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3(陕晋青宁专用)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5-05-04 
高考·新动向:高考试题将关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考·新考法:试题将注重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整合和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应用水平。试题将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考查,例如结合图表、数据分析和地图解读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新情境:高考地理试题将更加注重创新性情境的设计,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试题将设置真实的地理情境,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的地理思维和决策能力。考生应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情境的练习题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命题·大预测:2025年高考地理备考趋势表明,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备考时应注重图表、数据分析和地图解读的训练,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科前沿,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提高地理信息的提取、整合和逻辑推理能力,关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格兰威尔岛与加拿大温哥华市中心仅一水之隔,岛上多森林,早期是众多伐木企业和木材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岛,二战后大部分企业迁出,成为一个衰败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前破旧的工业用地被更新改造成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服务中心,形成商业、娱乐、餐饮、购物为主的城市公园。原有的大部分工业厂房都被保留下来,从外部风貌上,保持原有的传统,但是内部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使用功能,让传统工业建筑形式和现代化商业使用功能和谐共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利于格兰威尔岛更新改造的最主要条件是(   )
A.距离市中心近   B.闲置土地较多        C.生态环境优美        D.岛上资源丰富
2.更新改造后,原有的大部分工业厂房都被保留下来的主要目的是(   )
A.节约建设投资   B.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C.传承历史文化        D.改善生态环境状况
【答案】1.A    2.C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格兰威尔岛被更新改造成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服务中心,形成商业、娱乐、餐饮、购物为主的城市公园,从而形成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服务中心,而服务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为市场,因此,距温哥华城市近有利于靠近市场,是其形成的最主要条件,A正确;而闲置土地较多、生态环境优美、岛上资源丰富等均不是影响格兰威尔岛改造的主要区位条件,故B、C、D错误,所以选A。
2.根据材料“原有的大部分工业厂房都被保留下来,从外部风貌上,保持原有的传统,但是内部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使用功能,让传统工业建筑形式和现代化商业使用功能和谐共存”可知,原有工业厂房保留下来,主要用于商业建筑,但却保持了原有外貌风格和传统,所以目的是使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同时可以促进岛上第三产业的发展,C项正确;虽然能减少建设投资,但节约建设投资不是主要目的,A项错误;原有的大部分工业厂房都被保留下来,不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B、D项错误,所以选C。
近年来,我国某区域通过将小规模产业集成,升级扩展为大规模产业,建立生态产业化加工厂。加强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构建立体的农业生产生态空间。下图示意该区域沟道立体生态产业化区域集成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11befe3-2a81-4f91-b7b4-7886b9af4b9c
3.推动该区域经济效益持续增加的直接环节是(   )
A.退耕还林          B.高效化生产           C.土地整治               D.生态化改造
4.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后,有利于(   )
A.完善交通条件   B.减少耕地面积        C.改变区域气候        D.促进农村家庭和谐
5.该模式最适宜推广的区域是(   )
A.大兴安岭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答案】3.B    4.D    5.B
【解析】3.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贴合市场需求的特色生态产品,所以推动区域经济效益持续增加的直接环节是高效化生产,B正确。生态化改造与退耕还林不能直接推动经济效益持续增长,AD错误。土地整治对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C错误,故选B。
