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高三地理试题(广西卷)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5-05-04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中国J公司主营小麦制粉,始建于河北,2018年起陆续在全国各地建立生产基地(下表)。其中,重庆生产基地的小麦主要通过长江运入,新疆生产基地的小麦则主要来自中亚邻国哈萨克斯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生产基地(建设时间) 新疆(2018年) 安徽(2019年) 陕西(2019年) 山东(2020年) 重庆(2021年)
最大日产能/吨 750 3600 5500 1600 3000

 

1.J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建生产基地的目的主要是(   )
A.获得优质小麦   B.提高产品竞争力    C.便于产品宣传        D.降低劳动力成本
2.推测J公司山东生产基地产能较小,主要是因为北方地区(   )
A.小麦产量低      B.生产成本高           C.面食需求有限        D.市场竞争激烈
3.新疆生产基地的建设,使哈萨克斯坦(   )
A.粮食供应稳定   B.城镇化水平提高    C.农业产值增加        D.面粉生产技术进步
【答案】1.B    2.D    3.C
【解析】1.虽然不同地区小麦品质有差异,但在全国建生产基地并非只是为了获取优质小麦,获取优质小麦可以通过采购渠道解决,A错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生产基地,可以靠近原料产地和市场,减少运输成本,同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产品竞争力,B正确。产品宣传主要依靠广告、营销活动等方式,在全国建生产基地对产品宣传作用较小,C错误。不同地区劳动力成本有高有低,在全国建生产基地不是单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且不能保证各地都能降低劳动力成本,D错误。故选B。
2.北方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山东小麦产量高,A错误。没有信息表明北方地区生产成本高导致产能小,且北方在原料获取等方面有一定优势,B错误。北方地区面食需求大,C错误。北方地区面粉加工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激烈,J公司山东生产基地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所以产能较小,D正确。故选D。
3.新疆生产基地主要是加工小麦,对哈萨克斯坦粮食供应稳定影响较小,A错误。该生产基地主要是面粉加工,对哈萨克斯坦城镇化水平提高作用不明显,B错误。新疆生产基地的建设,使得哈萨克斯坦小麦有了新的销售渠道,促进其小麦种植,从而增加农业产值,C正确。面粉生产技术主要在J公司的生产基地,对哈萨克斯坦面粉生产技术进步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全球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在邻近都市近郊产业园区的乡村,闲置的宅基地被改造为长租人才公寓,形成了一条由政府、村民、镇企三方合力的人才公寓新业态。下图为乡村人才公寓建设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eb1b1a6e-8b0b-4ba8-8b66-c6e2f3276bf2
4.有利于乡村人才公寓模式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
A.较低的土地租金B.优美的生态环境C.完善的基础设施       D.健全的公共服务
5.打造乡村人才公寓模式可以(   )
A.提高都市城市等级B.带动乡村产业发展C.改变村民生活方式D.扩大政府管辖范围
【答案】4.C    5.B
【解析】4.乡村人才公寓位于邻近都市近郊产业园区的乡村,基础设施完善,C正确;较低的土地租金、优美的生态环境、健全的公共服务有利于乡村人才公寓的形成,但不是前提条件,ABD错误。故选C。
5.乡村人才公寓,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B正确;乡村人才公寓的带动能力有限,不能提高都市的等级、扩大政府管辖范围,AD错误;会影响居民生活,但不能改变村民生活方式,C错误。故选B。
黄河流域上游包含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中游包含陕西省、山西省,下游包含河南省、山东省。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两个因素相互影响,从而构建了沿黄9个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如图示意2011年与2021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比较,二者耦合协调度数值越大,其互相发展的协调程度就越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d35f0869-6105-4c0d-973a-2f14400eb95f
6.2011~2021年,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均处于优质协调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城乡融合较好                    B.创新产业较多,产城融合好
C.基建完善,城乡交通便捷                    D.产业结构合理,乡村环境好
7.为提高整体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水平,黄河流域亟须(   )
①解决城际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黄河上游各省区间农业发展②统筹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带动高质量发展③推动省际合作与优势互补,助力优化产业结构④发挥地区引领作用,助推发达地区协调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6.A    7.D
【解析】6.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在产业、资源等方面融合较好,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使其处于优质协调状态,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产城融合主要侧重于城市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对乡村振兴的直接关联度不如城乡融合,B错误;城区基础设施完善和交通便捷主要体现城市方面的优势,没有突出城乡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乡村振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解释不够全面,C错误;乡村产业结构合理,生态优良仅强调乡村方面,没有体现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D错误。故选A。
