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4(新课标通用)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5-05-04 
高考·新动向:新课标地理卷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融合、情境化、生活化、探究性、开放性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题目上则主要体现在图文结合、数据与案例分析、情境化题目、开放性与探究性题目以及信息技术应用题目等方面。这些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地理学科人才的需求。
高考·新考法:新课标地理卷高考对常规考点的新设问和知识融合,主要体现在情境化设问、跨模块知识结合和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对非常规考点的创新糅合,则体现在引入前沿知识、社会热点问题以及设计实践性和探究性题目等方面。这些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命题·大预测:本卷题目体现了新课标地理卷高考的命题趋势,备考时应注重夯实基础知识、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强化探究与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新课标地理卷高考的挑战。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是反映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人口分布越趋向均衡。下表示意2000-2020年我国四大区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2000 2010 2020
东北地区 0.449 0.459 0.504
东部地区 0.365 0.398 0.427
中部地区 0.302 0.305 0.336
西部地区 0.773 0.765 0.771

 

1.2000-2020年,中部地区人口分布集中程度(   )
A.先集中后均衡   B.先均衡后集中        C.持续集中               D.持续均衡
2.2010-2020年,东部地区人口分布趋势变化有利于(   )
A.乡村振兴          B.产业升级               C.城市管理               D.均衡发展
3.当前能降低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基尼系数的主要措施是(   )
①增加大城市的数量        ②政策引导人口迁入
③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④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B    3.C
【解析】1.由材料可知,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人口分布越趋向均衡,读表格可知,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最小,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故中部地区人口分布集中程度持续均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读表格可知,2010-2020年,东部地区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增加,说明人口趋向集中,人口集中会导致乡村劳动力外流,空心化问题加剧,不利于乡村振兴,A错误;人口集中为产业升级提供充足高素质劳动力,同时带来广阔消费市场,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利于产业升级,B正确;人口集中会给城市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堵、资源压力增大等问题,增加城市管理难度,C错误;人口集中会进一步拉大区域差距,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D错误;故选B。
3.读表格可知,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最大,说明人口过于集中,降低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基尼系数也就是使人口分布趋向均衡,增加大城市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吸引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不利于人口均衡分布,①错误;通过政策引导,如给予优惠政策、提供就业岗位等,吸引人口向相对人口稀疏的区域迁移,从而优化人口分布,降低人口分布基尼系数,②正确;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能提升乡村的生活便利性与发展潜力,为乡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回流或本地就业,减少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促进人口分布更均衡,③正确;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可能使人口向资源富集地集中,不利于人口分布的均衡化,④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人口分布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人口集中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植被)和人文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交通等因素)。
沙尘气溶胶对沙尘所在层和周围大气具有加热作用,也可以作为凝结核参与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中亚地区既能为青藏高原南部提供沙尘气溶胶,又能为青藏高原北部提供沙尘,这对高原降水会产生一定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4.中亚地区成为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共同的沙尘源地。除了位置因素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风的季节移动 B.季风的季节变化  C.信风的季节移动     D.风速的季节变化
5.沙尘气溶胶能够对沙尘层及周围的大气起加热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具有(   )
①反射作用②吸收作用③散射作用④保温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沙尘气溶胶参与云滴形成,引起云滴浓度增加。在此过程中导致气流上升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A.潜热释放增多   B.大气辐射增加        C.云滴质量较小        D.对流运动增强
【答案】4.A    5.B    6.A
【解析】4.根据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位置可知,中亚地处中纬度西风带,西风能将中亚的沙源吹向其偏东的青藏高原,并且随着其季节移动影响高原的南部和北部,A正确;信风和季风不会影响到该区域,BC错误;风速的季节变化和沙尘从中亚地区向青藏高原的输送没有相关性,D错误。故选A。
