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6.3 防灾减灾教师教学用书

时间:2023-05-05 归属:人教地理必修
第六章 自然灾害
6.3 防灾减灾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材料,认识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2.结合实例,阐述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宜采取的应对措施。
【教材设计思路】
了解自然灾害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有效防灾和减灾。因此,教材在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讲述了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之后,在第三节安排了防灾减灾的内容。对应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避灾防灾的措施”的“内容要求”,本节介绍了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用举例说明的方式给出了面对灾害时的自救与互救措施。
“防灾减灾手段”这一标题主要从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方面介绍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进展。我国地跨两大地震带,近年来地震较为频发,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有效预报地震对减弱地震灾情至关重要。因此,教材选取了“地震预报系统”作为案例,重点阐述其工作原理和成功经验。为了强调认识灾害救援工作及其重要性,教材安排了题为“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的“活动”。“活动”在介绍我国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及其在2001-2017年参与的地震救援行动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说明地震救援的专业性、及时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灾害发生时,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自救与互救”这一标题介绍了常见的可预报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和台风灾害;难以预报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以及在灾前、灾中和灾后的基本自救与互救措施。随着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可合理运用电子产品帮助避灾。教材将“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设计为“活动”,目的是说明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可以帮助避灾,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本节内容结构如图6-4所示。

