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新考纲 | 核心素养定位 | 考情报告 |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1.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综合思维)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综合思维) 3.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
1.以全球频繁发生的环境问题为素材,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度高,主要为综合题。 2.结合具体案例,掌握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考查频度高,主要为综合题。 3.深入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培养关注热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频度高。 |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时期 | 人地关系思想 | 人地关系 |
史前文明 | 崇拜自然 | 原始的平衡关系 |
农业文明 | 改造自然 | 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
工业文明 | 开发自然 |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
2.直面环境问题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1)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图例乙)。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酸雨危害。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①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易错辨析1】 环境问题是不是单指环境污染?
提示 不是。环境问题除了环境污染外,还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3.可持续发展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图中A表示经济系统,B表示社会系统,C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易错辨析2】 可持续发展单是指环境保护吗?
提示 不是。可持续发展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强调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寻求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故可持续发展并不单指环境保护。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严峻挑战
(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手段 | 环境无害化技术 | |
核心 | 提高生态效益 | |
方式 | 环境友好 | |
目的 |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 |
实践 | 工业 | 发展清洁生产 |
农业 | 推行生态农业 | |
公众 | 提倡适度消费 |
【易错辨析3】 清洁生产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吗?
提示 不是。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传统生产技术相比较而言的,清洁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废弃物,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产生较少。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例1】 (2015·上海地理,8~10)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图所示。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A (2)D (3)D
1.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
环境问题 | 具体表现 | 主要原因 | 典型案例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 太湖水污染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 垃圾围城现象 | |
放射性污染 | 放射性物质泄漏 |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 | |
海洋污染 |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 渤海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 | |
噪声污染 | 建筑、娱乐、交通 | 城市噪声污染 | |
生态 破坏 |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 |
土地盐碱化 | 不合理的灌溉等 | 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 | |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 |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沙漠扩大、南极臭氧层空洞 |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 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 |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 |
资源 短缺 |
水资源短缺 |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 华北平原的春旱 |
土地资源短缺 |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 |
能源短缺 |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 原因 | 典例或分布 |
全球 变暖 |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
全球气温升高 |
臭氧层破坏 |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
酸雨 |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
3.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行的能力减弱,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3)资源枯竭侧重于资源本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生态破坏侧重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即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表现(图解如下)。
(2019·石家庄二中月考)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区多季节性河流,流量小,水土流失少;图示区域森林减少,沙漠面积扩大,说明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图文材料不能表示出水污染、土壤盐碱化问题。第(2)题,读图可知,森林减少,沙漠面积增加,说明过度砍伐,导致水源减少,沙漠扩大,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沼泽信息,故C项错误;图中城市数目减少,故D项错误。
答案 (1)B (2)A
素养一 区域认知:工业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1.(2018·江苏地理,11~1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2002年~2015年期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解析 第(1)题,2002年~2015年,人均GDP持续增长;2002年~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增加,2005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减少,C对。2005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工业废水排放受到控制,但同期人均GDP不断上升,说明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的增长,A错;2002年~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同步增长,2005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但人均GDP不断上升,B、D错。第(2)题,从2002年~2015年,我国人均GDP持续上升,经济增长没有放缓迹象,A错;尽管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但仍然是正值,人口还在不断增长,人口规模还在扩大,B错;2005年,我国环保政策发生变化,各地区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开始下降,C对;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生产萎缩必然影响人均GDP的增长,而事实上我国人均GDP在持续上升,D错。
答案 (1)C (2)C
素养二 人地协调观:水污染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2.[2015·全国卷Ⅱ,37(3)、(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6分)
解析 第(1)题,近年来乌梁素海的污染严重,一方面是排入的农田退水,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使湖水污染加重,同时当地工业和城乡废水也排入该湖。另一方面是湖泊本身的自净能力差,由于其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造成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日趋严重。第(2)题,治理乌梁素海的污染要从“减排、清污、执法、增意识”等方面来回答,“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一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发展绿色农业;二是严格控制入湖废水的排放量。“清污”就是要及时清淤,采取生物措施净化。“执法”就是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增意识”就是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答案 (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例2】 (2016·全国卷Ⅱ,3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尝试自解] (1)
(2)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表析如下:
原则 | 含义 | 具体做法 |
