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2(陕晋青宁专用)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5-05-04 
高考·新动向:高考试题将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地理学科前沿,突出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高考·新考法:试题将采用多样化的考查形式,如结合图表、数据分析、地图解读等,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整合和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应用水平。
高考·新情境:高考地理试题将更加注重创新性情境的设计实时性、开放性、跨学科的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高考试题将设置真实的地理情境,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的地理思维和决策能力。
命题·大预测:2025年地理高考试题将注重考查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尤其是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试题将关注全球和区域性的地理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安全、城市化等。
总体来看,2025年地理高考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考查内容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边境人口在保障边境安全方面起重要作用。我国陆地边境各县市的人口变化类型主要分为人口流失型和人口集聚型。下图示意我国东北边境地区、西部边境地区和西南边境地区人口数量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775fde902cf467b87aa75ec7c254c99
1.甲、乙、丙分别是(   )
A.西南边境地区西部边境地区东北边境地区
B.西南边境地区东北边境地区西部边境地区
C.东北边境地区西部边境地区西南边境地区
D.东北边境地区西南边境地区西部边境地区
2.边境人口集聚型县市人口集聚的常见有利因素为(   )
①政策优势②民族文化③工业基础④气候优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1.D    2.A   
【解析】1.结合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地区、西南地区人口总体情况进行判断。甲人口数量最多,但是逐渐减少,应该为东北边境地区,乙、丙两地人口增加,其中乙的人口数量明显大于丙,乙为西南边境地区,人口最少的为西部边境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我国边境地区县市常常是依托国家政策成为口岸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对人口有吸引力,成为集聚型县市,①正确;我国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较多,部分城市依托民族文化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集聚型县市,②正确;我国边境地区一般工业基础不具备优势,气候条件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③④错误。 故选A。
城市扩张强度指数是一个用于衡量和分析城市建成区在一定时段内面积变化情况与土地面积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为城市整体扩张状况提供理论依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在1990—2018年经历了缓慢扩张—极速扩张—缓慢扩张三个阶段。图为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三个阶段扩张方向及强度雷达图。完成下面小题。
@@@42b98386-8099-4c6f-9ed1-bd6eb51030c3
3.据图推断,长沙、株洲、湘潭三城2010—2018年空间扩张最显著的方向分别是(   )
A.东北、正南、东南                              B.西南、正南、正南
C.正西、正西、正北                               D.东北、西南、东南
4.影响长株潭建设用地2010—2018年空间扩张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干线          B.人口增长               C.集聚效应               D.经济发展
【答案】3.C    4.C  
【解析】3.由材料可知,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在1990—2018年经历了缓慢扩张—极速扩张—缓慢扩张三个阶段,结合图例,根据2010-2018年扩张强度指数曲线判断可知,长沙扩张最显著的方向(数值最大的方向)是向正西,株洲扩张最显著的方向是向正西,湘潭扩张最显著的方向是向正北。故选C。
4.由上题分析可知,长沙、株洲、湘潭三城2010—2018年的空间扩张最显著的方向分别是正西、正西、正北。总体而言,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扩张方向逐渐受到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的影响,有向三市交会区集聚的趋势,C正确;交通干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均会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张,但不是影响长株潭建设用地空间扩张方向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楼盘房屋朝向影响屋内采光和通风散热,楼盘所在位置、交通、环境等条件影响房屋的销售单价。图为30°N我国东部某城市一小区楼盘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821b58-e9a0-4d89-abcf-03b2d9374798
5.综合考虑,推测单价最高的住宅楼是(   )
A.住宅①             B.住宅②                  C.住宅③                   D.住宅④.
