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021·河北衡水中学新高考第一次联合考试)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我国山地茶叶经济的典型代表。2015~2020年安溪县茶园面积迅速扩张,在不断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也由于不合理开发、低产茶园废弃等原因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下表示意安溪县201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单位:平方千米)。据此完成1~2题。
年份 | 土地利用类型 | |||||
水体 | 建设用地 | 裸地 | 茶园 | 耕地 | 林地 | |
2015 | 11.01 | 227.10 | 17.64 | 389.65 | 351.89 | 1 993.81 |
2020 | 14.84 | 335.33 | 29.07 | 598.49 | 352.86 | 1 660.51 |
1.[考向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推测2015~2020年安溪县茶园面积扩张的土地主要来自( )
A.水体 B.裸地 C.耕地 D.林地
答案 D
解析 据表中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数据可判断,2015~2020年安溪县茶园面积扩张的土地主要来自林地。
2.[考向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安溪县茶园的不合理开发及低产茶园废弃可能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盐碱化 C.土地石漠化 D.湿地破坏
答案 A
解析 在降水丰富的山地,将林地(尤其是大坡度林地)开辟为茶园,以及废弃低产茶园等,容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主要保护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动物。据此回答3~5题。
3.[考向 湿地萎缩]若尔盖高寒沼泽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泥炭主要是由湖泊沼泽化形成的。湖泊退化后,湖中大量的沼生植物在湖底大量积累。近代,部分沼泽已趋于疏干,其原因有( )
①构造运动 ②气候变化 ③人为改造 ④黄河凌汛 ⑤融雪减少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若尔盖沼泽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质构造运动明显,地下水水位下降,沼泽水量减少,①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蒸发加快,水量减少,②正确;人类引水导致水量减少,③正确;该处凌汛不严重,降雪量没有明显减少,④⑤错误。故选A项。
4.[考向 湿地的形成]若尔盖湿地位于若尔盖沼泽的腹心地带,其形成并不是( )
A.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B.海拔较高,蒸发量小
C.植被缺乏,涵养水源能力低 D.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答案 C
解析 若尔盖沼泽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位于东部季风区,A项不符合题意;海拔在3 000 m以上,海拔较高,蒸发量小,B项不符合题意;湖中有大量的沼生植物,且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C项符合题意;海拔较高,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D项不符合题意。
5.[考向 湿地的作用]若尔盖湿地河流蜿蜒曲折,河曲发育,牛轭湖星罗棋布。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牛轭湖是河流自然裁弯取直而形成的
B.牛轭湖一般形成在平原或高平原地区
C.牛轭湖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不大
D.牛轭湖多分布在河流的凹岸边
答案 C
解析 牛轭湖是由于平坦地区河道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导致河流愈来愈曲,曲流的自然裁弯取直而在废弃河道上形成的湖泊,多分布在河流的侵蚀岸,即河流的凹岸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牛轭湖与河流相通,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大,C项符合题意。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6~7题。
类型 | 面积比重(%) |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
杨树林 | 25.0 | 18.7 | 18.5 | 15.6 | 13.7 |
杂阔林 | 44.7 | 48.4 | 52.6 | 53.6 | 55.8 |
经济林 | 20.6 | 21.5 | 21.9 | 22.7 | 23.4 |
其他 | 9.7 | 11.4 | 7.0 | 8.1 | 7.1 |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提高造林存活率 ③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④提高林地生产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大面积植树造林,其种植品种以用材杨树林、防护和绿化的杂阔林、果品经济林为主,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①③正确;提高造林存活率和提高林地生产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不是“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②④错误。
7.[考向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木材供需缺口缩小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整个江苏省造林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故A项正确,B项错误;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比重升高,果品供应能力增强,C项错误;读表可知,“十二五”期间,杨树林面积比重不断下降,即用材林面积比重减少,可能导致木材供应不足,供需缺口加大,故D项错误。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乌伦古湖,是新疆第二大内陆湖,位于准噶尔盆地北部,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河流的尾部所形成的湖泊)。乌伦古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农牧业区。下图示意乌伦古湖部分时段有效降水量变化情况。有效降水量=降水量(P)-蒸发量(E)。据此完成8~9题。
