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地理发生学观点是土壤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土壤质量的优劣是 自然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土壤利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发生 学观点,既能体现土壤的区域 性规律与特征,又能找出人为活动对其发生、 分布的影响。同时,在利用上能有一定的预见性。因此,其评价是符合客观 规律性的。 2.确定土壤评价的分类单元,从单项评价着手,然后进行综合评价,针 对农业生产找出影响土壤生产力的有利与不利的主导因素或关键性因素,可 以科学地指导生产。 3.土壤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的程度,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才能得到充分的验 证,所以土壤质量评价必须重视土地利用现状和生产力水平等。 4.土壤资源评价最终要落实到土壤改良利用、区划方面,科学的贯彻因 地制宜,多种经营,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壤生产潜力。
(二)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
1.土壤属性是土壤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 土壤属性是成土过程的产物,是指一定的土体构型所表现出来的理化特 性。同一土壤类型,其土体构型和理化特性有其相似性。在特定条件下的土 壤组合,其土壤发生与分布有一定的联系性和空间的分布规律性。以土属为 北京土壤质量评价分类单元。 2.成土因素是土壤质量评价的条件 土壤是各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因此成土因素在某些方面决定土 壤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素的程度,所以,根据各成土因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选定坡度、水、热条件、母质机械组成及排列层次,海拔高度、地下水源等 作为评价项目。 3.土壤生产力为土壤质量评价的参数 土壤生产力是指土壤肥力结合其生产条件所能达到的生产能力。在一般 情况下,作物产量大致可以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和限制性因素的强度。一般作 物产量高的,其土壤肥力水平也高。
(三)土壤资源评价的方法
根据北京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土壤组资料,北京市土壤质量评为九等。其 评价及结果如下: 1.选择评价项目,确定项目指数 选择项目是评价土壤的关键步骤,根据北京复杂的地形条件及其利用方 向的不同,将北京分成平原、山区两大部分,自成体系,分别选择项目和确 定指数范围,为的是突出各自的主导因素,也切合利用改良土壤的实际。 平原地区:适宜于从事农业生产,选择项目应以农作物对土壤及其环境 条件的要求程度来定。据此,选择了灌溉条件、耕层质地、有机质、全氮、 速磷、障碍因素、产量、地下水位、土壤物理状况等。作为平原评价项目(见 表 6—51)。 山区:选择了海拔高度、母岩类型、土壤 pH 值。土层厚度、水分状况、 植被类型、侵蚀程度、有机质、全氮等作为山区土壤评价项目。 项目确定之后,再根据山区平原不同的利用方式,分别按其对农作物、 造林的限制因素及其强度的不同,定出不同的指数(见表 6—52)。在项目 的指数分配上,不尽相同,影响大的指数高,级差大,如平原区土壤养分和 物理性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最大,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分配指 数最高,共为 90,占总指数的 62%,体现了平原地区土壤质量以土壤肥力为 主。土壤物理性状对北京市土壤肥力影响日趋明显,在不少地区已经成为夺 取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为突出物理因素的重要性,分配指数与养分相同, 均为 45,这样处理有利于客观反映土壤的生产性能。如粘质土壤的养分比中壤、轻壤都高,如不考 虑物理因素就有把粘质土评为Ⅰ等的可能,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为突出平原地区限制性因素的影响,而把障碍因素作为负值,根据其影 响大小,以扣分的方法来计算,一种土壤有二种以上障碍性因素时,总扣 15 分。
