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6.1 气象灾害教师教学用书

时间:2023-05-05 归属:人教地理必修
第六章 自然灾害
6.1 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
2.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或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
【教材设计思路】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要求”,本节以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为切入点,旨在认识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象灾害包含的具体灾害种类很多,洪涝、干旱、台风和寒潮是我国最常见的四种。因此,教材选取了以上四种灾害类型,每个灾害类型一个标题,每个标题均从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是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教材对四种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在世界与我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结合材料说明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重点介绍四种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情境设计和案例的内容编排上,以“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旨。具体来说,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涵盖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生命健康等多个方面。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材设计了“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为主题的活动。该活动包括两个连续的问题。第一问通过材料加深对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分布地点的认识。第二问结合地图了解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此外,谈起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多考虑其负面影响。但自然灾害也存在对人类活动有利的影响,这点容易被人忽视。因此,“自学窗”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充分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多方面影响。
本节内容结构如图6-2所示。

【内容要点说明】
情境设计
1.城市作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受洪涝灾害影响时的损失较乡村地区更大。武汉市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地势低平,遭受洪涝灾害的频次较高。其中,发生在2016年夏天的武汉特大洪涝灾害曾受到广泛关注。
2.为了紧扣课程标准中“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在进行灾害描述时,教材简要介绍了其发生时间及雨量情况,详细阐述了此次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房屋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
洪涝灾害
1.洪涝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主要类型。洪水的表征主要是江河洪水泛滥,而涝渍的表征主要是积水淹没低洼土地。由于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所以通常称为洪涝。
2.气候和地形是影响洪涝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其分布。教材指出了洪涝灾害按照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主要分布区域,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如沙漠地区、大陆性气候区及地势较高的山区,洪涝灾害的发生相对较少。
3.洪涝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方面来认识。其中,洪涝灾害对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涵盖了生命安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洪涝灾害引发的泥沙淤积、水土流失等,还会间接影响经济发展及人类身体健康。
4.关于洪涝灾害的影响程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程度受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这一部分是与情境设计内容相互呼应的。例如,武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遭受洪涝灾害时损失也较严重。
5.不同类型洪涝灾害的影响也不相同。在我国,除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常发生洪涝灾害外,山区也常遭受洪水侵袭,即发生山洪灾害。“案例”选取近年来比较典型的贵州望谟山洪灾害,介绍此次山洪灾害的发生过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将此案例与情境设计中武汉洪涝灾害进行对比,即可分析山区与平原地区的洪涝灾害在灾害历时、洪水流速、对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干旱灾害
1.需要区分干旱与干旱灾害的概念。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并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时,才称之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旱灾对人类活动也有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之分。旱灾直接影响农牧业生产。在我国,旱灾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重叠,加重了农牧业灾情。此外,旱灾还通过水资源短缺、沙尘暴、火灾、虫灾等次生生态问题或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间接影响。但与洪涝灾害、地震等相比,旱灾对人们生命安全的威胁较小。
3.我国的旱灾与涝灾呈现在时间上交替、在空间上交错的时空分布特征。我国不少地方常常出现旱涝交替现象,如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再转旱等。一年之内,旱涝在时间上交替较多的区域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珠江流域等。另外,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我国很容易出现某一地区洪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台风灾害
1.台风的概念往往与热带气旋相关,通常表述为“台风是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因教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部分尚未涉及“气旋”这个名词,而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气压旋涡。因此,教材中用“大气旋涡”来代替“热带气旋”,将台风定义为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台风主要是通过与其相伴发生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次生灾害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灾情最重。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寒潮灾害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9月至次年5月。《寒潮等级》(2017年10月14日发布)规定,由于强冷空气的入侵影响,凡是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幅度≥8℃,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4℃的,就称为寒潮。这个标准是针对全国情况规定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寒潮标准不尽相同。对我国南方地区而言,气温下降程度虽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也会造成危害。因此,各地采用的寒潮标准不统一。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及方法建议
本节教学总体上可以遵循“案例分析-归纳总结-拓展应用”的思路展开。首先要充分利用“2016年夏季武汉遭遇洪涝灾害”等案例,提出核心问题:气象灾害有哪些类型?它们分别具有哪些危害?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哪些影响?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灾害,进而理解这些灾害的危害。同时还可以结合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灾害发生过程,初步探究灾害发生的原因。具体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材从情境设计到活动设计都密切联系社会生活,通过具体灾害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然灾害。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气象灾害的发生过程、分布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教材对应课程标准要求,强调“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避灾、防灾的措施”。在运用资料时学生要从资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例如,在“案例”贵州望谟山洪灾害的材料中,学生要能提取本次灾害发生的过程、危害及特征等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归纳山洪灾害所具有的时空特征。
此外,由于自然灾害涉及的种类较多,教学中难以面面俱到,因此要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也就是让学生能从某些自然灾害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分析自然灾害一般思路与方法。这就是分析自然灾害时,不仅要关注灾害发生的过程,还要从中分析其发生规律、时空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在分析自然灾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要能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帮助学生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此外,要引导学生关注灾害之间的联系,要认识到某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例如,我国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和旱灾就具有密切的联系,会发生“南涝北旱”或者“北涝南旱”的现象。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说明气象灾害时空特征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课时建议    1课时。
实施建议
【导入】
教材以2016年夏季武汉遭遇的洪涝灾害为案例设计情境,介绍了本次灾害发生的过程及影响,然后引出了三个问题:受灾为何如此严重?还有哪些气象灾害?它们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析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这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包括对道路交通、农作物、房屋设施、人员的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要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思考可能延伸出的其他问题,例如灾害的成因、分布特点等,进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探究。
【洪涝灾害】