4.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后,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提升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人口回流,减少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数量,促进家庭和谐,D正确。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对于完善交通条件的影响较小,A错误。大规模生产不会减少耕地面积与改变区域气候,BC错误,故选D。
5.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区域有经果林,又发展畜牧业,再结合图中当地地形状况可知,该地区有峁与沟坡,由于峁试试我国西北地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丘陵,所以该模式最适宜推广的区域是黄土高原,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广西某乡镇潜水层地下水由裂隙孔洞(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组成,区域内有一条地下水分水岭。该区域地下水水质因子检测表明,大肠杆菌分布较为集中,应当作为重点污染物之一进行监控和治理。下图示意该区域地下水大肠杆菌超标率(%)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2b04aa4-c1f9-47aa-8d6f-eb10918c0817
6.推测该区域地下水大肠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
A.工业园污水排放                                  B.城市污染物淋溶
C.农业及养殖污染                                  D.食品厂污水排放
7.考虑区域地质条件,该区域地下水保护防治应重点管控(   )
A.水井的渗漏污染                                  B.地下水平径流污染
C.河流的渗漏污染                                  D.地表垂直渗流污染
【答案】6.C    7.D
【解析】6.由图可知,污染超标率高于50%的区域基本上为乡村地区,村庄中居民使用的旱厕及家畜的圈棚中均存在排泄物,其中的大肠杆菌会随降水渗入地下水并集聚,C正确;工业园下游的超标率很低,且工业园仅有西北部位于高超标率区域,由此可见工业园对地下水大肠杆菌的污染贡献极低,A错误;从地下水流向看,食品厂污水排放主要会影响其东南部区域,D错误;城市污染物淋溶区域距大肠杆菌污染集中区较远,从地下水的流向看也不符合上、下游的关系,B错误。故选C。
7.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区,溶蚀空隙和断裂发育,有利于地表水(降水、灌溉水)的下渗,因此该区域地下水保护防治应重点做好源头控制,即地表垂直渗流污染,D正确,B错误;河流为地下水势能最低位置,不是污染物来源地,C错误;水井主要用于提取生活用水,不是污染物渗漏的途径,A错误。故选D。
某地理研学小组考察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乘坐索道时得知,为保护生态,区内许多地段采取了以索道替代公路的交通方式。小组还进行了拍摄记录,其中一张照片中西北-东南走向的山体在金色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左图示意所拍摄照片,右图示意小组所乘索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9326dc35588427ba665b1bfbb4d42e2
8.照片拍摄时间和方向为(   )
A.下午,面朝东北拍摄                           B.下午,面朝西南拍摄
C.上午,面朝西北拍摄                           D.上午,面朝东南拍摄
9.左图中①处相比于②植被更为茂密最主要原因是(   )
A.①处光照更足   B.①处土层较厚        C.②处水源更少        D.②处热量较少
10.保护区“以索代路”的最突出的生态意义是(   )
A.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B.减少鸟类迁徙阻断
C.减少地表径流破坏                             D.减少对植被的干扰
【答案】8.A    9.B    10.D
【解析】8.结合所学知识,重庆市太阳方位上午位于东南方,正午位于正南方,下午位于西南方;据材料知,照片中西北-东南走向的山体在金色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说明太阳位于西南方向,拍摄时间为下午,CD错误;山体在金色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说明面朝东北拍摄,A正确,B错误。故选A。
9.据材料可知,①处海拔较②低,土壤发育条件较好,土层较厚,植被更为茂密,B正确;①和②位于山地同一侧,两地的光照条件差异较小,A错误;该地位于重庆,①和②位于山地,高差相差不大,水源和热量条件不是植被茂密的主要的原因,CD错误。故选B。
10.在户外汽车尾气容易被扩散,污染较小,A错误;公路对鸟类迁徙影响较小,不容易阻断鸟类迁徙,B错误;山区修建公路,会破坏植被,对植被造成干扰,“以索代路”可以减少对植被的干扰,D正确;“以索代路”主要为了减少对植被的干扰,减少地表径流破坏不是最突出的生态意义,C错误。故选D。
德国中部罗恩山降雪丰富,坡地分布有冻融作用形成的巨大砾石堆积体。该堆积体10m深度范围内孔隙度高,当地冬季与夏季平均气温分别是-0.7℃和16.2℃。夏季该堆积体前缘表面存在温度明显较低的“冷点”现象。图示意该堆积体表面不同观测点冬夏平均温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82b88358-9142-4ad9-b52d-884e8c1248db
11.冬季该堆积体表面温度高于气温的原因是(   )