山区确定的项目有土层厚度、地形坡度、水分状况和母岩类型等,这些 项目对植物的生长影响很大。分配的指数和为 75,占总指数的 58%,因山区 一般养分都较高,且对于林业不甚重要,故安排到次要地位。 2.确定等级指数范围 北京市根据全国土壤普查规程要求,将北京市土壤质量分为九等,其中 平原地区分为五等,山区分四等,每等的总指数分配详见(表 6—53)。3.评价结果 依据上述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全市土壤资源评价结果,平原区分为五等, 即特,一,二,三,四等,山区分为四等,即五,六,七,八等。因京郊菜 园土是多年培肥的高质量土壤,故把它列为特等。各等土壤统计结果见表(6 —54)。 特等地:包括各类菜园土壤,水肥条件好,肥力高,无限制因素。应控 制基建占地,加强管理,防止污染,合理耕作,轮栽防病。针对蔬菜种类品 种,合理施用磷钾肥。 一等地:基本上无障碍因素。排水较好,又可由潜水补给,缓冲干旱, 是我市高产稳产粮田。缺陷是肥力水平不足,关键是合理施肥、浇水、深耕, 提高养分转化能力。要从栽培技术上合理搭配高产品种,搞好轮作,提高光 合生产力。 二等地:此类土壤基本是好的,潜在肥力中等,排水较好,通体以壤质 为主。一般有灌溉条件,可得中、上等产量。不受地下水作用,有沟蚀,上 体干旱是主要的限制因素,无灌溉则为中、下等产量。这等土壤矿物质养分 丰富,但氮、磷俱缺,靠人工培肥。一部分洪积冲积物褐潮土,雨多时有排 渍问题。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山前暖带,可适当提高两茬平播的比重。要注意 平整土地,节水灌溉,浅翻深松。旱地应注意耕作保墒,增施有机肥,保证 氮磷平衡。施用磷肥应配含有机肥,进行沟施,以减轻磷的固定。有沟蚀地 区应推行沟头防护,种植牧草保护带。 三等地:有一个明显的障碍因素和限制因素。是全市主要的中低产土壤 类型。抓好此类土壤的利用改良与培肥,对全市亩产超 900 斤有重要意义。 一般并不需要重大改良措施,应针对瘠、渍、旱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面砂土、 堆垫褐土性土,土质偏沙,渗漏性较强,潜在肥力低,有机质不足(有机质 仅 1%,全氮 0.05—0.07%),施肥少则产量低,中心是增肥培肥,合理施 用化肥,合理灌溉,防渗漏问题。砂姜潮土、潮粘土等虽然潜在养分较高, 但有砂姜层等障碍层次,旱涝不均,通透性差,速效养分含量低,应深耕排 渍,保证大秋作物高产。山前的各类褐土,主要应解决旱、蚀问题。 四等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郊永定河冲积平原,是平原土壤中最差的类型。 障碍因素、限制性因素和灾害性因素多达二、三种。限制强度大,生产水平 低,改造难度大,如砂、漏、盐、碱、风蚀、渍、涝等。不仅地力瘠薄,潜 在养分和速效养分都很低。灌排等生产条件及技术经济条件差,亩产多在 400 —500 斤左右。某些风砂土、草甸沼泽土尚未利用。这些土壤首先应明确利 用方向,再考虑培肥改良问题。发展多种经营,粮、油、果、牧结合,大力 发展防护林及农区牧业。要综合利用综合治理,用养结合,培肥地力,草粮 轮作,在利用中求改良。单纯依靠施化肥浇水,效果不大,反而造成投资大、收益低。 洪积物母质砾石多,靠近山前有沟蚀、旱、砂砾、漏问题,应果粮结合。 五等地:为较好的山区土壤。多属山地棕壤带,海拔较高,植被较茂密, 水土流失轻,是主要次生林区。厚层土壤所占面积较大,自然肥力高,水分 状况好,是本市的森林地带。少数为山地酸性淋溶褐土,风化壳较厚,可机 播造林,或封山育林、育草。茂密处可作为轮牧场。 六等地:以淋溶褐土及普通褐土为主,土层薄、中度侵蚀,肥力中等较 干旱,灌草丛较多。适于造林,低平处粮果比重较大,应加强管理。 七等地:分布面积最广。土壤多为山地粗骨性褐土,薄层山地淋溶褐土 及山地粗骨棕壤,常有裸岩分布其间。土层厚度小于 30 厘米,砾石含量在 30%以上。侵蚀重,肥力差,旱象重,植被稀疏,多为草丛。造林难度很大, 宜先封山育林、育草,结合工程措施。 八地等:属非土壤形成物,指裸岩和卵石滩。目前难以利用,应封育, 使其自然恢复。卵石滩可以客土种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