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地理过程动态分析:如泥炭湿地形成、东京都市圈商业设施分布演变等题目,要求从时间维度解析地理现象的演化逻辑。
图表能力要求升级:多题结合等高线图、实验数据图、规划示意图,需快速提取信息并关联知识点。
高考·新考法:跨尺度思维:如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形成条件,需综合地形封闭性、小气候特征等微观与宏观因素。
政策与地理结合:东京都市圈商业设施再集聚问题,要求理解政策调控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实验数据应用:土壤水分实验分析题,强调科学实验与地理原理的衔接能力。
命题·大预测: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如冻土退化)、绿洲农业与水资源管理、边疆城市化的特殊路径。
备考建议:强化案例分析能力(尤其是生态与人文结合类),提升图表与实验数据解析技巧,关注政策导向的地理问题(如乡村振兴、生态修复)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乌尉高速公路北起乌鲁木齐南至尉犁县,桥隧比高达40%。2024年12月30日,其控制性工程天山胜利隧道顺利贯通。隧道施工通常是从两端向中间对向掘进,但胜利隧道建设团队创新采用了“三洞+四竖井”方案。在左右两个主洞之间增加中导洞,先打中导洞,采取“长隧短打”快速掘进,将原本工期缩短了四分之一以上。图为天山胜利隧道中导洞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乌尉高速公路桥隧比高的主要原因是沿线地区( )
A.耕地紧缺,减少占用土地 B.平均海拔高,地势起伏大
C.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要求高 D.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
2.天山胜利隧道开挖过程中岩爆(隧洞壁岩体承受巨大压力而爆炸性破碎)灾害频发,与此相关性最大的因素是( )
A.岩石类型 B.断层数量 C.隧道埋深 D.地下水量
3.增加中导洞大大缩短工期的原因是中导洞( )
A.利于开辟更多施工面 B.可及时排出主洞渗漏的地下水
C.可提高物资输送效率 D.利于通风,改善主洞空气质量
【答案】1.B 2.C 3.A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乌尉高速公路穿越天山,沿线平均海拔高,冬季公路面临结冰、积雪等问题,影响行车安全;沿线地势起伏大,桥隧衔接可减轻路面结冰等安全问题,同时缩短线路,降低路面坡度,确保行车安全和效率。B正确。平原地区以桥代路的目的是减少占用耕地,A错误;因该地属于山地地形,生态环境脆弱和风沙活动频繁均不是桥隧占比高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择B。
2.根据材料和图表,可看出天山胜利隧道埋深大,最大埋深达1100多米,隧道围岩承受上方山体带来的巨大压力,埋深产生的强大的压力使岩石容易爆炸性破裂,产生强大破坏力。C正确。岩石类型、断层数量和地下水量均不符合岩爆发生的条件,ABD错误,故选择C。
3.根据材料长隧短打,快速掘金,将原本工期缩短了四分之一以上可知“三洞”方案就是先打中导洞,然后向两侧主洞打出横通道,把主洞分成若干段,开辟出多个工作面同时施工,从而实现“长隧短打”,缩短工期。A正确。BCD不符合中导洞的建设目的,故选择A。
【点睛】不同地区以桥代路的目的不同,在平原地区是为了减少耕地占用,山地地区是为了保障交通安全,缩短运输时间,生态脆弱区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动物迁徙提供通道。
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流域内广泛发育着地质历史时期以来的黄土沉积和现代风沙沉积,蕴含着风成过程和环境演化的丰富信息。读沉积地貌的概念模型图,完成下面小题。

4.冰盛期,雅鲁藏布江河谷可能形成( )
A.黄土堆积 B.辫状水系 C.三角洲 D.沙丘
5.间冰期,雅鲁藏布江河谷阶地上覆盖的黄土最可能来源于( )
A.河道沉积物 B.花岗岩风化 C.西北大沙漠 D.冰川表碛物
6.关于上图中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环境演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盛期主要受冰川作用影响,形成冰碛物和洪冲积扇
B.间冰期主要受冰川作用影响,形成冰碛物和黄土
C.冰盛期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形成黄土和沙丘
D.间冰期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形成冰碛物和洪冲积扇
【答案】4.B 5.A 6.A
【解析】4.读图(a)可知,冰盛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碛物覆盖,在冰雪融化时,沉积物受冰雪融水的侵蚀作用被搬运到河谷,由于河道沉积物负荷过大,河谷发育成为辫状水系,B正确;冰盛期该地以流水和冰川作用为主,风力作用微弱,河谷地区的黄土堆积较少,也不可能形成沙丘,AD错误;三角洲发育于河流入海口处,C错误。故选B。
5.读图(b)可知,雅鲁藏布江河谷阶地上覆盖的黄土来源于雅鲁藏布江广泛发育的辫状水系、洪积扇和干湖盆,河道中的松散沉积物受到近地面风的搬运及山体阻挡的影响,就近沉积于山坡、山顶及河谷底部靠近河流处,A正确;花岗岩风化不是黄土来源,B错误;该地与西北大沙漠之间有高大山系阻挡,C错误;冰川表碛物不会形成黄土,D错误。故选A。
6.读图(a)可知,冰盛期主要受冰川作用影响,形成冰碛物和洪冲积扇,A对、C错;读图(b)可知,间冰期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形成黄土和沙丘,BD错误。故选A。
【点睛】冰碛物是指冰川堆积作用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又称冰川沉积物。冰碛物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六类:滞碛、消融碛、融出碛、流碛、升华碛和变质碛。