A.积雪保温作用强                                 B.砾石导热率低       
C.阳坡太阳辐射强                                 D.地面吸热量高
12.“冷点”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A.冷点处地表坡度较小                          B.堆积体植被覆盖度高
C.冷点处堆积体厚度大                          D.堆积体内冷空气下沉
13.在路基建设和保护中,“冷点”现象可应用于我国(   )
A.东北沼泽区桥梁                                 B.西北沙漠区公路    
C.青藏高寒区铁路                                 D.东南丘陵区隧道
【答案】11.A    12.D    13.C
【解析】11.结合材料可知,德国中部罗恩山降雪丰富,且当地冬季平均气温是-0.7℃,低于0°C,温度低,积雪不易融化,积雪覆盖在该堆积体表面,对堆积体起到保温作用,因此堆积体温度受外界大气温度影响较小,冬季表面温度高于气温,A正确;砾石的导热率低不易使堆积体内部热量向上传递,不是堆积体表面温度高于气温的主要原因,B错误;该堆积体位于西北坡,不属于阳坡,C错误;冬季太阳高度较小,昼长短,且该堆积体位于西北坡,地面吸热少,D错误。故选A。
12.该堆积体10m深度范围内孔隙度高,透气性较好,堆积体内冷空气下沉,受其影响,该堆积体前缘表面存在温度明显较低的“冷点”现象,D正确;“冷点”现象出现在该堆积体前缘表面,读图可知,该处地表坡度并不小,堆积体前缘厚度也较薄,AC错误;图中信息没有体现堆积体的植被覆盖度状况,且根据材料“冻融作用形成的巨大砾石堆积体”可知,该处有明显的冻融作用,不利于植被生长,堆积体植被覆盖度应较低,B错误。故选D。
13.“冷点”现象出现于受冻融作用形成的巨大砾石堆积体的前缘表面,四个选项中,青藏高寒区铁路在路基建设和保护中也面临着冻土的冻融问题,与冷点处的环境最为相似,因此“冷点”现象可应用于我国青藏高寒区铁路,C正确;东北沼泽区桥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沼泽的湿陷问题,A错误;西北沙漠区公路主要问题是风沙,B错误;东南丘陵区隧道面临的主要问题地形起伏和水土流失等问题,D错误。故选C。
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土壤容重受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颗粒度、水分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新疆阿勒泰地区土壤容重与年均降水量、大于等于10℃年积温的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8e6d6222-f725-44fb-b911-e42b4cabec99
14.阿勒泰地区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的自然因素有(   )
①海拔高度②年均气温③土壤湿度④植被状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阿勒泰地区土壤容重由小到大的是(   )
A.高寒草甸、山地草甸、低地草甸、温性荒漠    
B.山地草甸、高寒草甸、低地草甸、温性荒漠
C.高寒草甸、低地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荒漠     
D.高寒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荒漠、低地草甸
【答案】14.C    15.A
【解析】14.一般情况下,海拔高度与气温呈负相关,又根据材料中右图可知,土壤容重与气温(大于等于10℃年积温)呈正相关,因此土壤容重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①正确,②错误;一般情况降水量越多,土壤湿度越大,又根据左图可知土壤容重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因此土壤容重与土壤湿度呈负相关,③正确;植被状况越好,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容重越低,因此土壤容重与植被状况呈负相关,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根据上题,海拔越高,土壤容重越小;植被越好,土壤容重越小。从海拔上看,由高到低是高寒草甸、山地草甸、低地草甸,而在山麓地带低地草甸植被较温性荒漠好。阿勒泰地区土壤容重由小到大的是高寒草甸、山地草甸、低地草甸、温性荒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秘鲁(如图)的内陆山地是羊驼的主要栖息地,这些羊驼产出的羊毛以其柔软质地和高耐磨性而著称。自古以来,当地的印第安人便利用这些珍贵的羊毛手工编织成一种名为“彭丘”的披风。20世纪初,库斯科地区率先开始了“彭丘”披风的规模化生产,并为了扩大国际市场,在战略位置重要的巴拿马设立了贸易公司,以便将这一特色产品远销海外。然而, “彭丘”披风的制作是一项高度依赖手工技艺的复杂过程,耗时较长,这也导致了其市场售价相对较高。近年来,随着替代产品的出现、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以及国际市场上同类商品的竞争加剧,“彭丘”披风的出口业务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01f5288e-d116-49cb-9176-b7af6baf6fd0
(1)秘鲁安第斯山地地区居民自古以来就普遍使用羊驼毛编织的披风,分析其自然原因。  (6分)
(2)从开拓市场的角度,说明库斯科在巴拿马建立贸易公司销售“彭丘”披风的原因。 (6分)
(3)近年来秘鲁“彭丘”披风出口压力增大,对此提出应对措施。  (8分)
【答案】(1)秘鲁地处安第斯山脉,该地区海拔高,地势崎岖;气候寒冷;羊驼毛保暖、轻盈、耐磨,是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编织成保暖且耐用的披风。
(2)巴拿马地理位置优越;是国际交通要道,交通便利,利于产品的集散;利用巴拿马位置和交通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市场广阔;政府政策支持。
