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考点23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

栏目:地理试题解析 2022-06-30 
考点23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

(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风沙流会对公路产生严重的威胁,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治沙措施。图一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固沙工程景观图,图二是青藏铁路沙害路段(沱沱河、错那湖路段)的石方格沙障治沙工程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考向 荒漠化的成因]两地沙害严重,其沙源产生的共同原因是(  )
A.气候干,植被稀少          B.气温高,蒸发旺盛
C.海拔高,降水不足          D.人口多,农业发达
答案 A
解析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气候干燥,青藏铁路沙害路段(沱沱河、错那湖路段)位于第一级阶梯,海拔高,晴天多,降水少,人口分布不会太密集。两地沙源产生的共同原因主要是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
2.[考向 荒漠化的治理]关于两类不同治沙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低,但治沙效果较差
B.草方格沙障可削减风力,但不能涵养水分
C.石方格沙障增大摩擦力,涵养水分更有效
D.石方格沙障能就地取材,使用寿命更长久
答案 D
解析 草方格沙障主要原料是农作物秸秆等材料,在治沙路段附近区域,干旱缺水,农业不发达,材料需要从其他地方调运,成本较高。草方格在有降水时,可以吸收、截留水分,促进下渗,能涵养水源、保湿,治沙效果相对较好。石方格沙障主要原料是石块,可以就地取材,能削减风力,涵养水源能力弱,受风化侵蚀速度比草方格材料慢,使用寿命更长。
下图示意喀斯特地貌地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mm/h)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考向 水土流失的背景]降雨强度为40 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量少     B.下渗率大     C.地面崎岖     D.降雨历时短
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示和题干材料可知,此时地表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是下渗率大,转化为地下径流多,B项正确;泥沙量少是侵蚀能力弱的结果,A项错误;地面崎岖,径流汇集快,是径流量大的原因,C项错误;降雨历时短,不是转化成地表径流量小的原因,D项错误。
4.[考向 水土流失的结果]降雨强度为140 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量变大      B.流速变快      C.土质变松      D.土层变薄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曲线,降雨强度为140 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不断减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层变薄,可侵蚀的土壤少,D项正确;图中曲线显示地表径流量一直在增大,A项错误;不能表明流速变快,B项错误;土质变松,产沙量会增多,C项错误。
(2022·苏州高三期初调研)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整治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图):第一阶段为缓坡开挖梯田,旨在增加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减少土壤侵蚀,但是水土流失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第二阶段以生态治理为核心,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效果并不显著。第三阶段,十九大报告和中央1号文件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可持续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据此完成5~7题。

5.[考向 水土流失的治理]削峁建塬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涵养水源能力           B.方便耕作劳作
C.增加耕地面积               D.减少土壤侵蚀
答案 D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黄土峁地表起伏较大,削峁建塬,降低地表坡度,减轻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D项正确。削峁建塬可以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方便耕作劳作,增加耕地面积,但都不是主要的目的,A、B、C三项错误。
6.[考向 水土流失的治理]在边坡地带选择种草本灌木,不选择种植果树的主要原因是(  )
①草本灌木需水较少,存活率较高 ②草灌相结合,更有利于保持水土 ③果树遮蔽阳光,阻碍农作物生长 ④草本作为饲料,经济效益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草本和灌木需水少,易于成活,存活率较高,①正确;草本植物主要为须根系,根系数量多,相互交织成网,灌木主要为直根系,根系少,扎根较深,有利于稳固表土,所以草灌相结合,更利于保持水土,②正确;“果树遮蔽阳光”“草本作为饲料”,表述不符合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③④错误。故选A项。
7.[考向 水土流失的治理]与传统的治理模式相比,第三阶段可持续景观模式更加注重(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完善水利设施           D.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第三阶段在削峁建塬的土地上发展药果复合生态园,农田和草本灌木相结合,既保持了水土,又发展了经济,做到了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增加耕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完善水利设施均不够全面,A、B、C三项错误。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021·河南部分学校高三开学考试)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向北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河岸形成带状绿洲。历史上克里雅河流域气候冷暖交替,气候转冷时期风沙活动增强,流动沙丘侵占河道。河岸至今保留着羊粪层遗迹和胡杨残根。下图示意克里雅河下游某古河道剖面(38°41′N,81°35′E)。据此完成8~10题。

