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实验的进程
本实验研究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
(一)、素材库的建立阶段
1、收集素材、制作素材
从1995年开始,我就很注意收集各方面的地理素材,并且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我素材收集是多方面,如利用课本、地图册、画册、杂志、挂历、照片等扫描部分地图、景观图片;利用市面上出售的各种光盘或上互联网选择、下载部分有用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AVI视频;利用VCD剪辑有用的视频素材,利用视频捕捉卡,将录像资料转换成 .AVI格式视频素材,或用MPEG影像压缩卡转换成 .MPG格式视频素材;一些动画、声音则通过自己制作、录制等等。总之,我收集的素材尽可能是全面的,并且不断补充新内容。例如:在1998年长江干流上发生特大洪水,就能及时收集解放军抗洪抢险的视频片段,当讲长江一节时可适当补充到课件去。又如现在北约与南联盟之间的冲突,大家都很关心,在讲欧洲时可适当补充北约组织与南联盟组织的一些时事素材。
近几年来,我通过扫描、下载、购买、制作等途径,收集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各种素材光盘上百只(如:单天文方面的图片就有几千幅,有关的视频几十段),总容量已达30GB,丰富的地理素材是我上好每一节地理电教课的重要保证。
2、整理加工、建素材库
收集、制作的素材开始是杂乱无章的。要充分利用,就要及时地整理加工,建素材库。首先,我把收集回来的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某些地图要进行图形处理,突出重点;某些图片要进行修改、整饰;某些声音、视频需要重新剪接、编辑等等 。然后,把加工后的素材根据章节分类,把与某一章节有关的各种素材内容编辑在一起,编辑时要注意素材的通用性,尽可能使教学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在每一节里我又把各种素材分为:文字资料、地图、景观图、动画、视频、声音等目录,建立一个实用的素材库。这样,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用。
(二)、教学应用阶段
从1998年开始,我把素材库的各种素材实际应用于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我每天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地理素材库选择适用的地理素材,有针对性地编辑实用的地理CAI教学课件,并实际应用于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课件在应用过程中,我随时根据各班级的具体特点,修改课件内容,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我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教会学生一些制作课件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参与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一年多来,共制作地理CAI课件近50个(有些是学生的创作作品),并一一应用于课堂教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对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常规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具体的效果
1、 教学效果:
(1) 创造层面丰富的学习环境
通过运用多媒体CAI课件,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做到自主地、积极地学习,容易造成对学习内容的指向和集中。例如素材库里的悠扬的歌曲、生动、逼真的视频片段等。
(2)运用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CAI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素材库里用二维、三维模拟的动画:地球公转、水循环、等高线、大陆漂移、版块运动、火山的形成与爆发等等,是进行直观教学的很好的地理素材。
(3)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它教具教学,但这些在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运用多媒体CAI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又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它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可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既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如《日本》、《美国》、《台湾省》等课,本来需要两课时完成,现在利用CAI课件可以节省到一课时完成,从而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练习、复习。
(4)加强因材施教的实际操作
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能力有差别,教师可根据各班的认知结构水平,学生能力来设计运用教学课件。上课时可因班而异,控制教材内容显示的次数、时间和顺序,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同一班学生的教学中,也可针对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学生在复习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