教学中要注重概念的解读。在对“洪涝灾害”的概念进行讲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这一关键信息,来认识洪涝灾害的发生原因;同时从江河洪水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认识洪涝灾害发生的具体表现。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到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共同影响。气候因素是影响径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降水直接影响河流的径流量。降水是径流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所有的降水都会形成洪水。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降水区域等是形成洪水灾害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世界洪涝灾害分布图,引导学生将洪涝灾害分布区与上述气候区相对应,进而分析气候尤其是降水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地形会影响径流的汇集,盆地往往是引起洪水泛滥成灾的主要区域。除地形因素外,地表状况也会影响径流的汇集,进而造成洪涝灾害。例如,植被会影响降水的径流和下渗,植被稀疏的地表汇水速度较快,易造成洪水危害。地表湖沼的分布,尤其是大型湖泊对径流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能削弱洪峰,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
在阐述洪涝灾害的危害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以及数据资料等让学生列举洪涝灾害的具体危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对洪涝灾害的危害进行总结。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洪涝灾害还可能导致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并引发其他灾害,突出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学生对于影响洪涝灾害的因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照地图就比较容易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河流的中下游平原。教科书用案例具体阐述了贵州望谟“6·6”山洪灾害的发生过程、造成的危害等。这一内容与正文中的“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相呼应,使学生对山洪灾害也有一定了解。此处,教师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平原地区的洪涝灾害与山洪在分布地区及特征上的差异,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干旱灾害】
教师在分析干旱灾害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辨析干旱与干旱灾害的联系和区别:干旱是一种气候现象,但是如果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并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时便形成了干旱灾害。理解世界干旱灾害分布的主要地区,教师可以从影响干旱的主要因素着手。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及所学知识能够理解影响干旱灾害发生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降水和蒸发。教师再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发现世界降水量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小而蒸发量较大,因此旱灾最为严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旱灾发生的主要地区。
关于干旱灾害的影响,由于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自主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特别强调干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最大,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而且也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影响畜牧业等。此外,干旱灾害严重时还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旱灾对社会经济的危害。该部分内容可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教师通过呈现旱灾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体会旱灾对农业及农民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关于我国旱灾发生的主要地区及形成原因,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提问“为什么我国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引导学生从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思考。我国华北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发生旱灾。同时由于该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旱灾的发生最为频繁,影响也最为严重。在探究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华北地区的气象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资料来帮助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台风灾害】
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图6.5讲解台风的概念,台风是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洋面上形成的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台风在形成初期只是一个热带低压,后经不断发展,最后成为台风。台风在形成过程中,风力不断增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对于台风的结构,教师通过教材中图6.5b帮助学生了解即可,不做硬性要求。
关于台风灾害的危害,教师可以通过呈现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向学生说明。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台风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台风带来的风暴潮等对海岸的影响,如破坏海堤、侵蚀海岸以及海水倒灌等。
关于我国台风灾害分布的主要地区,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些地区、哪些季节容易发生台风灾害。教材中图6.6反映了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通过该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台风的分布及影响范围。学生如果对台风的概念和形成有了深刻的理解,回答有关台风灾害分布的问题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寒潮灾害】
教师在解读寒潮的概念时要特别强调寒潮发生比较迅速,而且会造成大范围地区的剧烈降温。寒潮和冬季气候寒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寒潮发生的时间和影响的地区,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例如,为什么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而不是南北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再如,为什么寒潮主要发生在深秋到初春时节?为什么寒潮入侵我国南方地区所造成的危害比北方地区更为严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寒潮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还能引导学生探究寒潮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同时认识自然灾害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对于寒潮的危害,教师可以提供图片和视频资料,或者结合教材中图6.7和图6.8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了解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以及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等给农业、畜牧业以及社会经济带来的严重危害。
关于寒潮对我国的影响,教师可以从寒潮源地以及寒潮路径两个方面做简要介绍。学生通过地图了解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活动: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教材中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活动”在材料中提供了国家减灾委员会公布的我国2011年“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中的5次灾害事件,要求学生能通过这5次洪涝灾害或旱灾来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在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信息读出所列洪涝灾害和旱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华西秋雨灾害发生在9月上中旬,涉及山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地。西南地区的旱灾发生在夏秋两季,涉及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发生在春夏之交,涉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南方洪涝灾害发生在6月份,涉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冬麦区的旱灾发生在2010年冬至2011年春,涉及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和甘肃等地。
第二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联系,认识灾害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可能存在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地区分布上看,有些地区既发生洪涝灾害也发生旱灾,例如,山西、河南等地在2010年冬至2011年春出现冬春连旱,2011年9月上中旬遭遇严重暴雨,发生洪涝灾害。在春夏之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安徽等地出现旱灾,同年6月份遭受多次强降水袭击,发生洪涝灾害。除空间联系外,洪涝灾害和旱灾也具有一定的时间联系。2011年春、夏、秋季,我国多地在不同时期遭受旱灾,而夏、秋季,又有很多地区在不同时期遭受洪涝灾害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冬、夏季风势力强弱的年际变化大,使得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造成洪涝灾害和旱灾。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6-1)。
表6-1  第六章第一节教学与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能够根据资料,说出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气象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能够充分运用资料,在说明气象灾害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发生规律
说明气象灾害的分布特点 能根据资料,说出气象灾害发生的主要地区 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气象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并能归纳其分布特征 能够充分运用资料,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分析气象灾害产生的危害 能够根据资料,列举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中某些方面的影响和危害,如道路交通、房屋设施、生命安全等 能够运用资料,较为全面地分析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危害 能够充分运用资料,全面分析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及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探究自然灾害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初步的灾害意识,能根据资料探究灾害的发生原因,并进行初步表达 具有一定的灾害意识,能自主收集资料分析灾害发生的过程、分布特点及危害,并能进行初步的原因分析,形成一定的表达 具有较强的灾害意识和实践能力,能积极主动地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探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形成规律,并形成较为完善的表达

