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老祖宗们就对点点繁星崇拜不已。他们发现,除了每天的东升西落,天空中绝大多数星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似乎都是不变的,于是把它们称为“恒星 ”。但是他们同时也注意到有七个天体是不一样的,它们相对于不变的星空背景而言却是在缓慢地移动着的 ,这七个天体是:太阳、月亮、水星 、金星 、火星 、木星 和土星 ,因为它们看似在星 空中“漫游”,于是被古人们称为“行星 ”。我们平常使用的 每星期七天的名称,在英语中就是与这七个天体相对应的 。
所以,古人心目中的行星居然包括了太阳和月亮!只是后来,人们感觉太阳和月亮太特别,所以才把它们区分开来,而把剩下的那五颗称为行星 。到了十七世纪,随着哥白尼日心说的建立,人们了解到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主宰,太阳系 所有其它天体都在环绕太阳运转,于是人们知道了地球其实是和那五大行星 具有同样性质的天体,于是我们了解的大行星就成了6个。
随着日心说逐渐深入人心,基本正确的太阳系结构已经建立起来了,太阳、六大行星以及环绕它们运行的卫星 ,还有一种被称为彗星的天体共同构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 太阳系 。
1781年,英国的威廉-赫歇尔偶然发现了木星之外的又一颗大行星 ― 天王星 ,这一下子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人们开始认识到太阳系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大得多,内容也要丰富得多。果然在1846年,德国的 伽勒发现了海王星 ,美国的汤博又于1930年发现了冥王星 。随着这三个带“王”冠大行星 的 加盟,九大行星 的 概念才在二十世纪30年代真正建立起来了。
冥王星的个头实在太小,甚至比我们的月亮还小,它之所以被冠以行星的称号,很有一点浑水摸鱼的 味道。刚发现它时,它是那个区域独一无二的大天体,而且当时对它真实大小的 测量有较大的 偏差,最大的 测量报告甚至达到了直径1万公里,等到后来仔细测量表明它的 真实直径仅为2300公里,在行星 世界里只是一个小不点之后,已经是木已成舟。后来人们还发现,冥王星的运行轨道很扁,而且这个轨道平面与太阳系 其它天体绕太阳运转的 轨道平面有很大的 倾角,这些特征都让人们心生疑虑,冥王星 够得上一个行星的资格吗?
既然冥王星 能不能称为行星 都要受到怀疑,那么任何一个比它还小得天体,又怎么可能获得第十大行星的 殊荣呢?但是真正的挑战终于出现了,新天体2003UB313横空出世。美国科学家麦克-布朗于2005年7月正式公布了这个发现。最新测量表明,它的 直径(2400公里)甚至超过了冥王星 !布朗欣喜地认为这个天体应该够得上行星 的 称号了,它为这个“新生儿”起名叫“齐娜”。
然而,矛盾产生了,天文学家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认为齐娜应该是行星 ,但那些个头比冥王星略小的其它新天体,比如夸欧尔、塞德娜等,也应该是行星 ,因为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 区别 ,数百个海外天体,大小之间似乎也并无明显的 界限,怎么判定哪个是行星 ,哪个又不是呢?
另一派天文学家则认为,不仅奇娜不能称为行星,其实连冥王星也不够格,冥王星其实只是海外天体中较大的一个,因此这一派天文学家认为应该把冥王星 从九大行星中除名!新发现的 天体和冥王星一起,应该归为新的一类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