5.沙尘气溶胶中水汽与杂质白天可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也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同时沙尘质点又能对太阳辐射具有散射作用,从而对周围的大气又起到加热作用。②③正确,排除①④。故选B。
6.沙尘气溶胶引起云滴浓度增加,使得水汽凝结放热较多,即潜热释放较多,潜热释放使得周围空气温度升高,导致气流上升增强,从而进一步加剧对流运动,A正确;大气辐射增强不是导致气流上升增强的直接原因,B错误;云滴质量较小可能会影响云滴的沉降速度,但与气流上升增强的直接机制无关,C错误;对流运动增强是潜热释放增多的结果,而非直接原因,D错误。故选A。
【点睛】沙尘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对流层气溶胶总量的一半以上。它主要来源于沙尘暴等自然现象,能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能量收支,也可作为云、雾的凝结核影响气候。此外,沙尘气溶胶还会导致能见度降低,对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地方粮食储备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青藏高原是我国储粮最佳适应区。“十四五”期间,国家对区域粮食储备库节点进行空间选址布局,在青藏高原规划建设了一批粮食储备中心。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粮食一级储备节点选址及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cff4609246f242debb392f9a4c086f1e
7.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储粮最佳适应区的原因有(   )
①空气稀薄,大气含氧量低②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③地形平坦开阔,土地价格低④地质稳定,仓库使用时间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青藏高原一级节点储备库选址拉萨、西宁,主要原因是拉萨和西宁(   )
A.农业基础好,人均产粮量高                B.人口密集,粮食安全风险高
C.省会城市,社会协作基础好                 D.交通发达,粮食集聚效率高
【答案】7.C    8.C
【解析】7.结合所学知识,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储粮虫害少,有利于粮食储存,空气稀薄年均温低,同时地形平坦开阔,土地价格低,适合建设大规模储粮基地,②③正确;大气含氧量对于储粮影响较小,①错误;青藏高原地质并不稳定,位于板块交界地带,④错误。故选C。
8.结合题干信息可知,青藏高原一级节点储备库选址拉萨、西宁,拉萨和西宁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城市,作为省会城市,它们具有良好的社会协作基础,有利于组织协调各种资源,其辐射影响范围较大,C正确;拉萨和西宁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气候恶劣,农业基础较差,且人口较为稀少,因此粮食产量较少,AB错误;省会城市的交通条件较好,可以更高效地进行粮食运输和调配,提高粮食集聚效率,也会影响储备库地址选择,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点睛】粮食储备是为保证非农业人口的粮食消费需求,调节省内粮食供求平衡、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而建立的一项物资储备制度。
某地理兴趣小组于2023年8月某日去大理洱海研学,发现附近不同地方气温、风向、风速有明显差异。下图示意洱海位置及该日气温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e65b7a7ffcfa461e8c5f4002c4fa76e2
9.推测控制当地该日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A.反气旋             B.气旋                      C.冷锋                      D.暖锋
10.若当天湖陆风明显,正午前后测得风向为西北风,则测量位置位于洱海的(   )
A.东部                B.西部                      C.南部                      D.北部
11.与乙地相比,甲地日出前后风速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
A.狭管效应         B.大气环流               C.距湖远近               D.局地环流
【答案】9.A    10.A    11.D
【解析】9.据题意可知,该地附近不同地方气温、风向、风速有明显差异,故有可能是气旋或者反气旋,C、D错误;读图可知,该日气温变化与正常晴朗天气气温变化一致,反气旋控制下天气晴朗,符合题意,B错误,A正确。故选A。
10.该地正午时,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湖泊温度低气压高,陆地温度高气压,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洱海东部风向应为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与乙地相比,甲地位于洱海和山地之间,受到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叠加影响,因此,由于甲地区特殊的局地环流影响,风速较乙地更大。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湖陆风的形成:白天湖泊和陆地都接受太阳辐射升温,因两者的热力性质差异,湖泊升温慢,陆地升温快,湖泊气温偏低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陆地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形成湖风;而晚上则陆地降温快,湖泊降温慢,湖陆之间的高低压转换,陆面则形成高压,湖面则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的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所以会形成陆风。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56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56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黄土是一种风成土状堆积物。广武山(位置见图)地处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毗邻黄河,黄土堆积厚100多米。研究发现,受断层抬升和第四纪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共同影响,广武山黄土快速堆积,物源主要为黄河冲积物。广武山地区发现了丰富的考古文化遗址。
@@@88f86655-5ea6-4f1f-a52f-fce3619389a6
(1)说明广武山黄土物源与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的关系。(8分)
(2)断层是广武山黄土沉积的重要条件,请作出合理的解释。(6分)
(3)广武山北坡地势陡峻,试分析原因。(6分)
(4)简述广武山有利于新石器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10分)