6.住宅⑤每层楼有四套三面开窗的房屋,就夏季而言,朝向最好的是(   )
A.M套                 B.N套                      C.P套                       D.Q套
7.条件相同的甲、乙果蔬零售店,乙门店生意相对较差的原因是(   )
A.位置偏僻          B.绿化阻隔               C.交通不便               D.环境差乱
【答案】5.D    6.C    7.B
【解析】5.由材料可知,楼盘所在位置、交通、环境等条件影响房屋的销售单价。该地位于30°N我国东部某城市,正午太阳朝南,属于季风气候区,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为保证屋内采光和通风散热,街道应与子午线呈30-60°夹角,故图中①②住宅楼建筑朝向不利于采光和通风散热。住宅②③临近主干道,环境嘈杂,房价不是最高,住宅④临近公园,底层没有商业活动,环境舒适,距离次级街道和主干道都较近,交通便利,房价最高,故排除ABC,选D。
6.该地为30°N我国东部某城市一小区,则夏季盛行偏南风,相比而言,P、Q通透性更好,排除AB;夏季气温高、太阳高度大,房屋朝向应该回避下午的太阳西晒,Q套窗户有两面的太阳西晒,排除D。综上分析可知,P套朝向最好,故选C。
7.由图可知,乙处靠近主干道,交通便利,人流量大,位置不偏僻,AC错误;在绿化带附近,环境状况较好,D错误;因乙门店与主干道之间有绿化带相隔,顾客进出不方便,而甲门店直接临次级街道,方便顾客进出,B正确。故选B。
下图示意洞庭湖水系上游一次洪水过程中洞庭湖出、入湖径流量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a78d24d-d24e-48eb-80b9-787fdd5778d3
8.此次洪水过程中,洞庭湖汇入长江的湖口处水流速度最快的时刻出现在(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以后
9.随着退耕还湖面积的扩大,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径流的变化应是(   )
A.湖泊峰值水位变高                             B.出湖径流量峰值提前
C.入湖径流量峰值增大                          D.出湖径流量峰值增大
【答案】8.B    9.C
【分析】8.读图分析,洞庭湖汇入长江的时段即出湖径流大于入湖径流的时段,即乙—丙段和丁以后;而且两者水位差越大,湖口处水流速度越快;读图可知,乙—丙时段两者水位差最大,因此出湖径流速度最快。故选B。
9.由于退耕还湖,洞庭湖的面积增大,蓄水能力增强,同样洪水过程,湖泊峰值水位降低,A错;由于蓄水能力增强,出湖峰值推后,调节水位能力增强,出湖峰值会减小,BD错;由于湖泊容量增加,入湖流量峰值增大,C对。故选C。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垄广泛发育。下图表示观测期高大沙垄高点和低点的气温日变化,沙垄高点和低点相对高差49m。完成下面小题。
@@@b51822a0-1cd7-46e8-9ff3-a6199df4ce10
10.与沙垄高点相比,沙垄低点(   )
A.全天气温均较低B.日平均气温较低
C.气温日较差较小                                 D.夜晚降温较慢
11.观测期间(   )
A.6时,因高差较大,沙垄高点和低点温差大     
B.上午,因太阳辐射逐渐增强,沙垄低点增温加快
C.15时,因地面辐射较强,沙垄区气温高    
D.夜晚,因大气逆辐射强,沙垄高点气温较高
12.观测期最可能是(   )
A.6月                 B.8月                       C.10月                     D.12月
【答案】10.B    11.C    12.C
【解析】10.据图示信息可知,在0-8时之间沙垄低点比沙垄高点气温低,在8-17时左右沙垄低点比沙垄高点气温高,在17-24时沙垄低点比沙垄高点气温低,A错误;沙垄低点与沙垄高点一天中的最高气温相近,但沙垄低点一天中的最低气温远低于沙垄高点,说明沙垄低点的日平均气温较低,且气温日较差较大,B正确,C错误;夜间气温曲线沙垄低点的下降幅度更大,说明沙垄低点的夜间降温较快,D错误。故选B。
11.沙垄高点和低点相对高差49m,一般来说对流层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而仅49米的高差不可能在6时沙垄高点与低点温差近9℃,A错误;上午沙垄低点因沙垄的阻挡而受太阳辐射较沙垄高点少,B错误;地面辐射最强时一般是在14时左右,而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面辐射,据图示信息可知沙垄整体都在14-15时达到最高,所以推断15时是因地面辐射较强,沙垄区气温高,C正确;沙垄所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气候极其干旱,天气以晴朗为主,夜间的大气逆辐射弱,D错误。故选C。