 

二、评价建议
1.本节内容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气象灾害的分布、危害以及成因。评价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洪涝灾害的分布,要能从影响因素,即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理解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说明我国洪涝灾害分布集中的地区。
2.教学中也要关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评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链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例如,洪涝灾害是怎样发生的(发生的过程)?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类对洪涝灾害的发生有哪些影响?教师还可以将某种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及影响设计为联系图,评价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3.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评价,在本节课中尤其要强调对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以及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评价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影响的全面性,既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灾害带来的不一定都是危害,有时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例如,台风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可能会缓解某些地区的旱情;寒潮可以消灭病虫害。教学评价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评估,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能力评估。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探究自然灾害发生原因的地理实践活动,并对其活动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
三、评价示例(以教材中活动为例)
活动: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材料略)
1.表6.1(教材中)所列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分别发生在何时何地?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6-2。
表6-2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只是从时间或地点一个方面进行说明
水平2 能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但是地点说明只是涉及区域层面
水平3 能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不仅说明区域层面,而且具体到省级行政单位

 

2.表6.1(教材中)所列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发生地区有重合吗?发生时间上又有什么联系?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6-3。
表6-3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发现洪涝灾害和旱灾的发生地区有重合,发生时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没有具体展开说明 有重合、有联系
水平2 能根据材料具体说出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在发生地区上有重合;能根据材料具体说出洪涝灾害和旱灾在发生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联系 山西、河南等地在2010年冬至2011年春出现冬春连旱,2011年9月上中旬遭遇洪涝灾害;山西、陕西、河南等地2011年春季出现了旱灾,9月份又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水平3 能从自然灾害的时空联系上分析洪涝灾害与旱灾之间的关系,并能分析其原因 在2011年春、夏、秋季,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在不同时期遭受旱灾影响;在夏秋季,我国南方地区和华西、黄淮等地区也在不同时期遭受洪涝灾害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冬、夏季风势力强弱的年际变化大,因而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会在不同地区造成洪涝灾害和旱灾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气象灾害 教师教学用书
  • 上一篇:问题研究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 下一篇:6.2 地质灾害教师教学用书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