“黑土滩”是高寒草甸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严重退化形成的黑褐色“秃斑”状裸露土地。玛曲县地处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玛曲“黑土滩”多分布于冬季牧场。牧民选择牧场通常重滩地轻山地、重阳坡轻阴坡,每年6月中下旬自冬季牧场进入夏季牧场,10月底~11月上旬再次进入冬季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玛曲“黑土滩”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是( )
A.土地沙化 B.盐碱化 C.水土流失 D.石漠化
8.玛曲“黑土滩”多分布于冬季牧场,主要是因为( )
A.多次转场,牲畜踩踏强度较大
B.夏季牧场资源有限,载畜量小
C.山地牧场超载放牧,植被恢复难度大
D.冬季牧场放牧时间长,破坏草类根系
【答案】7.A 8.D
【解析】7.“黑土滩” 呈现黑褐色 “秃斑” 状裸露土地,结合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气候相对干旱,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在风力等作用下,容易出现土地沙化现象,A 正确; 盐碱化通常与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在地表积累等因素有关,材料中未提及相关信息,且该地区气候高寒,蒸发相对较弱,盐碱化不是主要退化表现,B 错误;水土流失一般需要较强降水及地形起伏等条件,该地区气候高寒,降水相对较少,且 “秃斑” 状裸露土地主要体现的不是水土流失导致的,C 错误; 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该地区并非喀斯特地貌区,D 错误。故选A。
8.多次转场在不同牧场都存在牲畜踩踏情况,不是冬季牧场 “黑土滩” 多的主要原因,A 错误; 夏季牧场资源和载畜量更大,且与冬季牧场 “黑土滩” 多分布没有直接因果关系,B 错误; 材料提到牧民重滩地轻山地,所以山地牧场并非超载放牧的主要区域,C 错误; 冬季牧场放牧时间长,牲畜对草类根系破坏大,使得植被难以恢复,从而导致 “黑土滩” 多分布于冬季牧场,D 正确。故选D。
【点睛】1、土地沙化: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自然因素上,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地表植被稀少,土壤易被风力侵蚀搬运;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滥垦滥伐、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等,破坏地表植被,使土壤裸露,风沙活动加剧,导致土地逐渐沙化。2、 盐碱化:常因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上升,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地表积累。此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也会加剧盐分积累。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的平原及盆地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部分地区。3、 水土流失:在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易发生。人类不合理活动,如毁林开荒等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降雨时,雨水对土壤冲刷力增强,带走大量表层土壤。我国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降水集中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4、 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这些地区石灰岩广布,岩石易被水溶蚀。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过度樵采、开垦等,破坏植被,导致土壤流失,基岩裸露,形成石漠化景观,像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省份石漠化问题较为突出。
黄河支流无定河发源于黄土高原,河流补给水量不稳定,导致河道流量和深浅不定,因此得名。下表示意不同年份无定河某河段河道长度及弯曲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 2000年 | 2010年 | 2020年 |
实际长度/km | 5.14 | 5.54 | 5.89 |
弯曲系数 | 1.18 | 1.27 | 1.35 |
9.无定河补给水量不稳定是因为( )
A.地下水水量不稳定 B.季风区降水变率大
C.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D.流域内水系变化大
10.影响无定河河道实际长度变化的直接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河道侧蚀弯曲 B.降水量增大
C.河床底部清淤 D.水利工程建设
11.无定河河道弯曲系数变大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通航能力提升 B.河内生物种群剧增
C.河岸植被覆盖率提高 D.河道泥沙淤积增多
【答案】9.B 10.A 11.D
【解析】9.无定河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受夏季风影响,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使得河流补给水量不稳定,B正确;该区域无常年覆盖冰川的高山,C错误;地下水补给一般较为稳定,A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知流域内水系的变化情况,且一般流域内水系年内变化小,D错误。故选B。