12.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气候干旱,降水极少,天气以晴朗为主,太阳辐射充足,沙漠比热容小,所以夏季增温幅度极大,在6-8月气温很高,不可能一天中最高气温不到20℃,排除AB;塔克拉玛干沙漠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冬季12月时一天中的气温多在0℃以下,排除D;10月秋季时当地气温由夏季转冷,日平均气温下降,气温既不可能是夏季的炎热,也不可能是冬季的寒冷,符合观测期的气温特征,C正确。故选C。
某中学开展地理野外考察,在考察过程中观察到考察点1植被茂密,为阔叶林,考察点2植被相对稀疏,为针阔混交林。同学们采集了两考察点典型树木的叶片制作植物标本,发现同种植物叶片存在差异。查询资料了解该地针叶树为马尾松,是20世纪50年代当地植树造林选取的先锋树种。下图示意此次考察的路线及主要考察点。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e78eaea1d7b4e01a854bc6ae0322a11
13.造成考察点1和考察点2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坡向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4.两考察点同种植物叶片的特征可能为(   )
A.考察点1叶片为肉质B.考察点1叶片内卷
C.考察点2叶片面积更大D.考察点2叶片革质层更厚
15.经过自然演替,未来该区域两考察点植被将会(   )
A.以针叶林为主,差异不断缩小B.以阔叶林为主,差异不断缩小
C.植被类型不变,差异不断扩大D.植被类型改变,差异不断扩大
【答案】13.C    14.D    15.B
【解析】13.由图可知,考察点1和考察点2都位于东坡,A错;两地海拔差异小,热量条件差异小,B错;考察点1位于谷地,流水汇集水分条件好;考察点2位于山脊,水分条件差,C对;区域差异小,土壤类型一样,D错。故选C。
14.考察点1水分好,考察点2水分差,所以考察点2植被具有耐旱的特征。肉质叶片、叶片内卷、革质层厚均为耐旱特征,D对,AB错;叶片面积大利于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强,应为考察点1的植物叶片特征,C错。故选D。
15.由材料可知,马尾松是人工植树造林的先锋树种,据图可判断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季风气候区,海拔不高,两地条件差异不大,所以自然演替应该向当地地带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变,所以以阔叶林为主,差异不断缩小,B对,ACD错。故选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快速发展,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中等收入国家。90年代以来,巴西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因竞争力不足,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出现“去工业化”趋势,政府负债居高不下。
材料二:巴西总人口约2亿,农业用地约2.4亿公顷,农业和采矿业发展较快,是全球农矿产品出口大国。几十年来,巴西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2022年达87.6%,“虚假城镇化”和“城镇贫困”问题突出。图1为巴西略图。图2为2004~2022年巴西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产值统计图。
@@@dc446062847b4073b1eac93eac4913d2
(1)内河水运在巴西国内货物运输中占比较低,简述其原因。(4分)
(2)从竞争力角度,简析巴西工业比重下降的原因。(4分)
(3)分析巴西农业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上升的原因。(7分)
【答案】(1)巴西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内河水运条件较差,陆路货运量大;北部亚马孙河水运条件优越,但经济不发达,水运量较小。(4分)
(2)劳动力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成本优势较弱;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工业技术落后,技术密集型工业竞争力不强。(4分)
(3)农业用地人均占有量大,分布集中连片;劳动力成本较高;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施规模化生产;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促进城镇化水平上升。(7分)
【详解】(1)读图1联系已学可知,巴西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河流受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影响,且河流间没有运河沟通,不能形成便利水运网络,水运条件较差,铁路等陆路交通形成放射式路网,陆路的货运量大;北部亚马孙河水量充沛、水流平缓,水运条件优越,但由于气候过于潮湿闷热,人口、城市稀少,经济不发达,水运量较小。综上所述,内河水运在巴西国内货物运输中占比较低。