8.[考向 湿地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乌伦古湖有效降水量对湖泊的影响是( )
A.湖泊水位上升 B.湖水面积趋稳
C.入湖径流量不变 D.湖水盐度上升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P-E为负值,即平均蒸发量大于平均降水量,所以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A项错误;入湖水量减少,所以湖泊面积减小,湖水面积变化趋势为变小,B、C两项错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分浓度升高,D项正确。
9.[考向 湿地破坏的原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乌伦古湖水位不断下降,主导因素最可能是( )
A.湖区降水量 B.湖区下渗量
C.入湖径流量 D.全球气候变化
答案 C
解析 由于河流上游人类过度引水灌溉,使得入湖水量大幅度减少,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C项正确。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10~11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10.[考向 森林破坏的影响]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答案 C
解析 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
11.[考向 森林破坏的原因]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答案 D
解析 图示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功能使北部湾成为中国大陆近海岸最洁净的海域,海洋环境质量长久保持着优良状态。据此完成12~13题。
12.[考向 森林的价值]广西红树林的生态功能有( )
①抵御风浪,保护海岸 ②净化淡水水质 ③调节气候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广西红树林是抵御风浪和海岸侵袭的天然屏障,①正确;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能起到净化海洋水质、保护海洋环境的作用,②错误;红树林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和促进水循环的生态功能,能为海洋生物及鸟类等提供繁殖、栖息的场所,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故③④正确。
13.[考向 森林的保护]为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应该( )
A.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B.加强重化工业发展,发展经济
C.大力发展传统经济和生态产业
D.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
答案 D
解析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加强重化工业发展,发展经济,均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故A、B两项错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加强红树林湿地的恢复和建设,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故C项错误,D项正确。
湖泊景观破碎度是湖泊斑块数量与湖泊面积的比值,能反映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程度。读1990~2014年某市中心城区湖泊景观指数及变化表,完成14~16题。
年份 | 1990 | 1996 | 2002 | 2008 | 2014 |
湖泊面积/hm2 | 7 170 | 7 080 | 6 740 | 6 220 | 5 800 |
湖泊斑块数量/个 | 67 | 76 | 85 | 102 | 108 |
14.[考向 湿地破坏]该市中心城区湖泊面积萎缩最快的时段是( )
A.1990~1996年 B.1996~2002年
C.2002~2008年 D.2008~2014年
答案 C
解析 据图文材料可知,斑块数量增多,总面积减小,由表格数值可知2002年至2008年间,湿地面积减少最多,故C项正确。
15.[考向 保护湿地的措施]推测近年来,该市中心城区可能采取的措施为( )
A.加大了对湖泊的保护力度 B.大量退田还湖
C.加速了滨湖地区房产开发 D.大量修路造桥
答案 A
解析 根据几个时段湖泊面积和斑块数量的变化可知,2008~2014年期间,该市中心湖泊面积减少速度减缓,城市主要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中心城区湖区周围不会有大量农田,故B项错误;加速滨湖地区房产开发会使湖泊减少加快,故C项错误;大量修路造桥,对湖泊面积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该市有可能加大了对湖泊的保护力度,使湖泊面积减少速度减缓,故A项正确。
16.[考向 湿地变化的影响]该市中心城区湖泊景观破碎度的变化将最可能导致( )
A.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B.城市内涝加重
C.水体自净能力增强 D.生态环境好转
答案 B
解析 由于该市湖泊面积逐渐减少,湖泊破碎度逐年增加,使城市热岛相应增强,故A项错误;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故C项错误;生态环境变差,故D项错误;湖泊调蓄雨洪的能力减弱,易导致城市内涝加重,故B项正确。
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鱼类。相关资料显示,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达到199 000吨的最高值,到2002年只有2 592吨。当地政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2015年年底湟鱼资源量恢复到60 000吨。下图为青海湖流域示意图。据此回答17~18题。
17.[考向 湿地破坏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后,青海湖湟鱼资源快速减少,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有( )