公平性原则 |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
持续性原则 |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
共同性原则 |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2.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
项目 | 传统经济 | 循环经济 |
资源利用方式 | 粗放利用 |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
资源利用 |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
废弃物处置 |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
物质流动 | 物质单向流动 |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
结果 |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
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异同
循环经济 | 低碳经济 | ||
不同点 | 提出背景 |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
关注重点 |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
定位 |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 |
共同点 | 根本目标 |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
发展要求 | 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 ||
基本保障 | 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
(2019·武汉外国语学校期末)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分析题目所给四个选项可知,A项强调就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B项强调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C项强调土地开发利用,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D项强调旅游业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故C项正确。
答案 C
素养一 区域认知: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分析
1.(2017·江苏地理,23~24)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 D.威海市
(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 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 D.城市发展水平低
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威海市和青岛市符合此特征,故选CD。第(2)题,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说明M类城市单位GDP污染小,单位GDP能耗小,城市调控能力好,城市发展水平高,故选BC。
答案 (1)CD (2)BC
素养二 人地协调观: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2015·福建文综,36(4),9分]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楚河中游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造纸厂的规模是否扩大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9分)
A:可扩大造纸厂规模。
B:不宜扩大造纸厂规模。
解析 属于开放性试题,支持A观点的可从原料丰富、资金充足、市场扩大的角度分析。支持B观点的可从市场饱和、加剧污染、导致生态破坏的角度分析。
答案 支持A。农业发展为造纸工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先进设备的引进,林木等资源利用率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扩大。(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支持B。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扩大造纸厂规模可能加剧水资源紧张;可能产生水体、环境污染;砍伐林木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考点三 循环经济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常考22类基础图示之二十)
【例3】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D (2)B
[图表呈现]
[读图指导]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节突破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两种有效方法。
1.关键环节突破法
①分析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上图主体为生态农业);②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b为饲料、d为肥料),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⑤将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作答。方法如下:
①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②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教材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和判断;③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可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可采用试填法完成;④最后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2019·甘肃联考)《人民日报》2018年3月3日报道,湖北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取得良好效益。下图为“蕲春县清水河村秸秆不同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省(区)中,适宜推广该秸秆利用方式的有( )
①藏 ②新 ③湘 ④皖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推广新型秸秆利用方式的意义主要有( )
①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②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③提高农田土壤肥力 ④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适宜推广图示秸秆利用方式的地区应为种植业发达地区,我国新疆和西藏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作物秸秆少,不适宜推广图示秸秆利用方式,而湖南和安徽为水稻种植业分布区,生物秸秆丰富,可以推广。第(2)题,推广新型秸秆利用方式,与传统利用方式相比,修建了生物质电厂,增加了第二产业比重,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了大气及水体污染,但是不能彻底解决农业污染。新的利用方式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电力,而没有提高农田肥力。电厂的修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答案 (1)D (2)C
素养 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18·天津文综,7,4分)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解析 A项中,稻田提供杂草和虫类养鱼,鱼的排泄物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形成物质循环,属于循环经济;B项中,共享单车与消费者使用之间相互联系的互联网运营和资金回笼不属于物质循环过程,因而不属于循环经济;C项中,城市生产生活垃圾燃烧发电,残余粉灰制造混合砖材并用于城市建设,形成物质循环,属于循环经济;D项中,火电厂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同时利用热电厂产生的热海水进行海水淡化和生产盐,实现了废物减量排放,属于循环经济。
答案 B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湖南湘潭一模)绿色GDP,即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以实现对传统GDP的调整。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下图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传统人均GDP与绿色GDP指数分布关系图。据此完成1~3题。
1.由图可知( )
A.绿色GDP总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B.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成正比
C.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为西部地区省份
D.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不需关注
2.若以各省份的传统GDP与绿色CDP指数的中位数(把所有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间的一个作为中位数)为原点,做四象限图,将图示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4类,则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属于绿色发展高危区的省份是( )
A.北京 B.江西
C.贵州 D.辽宁
3.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高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 )
A.生态环境脆弱 B.资源禀赋条件较好
C.产业结构单一 D.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解析 第1题,直接获取图中信息即可判断答案。第2题,由图中数据可知,贵州传统人均GDP较低、绿色GDP指数较低,说明贵州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C正确。北京、辽宁人均GDP较高,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江西绿色GDP指数较高,说明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第3题,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区,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时,成本增加,进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则排除A项;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般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高,多属于高危区,排除C、D两项。