【答案】(1)黄河切穿对黄土物源:黄河流程延长,径流量加大,含沙量加大,冲积物增加,(枯水期)水位下降时为风沙活动提供更多物源;黄河切穿三门峡,峡谷陡峭,在重力崩塌,流水侵蚀等作用下提供碎屑物质,为黄土提供物源。 黄土物源对黄河切穿:河谷中更多物质被(风力)搬运,利于黄河切穿三门峡。(8分)
(2)断层地表破碎,为风力侵蚀补充物源; 黄河南岸断裂抬升,导致(偏北风) 风速下降,风力搬运能力减弱,利于风力沉积;断块山的顶部较为平坦,为黄土堆积提供空间。(6分)
(3)受断层影响,南侧断裂抬升,北侧断裂下沉;黄河束窄,流速较快,流水下切侵蚀较强;断崖的重力崩塌加大了坡度。(6分)
(4)临近黄河,具有水源;地势较高,不易受黄河水患影响;黄土堆积体地势平缓,发展空间较大;黄土土质疏松,易于耕作;阻挡南下冬季风,局部小气候更温暖;易守难攻,提供防御屏障。(10分)
【分析】本题以广武山地区黄土堆积物为背景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流水侵蚀作用、黄土沉积条件、断层影响、聚落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描述与阐释地理基本规律、原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首先先分析黄河切穿对黄土物源的影响。材料提及在第四纪黄河切穿三门峡向东流入海,使得黄河的流程进一步的延长,黄河径流量有所增大,搬运能力有所上升,含沙量有所增加,整体冲积物增大,在黄河枯水期,水位下降时,大量沉积泥沙裸露,为风沙活动提供了物源基础。黄河切穿三门峡后,河流下切作用显著,峡谷呈现陡峭状态,使得峡谷两侧更容易发生重力崩塌,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不断的将两侧崩塌的侵蚀物搬运到下游地区,为下游提供了更多的碎屑物质,为黄土提供了更多的物源。而黄土物源对黄河切穿的影响主要体现的是,河谷当中沉积的更多物质在风力的作用下被搬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利于黄河切穿三门峡。
(2)材料提及受断层抬升和第四纪黄河切穿的影响,广武山黄土快速堆积可知,受断层影响,整体地表较为破碎,为风力侵蚀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风力搬运的物源有所增加。从图来看,整体断层呈现的是黄河南岸断裂抬升,这会拦截偏北风,导致风速下降,风力搬运能力下降,更加利于风力沉积;而断块山整体顶部相对较为平坦,这也为黄土的堆积提供了空间基础。
(3)材料提及该地受断层影响较为显著,从图中来看,南侧受断层影响断裂抬升,北侧整体断裂下沉,这使得黄河河道有所变窄,受束窄的影响流速进一步加快,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加强。使得河谷陡峭度明显上升,而断崖受重力崩塌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了两侧的坡度。
(4)从广武山的位置来看,该地临近黄河,便于取水;广武山整体地势较高,不容易受到黄河水患的影响;广武山整体受黄土堆积较为显著,其地势上部较为平坦,便于聚落的发展,其发展空间更大;黄土为堆积地貌产生,整体土质疏松也便于农耕。广武山其北部南下冬季风较多,广武山可有效阻挡南下的冬季风,使得局部的小气候变得更加温暖,利于人类生存。聚落位于高地,从人类生存角度出发,该地易守难攻,也为生存提供了安全防御基础。
37.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24年3月,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中,习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某农研中心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国内率先开创了“土特产+餐饮”——“道地美食与农业产业”的协同提升模式,成功将多地名小吃发展壮大为县域百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山东的单县羊汤,是以当地膘肥肉嫩的青山羊肉、丰富的香料和中药材为原料,经独特的工艺熬制而成的一道特色美食,经历代相传,不断发展完善,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品尝,在当地形成了以羊汤为引领的产业集群效应。此外,单县还把大力开展从业人员传统烹饪技法培训、品牌标准建设等作为发展的重要举措,让单县羊汤香飘全国,享誉万家。
(1)列举依托“土特产+餐饮”打造县域产业集群的主要产业部门。(8分)
(2)简述道地美食与农业产业的协同发展关系。(8分)
(3)简析单县羊汤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10分)
【答案】(1)饮食业、农业、旅游业、品牌建设与管理业。(8分)
(2)美食能带动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需求带动生产,使农业产品更加市场化、标准化;农业为美食提供优质原材料,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循环体系。(8分)
(3)单县具备优质青山羊肉和丰富的香料、中药材,这些都是羊汤的基础材料;单县羊汤经过历代传承和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熬制工艺;单县羊汤作为特色美食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地大力开展烹饪技法培训和品牌标准建设,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10分)
【分析】本题以山东的单县羊汤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依托“土特产+餐饮”模式,县域产业集群的主要产业部门包括饮食业,利用土特产制作地方特色美食;农业,能够为产业集群提供优质的原材料;旅游业,吸引游客品尝当地美食,促进经济发展;品牌建设与管理业,推动品牌标准化,扩大市场影响力。
(2)道地美食与农业产业的协同发展关系在于,以道地美食为核心,通过改善和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美食能带动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需求带动农业生产,使农业产品更加市场化、标准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为美食提供优质原材料,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循环体系,使农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可知,在原材料方面,单县具备优质青山羊肉和丰富的香料、中药材,这些都是羊汤的基础材料,原材料较为优质,并且供应充足;工艺传承方面,单县羊汤经过历代传承和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熬制工艺,口味地道;从旅游吸引力来看,单县羊汤作为特色美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带动了食材供应、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地重视技术培训和产品标准化,大力开展烹饪技法培训和品牌标准建设,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
  • 上一篇: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3(
  • 下一篇: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5(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