(3)加大技术研发创新新产品,满足市场对产品多样化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利用独特的文化特色,灵活设计产品,可满足私人订制需求,开发国内、外市场;利用互联网电子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和销售范围,扩大销售市场;依托科技精简工序,利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以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
【详解】(1)秘鲁地处安第斯山脉,山地地区海拔高,地势起伏大,且气候寒冷;由材料可知,秘鲁的内陆山地是羊驼的主要栖息地,且羊驼毛保暖、轻盈、耐磨,是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便于就地取材,编织成保暖且耐用的披风。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巴拿马位于南北美洲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是国际交通要道,交通便利,利于产品的集散;在巴拿马建立贸易公司可以利用巴拿马位置和交通优势打开国际市场,获取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提高收益;当地政府对于建立贸易公司,给予政府政策支持。
(3)根据材料“近年来,随着替代产品的出现、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以及国际市场上同类商品的竞争加剧”可知,近年来秘鲁“彭丘”披风出口压力增大,对此应加大技术研发创新新产品,满足市场对产品多样化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利用独特的文化特色,灵活设计产品,提高产品的文化底蕴,可满足私人订制需求,开发国内、外市场,扩大消费市场;利用互联网电子销售平台、直播平台等进行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和销售范围,扩大销售市场;根据材料“高度依赖手工技艺的复杂过程,耗时较长”,可依托科技精简工序,利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以降低人工成本,降低产品的市场售价,提高市场竞争力。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左图为渭河流域示意图,右图为该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
@@@ea0d7808578a44fe813ec9a9e9de4660
(1)指出渭河平原的地质构造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6分)
(2)说出图中泾河的水文特征。(4分)
【答案】(1)地质构造:地堑或断层。形成过程: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形成断层,两侧的秦岭、黄土高原相对抬升,渭河平原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外力作用:渭河及其支流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最终形成冲积平原。
(2)水文特征:流量较大;受夏季降水补给为主,为夏汛,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流速快;有结冰期。
【详解】(1)读图可知,渭河平原的地质构造为地堑。从内力的角度来说,该地区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断层,渭河平原两侧的秦岭、黄土高原相对抬升,渭河平原断裂下陷,相对下降,形成谷地;从外力的角度来说,渭河及其支流从上游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最终形成冲积平原。
(2)该地属于季风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丰富,据图可知,泾河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较广,集水面积大,流量较大;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导致汛期出现在夏季、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大;泾河流经黄土高原,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导致植被覆盖率低,落差较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含沙量大;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位于北方地区,冬季温度低于零度,有结冰期。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渭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区域,工程实施以后,流域内水土流失情况显著改善。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通过减少土壤侵蚀量来提高土壤保持功能,随着植被恢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坡度的土壤保持功能增强。研究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最大的是林地。下图为渭河流域局部示意图。
@@@a91bd8f80715439998f199a79bd4129f
(1)分析林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最大的原因。(6分)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意义。(6分)
【答案】(1)林地植被覆盖度高,树木的枝叶、林下的草本植物等减缓了雨滴下落速度与冲击力;林下植被和落叶堆积层,能进一步削减地表径流流速与流量;林地植被根系发达、种类多且分布空间广,根系固土效应好;林地丰富的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够粘结土壤颗粒,形成稳固的团粒结构,提升土壤抗冲性。