(2) 据材料一可知,巴西“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中等收入国家”,由此可知巴西劳动力成本较高,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与拉美地区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没有成本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巴西在科技研发投入相对较少,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工业技术落后,技术密集型工业竞争力不强。
(3)据材料二可知,巴西总人口约2亿,农业用地约2.4亿公顷,农业用地人均1公顷,由此可知农业用地人均占有量大;巴西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连片分布,有利于农业机机械化生产;读图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巴西劳动力成本较高,为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施规模化生产,农业产值迅速升高,同时机械化生产导致农业劳动力过剩,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村人口为寻找就业机会向城镇迁移,城镇人口比重增加,促进城镇化水平上升。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6分)
氦气作为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稀有气体资源,在液体燃料火箭发射、深潜水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且无可替代。我国每年的氦气需求量高达4000吨,95%以上都要进口。为探究氦气矿藏成因及资源安全问题,某中学地理老师组织学生搜集了陕北长庆油田氦气矿藏相关资料。该资料表明:(1)花岗岩中铀和钍的衰变产生氦,衰变释放的氦具有浮力;(2)氦的原子半径是所有元素中最小的,岩盐和硬石膏是唯一可以阻止氦原子向上运移的盖层。下图示意长庆油田区域氦气矿藏赋存的地质条件。
@@@cb4b10c876524109ba8cbdfabc9e4f7c
(1)根据材料信息,推测A与B岩层的岩性,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2)说明氦气矿藏形成的过程。(6分)
(3)试为保证资源我国氦气资源安全提出合理措施。(4分)
【答案】(1)A岩层:质地疏松。原因:A岩层顶部有含氦天然气藏分布。B岩层:质地致密。原因:氦气和天然气不能透过B岩层上升。(6分)
(2)元古代时期岩浆侵入形成含有铀和钍的黄岗岩;铀和钍衰变产生氦气;氦气通过断层上升;B岩层阻挡氦气上升,在A岩层背斜顶部集聚形成氦气矿藏。(6分)
(3)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增加国内氦气产量;拓展氦气进口来源渠道;主动投资海外氦气资源,提高话语权;增加国内氦气资源储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氦气资源利用率。(4分)
【详解】(1)氦天然气藏在A岩层的顶部,但未到B岩层,说明B岩层质地致密,氦气无法继续向上穿过B岩层;而A岩层质地疏松,因为在A岩层的顶部分布有氦气,说明氦气是在A岩层底部通过A岩层向上而富集。
(2)花岗岩中铀和钍的衰变产生氦,说明氦气存在离不开花岗岩,而花岗岩是元古代时期岩浆侵入形成含有铀和钍的黄岗岩;花岗岩中铀和钍的衰变产生氦,氦气密度小,通过断层上升;B岩层阻挡氦气上升,在A岩层背斜顶部集聚形成氦气矿藏。
(3)氦气资源安全提出合理措施应从“开源节流”角度进行分析。开源方面:从我国内部挖掘潜力,加大对氦气的勘探和开发力度,增加国内氦气产量;借助于外部的氦气资源:首先需要拓展氦气进口来源渠道,多元化进口,减少对单一渠道的依赖,保障氦气资源的供给安全;直接开采国外的氦气资源,主动走出去,投资海外氦气资源,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内氦气资源储备库的建设,增加氦气储备,保障不时之需;节流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氦气资源利用率。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2024年第11号台风“摩羯”于9月6日16时20分前后在海南省文昌市沿海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62米/秒,超强台风级)以上,中心最低气压915百帕。下图为2024年9月6日14时发布的第11号台风“摩羯”未来24小时降水预报图。
@@@8a85621b-fb7c-46c1-b3de-5be9431313ed
(1)推测9月6日10时台风“摩羯”的中心位于海南岛的什么方向,并在图中用“▲”标出大体位置。(2分)