【内容要点说明】
情境设计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我国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教材中图6.14为防灾减灾日图标。教材由“防灾减灾日”这一话题引出本节内容,两个设问分别与两个标题的内容相呼应。
防灾减灾手段
1.灾害监测方面,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教材中图6.15展示了黄河龙门水文站工作人员进行吊箱测流的场景。此外,教材本着让学生一般了解的目的,设计了地震预警系统的案例。
2.灾害防御方面,我国从防灾工程、政策法规、减灾教育等多个方面着手,以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其中,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通过改变自然灾害系统,以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3.灾害救援与救助方面,我国有关于不同自然灾害的紧急预案,灾情发生时可按照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我国还建立了多个地震救援队,包括一支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不仅在国内地震救援方面发挥很大作用,在国外发生强震时,也会奔赴现场,进行救灾援助。
4.灾后恢复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灾后恢复不仅能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生活及社会经济,还能够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灾害中损毁严重的区域有时会采取异地重建方式进行恢复。2008年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县,即采取异地重建方式,将相邻县的部分适合建设的乡镇划归北川,建设北川新县城,如教材中图6.17所示。
自救与互救
1.自救与互救极为重要。“小灾靠自救,中灾靠互救,大灾靠国家”。不同程度的灾害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国家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救援与救助。面对数量巨大的中灾和小灾,自救和互救的作用往往更为重要。即便是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开展自救和互救也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学生掌握一些自救与互救的具体措施,能够在灾害发生时更好地保护自己、拯救他人生命。教材从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可预报的洪涝、台风灾害和难预报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自救与互救措施。对于可预报的洪涝和台风灾害而言,灾前准备至关重要;而对于较难预报的地震灾害来说,灾中救助更为重要,因避震情况较为复杂,处于不同的情况,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及方法建议
本节教学总体上可以遵循“情境导入-归纳总结-实践运用”的思路展开。首先要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问题:国家在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个人遇到自然灾害,应该如何做?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防灾减灾的手段,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以及灾后恢复等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救、互救的一些方法。教师可以提供灾害情境,让学生开展演练或者模拟操作,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倡导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引导学生了解防灾减灾的手段。同时,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防灾减灾的一些措施和设施,如吊箱测流、地震预警系统等。此外,要让学生认识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层面习得自救与互救的技能和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开展自救与互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体验,积累经验,提升自救与互救的实际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中要以此前学习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为基础,帮助学生认识防灾减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国家防灾减灾手段的同时,认识防灾减灾工作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对于个人来说,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可以更好地开展自救和互救,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的可能。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防灾减灾的措施”。“我国防灾减灾的手段和个人自救互救的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课时建议    1课时。
实施建议
【导入】
本节内容以我国将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间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为案例设计情境,阐述“防灾减灾日”设立的重要意义—提醒社会各界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你知道国家在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吗?遭遇自然灾害,你会怎么做?
教师要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防灾减灾。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该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把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这具有怎样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认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防灾减灾手段】
本节课首先要让学生理解防灾减灾的内涵。防灾减灾就是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来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其核心在于“减”。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是减少灾害,而不是杜绝灾害。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防灾减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减灾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稳定,也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中提出减轻灾害风险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完成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
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层面上防灾减灾的措施,尤其突出了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认识依靠科技进步是防灾减灾的基础,认识防灾减灾必须纳入法制轨道,了解一些具体的防灾措施和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防灾减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制定的“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方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认识我国已建成严谨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在面对灾害时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防灾减灾的手段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以及灾后恢复等。由于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着重对灾害监测进行阐述,因此本节内容中的灾害监测可以重点落在灾害监测的重要性上。在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动态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灾害的进程和态势,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把灾害信息传送到各级抗灾指挥机构,帮助抗灾机构有效地组织抗灾活动,检查各种措施的效果,以便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避免灾害的蔓延和加剧。自然灾害的监测为灾害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教材中图6.15介绍了吊箱测流。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吊箱测流的作用、优点及工作方法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水文站参观,了解水文监测的基本知识。
灾害防御涉及防灾减灾工程、灾害立法以及灾害教育。防灾减灾工程通过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防灾减灾工程的内容:生命线系统工程,也就是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工程;生态系统工程,如防护林等;河海系统工程,包括隧道、船舶、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桥梁工程等;生产线工程,包括厂矿、场地、设备、商贸等。对于灾害立法,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防治灾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对于灾害教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灾害教育对于防灾减灾的重要性。第46届联合国大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决议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灾害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的任务尤为迫切。
灾害救援与救助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料,如2016年3月24日公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该应急预案对组织指挥体系、灾害预警响应、信息报告和发布、国家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保障措施等进行规范和完善。在灾害救援与救助中要保证救援物资和人员的及时调动,需要做好物资和人员的储备。我国目前已经建设有一批国家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顺利调配救灾物资。此外,教师还可以展示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认识救灾过程中的其他工作,如各部门协同合作、保证应急交通线和通信的畅通、有序地开展救助与救援等。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开展灾害救援与救助的最大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对于灾后恢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灾后恢复最重要的目标是将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到最小,增强重建区的防灾能力。核心措施是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
复与发展。
教材在本节还提供有关地震预警系统的案例。该案例介绍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我国在地震预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灾害预警系统的发展及作用。地震灾害预警系统体现了科技对于减灾防灾的支撑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地震预警系统会有更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对我国在地震预警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客观分析目前我国地震预警的发展状况。虽然我国地震预警技术水平已相对较高,但受地震台网密度等限制,尚难做到对每次地震进行精确预警。由此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能在将来为我国的地震预警作出贡献。
【活动: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
