区域裸地和秸秆覆盖情况下土壤的冻结过程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使云层释放的大气逆辐射增加
C.使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 D.使土壤与大气的热量交换减弱
9.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主要是因为土壤
A.冻结时间较迟 B.获得光照较少
C.水分蒸发较弱 D.水分含量大
【答案】8. D 9. B
【解析】8.秸秆是紧贴于地面的,之间没有足够的大气层,所以谈不上增强大气逆辐射,A错误;秸秆贴于地面,并未燃烧形成烟雾增加云量,无法使云层释放的大气逆辐射增加,B错误;秸秆是地面的覆盖层,阻挡隔离了部分太阳辐射,应使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C错误;与裸地相比,有秸秆覆盖的地面,与大气的热量交换因秸秆阻隔而减少,所以热散失较慢,土壤冻结厚度较薄,D正确。故选D。
9.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说明这部分土壤升温速度慢,究其根源是因秸秆覆盖土壤获得光照较少,升温速度慢,所以土壤融化时间较迟,B正确;冻结时间较迟、水分蒸发较弱、水分含量大等因素与融化时间较迟没有必然联系,AC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风速 B.洋流
C.海水深度 D.潮汐
11.目前波浪能开发规模还比较小,主要因为
①市场需求不足 ②开发成本高 ③破坏生态环境 ④稳定性差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10. C11. B
【解析】10.由图中等值线分布可知,南部的波浪能密度较北部密集,南部波浪能密度大于北部,其原因受海域水深的影响;从等深线数值及分布分析,北部沿海海域数值小,分布稀疏,表明北部海域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较大,波浪能密度较小;南部海域水深,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C正确。而洋流、风速南北差异、潮汐差异不大,因此A、B、D错误。故选C。
11.波浪能主要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它实质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风能属于不稳定的能源,因此波浪能稳定性差,开发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不适宜大规模开发,②④正确,B选项正确。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①错误,AC错误。波浪能属于清洁能源,对生态环境影响小,③错误,D错误。故选B。
2024年9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发布冰雹橙色预警。冰雹一种坚硬的球状冰物质,大多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汇激烈的月份。我国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青藏高原东部,云贵一带,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云内水分充沛,有较厚不稳定层②气流上升强烈且不均匀③云层垂直厚度与冻结层一致④地形复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冰雹天气的特点包括
①降水量大 ②降水历时长 ③持续时间短 ④局地性强 ⑤午后发生概率大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答案】12. A 13. D
【解析】12.据材料可知,冰雹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影响下产生的。需要气流强烈上升且不稳定,且在复杂地形情况下加剧强对流天气不稳定性,材料提到的云贵和青藏东部都是地形复杂区域,也是对流天气强烈发育区。当水分充沛能够形成凝结为较大的冰晶在下降过程中不能完全融化,从而形成冰雹。当云层垂直厚度与冻结层一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但不一定会形成冰雹。冰雹是强对流的产物,和地形雨的形成机制不同,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排除BCD。故选A。
13.冰雹天气属于强对流天气,持续时间短,分布区域小。冰雹不是一个常见的、持续性的天气过程,并且午后是一天气温最好时期,因此强对流往往发生在午后。故③④⑤正确,排除ABC。故选D。
东海岛大岭村有一个天然海岸风沙剖面,顶部海拔19米。自沙丘顶部采样若干依次编号①-⑤,剖面深度16m,研究发现,沉积物颜色与其组成成分、气候变化、沉积环境等密切相关,沉积物粒径与季风变化密切相关。下左图为东海岛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右表为风沙剖面自上而下沉积物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暖湿→冷干 B.暖干→冷湿
C.冷干→暖湿 D.冷湿→暖干
15.海岸带风力减弱,成壤条件最好的时期位于
A.① B.③
C.④ D.⑤
16.研究发现,钾钠等元素含量从①至⑤层都较低,在⑤层却显著升高,原因最可能是
A.淋溶作用形成 B.化学溶蚀形成
C.海水盐分渗入 D.盐分下移富集
【答案】14. A 15. C 16. C