①修建水坝,阻碍湟鱼洄游 ②鸟类过量繁殖,捕食量增多 ③周边生态保护,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河流水位下降,湟鱼无法洄游 ④人类过度捕捞以及污水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青海湖湟鱼短时期内数量锐减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捕捞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化,①④属于减少原因。鸟类过量繁殖不符合事实,且鸟类捕食对鱼的数量影响不大,②不属于湟鱼资源减少原因;周边生态保护,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河流水位变化平缓,利于鱼类洄游,③不属于湟鱼资源减少原因。
18.[考向 湿地的保护]以下措施对恢复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可行的是( )
①拆除水坝 ②修建过鱼通道 ③阻止鸟类捕食 ④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生产生活用水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拆除水坝影响经济发展,①错误。为了保障湟鱼顺利洄游,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修建过鱼通道,保证湟鱼顺利洄游,②正确。阻止鸟类捕食违背自然规律,危害鸟类生存,③错误。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生产生活用水,能有效防止青海湖湖面萎缩,保证湟鱼的生存空间,④正确。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021·广东高考)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19~20题。
19.[考向 湿地的变化]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 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 ③湖盆区构造沉降 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读图分析,1973~2004年SDI值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湖岸线变曲折。水下地貌体出露会导致湖岸线更加曲折,SDI值会变大,①正确;湖岸土地沙化会导致湖岸线越来越曲折,②正确;湖盆区构造沉降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③错误;人类活动强度减弱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④错误。A项正确。
20.[考向 湿地变化的影响]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
A.湖岸线长度变短 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
C.湖泊的面积稳定 D.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
答案 D
解析 读图分析,2010~2017年SDI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读图分析,2010~2017年该湖泊水位上升,造成水域面积扩大,更多原来单一陆境生物环境区域变为水域和陆域交替环境,生境多样性增加,D项正确;SDI值上升说明湖岸线曲折,湖岸线长度变长,A项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土地沙漠化减弱,B项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C项错误。
(共3题,共5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1.(2021·广州执信、广雅、六中三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丹霞梧桐在“中国物种红色目录”中被列为极危等级,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属于落叶小乔木,树干挺拔,根系特别发达。通过对狮子岩-阳元山景区(图一)的初步调查发现,受生存环境与种间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丹霞梧桐在丹霞山顶和山麓地带极少分布,反而在丹霞崖壁上成群散布较多(图二)。根据这一分布规律,可以推测更大范围丹霞梧桐分布的可能地带。
(1)推测丹霞梧桐在图一椭圆部位分布较多而周围分布较少的主要原因。(6分)
(2)分析丹霞梧桐根系特别发达的主要原因。(6分)
(3)为保护丹霞梧桐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答案 (1)地势陡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周围的景区山顶和山麓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丹霞崖壁土壤、水分条件差,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难以生存(周围的山顶和山麓地带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生长较多)。
(2)固定树身,维持本身的生长发育;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以适应崖壁干旱、贫瘠的环境。
(3)进一步深入调查和验证,掌握丹霞梧桐的数量和分布;建立丹霞梧桐重点保护地带;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游客和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一和材料文字“受生存环境与种间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丹霞梧桐在丹霞山顶和山麓地带极少分布,反而在丹霞崖壁上成群散布较多”可分析,影响丹霞梧桐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环境与种间竞争等因素。图一椭圆部位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多丹霞崖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而周围的景区山顶和山麓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丹霞崖壁土壤、水分条件差,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难以生存,周围的山顶和山麓地带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生长较多。第(2)题,崖壁风力大,丹霞梧桐根系特别发达,可以固定树身,维持本身的生长发育;丹霞崖壁土壤、水分条件差,根系特别发达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以适应崖壁干旱、贫瘠的环境。第(3)题,根据材料“丹霞梧桐在‘中国物种红色目录’中被列为极危等级,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丹霞梧桐在丹霞山顶和山麓地带极少分布,反而在丹霞崖壁上成群散布较多”,保护丹霞梧桐要进一步深入调查和验证,掌握丹霞梧桐的数量和分布;掌握丹霞梧桐的数量和分布后建立丹霞梧桐重点保护地带,减少人类破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游客和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唯一有大面积热带雨林分布的地区,高温高湿的热带雨林,物种极为丰富,美丽的刺葵群落,高大的乔木,成群的野象……其下还是大型真菌的理想家园。可如今的原始森林早已锐减到了远山的保护区,林地满是整齐划一的橡胶林,林下草木不生,除草剂和农药铲除了大量原生生物。
