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新建一中2027届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4-11-16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图为我国到达地面的太阳年辐射总量(单位:kW·h/m²)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太阳年辐射量大,主要原因是
  A.纬度较高,光照时间长
  B.地处内陆,温差较大
  C.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少
  D.海拔较高,大气稀薄
2.下列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天然气
  B.地热能
  C.风能
  D.水能
3.下列地区的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光伏电站的是
  A.东南丘陵
  B.山东半岛
  C.黄土高原
  D.柴达木盆地
  【答案】1.D  2.B  3.D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萨位于中低纬度,纬度较低,A项错误;温差大小对太阳辐射量的影响较小,B项错误;人类活动少对太阳辐射量影响不大,C项错误;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D项正确。故选D。
  2.地热能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与太阳能无关,B项正确;天然气、风能、水能等均与太阳辐射相关,A、C、D项错误。故选B。
  3.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需要当地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读图可知,柴达木盆地位于内陆地区,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最适宜建光伏电站的地区,D项正确;东南丘陵和山东半岛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少,A、B项错误;黄土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不如柴达木盆地,C项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1、太阳高度角(纬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强度越大。2、天气状况:晴天多,降水少,云层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越弱,太阳辐射强度越大。3、地势高低: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越弱,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下表为南京市2024年10月4日至5日天气预报,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10月4日 10月5日
最高温 24°C 21°C
最低温 15°C 18°C
天气 小雨

4.图中①③④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5.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是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6.造成10月5日比10月4日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是,10月5日
  A.白天②强,夜晚④强
  B.白天①强,夜晚④强
  C.白天①弱,夜晚④弱
  D.白天②弱,夜晚④弱
  【答案】4.B 5.B 6.A
  【解析】4.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的反射作用,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10月5日为小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②)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少,气温较低;夜间云量大,大气逆辐射(④)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因此昼夜温差小。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主要的表现为选择性吸收、反射、散射等。同时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而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来自地面的地面辐射。

  近年来,北京市在一些人行道改造过程中,采用透水砖代替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可呼吸地面”。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8.铺设“可呼吸地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①利于下渗,形成地下径流
  ②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
  ③美化环境,减弱噪声
  ④增加城市地面和空气的湿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7.B  8.D
  【解析】7.根据水循环图可知,图中a为地表径流,b为下渗,c为地下径流,d为蒸发。在城镇建设中,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可使下渗增加,从而也可造成地下径流增加,B正确,C错误。地表径流减少,A错误。由于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可以使地面下方土壤水分蒸发,使城市的蒸发量增加,D错误。故选B。
  8.采用“可呼吸地面”增加了下渗,有利于地下径流的形成和增加,①正确。采用“可呼吸地面”对路面结冰作用不大,②错误。采用“可呼吸地面”对减弱噪音、美化环境作用不大,③错误。采用“可呼吸地面”使得下渗增加,土壤湿度增大,增加了地面湿度,同时也增加了当地水资源数量,增加蒸发量,使空气湿度也随之增加,④正确。综上所述,排除ABC,故选D。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改变地表径流一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5)影响下渗。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b层与a层相比,b层
  A.大气对流运动非常旺盛
  B.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能大量吸收紫外线
10.同一季节,下列城市上空对流层厚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
  ①三亚②北京③哈尔滨④上海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②④①③
11.“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A.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B.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C.对流层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
  D.对流层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
  【答案】9.D  10.B  11.C
  【解析】9.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垂直分层从近地面到高空依次为,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c是高层大气;a对流运动旺盛为对流层的特点,b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A错误;a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b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B错误;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对流层的特点,b大气稳定、天气晴朗,C错误;b平流层有臭氧层,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D正确。故选D。
  10.气温越高,对流运动越旺盛,对流层厚度越大;四个城市的纬度由低到高为三亚、上海、北京、哈尔滨。同一季节,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对流层厚度越大,所以同一季节四个城市上空对流层厚度从大到小的排序①④②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联系已学可知,“高处不胜寒”说明同一地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正确,AD错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地理现象,不是“高处不胜寒”的原因,B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下图示意热力环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气温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3.若该图表示海陆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为白天,则甲为海洋
  B.风从丁吹向丙
  C.若为夜晚,则乙为陆地
  D.甲地气流上升
14.下列表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12.B  13.A  14.B
  【解析】12.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温高,气流垂直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温低,气流垂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甲处等压面向上拱起,说明气压较高,乙处等压面向下弯曲,说明气压较低,因此甲处气温比乙处低;垂直方向,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则甲处气温高于丁处,乙处气温高于丙处,因此乙处气温最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若该图表示海陆风,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处气流下沉为高压,甲为海洋,乙为陆地,A正确;若为夜晚,陆地因较海洋降温更快气温更低而形成高压,所以甲应为陆地,乙为海洋,C错误;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甲处气压高于乙,则丁处气压低于丙处,等压面向下弯曲,风从丙吹向丁,B错误;甲处位于近地面,形成高压,气流应做下沉运动,D错误。故选A。
  14.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流应受热膨胀上升,A错误;市区由于生产生活排放大量废热,导致气温高于郊区,所以市区气流应受热膨胀上升,C错误;近地面空气受热,气流应上升,D错误;夜间山坡处大气较同一水平面大气降温更快,冷空气沿坡面下沉,所以风由山坡吹向山谷(山风),谷底冷气流不断堆积,抬升原有暖空气上升,山谷处应是上升气流,高空中受气压梯度力影响气流由山谷上空吹向山坡,形成热力环流,B正确。故选B。
  【点睛】山谷风是出现于山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