8.[考向 区域特征]羊粪层遗迹堆积时期,推测该地(  )
A.气候湿润,降水丰沛           B.有河流流经,水草丰美
C.沙丘侵袭,风力较强           D.森林茂密,物种多样
答案 B
解析 羊粪层堆积时期,该地适宜羊群生存,说明水草丰美。故B项正确。
9.[考向 荒漠化成因]流动沙丘侵占河道,易导致气候转暖之后(  )
A.河流改道      B.河流断流      C.径流量增大      D.河谷变窄
答案 A
解析 气候转冷时期,流动沙丘侵占干涸的河道,占据了河床空间;气候转暖之后,流水再次沿河道而下,遇到沙丘阻挡会向地势更低处改道。故A项正确。
10.[考向 生态环境]胡杨残根能保留至今,主要是因为当地(  )
A.被风沙掩埋    B.有河水滋润    C.动物较少    D.空气干燥
答案 D
解析 胡杨死亡已久,残根保留至今主要得益于当地深居内陆,空气干燥,微生物活动弱,难以腐解。故D项正确。
(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考向 水土流失的治理]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 C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
12.[考向 水土流失治理的意义]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答案 B
解析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方便田间耕作;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
13.[考向 水土流失的治理]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复垦空废宅基地”“易地移民搬迁”可知,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为治沟造地的措施之一,说明该地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是否精耕细作,根据图文信息无法确定。
(2022·浙江山水联盟开学高三联考)迎风坡植树法是库布齐治沙人探索出来的一种治沙良方。借助库布齐沙漠风向特点,在流动沙丘迎风坡的2/3处以下植树种草,集中在沙丘的下部挡住来风,利用风力削平未造林的沙丘上部,填埋沙丘底部,使流动沙丘得到固定、高度下降。据此完成14~15题。

14.[考向 荒漠化的治理]最符合该地区图示的沙丘形态的俯视图是(  )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该沙丘为新月形沙丘,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该地区位于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个尖角),顺着风向延伸,沙丘凸出的方向即为迎风坡,故A项正确。
15.[考向 荒漠化的治理]只在沙丘迎风坡2/3处以下植树的主要原因是(  )
A.降低风速,减少侵蚀           B.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C.地势较低,水源较多           D.光照充足,易于成活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在流动沙丘迎风坡的2/3处以下植树种草,集中在沙丘的下部挡住来风,利用风力削平未造林的沙丘上部”可知,沙丘迎风坡2/3处以下植树种草,只可以阻挡下部来风,但增加了对顶部侵蚀,A项错误;充分利用风力的侵蚀,削平未造林的沙丘上部,能节约治沙成本,提高效益,B项正确;只在沙丘迎风坡2/3处以下植树是为了使流动沙丘得到固定、高度下降,而不是为了利用该区域的地势和水源条件,且该区域不一定有水源条件优势,C项错误;沙漠地区光照充足,植物能否成活主要取决于水源是否充足,D项错误。
河西走廊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源头。目前该走廊北部的沙漠有加速向南入侵趋势。下图为各种沙丘形成原因分析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考向 荒漠化的地理背景]河西走廊内的绿洲主要分布在(  )
A.冲积扇       B.冲积平原       C.三角洲       D.山间盆地
答案 A
解析 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南北两侧是海拔较高的山地和高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山上的冰雪融水在山前冲积扇地带出露形成绿洲,A项正确。
17.[考向 荒漠化的表现形式]据图判断,该地区北部沙漠沙丘的主要类型是(  )
①横沙丘 ②纵沙丘 ③抛物型沙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该走廊北部的沙漠有加速向南入侵趋势”可知,北部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沙源充足、风力强劲,图中横沙丘、抛物型沙丘与沙供给量、风速、植被覆盖度的关系与之符合,①③正确,选B项。读图可知,纵沙丘在沙供给量不足处形成,②错误,A、C、D三项错误。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021·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联考)2018年8月2~6日,某研究团队通过对甘肃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地带梭梭树根系带(梭梭树的根系主要集中在20~40 cm深度的土层)土壤水分进行观察测定,发现距梭梭树1 m远与距梭梭树1.5 m远的土壤不同深度的平均含水量如表所示。结合表,完成18~20题。
土壤深度(cm) 平均含水量(%)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8月6日
1 m 1.5 m 1 m 1.5 m 1 m 1.5 m 1 m 1.5 m
20 21.7 21.2 20.9 19.9 20.5 19.2 18.6 17.7
40 16.2 16.2 16.9 16.3 12.6 12.8 14.6 14.2
60 13.9 13.2 12.0 12.2 11.9 12.5 10.9 11.5
80 12.6 12.1 10.1 9.6 11.6 11.9 11.4 11.3
100 11.7 11.6 10.8 10.7 11.9 11.7 11.4 11.6
120 17.5 17.5 16.8 17.5 16.5 16.0 16.6 15.9
均值 15.6 15.3 14.6 14.4 14.2 14.0 13.9 13.7
18.[考向 生态环境]观测期间出现过一次降水(降水时间较长且降水量较大),推断这次降水最可能出现在(  )
A.8月2日     B.8月3日     C.8月4日     D.8月6日
答案 A
解析 8月,观测地的气温高、蒸发强,若天气一直晴朗,接近地表的土壤水分会不断地蒸发减少,据表格中20 cm深度(距地表最近的土壤)的土壤水分变化看:8月2日的土壤水分含量最高,8月2日至8月6日,土壤水分含量不断降低,表明8月3~6日土壤水分一直处于散失状态,没有得到(降水等)水分补充,说明3~6日没有降水。那么,唯一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的就是8月2日,A项符合题意。
19.[考向 荒漠化的成因]土壤深度20 cm处,距梭梭树1.5 m远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小于距梭梭树1 m远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蒸发       C.蒸腾         D.径流
答案 B
解析 土壤深度20 cm处距地表近,其水分含量受地表蒸发的影响大。与距离梭梭树1 m远的地点相比,距离1.5 m远的地表被梭梭树遮挡的面积更小,地表土壤水分蒸发更快,水分含量较低,B项正确。
20.[考向 荒漠化的治理]下列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能从该研究寻找理论支持依据的是(  )
A.合理放牧,控制载畜量          B.设置草方格沙障
C.合理分配河流的水资源          D.合理营造防护林
答案 D
解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该团队通过对梭梭树周边土壤水分的差异及变化观测研究表明,梭梭树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因此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是合理地营造防护林。