材料二 近些年,云南省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被频繁提及,而亚洲象是其中矛盾激化最为严重的例子。下图是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变化图。
(1)试从气候角度分析西双版纳有大面积热带雨林分布的原因。(4分)
(2)用整体性原理简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转化过程。(4分)
(3)读图描述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4分)
(4)试分析橡胶林面积持续扩大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
答案 (1)纬度低,温度高,热量充足;位于云贵高原南侧,北部有高原、山脉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有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带来的充足水汽,降水丰富。
(2)湿热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提供大量的枯枝落叶,湿热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产生大量腐殖质,腐殖质又为植物提供养分。
(3)特点:分布范围变小;分布地区发生割裂,被分割成了一座座“孤岛”。原因:大面积开垦原始森林,种植经济作物(橡胶、茶树);水库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天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农药、化肥使用增多,环境污染加剧;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破坏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 第(1)题,影响森林分布的原因,从纬度、地形、冬季风和夏季风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气候对植被、土壤产生很大的影响。第(3)题,从图上亚洲象分布可知,其分布特点有:分布范围变小;分布地区发生割裂,被分割成了一座座“孤岛”。原因主要从森林面积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4)题,由题中信息“林下草木不生,除草剂和农药铲除了大量原生生物”可知,橡胶林面积的扩大,会导致天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农药、化肥使用增多,环境污染加剧;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破坏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面积4.5万平方千米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和西藏两省区交界处,平均海拔4 600米以上,腹地为无人区。这里湖泊、沼泽密布,被称为“千湖之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植被类型,为藏羚羊等青藏高原特有哺乳动物提供了完整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快乐天堂”。在每年初夏,成千上万的母藏羚羊从位于西面的羌塘,北面的阿尔金山和东面的三江源越冬地迁徙几百千米来到可可西里的湖泊盆地产犊。
2017年7月7日,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玉树州曲麻莱县多秀村是可可西里一个只有320户的藏族村落,由于地处可可西里生态缓冲区,向外搬迁还是不迁,成为专家关心的问题。
(1)分析可可西里地区被称为“千湖之地”的原因。(4分)
(2)为何可可西里湖泊盆地成为藏羚羊主要产犊地?(4分)
(3)简述可可西里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4分)
(4)你认为地处生态缓冲区的多秀村是否需要外迁?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冰川融水多;气温低,蒸发弱;地形相对封闭,不易外流;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2)湖泊、沼泽密布,水草丰盛;盆地地势低,气温高;保存着完整的不受干扰的迁徙路线;多为无人区,受人类干扰少。
(3)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可进一步深化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可利用国际合作和支持,提高保护水平和能力;可唤起更多人的关心和保护参与;可提高知名度,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
(4)不迁。理由:藏族村落本就是可可西里的有机组成部分,保留可以保持保护区的原貌;保留牧民朴素的生态环保理念,可在缓冲区做好生态环保展示工作;保持可可西里的文化特质,同保护自然生态特质同样重要;外迁成本高,牧民不习惯。
外迁。理由: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统一保护和管理;有利于改善牧民的生活条件;人口少,搬迁费用小。
解析 第(1)题,湖泊、沼泽多主要考虑来水多(降水、其他水源的汇入),排水少(流出、蒸发、下渗)。该地位于青藏地区,水源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该地地形封闭,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不易排水;温度低,蒸发量小;冻土广布,水不易下渗,都使得该地积水成湖、成沼泽。第(2)题,该地湖泊、沼泽多,水源充足,草类茂盛,为藏羚羊的迁徙繁衍提供食物;湖泊盆地地势较低,热量条件好;材料中提到该地腹地为无人区,很少受到人类干扰,有利于藏羚羊的繁殖。第(3)题,申报世界遗产主要的意义是提高知名度,加大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力度,引起更多人对它的关注和保护。第(4)题,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外迁,主要从改善牧民生活,减少对生态的破坏等方面回答;不同意外迁,主要从牧民的生活习惯,民族特色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