(2)增加下渗,涵养水源,稳定下游径流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对污染物的过滤与吸收转化能力,改善下游水质;保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为黄河下游地区提供更好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下游地上悬河状况改善,堤坝决口、洪水漫灌的潜在风险降低,减轻自然灾害的威胁。
【详解】(1)看到题目要想到从林地植被对土壤保持各方面的作用入手。材料说退耕还林能改善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持功能。结合所学知识,林地植被覆盖度高,树木枝叶可以拦截雨滴,降低雨滴下落速度和冲击力,减少雨滴对土壤的直接侵蚀。林下植被和落叶形成堆积层,这就如同海绵,能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削减流量,减轻水流对土壤的冲刷。而且林地植被根系发达,类型多样且分布广,根系如同锚杆,能很好地固土。同时,林地土壤微生物丰富,它们的活动可以粘结土壤颗粒,形成稳固的团粒结构,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所以林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最大。
(2)自然环境整体性强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材料提到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改善了水土流失等。结合所学知识四大圈层的相互影响,植被恢复后,植被功能增强,下渗增多,能涵养水源,稳定黄河下游的径流量。植被恢复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土壤对污染物的过滤、吸收和转化能力增强,利于改善下游水质。植被恢复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维持了生态系统稳定和多样性,为下游提供生态屏障。下游是地上悬河,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减少了泥沙输入,改善悬河状况,降低堤坝决口、洪水漫灌风险,减轻自然灾害威胁。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因他暖山(位置见图1)是泰国最高峰,拥有山地云雾林、热带混合落叶林等非地带性植被类型。某年4月,某高校地理研学小组对因他暖山生态系统开展了研究。
@@@3ac923a9-492f-4be6-862a-4dcd8b4dea10
活动一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绘制了因他暖山垂直带谱简图(图2)。完成前期准备后,同学们从混合落叶林带开始向上攀登。此时的混合落叶林带,部分树木已经落叶,呈现出凋零的景象。同学们访谈当地人了解到,4—5月是集中落叶期。
@@@47fef979-0a39-494a-bcc0-1e730c4aa3e4
(1)分析因他暖山混合落叶林带4—5月树木集中落叶的原因。(3分)
活动二同学们继续向上攀登,来到山地云雾林带,林中云雾缭绕,树干、树桩、地面遍布苔藓。同学们了解到,在6—8月,云雾更加浓密,能见度更低。
(2)说明因他暖山山地云雾林带苔藓遍布的水源条件。(6分)
活动三为开展植被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的研究,同学们在下山过程中布设了多处典型样方(调查植物群落的取样地块)。
(3)指出该项研究在布设样方时的注意事项。(4分)
【答案】(1)4—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辐射增强,气温上升,而雨季尚未到来,蒸发旺盛,土壤水分亏缺,植被为减少蒸腾耗水而落叶。
(2)云雾缭绕,凝结水提供丰富的水源,林中湿度高;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植被茂密,树干、树桩等有机体储水量大。
(3)从山顶到山麓等垂直距离布设;每处样方要有相同的、较大的面积;尽量在未受人为干扰之处布设样方;同海拔处可以布设2—3个样方取平均值。
【详解】(1)树木落叶主要与气候有关,即气温和降水不适合其生长。4-5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逐渐北移,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升高;该地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4-5月处于雨季来临之前,该时段气温回升蒸发旺盛,降水不足,土壤水分减少,为了减少水分蒸腾树叶掉落。
(2)水源条件应主要从水分收入较多、支出较少角度分析。根据材料“林中云雾缭绕,树干、树桩、地面遍布苔藓”可知云雾环绕为植被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来源。在云雾森林中,大多数降水是以雾气凝结的形式出现的,雾气先凝结于叶片上,再滴落至地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分。山地云雾林带,植被茂密高大,粗壮的树干、树桩等储水量大,水分充足;山地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少,水分支出少。
(3)样方是调查植物群落的取样地块。要研究样方内的植被特征,需要合理布设样方,减少误差,因此可以从样方位置、样方数量、样方规模、样方典型性等角度设计布设样方的方案。在因他暖山布设样方,从山顶到山麓等垂直距离布设;每处样方的面积要相等且足够大;样方尽量保持原始状态,尽量在未受人为干扰之处布设样方;同海拔处可以布设2—3个样方以便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
  • 上一篇: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2(
  • 下一篇: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4(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