【解析】14.④⑤层沉积物颜色呈现红棕色,含有一定有机质,推断此阶段整体表现为冬季风较弱、降水丰富、气候较暖湿;①②③层沉积物为黄白色砂层,沉积物粒度较下部粗,代表该时期海岸风沙活动频繁,整体表现为冷干环境,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据表格信息可知,④层间有褐色有机碳,含有大量植物残屑,反映了海岸带风力作用间歇性减弱、是海岸沙丘固定的成壤期,C正确;①层有机残体说明曾有植物存在,但砂层粒径较粗,推测该时期风力强劲,不利于土壤形成,A错误;③⑤层未发现植物残体有机碳,不能判断成壤条件,BD错误。故选C。
16.据材料推知,该断崖剖面底部接近高潮海平面,海水盐分较高,在受到风暴潮的影响下,渗入沉积物中,导致⑤层钾钠等元素含量较多,C正确;淋溶作用发生在土壤50cm以上区域,A错误;化学溶蚀作用时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腐蚀,这里的岩层是红棕色细砂、粉砂,没有地下水或地下水的作用,B错误;上层盐分向下传递需要有水分作为动力,①至⑤层距剖面顶部16m,盐分随水分迁移的可能性很小,D错误。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阿拉斯加地区冰川广布。该地区秋季南下冷空气逐渐活跃,降雪主要集中在冬季。发源于北部山区的铜河向南注入阿拉斯加湾,并形成了三角洲。观测表明,阿拉斯加湾地区秋季沙尘暴频发。下图为某年10月一次发生在铜河三角洲的沙尘暴场景。

(1)从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阿拉斯加湾地区沙尘暴的形成过程。(6分)
(2)阿拉斯加湾地区沙尘暴秋季发生频率高于夏季与冬季,试分别说明原因。(6分)
(3)解释阿拉斯加湾地区渔业发达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1)冰川侵蚀(磨蚀)基岩产生的大量细小碎屑物(泥沙),被流水搬运至河床与三角洲沉积;(3分)秋季,裸露的河床与三角洲受偏北风吹蚀、搬运,形成沙尘暴。(3分)
(2)相比于夏季:秋季盛行偏北风,狭管效应显著,风力强;气温下降,冰川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床、三角洲裸露、干燥。(4分)相比于冬季:河床、三角洲积雪覆盖少,易起沙。(2分)
(3)海域面积广(或湾海岸曲折、岛屿众多,)利于鱼类栖息、繁衍;(风、河流)为阿拉斯加湾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饵料充足(浮游生物多);沿岸有暖流,水温适宜;气温低,有利于渔业产品的冷冻、存储。(6分)
【解析】(1)阿拉斯加地区冰川广布,该地区秋季南下冷空气逐渐活跃,降雪主要集中在冬季。冰川侵蚀(磨蚀)基岩产生的大量细小碎屑物(泥沙),发源于北部山区的铜河向南注入阿拉斯加湾,被流水搬运至河床与三角洲沉积;秋季,裸露的河床与三角洲受偏北风吹蚀、搬运,形成沙尘暴。
(2)相比于夏季:阿拉斯加位于极地东风带内,秋季以后,由于南北温差增大,风力增强,使该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秋季盛行偏北风,狭管效应显著,风力强;气温下降,冰川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床、三角洲裸露、干燥。相比于冬季:秋季河床、三角洲积雪覆盖少,河床、三角洲裸露、干燥,易起沙。
(3)由图可知,阿拉斯加湾地区海域面积广(或湾海岸曲折、岛屿众多,)利于鱼类栖息、繁衍;阿拉斯加湾受寒暖流交汇影响,(风、河流)为阿拉斯加湾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饵料充足(浮游生物多);沿岸有暖流,增温增湿,水温适宜;纬度较高,气温低,有利于渔业产品的冷冻、存储。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2024年巴黎奥运会吸引了全球40亿电视观众、1300万现场观众,95%的比赛场地使用既有或临时场馆,新建场馆仅有2座。“中国之家”是中国奥委会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国际综合性运动会设立并运营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巴黎奥运会“中国之家”在法国巴黎运营时间为7月24日至8月10日。图示意巴黎奥运会“中国之家”部分场景。

(1)说明举办奥运会对巴黎的影响。(6分)
(2)说明巴黎奥运会主要使用既有或临时场馆的目的。(6分)
(3)指出“中国之家”在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功能。(4分)
【答案】(1)有利影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增加临时就业;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不利影响: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加剧交通、治安压力。(6分)
(2)降低建设成本;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破坏;减少土地资源浪费;节省后期维护成本。(6分)
(3)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保障;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搭建中外体育交流平台。(4分)
【解析】(1)影响应从利弊两个角度进行说明,国际赛事对一个区域的影响体现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奥运会的举办,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需要修建改造道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服务能力;赛事举办需要众多服务人员,增加临时就业岗位;巴黎已是世界知名城市,举办奥运会可以进一步提高巴黎城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但是,大量观赛游客的到来,会增加城市的环境、治安、交通压力。