(共3题,共5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1.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试比较甲、乙、丙三地黄土层的厚度,并从黄土来源、地势高低、雨水冲刷三个角度分析黄土厚薄地区差异的原因。(6分)
(2)简析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2分)
(3)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 (1)厚度:乙>甲>丙。甲地离沙源地较近,沉积的黄土层较厚;乙地地势低,堆积的黄土层更为深厚;丙离沙源地较远,降水较多,流水对黄土的冲刷侵蚀更强,黄土层相对薄。
(2)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以风蚀作用为主。
(3)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
解析 第(1)题,一般来说,距黄土来源地越近,黄土沉积厚度越厚;地势越低,黄土沉积厚度越大;降水越多,河流水量越大,流水侵蚀能力越强,黄土沉积厚度越薄。结合黄土来源和三地自然地理特征即可分析黄土层厚薄及原因。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外力侵蚀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降水少,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第(3)题,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从地形、气候、植被、土质等方面分析。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全境大部分是低地,平原多在海拔200米以下,80%的国土被世界第四大沙漠——卡拉库姆沙漠覆盖,国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硫磺等矿产资源。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目前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国内河流、湖泊稀少;大部分地区以放牧为主,牲畜数量连年增多;只有在河流附近有绿洲,以种植棉花为主,并且是土库曼斯坦最著名的优质棉花产区。下图为土库曼斯坦土地荒漠化分布图。

(1)分析土库曼斯坦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气候原因。(4分)
(2)请从农业生产活动角度,分析土库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4分)
(3)针对土库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的问题,指出该国应采取的有效措施。(8分)
答案 (1)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土壤缺水,干裂严重;(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表物质风化严重;(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强烈。
(2)该地农业生产活动以放牧为主,过度放牧导致地表植被严重破坏;棉花种植区大量引水灌溉导致地表水源严重短缺。
(3)合理控制草地载畜量,禁止超载放牧;规划轮牧休牧区,保障现有草地正常更新;积极开展种草活动,扩大人工草地面积(建设人工草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退牧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政府出台退耕退牧政策,并对农牧民进行经济补贴;严格矿区开采审批管理,合理规划矿区用地和矿区覆土工作等。
解析 第(1)题,荒漠化的气候原因从降水、蒸发、昼夜温差、大风等方面分析。第(2)题,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主要分析人为原因,主要考虑农牧业生产对植被的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第(3)题,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主要从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政府管理等方面分析。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3.(2020·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一所示。图二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一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6分)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4分)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分)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解析 第(1)题,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Ⅰ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增多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第(2)题,读图可知,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固沙能力强,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第(3)题,据材料可知,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第(4)题,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理由需支持所持观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也可能过些年气候会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过高,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水土流失 荒漠化 高考总复习 地理首选用卷
  • 上一篇: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考
  • 下一篇: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考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