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第31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归属:地理基础知识 2023-02-23 

第31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了解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原始森林的分布。(综合思维)
2.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生态脆弱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掌握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及保护的措施。(人地协调观)
以图表材料为背景,考查森林、草地、湿地等的生态效益及其开发利用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森林的现状及作用
读世界森林分布图,回答问题。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生态效应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森林的生态效益。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破坏之后带来的环境问题: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读雨林在大气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之肺”:调节全球大气中碳氧平衡。
(2)“绿色水库”:调节全球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维护生物多样性
【易错辨析1】 森林的环境效益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一回事吗?
提示 不是。森林的环境效益一般是指森林对局部地区的影响,如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等;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指雨林对全球的影响,如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等。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读雨林生态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易错辨析2】 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高吗?
提示 不一定。土壤的肥力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只是肥力大小的一个指标,不能通过这一个指标来看土壤是否肥沃。
5.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
读下图,回答问题。

(1)雨林被毁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具体原因:
a.开辟大型农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
b.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
c.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d.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2)开发计划与影响。

(3)雨林的保护。

【易错辨析3】 雨林公路修建有利无害吗?
提示 不是。公路的修建导致原始森林区人类活动增多,影响了原来的自然生态。公路的修建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也会吸引大量人口、工厂及外国公司进入,导致雨林破坏,影响全球生态环境。

考点一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例1】 (高考经典题)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尝试自解]                                     
                                    
[审题能力培养]
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1)从“吸收二氧化碳……吸附飘尘”可获取防风固沙,①净化空气,增加碳储量的信息。
(2)从“蒸腾水汽……水循环”可获取②调节气候,增加降水量的信息。
(3)从“根系固持土壤……降水”可获取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信息。
(4)从“为多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获取保护④生物多样性的信息。
答案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和海浪,保护海岸和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3.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4.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2019·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考)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2)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解析 第(1)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引水过多,使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树木死亡。第(2)题,树木大量死亡,使林场的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
答案 (1)C (2)D

素养一 综合思维:植物生长与环境
1.(2014·全国卷Ⅰ,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
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 第(1)题,通过计算,2009年生物量为4,2010年为4.78,2011年为4.93,2012年为5.04,2013年为5.19,生物量逐年提高,①项正确,②项错误。通过读表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变,而草本植物数量增多,因此植株密度增大,③项正确。材料和图表无法体现植被分布情况,④项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第(2)题,抓住关键词,“此消彼长”。通过计算,植株数量方面灌木没有变化、草本数量增多,A项错误。总生物量、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B项错误。地上生物量方面,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C项错误。地下生物量方面,灌木由1变成1.01,0.99,0.98,0.97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草木由1变成1.21,1.29,1.42,1.58呈现上升的趋势,符合“此消彼长”,D项正确。第(3)题,通过对图表信息的整体把握,灌木植物数量上没有变化,地上生物量略有增加,而地下生物量略有下降,整体而言变化不大;再看一下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多,地下生物量也有增加,整体而言增加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变化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D项符合题意。
答案 (1)A (2)D (3)D
素养二 人地协调观:热带雨林开发评价
2.[2016·全国卷Ⅲ,36(3),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若表示赞同,需要从热带雨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说明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非凡性,以及发展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若不赞同,应从旅游观光业产生的危害来说明。
答案 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较大(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

考点二(拓展考点)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例2】 [2015·安徽文综,35(2)、(3),2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14分)
(2)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10分)
[尝试自解] (1)                                    
                                    
(2)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2)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1.湿地概况

(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
2.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3.湿地的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分析
本考法常常结合区域图考查区域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分析。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湿地减少的原因的分析方法。
(1)看变化时间的长短
长期(如一万年以来) 主要是自然原因,如气候变干、蒸发加强
近几十年的变化 主要是人为原因
一年内的季节变化 一般与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水有关

(2)看湖泊所在地
外流湖 萎缩 ①围湖造田;②上游植被破坏,泥沙淤积
面积增加 ①退耕还湖;②上游水土保持工程
干旱区内流湖萎缩 ①气温变化,冰雪融量减少;②入湖河流水资源利用过度

