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
位于东经117.6°,北纬26.2°,在福建省中部偏西。1940年设三元县,1956年明溪县并入,置三明县,以两县首字命名。1963年设市。
明溪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26.3°,在福建省西部,明设归化县,1959年改为明溪县。据《归化县志》载:“明溪在县东,亦曰明江,……东北流,岩侧有大小二阜,对如明字,因曰明溪”。县因溪得名。
将乐县:
位于东经117.4°,北纬26.7°,在福建省西部,据《将乐县志》:三国时吴置将乐县,原为建安县的将检、长乐二乡,各取一字命名。
大田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25。 7°,在福建省中部。据《读史方舆经要》,明置大田县,因县境众山环绕,中有原田,又有大田溪环县治之南,故名大田。
宁化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6.2°,在福建省西部,唐置黄连县,742年改为宁化县,取安宁顺化之意。
建宁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26.8°,在福建省西部。三国置绥安县,后唐改设建宁县,取义于安宁。
沙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26.4°,在福建省中部。东晋置沙戍,后置沙村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沙县,因在闽江支流沙溪北岸而得名。
尤溪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26.1°,在福建省中部。据《尤溪县志》,唐置尤溪县,因县境有溪,名尤溪,为闽江支流,故以名县。
清流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26.1°,在福建省西部。据《清流县志》,原为清流驿,北宋时升为县。因县北有清溪,为沙溪的上游,沿溪山林茂密,溪水澄清似练,故名清流。
泰宁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26.9°,在福建省西部。唐置归化镇,后周置归化县,宋置泰宁县,意为国泰民宁。
上饶市、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28.4°,在江西省东北部。三国吴置上饶县,因上饶江得名。1950设市。
广丰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28。 4°,在江西省东北缘。唐乾德年间置永丰县,因里为名。清雍正年间因吉州已有永丰,加之境内有丰溪河,置广丰县,与“永丰”意近。
波阳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9.0°,在江西省东北部。秦置番阳县,后汉改为都阳,因在都江之阳。据《汉书·地理志》:“鄱水西入湖汉是也,鄱阳湖在县西,即古彭蠡。”隋时始曰鄱阳湖,以接鄱阳山而名。1957年改郡为波,称波阳县。
婺源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29.2°,在江西省东北部。唐置婺源县,因婺江(今乐安河上游)绕城三面,因而得名。
铅山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28.3°,在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据《今县释名》:“有铅山,在县西,产铅铜及青绿,唐有铅山场,南唐因置县。”今铅山已倾陷,不产铅铜。
余干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8.7°,在江西省东北部。汉置余汗县,南宋改为余干县。据《通典》:“越之西界,所谓干越,越之余也。”据《旧唐书·地理志》:“古所谓汗越,隋朝去水。”王先谦曰。“汗干字通。”余干,似指古越人之一部,一说“越人谓盐曰余。”
德兴市:
位于东经117.5°,北纬28.9°,在江西省东北部。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取惟德乃兴之义,改邓公场为德兴场,唐置德兴县。1990年设市。
横峰县:
位于东经117.6°,北纬28.4°,在江西省东北部。明嘉靖年间以弋阳县之横峰寨置兴安县。1914年改为横峰县,县北有横峰山。
弋阳县:
位于东经117.4°,北纬28.4°,在江西省东北部。据《今县释名》:“县治在弋水之阳,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据《太平寰宇记》:“水口有大石,面如镌成弋字,故名。本后汉之葛阳县,隋开皇中,因失印改为弋阳。
玉山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28.6°,在江西省东北部。唐置玉山县,因境内有环玉山而得名。
万年县:
位于东经117.0°,北纬28.7°,在江西省东北部。明正德七年,以余干县之万春乡置县,北有万年山,县因以名。
绍兴县:
位于东经120.5°,北纬30.0°,在浙江省东北部。春秋时为越国都。据《今县释名》:“宋绍兴初,置绍兴府,以年号为名。”1950年设市。1962年撤销,1979年复设市。
新昌县:
位于东经120.9°,北纬29.4°,在浙江省中部偏东,曹娥江上游。据万历《新昌县志》:“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置新昌县。县名得自新昌乡名。
嵊州市:
位于东经120.8°,北纬29.6°,在浙江省中部偏东,曹娥江上游。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嵊州,并分置嵊县,因县境有嵊山,四面皆有秀峰,取四山为嵊之义。1995年设市。
诸暨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29.7°,在浙江省中部,浦阳江中游。秦置诸暨县。据《元和郡县志》:“县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1989年设市。
上虞市:
位于东经120.8°,北纬30.0°,在浙江省东远河北岸,曹娥江上游。秦置上虞县。据传,上虞县是虞舜后代的封地,地名虞宾。据《太康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迄,因相娱乐,故曰上虞。”1992年设市。
苏州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31.3°,在江苏省南部,西临太湖。隋开皇九年(589年)因境内姑苏山改名苏州。1949年设市。
吴县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31。 3°,在江苏省东南部,濒临太湖。春秋为吴国都,秦置吴县,因故吴国得名。1995年设市。
吴江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31.1°,在江苏省南端,西临太湖。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置吴江县,固吴凇江得名。1992年设市。
太仓市:
位于东经121.1°,北纬31.4°,在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出口处。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昆山州为昆山县。十二年(1379年)于海口分立镇海卫,旋移太仓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1918年改州为县。因在此建仓囤粮而得名。“太仓”大仓之意。1993年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