(2)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台风“摩羯”成为超强台风的原因。(6分)
【答案】(1)位于海南岛的东(东北)部;作图如下:(2分)
@@@8cc2f98a-fe17-437a-a42a-ef8f0d37086a
(2)正值北半球夏秋季节(9月),海水温度高,为台风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强烈的蒸发,为台风提供大量水汽;经过广阔的洋面,受外界影响小,利于台风稳定发展,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6分)
【详解】(1)由材料可知,2024年第11号台风“摩羯”于9月6日16时20分前后在海南省文昌市沿海登陆,由图像信息可知台风登陆前预报的降水空间分布为西部降水等级高,东部降水等级低。综合信息可判断台风中心位于海南岛的东(东北)部。如图:
  @@@d051cd03-9f96-4e8d-99e9-d9793bd1b57b
(2)台风“摩羯”成为超强台风的原因:一是海温高,能量足。海洋是台风形成和发展的摇篮,高海温为台风提供了丰富的能量来源,9月初,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海温偏高,为“摩羯”的迅速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此时北半球气温高,海水蒸发旺盛,强烈的蒸发为台风提供了大量的水汽;三是“摩羯”形成和发展都是在海面上进行的,受陆地地形等其他因素影响小,有利于其稳定增强。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某研学小组对青海湖布哈河流域表土DNA 浓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土壤中的DNA通常来源于地表生长的植物残存DNA、活动的动物遗存(如遗体、毛发、排泄物等)DNA等,表土DNA的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也与土壤颗粒粗细有一定关系。
布哈河流域海拔3000m以上,下游气温和降水都高于中游,布哈河干流的土壤颗粒组成表现出从上游到下游先粗变细再变粗的特征。布哈河干流各河段土地利用方式差异较大:畜牧主要集中在中游,下游以农耕和畜牧交互利用的方式为主。
布哈河上、中、下游地区表土DNA平均浓度分别为0.65ug/g,1.48ug/g,0.5lug/g。下图示意布哈河流域地理位置及采样点分布。
@@@a50b4ae2-c82e-4a29-a922-1ed6c6a8e898
(1)说明上游表土颗粒大小对其DNA 浓度的影响。(4分)
(2)分别与上游和下游相比,从气候角度分析中游表土DNA浓度大的原因。(6分)
(3)指出下游农耕活动对表土DNA浓度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上游地区的土壤颗粒较粗,土壤的孔隙较大,导致土壤有机质易被冲刷流失,表土DNA的平均浓度较低。(4分)
(2)中游地区相较于上游降水多,气温高,地表植物生物量大,表土中DNA浓度较上游大;相较于下游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表土中DNA浓度较下游大。(6分)
(3)影响:农耕活动减少了表土DNA;原因:农作物生长消耗土壤肥力;翻耕等增加了土壤孔隙,使表土DNA进一步降解和淋溶。(6分)
【详解】(1)根据材料“布哈河干流的土壤颗粒组成表现出从上游到下游先粗变细再变粗的特征”,可知上游土壤颗粒较粗;根据材料“布哈河上、中、下游地区表土DNA平均浓度分别为0.65ug/g,1.48ug/g,0.5lug/g”,可知上游表土DNA浓度较低;综合以上信息分析,应为游土壤颗粒较粗,土壤的空隙较大,导致表层土壤中的有机质易被流水冲刷流失,进而导致表土DNA的平均浓度较低。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游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都高于上游,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从而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因此表土中DNA浓度比上游大;中游相较于下游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表土DNA浓度比下游地区大。
(3)农耕活动中种的农作物生长需要消耗土壤肥力,会吸收掉部分土壤中的DNA;农耕活动会将土层进行翻耕,这些活动增加了土壤孔隙,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增加,使表土DNA进一步降解和淋溶。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
  • 上一篇: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1(
  • 下一篇: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3(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