4.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数量在减少,如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
(2)质量在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5.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大河中下游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6.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下表为我国两地区保护湿地的具体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2019·哈尔滨三中调研)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下图为“雄安新区核心范围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白洋淀在新区经济发展中可发挥的主要功能为(  )
①提供水资源 ②净化水质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调节气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白洋淀未来开发利用中,最适宜建(  )
A.生态保护区 B.水运中转区
C.湖景住宅区 D.产业承接区
解析 第(1)题,白洋淀为天然湖泊湿地,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净化水质以及调节区域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湿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区发展关系不大。第(2)题,白洋淀作为湖泊湿地可以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但需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白洋淀水域面积小,服务范围小,不适宜作为水运中转区。发展湖景住宅、承接产业转入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答案 (1)B (2)A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湖泊生态环境变化与保护
1.(2015·天津文综,8~9)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解析 第(1)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蒸发总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水的含盐量增加,大量鱼类可能死亡,鱼类密度会减小,故选项A、B、D错误。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选项C正确。第(2)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艾比湖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耕地、灌渠增加,大量截留入湖河流水量造成的。防止艾比湖面积萎缩的主要措施是退耕还草、保护水源。选项B正确。
答案 (1)C (2)B
素养二 综合思维:湖泊减少及影响
2.(高考海南地理)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由“黄河”和“灌渠”可知,银川平原为灌溉农业区,农业开发,排水造田导致湖泊减少。第(2)题,湿地资源对城市具有调节小气候、降解污染、美化环境、旅游等功能。
答案 (1)C (2)B
素养三 综合思维:湿地的成因分析
3.[2014·全国卷Ⅱ,36(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解析 沼泽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易发生凌汛,导致河水泛滥。因而该地沼泽广布。
答案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解题秘诀] 湿地成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湿地形成原因: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考 题 探 究]
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4分)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
[尝试自解] (1)________ ________
(2)                                    
                                    
[样卷评析]

阅卷
展示
样卷
剖析
【失分诊断】
(1)审题不准,忽略“最主要”,错把“土地荒漠化”答成“水资源短缺”。
(2)答案要点不全。忽略答案的限制条件“农业措施”。答案要点不准确,将“合理开采地下水”答成“开采地下水”。
满分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2分) 土地荒漠化(2分)
(2)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思 维 建 模]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首先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问题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
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
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
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3.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工程
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
生物
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
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
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
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
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加大资金、劳动力投入,合理城市规划或发展旅游等
环保
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应 用 体 验]
(2018·全国卷Ⅰ,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说明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而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形成内流河,说明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第(2)题,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形成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说明该地区降水量基本不变化,但气候较为干旱,蒸发旺盛,蒸发量逐渐增大。乌裕尔河下游排水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时,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因此,二者数量关系表现为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第(3)题,由于乌裕尔河河水不断带来盐分,加上气候干旱,水分蒸发,盐分大量积聚,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同意或不同意进行分析。同意的理由可以从水环境、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恢复为外流河后河流水文特征会向有利方向发展,可防止盐分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的理由可从湿地保护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等。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但本小题总分不超过4分。所述理由需支持所持立场,否则不得分。)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河北衡水中学一模)科研人员采用人为放火的方法,对我国西北某地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部生物量、植物多度等群落特征对火因子的响应进行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火烧后当年,火烧样地中草本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样地,第二年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度的变化如图a、图b所示。据此完成1~2题。

图a

图b
1.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在火烧后(  )
A.物种当年略有减少,第二年基本恢复
B.植物多度当年不变,第二年略有降低
C.植物多度当年提高,第二年基本恢复
D.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度变化基本相同
2.火烧后当年草本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提高,最可能与之有关的是火烧后(  )
A.土壤湿度降低 B.昼夜温差增大
C.土壤表层疏松 D.土壤肥力提高
解析 第1题,图示火烧后物种当年略有减少,第二年仍然减少.则A错误;火烧后植物多度当年提高,第二年基本恢复,则B错误、C正确;物种丰富度略有减少但植物多度略有增加,则D错误。第2题,火烧后可产生草木灰,从而增加土壤肥力,促使生物生长变快,则地上部生物量会显著提高,故D正确;土壤湿度降低不利生物生长,则A错误;火烧前植物已基本枯死,则火烧前后昼夜温差、土壤表层软硬度变化不大,故B、C错误。
答案 1.C 2.D
(2019·江西九江十校一模)下图为世界某地区示意图及该地区一次火山喷发时的火山灰扩散等时线(单位:小时)图,据此回答3~5题。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火山喷发的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该岛屿分布着大量的雨林,少数地区依然有烧荒种植作物现象,农民择时烧荒主要考虑(  )
A.气温 B.降水
C.风向 D.光照
5.读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土壤肥力变化图,土壤肥力由b到c的变化说明了(  )