(2)主要使用既有或临时场馆,可以减少重新修建体育馆和新场馆后期维护的投入,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同时减少生产建筑材料及施工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3)从文字材料可知,中国奥委会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国际综合性运动会设立“中国之家”,所以首要作用是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征战国际大赛提供了坚实保障。其次,由图可知,“中国之家”内设有中国传统文化卷轴和瓷器,有我国具有纪念意义的奖杯,有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体验区,所以,还能起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在外国人体验过程中,搭建中外体育交流平台。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提出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30·60”目标。全球碳中和为氢能产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氢能逐步成为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2023年6月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在我国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验证其抗恶劣海洋环境干扰的能力。下图分别为福建兴化湾地理位置图和氢能产业链图。


(1)说明世界各国都重视发展氢能产业的原因。(6分)
(2)分析绿氢逐渐成为未来氢能主要来源的原因。(6分)
(3)指出未来我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水制氢的意义。(6分)
【答案】(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6分)
(2)与灰氢、蓝氢相比,绿氢没有碳排放,符合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风力、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使绿氢生产成本下降,使绿氢更具备竞争力;环保意识的提升,碳排放交易价格的上升,使得灰氢、蓝氢生产成本升高。(6分)
(3)环境效益:打造绿色生态,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减缓全球变暖。经济效益: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增加我国的能源供应,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安全。(6分)
【解析】(1)氢燃烧的产物是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故发展氢能产业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速度;由材料“氢能逐步成为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可知,氢能产业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促进技术进步;由材料“全球碳中和为氢能产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及“未来几年,德国将投资90亿欧元发展绿氢产业”等可知,氢能产业发展拉动相关配套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2)由氢能产业链可知,灰氢、蓝氢的原料是化石燃料,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碳,而与灰氢、蓝氢相比,绿氢的原料是水,没有碳排放,符合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风力、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使绿氢生产成本下降,使绿氢更具备竞争力;而灰氢通过化石能源、工业副产品等生产氢气,生产时会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蓝氢已经能够减少90%的碳排放,但做不到绿氢的碳零排放,因此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碳排放交易价格的上升,使得灰氢、蓝氢成本升高。这些原因造成绿氢逐渐成为未来氢能的主要来源。
(3)我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水制氢意义表现在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环境效益方面是:可以发展绿色生态能源,打造绿色生态,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减缓全球变暖,氢能是清洁,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在经济效益方面:发展新能源,可以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氢能是可再生能源,可以增加国家能源安全;氢能可以增加我国的能源供应,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