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基本上与该山体向高纬度的纬度地带性一致。那么,是不是只要山体足够高,就与纬度地还性完全一致呢?
其实,山地的垂直自然还的分布往往具体特殊性,比如在中国西南地区,是缺失高山苔原这一植被类型的,因为高山苔原的形成并不是如所想的“高度足够即可”,如西南的珠穆朗玛峰海拔世界首屈一指,号称“第三极”寒冷也不必说,但是也是没有高山苔原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高山都缺失山地苔原带呢?也不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苔原(Tundra)植被类型是1959年,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所的黄锡畴先生提出长白山2100 m的无林地带属于苔原。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在其1980年编辑出版的《中国植被》专著中评价:“1959年首次在长白山顶(海拔2100米以上)记录的高山冻原……属于新发现。”高山冻原,等于高山苔原。
极地气候可分为两种: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它们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地理和大气条件的影响:
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都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两个极地附近,即北极和南极地区。这些地区地处高纬度,太阳高度小,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导致气温较低。
这些地区全年受极地气团的控制,使得气候极端寒冷。极地气团是影响这些区域气候的主要因素,由于其下沉性质,导致天气晴朗、降温明显。
在极地地区,尤其是在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地平线以下,导致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能量极少。即使在夏季,太阳辐射也相对微弱,无法有效提升地面温度。
在北极和南极地区,大量的海冰和冰盖能够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进一步减少热量的吸收,加剧气温的降低。
极地地区的风向和气流运动主要以下沉为主,这种气流模式有助于进一步锁定冷空气,使得气温更加寒冷。
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如北冰洋沿岸。
冰原气候:主要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
降水量: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大部分降水是雪,部分冰雪夏季能短期溶解。
降水量:年降水量约100毫米左右,主要以雪的形式降落。
植被:以苔藓、地衣类植物为主,间或有一些低矮耐寒的灌木丛。
植物种类:只有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可以生长,也有一些灌木和草本植物。
耐寒植物:偶尔可见耐寒性强的植物如矮灌木、莎草、苔藓和地衣。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苔原与冰原气候在分布、气候特征和植被类型上的主要区别。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气候类型对地球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
高山地区的苔原带通常与冰川活动有关。如果某个地区的地质历史上没有经历过显著的冰川时期,或者冰川活动的影响不足以形成苔原带所需的环境,那么该地区可能就不会出现苔原带。
苔原带的形成与特定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温度和艺术水量。即使海拔足够高,如果条件不符合,如温度过低量过、降水低或变化不稳定,也难以形成苔原带。
苔原带的土壤有其特殊的性质,如泥炭潜育化成土。如果高山地区的土壤形成过程与苔原带的土壤形成过程不一致,那么即使其他条件都满足,苔原带仍然无法形成。
高山地区的生态系统可能由于其他更适应高海拔的生态系统(如高山草甸)的存在而被替代。例如,在某些高山地区,湿度和温度条件更适宜高山草甸的生长,从而抑制了苔原带的发展。
地理位置和纬度也影响苔原带的分布。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由于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苔原带可能根本不存在。
总结:高山地区缺失苔原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地质历史、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等。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