“认识地震救援队”这一活动,通过文字和图表资料介绍了地震专业救援队在地震救援中的作用,以及我国地震救援队的救援情况。通过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地震专业救援队的职责、人员结构以及救援设备,同时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建立地震专业救援队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展示我国综合国力的表现。我国参与国际救助救援不仅是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认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活动”中的第一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地震专业救援队的专业构成和专业救援设备的配置,其实质是帮助学生认识在地震来临时需要哪些专业人员的救援,需要提供哪些救援支持。在回答该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救援过程中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如人员的搜救、伤员的救治以及受灾群众的安置等。据此可以判断,需要的人员包括负责协调、技术和保障工作的专家和管理人员,从事搜索、营救和保障工作的官兵以及进行医疗救治的医护人员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相关的专业救援设备,如生命探测仪、小气垫、月球灯以及防火隔热服等,并能简要说明这些设备的功能。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根据教材中表62的信息,让学生计算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国际地震救援次数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数的比重。根据信息提取和简单计算,可以得出该比重接近60%。根据这个比重,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的国际地震救援次数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数的比重较高,也反映岀我国地震紧急救援队参与国际地震援救的表现突出,显示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救援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第三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强震发生后国际救援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阐述。地震特别是大地震,在一个国家往往是发生次数极少的灾害事件。一个国家组建一个专业的救援队成本是极高的。但是在全世界,大地震发生的次数就高得多了。遇到强震,未组建专业救援队的国家请求国际援助,就能大大降低救援成本。国际救援的优势之一是大量优秀的救援人员。救援中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包括医治伤员的医护人员以及技术专家等,而各国的救援队成员都是从全国各救援队中挑选的富有经验的优秀人员,他们可以承担重任。国际救援还可以提供先进的救援设备,保证救援安全高效。有些受灾国家可能面临救灾物资紧缺的问题,通过国际救援可以保障充足的救援物资并能将其及时送达受灾地区。
在探究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时,教师要能给学生渗透地理学“尺度转换”的思想,培养学生地理学空间思维能力。
【自救与互救】
该部分内容从个人的角度介绍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面临灾害的关键时刻掌握一些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就能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在讲解灾前准备的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灾前准备主要是要关注灾害的预报和预警信息,做好灾害的防范。但是也要提醒学生不能轻信灾害谣言,更不能去传播谣言。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辨别信息的真伪。对于一些无法预报的灾害也要树立防灾意识,并事先进行准备。例如,针对地震灾害可以准备防灾应急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地震演习活动,增强地震灾害的应急能力。对于教材中图6.18,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应急救援包中的物品,并引导学生说明这些物品的功能和作用。关于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与互救,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强调,灾害救助中的基本原则是拯救生命优先,因此紧急逃生和自我保护是首要的。掌握逃生和自救的方法和技巧十分必要。教材中列举了洪涝灾害、泥石流灾害中的逃生和自救的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资料或者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其他灾害自救的方法,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当地易发生的灾害类型上,让学生掌握更多该种灾害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和方法。
对于灾后的自救和互救,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并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同学分享与交流。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做的原因,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活动: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
“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应急避难场所的用途,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查找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及前往的最佳路线。“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活动”中的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电子地图查找相关地理位置。在该问题中,要求学生查找的是“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因此学生在查找到多个应急避难场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能根据离家或者学校的距离远近选择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此外,由于是查找学生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其所在位置应当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该地进行简单描述,或实地探访。
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能运用电子地图查找从学校或者居所前往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路线。由于该问题实践性较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在电脑上操作演示,再让学生自行或者合作完成该问题。在电子地图的查询功能上有“线路”,点击“线路”出现“起点”和“终点”。首先要确定起点是你的家还是学校,同时确定终点是哪个应急避难场所。然后开始搜索。搜索后可以发现电子地图上显示出很多路线,其中有“时间短”“换乘少”“少步行”等不同路线,还有“推荐路线”。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各条线路,最后选出最优路线。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最优路线”的“优”体现在哪里,并非推荐的路线就一定是“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第三个问题是选择避难场地的问题。若所在地区没有应急避难场所,需要你在附近选择合适的避难场地。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由于灾害具有突发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选择避难场所都是距离优先,也就是选择距离最近的避难场所。如果所在地区没有应急避难场所,就需要考虑就近选择避难场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文字材料及教材中图6.19可以知道,应急避难场所一般都分布在城镇的空旷地带。因此,在选择附近的应急避难场地时也可以遵循这一原则,如附近的广场、公园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理由:选择在空旷地带主要是有利于人员的疏散和人员的施救,同时也可以防止人员被倒塌建筑物砸伤等。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6-7)。
表6-7  第六章第三节教学与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树立防灾意识 知道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能初步具备防灾意识 了解防灾减灾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防灾意识 理解防灾减灾具有的重要意义,具有较强的防灾意识
说明国家的防灾减灾手段 能够根据资料,说出国家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一些手段 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国家在防灾减灾方面所采取的多种手段 能够充分运用资料,从防灾减灾工作所涉及的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灾后恢复等方面说明防灾减灾的一系列手段
了解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能够根据资料,说出一些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方法 能够运用资料,根据不同的灾害特点说出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能够充分运用资料,针对不同的灾害,说明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二、评价建议
1.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能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认识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在教学评价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评价。在案例分析中,侧重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在一般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灾情进行有针对性地阐述。有关个人的自救与互救,教学评价中可以创设各种灾害情境,让学生说出在面临灾害时应对的方法,也可以模拟场景让学生进行演练,进而对学生自救与互救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
2.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本节内容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因此可以对地理实践力进行重点评价。评价的重点一方面体现在自救与互救的技能掌握方面,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实践活动考查学生在自救与互救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可以结合教科书中提供的“活动”对学生防避灾害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也可以借助校内研究性学习课程或是校本课程所开设的防灾减灾课程对学生防避灾害的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查。
3.在评价中还要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从个人角度,在防灾减灾、自救互救中都要积极发扬抗灾的精神。抗灾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团结、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患难与共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同时也体现了仁爱向善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评价示例(以教材中活动为例)
活动: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材料略)
1.你认为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包括哪些专业救援人员?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6-8。
表6-8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仅仅列举小部分地震专业救援队需要的专业救援人员 地震专业救援队伍需要专业救援人员,例如军队
水平2 比较全面地说出了地震专业救援队中专业救援人员的构成 地震专业救援队伍需要部队、医护人员以及从事技术和保障的专家
水平3 不仅能全面地说出地震专业救援队的专业构成,而且还能说明其理由 地震专业救援队需要的人员包括负责协调、技术和保障工作的专家和管理人员,从事搜索、营救和保障工作的官兵以及进行医疗救治的医护人员等

 

2.计算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国际地震救援次数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数的比重。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6-9。
表6-9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在信息提取中出现错误(有些国内援救行动误认为是国际援救) 70%
水平2 准确计算出中国地震紧急救援队参与国际地震救援次数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数的比重 56%

 

3.讨论强震发生后国际救援的重要性。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6-10。
表6-10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仅仅从一个方面阐述了国际救援的重要性 国际救援能为灾区提供更多的救援人力
水平2 能从两个方面阐述国际救援的重要性 国际救援能提供更多的救援人力(包括军队和救援专家),而且还能提供更多的先进救援设备
水平3 能从三个或以上方面阐述国际救援的重要性 国际救援能为灾区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包括救援军队、医护人员以及技术专家,还能提供先进的救援设备,同时能保障充足的救援物资迅速到位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防灾减灾 教师教学用书
  • 上一篇:6.2 地质灾害教师教学用书
  • 下一篇:6.4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