10.由表可知,该河段河道实际长度增加是由河道变得弯曲(弯曲系数变大)直接造成的,A正确;降水量增大会导致河流水量增大,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可能使河道加深,而不是长度增加,B错误;河床底部清淤有利于增强下蚀而使河道变深,不是长度增加,且河道清淤属于人为原因,水利工程建设是人为原因,CD错误。故选A。
11.无定河河道弯曲系数变大,河流流速减缓,搬运能力减弱,河道泥沙淤积增多,不利于航运,A错误D正确;河道弯曲系数变大,河道变长,生物生存空间变大,但是水温等河流特征变化小,不会导致河内生物种群剧增,B错误;河道弯曲系数变大对河岸植被覆盖率的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其他水体最主要的水源补给;冰川融水则主要单向补给河流及其他水体,随着气温的升高,高山上的积雪和冰川融化,为下游的陆地水体带来清澈的水源;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56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56分.
36.李明利用暑假在网上搜集了两河流域及古巴比伦文明的有关材料,并进行了探究,请帮助李明完成相关问题。(28分)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方,是古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河水泛滥,下游低洼地区不宜耕作。在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弃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断北移。图1示意两河流域,图2为巴格达的气候资料。

(1)运用地质作用原理说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过程。(6分)
(2)简述R河的水文特征。(8分)
(3)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古文明的条件。(8分)
(4)分析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土地弃耕,文明中心北移的原因。(6分)
【答案】(1)因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下陷;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冲积作用(6分)
(2)径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有冬汛(8分)
(3)地处北温带,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便于农耕(8分)
(4)地处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河水泛滥,地下水位上升,长期蒸发后,土地盐碱化严重(6分)
【分析】本题以美索不达米亚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4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内外力作用、河流水文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下陷,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流水冲积作用下形成平原。
(2)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和气候有关,一般从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结冰期等方面分析,从图2巴格达的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区降水较少,河流主要依靠降水补给,所以径流量较小。降水集中在冬季,其他季节降水稀少,导致河流流量季节差异明显,冬季流量相对较大,其他季节流量较小。该地区冬季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所以无结冰期。冬季降水较多,河流补给增加,形成冬汛。
(3)自然地理条件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回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处北温带,气候适宜,既不太冷也不太热,作物生长季节热量充足,有利于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位于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便于耕作和交通。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为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保障。河流冲积带来丰富的泥沙,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中心不断北移的原因是该地土壤盐碱化的加剧。该地地处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河流下游易出现河水泛滥,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表水蒸发后,盐类物质在地表残留,长期的积累使该地出现土壤盐碱化,文明中心不断向河流中上游转移。