答案 1.A 2.C 3.B
(2018·安徽江淮十校三模)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弃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弃物。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末。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面对中国的禁令,英美两国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彻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但是在相关技术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台前,英美两国在塑料等垃圾处理上仍以寻找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为主。据此完成4~5题。
4.中国曾大量进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
A.废弃物处理能力强 B.弥补工业原料短缺
C.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D.环境承载力大
5.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乌克兰
C.新加坡 D.印度尼西亚
解析 第4题,洋垃圾主要是“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可以加工成工业原料,则B正确。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废弃物处理能力不可能高于英美;中国环境承载力要小于美国;进口这些低端物品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较落后,若调整产业结构应减少此类物品进口。第5题,“接盘侠”的国家应与中国具有类似的国情,即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原料较缺乏;加拿大和新加坡属于发达国家,乌克兰资源丰富,则最可能是印度尼西亚。
答案 4.B 5.D
(2018·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4月质评)鸟类有候鸟和留鸟之分,终年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鸟称为留鸟,随季节而迁徙的鸟称为候鸟。候鸟又有夏候鸟与冬候鸟之分,夏候鸟是春季飞来观测地度夏繁殖,深秋又飞往原地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该地繁殖的鸟类。冬候鸟是秋季飞来观测地越冬,次年春季飞往原地繁殖,待幼鸟长大后,至次年秋季又飞临该地越冬的鸟类。下图示意某山地鸟类居留类型与海拔梯度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除观测地外,与夏候鸟的另一栖居地相比,冬候鸟的另一栖居地( )
A.位置偏北 B.昼长更长
C.气温更低 D.降水偏少
7.海拔200米左右的鸟类种数比海拔500米处少,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食物来源少 B.受人类的影响大
C.气候湿热 D.光照少,孵化条件差
解析 第6题,夏候鸟在另一栖居地越冬,说明另一栖居地冬季比该地温暖,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低;冬候鸟在观测地越冬,说明其另一栖居地比观测地冷,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高,故C项正确。第7题,图示200米与500米相比,候鸟种数相差不大,但留鸟种数明显减少;可能是因为海拔低,人类活动干扰多,导致留鸟种数较少。
答案 6.C 7.B
(2019·广州模拟)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8~9题。
8.该农业最可能是( )
A.人工草地畜牧业 B.粮草结合混合农业
C.多元开发立体农业 D.热带地区迁移农业
9.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改变自然带类型 B.保持土壤肥力
C.增大气温日较差 D.增加原生物种
解析 第8题,该农业生产模式有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可判断出是人工草地畜牧业,故选A项。其他选项的农业图中均没有体现。第9题,自然带类型与所在地的气温、降水有关,该模式无法改变,故A错误。由于将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选B项。人工草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可以减小局部气温日较差,故C错误。原生物种无法增加,D项错误。
答案 8.A 9.B
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下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11.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 第10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11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但不能看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答案 10.C 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河北唐山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分鱼类的繁殖及肥育场所,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下图)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甲湖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和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
(1)遥感监测显示,甲湖蓝藻水华暴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部,说明其原因。(6分)
(2)调查表明,在农业社会甲湖蓝藻水华往往发生在洪水年份,推测其可能原因。(4分)
(3)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及不利影响。(8分)
(4)说明甲湖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注意问题有“夏秋季”且“西部多”的成因,夏秋季可从气温角度分析,西部多可从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风向影响角度分析。第(2)题,“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说明主要是这些出露的磷等养分被带入湖泊,导致水华现象。第(3)题,材料中提及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湖口水闸建成后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据此分析即可:由“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分析不利影响。第(4)题,原因可从“统一规划综合整治”角度分析。
答案 (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西部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
(2)洪水年份流域内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后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
(3)原因:修建湖闸后,甲湖在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不利影响:可能影响部分食藻鱼类的繁殖和生长;进而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减少,增加蓝藻水华爆发的可能性。
(4)甲湖流域涉及多个(级)行政区;政府统一规划整治才能协调各(级)行政区、各部门利益;从流域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证水安全)。
13.(2018·安徽淮北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2013年9月3日,广西崇左市市长信箱收到一封网民来信:这几年,我市在大力发展桉树种植,虽然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经济见效快,但危害更严重。种植桉树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肥力下降、水质恶化、原有植被无法存活、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老百姓都说它是“抽水机”“耗肥机”“毒树”和“生态杀手”!希望政府能多为子孙后代考虑,好好管理一下吧!
市长回复:感谢您对我市发展的关注!就您反映的问题,现答复如下:专家研究表明,桉树没有毒性,其单位重量干物质合成所需水量远小于针叶林、黄檀、相思等树种,肥力消耗也小于玉米、咖啡、马占相思等农作物。我市桉树种植有如下误区:(1)每亩植株多在300棵以上(推荐每亩100棵左右);(2)砍伐周期3~4年(巴西约7~8年);(3)大量使用除草剂去除林下“杂灌木”;(4)“炼山”:砍伐后放火烧山。所以,我市一些地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桉树之过,通过合理种植是可以避免的。另外,我市贫困地区较多,利用桉树发展相关产业(如木材加工、造纸等),对我市扶贫工作开展有重要意义。
(1)分析过去崇左市桉树种植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8分)
(2)试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为崇左市桉树的合理种植提出建议。(6分)
(3)说明如何借助桉树产业的合理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其脱贫致富。(8分)
解析 第(1)题,可结合材料中市长回复内容分析回答。第(2)题,针对当地问题,结合巴西经验回答即可。第(3)题,一方面要延长桉树产业链,向上游、下游产业,甚至相关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答案 (1)桉树生长速度快,种植密度过大,砍伐周期短,水分和土壤肥力过度消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生产力下降;化肥、除草剂过度使用导致水质恶化、土壤污染;除草剂的使用及烧山除草去杂,导致原生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当地山区降水丰富,原生植被的退化导致植被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加剧。
(2)控制桉树种植密度,合理调整桉树种植面积;禁止烧山,保护原生植被;合理使用化肥及除草剂;延长桉树砍伐的时间间隔;禁止在耕地、水源地种植等。
(3)桉树苗及木材出售增加农民收入;桉树种植带动造纸、木材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利用桉树林发展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扶贫资金,促进扶贫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