  读冬季某时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15~17题。

15.图示区域位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16.此时甲风向为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东风
17.此时乙地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答案】15、B 16. C 17.A
  【解析】15.读图,根据图中风向可知,风向左偏,故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
  16.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根据甲地气压分布可知,甲地风向为偏西风。
  17.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根据乙地气压分布可知,乙地风向为西北风。

  下图为大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①②③分别表示
  A.密度、温度、盐度
  B.盐度、温度、密度
  C.温度、密度、盐度
  D.盐度、密度、温度
19.③曲线在赤道附近出现一个低值区、其主要原因是
  A.水温高
  B.密度低
  C.降水多
  D.蒸发强
20.能使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增大的因素是
  A.暖流
  B.河流注入
  C.降水
  D.蒸发
  【答案】18.A 19.C 20.A
  【解析】18.①大致由赤道地区向两极增加,应表示海水表层密度。②大致由赤道地区向两极地区递减,受纬度因素影响,应表示海水表层温度。世界海洋表层盐度大至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副热带的海区海水盐度最高,符合③曲线特点,③应表示世界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③曲线表示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影响,降水多,雨水的稀释作用强,盐度出现低值区,C正确。赤道地区水温高,但如果考虑水温,水温高则蒸发强,不会导致盐度变低,AD错误。密度低是盐度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B错误。故选C。
  20.暖流从水温高处流来,暖流流经使得海水温度上升,海水温度上升,蒸发加强,海水盐度升高,A正确;河流注入对海水温度影响不确定,但淡水注入,海水盐度会下降,B错误;大气降水有可能削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有可能使海水温度降低,大气降水会稀释海水的盐度,C错误;海水蒸发会使海水盐度升高,但海水蒸发需要消耗热量,有可能降低海水温度,D错误。故选A。
  【点睛】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降水量比蒸发量大的海区,盐度小,反之盐度大。此外,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较低。在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低。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海区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二、综合题(共3大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0分)
  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长征火箭成功分离,进入约343km高空的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还有四条斑马鱼,科学家们研究它们在太空环境下的生存之道。图为地球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指出此次长征火箭发射后通过①层时,气温和气压的变化特点。(2分)
(2)位于②层的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试说明原因。(4分)
(3)简述飞机适合在②层飞行的有利条件。(4分)
  【答案】(1)气温逐渐下降;气压逐渐下降。
  (2)臭氧层原因: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3)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
  【分析】本题目以长征火箭发射为背景材料,考查大气分层、太空环境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
(1)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大气共分为三层,界线大致是12km、50km,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①、平流层②和高层大气③④。此次长征火箭发射后通过①层时,气温和气压的变化特点是随高度的上升,气温逐渐下降;气压逐渐下降。
  
(2)②层是平流层,平流层的臭氧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②层是平流层,该层随高度的上升,气温逐渐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飞机飞行;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利于飞机飞行。
  
(4)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进入约343km高空的预定轨道,此位置距离地球较远,受地球引力小,生活在太空舱鱼缸里的斑马鱼所体验的太空环境主要是指失重环境。
22.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和气压均发生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下图为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共16分)

  (1)据气压分布判断图示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2)从风向、风速、风的性质等方面比较①②两地风的不同特点。(6分)
  (3)从甲、乙、丙、丁四地中,判断风力最大地区,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冬季。冬季陆地降温幅度大,气温低,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降温幅度小,气温高,海洋上形成低压。
  (2)从风向上看,①地吹偏北风,②地吹偏南风。从风速上看,①地位于陆地上,摩擦力大,风速慢;②地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风速快。从性质上看,①地风寒冷干燥,②地风温暖湿润。
  (3)乙 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风力大。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盐度超过4%,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图示意红海及周边地区。

  (1)分析红海深层海水水温高的主要原因。(2分)
  (2)描述红海海水盐度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南部海域盐度偏低的原因。(4分)
  (3)分析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海域的原因。(8分)
  【答案】(1)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地热释放多,因此深层海水水温高。
  (2)从东南向西北递增。南部海域与印度洋相通,利于与印度洋低盐度的海水交换。
  (3)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沿岸沙漠广布,几乎无淡水汇入,稀释作用弱;海域相对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
  【分析】本大题以“红海盐度与周边地区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水温、盐度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1)表层海水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深层海水主要受地热能的影响。结合所学板块知识可知,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地热释放多,因此深层海水水温高。
  
(2)描述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主要从数值范围大小、递变方向、疏密、极值等角度进行分析。由图可知,红海盐度从东南向西北递增。因材料提到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可知其周围海域盐度较低。南部海域与印度洋相通,可通过曼德海峡与盐度较低的印度洋海水进行交换,使红海南部海域盐度较低。
  
(3)盐度主要受降水、蒸发、入海径流等因素的影响。红海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不断富集;沿岸沙漠广布,几乎无淡水汇入,稀释作用弱;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较为狭窄,海域相对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期中地理试题
  • 上一篇:3.2海水的性质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