A.雨林土壤的贫瘠性 B.烧荒后肥力下降
C.雨林环境的脆弱性 D.作物生长需肥多
解析 第3题,读图,根据图中火山灰扩散等时线形态,相同时间间隔,扩散得越远,说明该方向上的风力越强。图中火山灰主要飘向东南方,说明该地盛行风是西北风。图示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冬季,来自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西北风。所以该火山喷发的月份最可能是1月,A正确。4月、10月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7月该地受东南信风影响,B、C、D错误。第4题,该岛屿分布着大量的雨林,位于热带地区,全年高温,气温不是烧荒考虑的主要因素,A错误。农民择时烧荒主要考虑降水因素,降水较少时,便于进行烧荒,B正确。风向、光照不是影响烧荒的主要因素,C、D错误。第5题,读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土壤肥力变化图,图中曲线说明该地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由b到c的变化表示土壤肥力下降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持续时间长,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缓慢恢复,说明雨林环境的脆弱性,C正确。不能表示雨林土壤的贫瘠性,A错误。不能表示烧荒后肥力下降,B错误。不能体现作物生长需肥多,D错误。
答案 3.A 4.B 5.C
(2019·山西四校联考)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分布的特征。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侵蚀产物、有机质、氮及溶解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下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读图完成6~7题。

6.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
A.增加湿度和径流 B.降低风速,减少沙尘
C.阻止冰川和固沙 D.拦截径流和泥沙
7.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华南地区
解析 第6题,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坡地,减缓径流速度,拦截径流和泥沙;有植被的阻挡,大气湿度可能会增加,但是径流量不会增加。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植被以灌丛为主,缺乏森林,说明气候比较干燥,降水比较少,与西北地区吻合;我国东北、西南、华南地区相对湿润,都有森林分布。
答案 6.D 7.A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回答8~9题。

8.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9.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 第8题,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物生长缓慢,生态环境脆弱。第9题,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价值应该结合当地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地势高峻,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调蓄洪水功能主要在中下游地区;冰川广布,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地;独特的环境,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答案 8.A 9.C
(2019·湖北襄阳四校联考)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折线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完成10~11题。

10.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燥度越小,黄河流域各类湿地总面积越大
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
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
D.河流湿地率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
11.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为1.5~3。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
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
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增加
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该河段湿地率的有效措施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随着干燥度的增大,沼泽湿地率减小最明显,说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最强,C对,D错。图中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湿地率最小时,干燥度最小,A错。干燥度与湖泊湿地湿地率不呈正相关,所以B错。第11题,黄河下游为“地上河”,该河段湿地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的大小,当上游来水量大时,该河段的湿地面积就扩大,反之就减小。
答案 10.C 11.A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广东惠州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生活在雨林里的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的原因。(6分)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6分)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6分)
(4)推测当地政府为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6分)
解析 第(1)题,要结合大熊森林所处地理纬度分析大气环流的影响;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分析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还要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题,可以从降水、气温与蒸发、树木与光照等方面分析。第(3)题,热带雨林分布纬度低,热量条件好,植被为常绿树种;温带雨林分布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或针叶林。从地理分布来看,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沿海和内陆均有分布;而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第(4)题,保护大熊森林,政府方面应主要从立法、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发展生态旅游业等方面入手。
答案 (1)地处40°N~60°N北美洲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暖湿的)西风受海岸山脉的阻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破坏。
(2)降水多,空气湿润(湿度大);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且阴雨天多,蒸发较弱;树木高大茂密,林间光照弱。
(3)植被类型差异:热带雨林植被以热带常绿树种为主;温带雨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为主。
地理分布差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且沿海与内陆均有分布;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4)建立自然保护区(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立法禁止商业性伐木(控制商业性伐木规模);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
13.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分属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连绵不断的中央山脉斜贯全岛,岛上分布有许多死火山。岛上农业主要分布在山间河谷和沿海低地,生产咖啡、椰子、可可、香蕉、茶叶、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据此并结合新几内亚岛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说明新几内亚岛沼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
(2)从地形和土壤角度,分析甲河流域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山间河谷而不是下游平原地区的原因。(6分)
(3)近年来,南部沿海沼泽地区开发力度增大,人口密度增加,形成了小城市。试推测沼泽因此可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沼泽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解析 第(1)题,沼泽的分布特点可直接从图上读出。沼泽成因可通过读图分析与当地的气候、地形、河流等的综合影响有关。第(2)题,可从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甲河流域山间河谷较河流下游平原发展农业的优势。第(3)题,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消耗大量水资源,导致沼泽地区湿地面积缩小、调蓄水资源的能力下降,加上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和生物栖息地受到污染。针对这些问题,应注意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当地的水土资源,防治水污染,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答案 (1)特点:沼泽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平原。
成因: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南部沿海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水量丰沛,并且受海水顶托作用,排水不畅;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带,河水泛滥,加速了当地沼泽的形成。
(2)河流下游平原地区多沼泽分布,加上雨水较多,不利于农业生产。河流上游山间河谷地区地形平坦,且有一定坡度,降水较多,但排水良好,适宜耕作;多火山灰发育的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3)生态环境问题:沼泽面积减小,调蓄水源的能力下降;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下降;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建议:合理规划、管理城市供水;进行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和污水治理;成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森林 亚马孙 热带雨林
  • 上一篇:第30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
  • 下一篇:第32讲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