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湖南新化县洋溪镇被誉为“中国文印之都”。文印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机械打字机维修。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复印机维修、开办打字复印店、二手复印机销售、办公设备制造等产业阶段和产业形式,如今洋溪镇人在全国拥有大小复印店5万多家,耗材经营企业2000多家,复印机制造和经销企业3000多家,占据国内文印市场份额的75%以上,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文印产业发展带动该镇居民致富的同时,也出现产业在外、市场在外、人口外流等现象,不利于该镇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洋溪镇重点规划建设“文印特色小镇”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区,致力于打造成集设备研发、耗材生产、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和“新化文印”知名品牌。

(1)说出图中所示区域沪昆高铁与湘黔线走向明显不同的原因。(6分)
(2)简述洋溪镇文印产业发展变化的特点。(8分)
(3)简析洋溪镇文印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8分)
(4)请从乡村振兴角度为洋溪镇文印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6分)
【答案】(1)沪昆高铁是国家级干线高速铁路,要求转弯半径和坡降比小:尽可能缩短距离,节省运输时间:先进的技术保障工程突破地形对工程建设的限制。(6分)
(2)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从业人员不断增多,产值不断增加: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在空间上开始由在外发展转向回乡发展:产业链不断延长,由服务业逐渐向制造业拓展。(8分)
(3)行业不规范形成内部恶性竞争:产业向外发展,本地集聚效应弱:家庭打印机冲击实体文印店业务:从业人员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技术水平落后。8分)
(4)加强管理,指导行业有序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文印设备生产企业回乡投资;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中心,培育行业尖端技术人才,研发文印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依托文印特色小镇,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洋溪文印品牌。(6分)
【分析】本题以湖南新化县洋溪镇为背景材料,考查交通、工业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详解】(1)与湘黔线不同,沪昆高铁从山区穿过更加平直,这是由于沪昆高铁是国家级干线高速铁路,为了确保列车在高速运行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转弯半径和坡降比小;而先进的技术保障工程突破地形对工程建设的限制,使得沪昆高铁可以从山区穿过,运行轨道平直,缩短距离,节省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2)由材料可知,如今洋溪镇人在全国拥有大小复印店5万多家,耗材经营企业2000多家,复印机制造和经销企业3000多家,占据国内文印市场份额的75%以上,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说明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从业人员不断增多,产值不断增加;先后经历了复印机维修、开办打字复印店、二手复印机销售、办公设备制造等产业阶段和产业形式,说明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延长,由服务业逐渐向制造业拓展;并且从洋溪镇人在全国拥有大小复印店5万多家到洋溪镇重点规划建设“文印特色小镇”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区,产业在空间上开始由在外发展转向回乡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3)由材料可知,如今洋溪镇人在全国拥有大小复印店5万多家,耗材经营企业2000多家,复印机制造和经销企业3000多家,企业数量多,竞争压力大,且行业不规范形成内部恶性竞争;文印产业发展带动该镇居民致富的同时,也出现产业在外、市场在外、人口外流等现象,产业向外发展,本地集聚效应弱;人口外流,文印产业从业人员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劳动力素质较低,技术水平落后;同时,随着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打印机应运而生,对实体文印店业务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4)加强企业管理,指导行业有序竞争,避免行业不规范形成内部恶性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文印设备生产企业回乡投资,改善产业在外、市场在外、人口外流等现象,促进该镇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中心,培育行业尖端技术人才,研发文印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规划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区,致力于打造成集设备研发、耗材生产、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洋溪镇重点规划建设“文印特色小镇,依托文印特色小镇,优化产业机构,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洋溪文印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