7.城际发展不平衡问题本身难以完全解决,只能通过相应对策促进整体共同发展,减小差距,且黄河上下游应通力合作,各产业共同发展,才能提高整体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水平,①错误;加快流域内各省之间的统筹规划,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省际要素流动,因地制宜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城乡融合步伐,提高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水平,②正确;各省应立足本地资源、人才、产业基础,发挥特长,与流域内各省互补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③正确;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较高,因此对于整个流域来说,不能仅关注发达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应以发达地区帮带落后地区,才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④错误。故选D。
某中学地理研学团队组织暑期穿越秦岭活动,团队成员从秦岭东段河南境内的伏牛山开始沿山西行,在穿越活动中,团队成员发现秦岭北坡自然景观分布呈现一定差异。下图为秦岭北坡经向山地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fdc35a32-9de3-4ce1-9c11-16d30a46b1af
8.秦岭西段比东段自然带谱复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基面高度B.热量,相对高度C.地形,区划位置       D.气候,大气环流
9.图示山地中缺失积雪冰川带的影响因素(   )
A.距海远近,热量B.坡度,坡向部位C.海拔高度,纬度     D.位置,人类活动
10.秦岭山系中海拔最大的山地成因及山地阔叶林分布上限最高的原因分别是(   )
A.抬升幅度  山体效应B.侵蚀强弱  海陆位置
C.板块挤压  相对高度                           D.地壳运动  气候变暖
【答案】8.C    9.C    10.A
【解析】8.读图联系已学可知,与东段相比,秦岭西段位于山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相对高差大,水热的垂直变化大;秦岭西段处于位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的差异大,故导致西段自然带谱较东段复杂的主要原因为地形和区划位置,C正确;秦岭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和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东段和西段在水分和热量的差异不大,气候和大气环流在秦岭整体区域差异相对较小,不是西段比东段自然带谱复杂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9.积雪冰川带的形成与气温和降水有关,气温低、降水多有利于积雪冰川的形成。读图可知,山地的海拔高度相对较低,同时该区域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达不到积雪冰川形成的低温条件,C正确;距海远近影响的是降水,该区域位于季风区,从降水的角度不会缺失积雪冰川,A错误;坡度和坡向部位对积雪冰川带的位置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导致积雪冰川带缺失,B错误;人类活动对积雪冰川带的缺失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10.秦岭山系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板块挤压使得地壳抬升幅度大,形成高大的山脉;受山体效应的影响,山体越大,对气流的阻挡和抬升作用越强,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气温垂直递减率相对较小,使得阔叶林能够分布在更高的海拔,A正确; 侵蚀强弱与海拔最大的山地成因关系不大,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而阔叶林分布上限最高主要受热量的影响,B错误;相对高度主要影响带谱数量,气候变暖是一个宏观长期的过程,都不是阔叶林分布上限最高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
北极放大效应是指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全球平均值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极地增温放大”下图示意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4bac768-62c6-49c2-b57f-236863123b22
11.北极放大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①海冰消融,海面反射率下降,海水接受太阳辐射增多②气候变暖,海水蒸发增多,大气保温作用增强③极地东风将北极水汽、热量输送到低纬度地区④海冰大量融化,海水温度降低,海一气热量交换频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强烈的北极放大效应往往出现在10月~次年4月,说明北极地区(   )
A.夏半年升温幅度高于冬半年               B.夏半年升温幅度低于冬半年
C.夏半年海温与气温低                          D.冬半年海温与气温高
【答案】11.A    12.B
【解析】11.海冰消融,海面反射率下降,海水接受太阳辐射增多,使北极气温上升,①正确;气候变暖,海水蒸发增多,大气湿度增加,云雨增多,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北极气温上升,②正确;低纬度热量远高于北极地区,极地东风难以将水汽、热量输送到低纬度地区,③错误;海冰大量融化,海水温度降低,海—气热量交换变缓,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2.强烈的北极放大效应表现为该地升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值。夏半年因海冰融化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北极地区海温与气温上升幅度较小。冬半年海水结冰,释放一些热量,使海温与气温上升幅度较大,放大效应强烈,A错误,B正确;北极地区夏半年的海温与气温不会低于冬半年,CD错误。故选B。
冬季日本海上空多对流性积云发育。当孤立分散的对流性积云受到单一方向的强风影响时,积云定向合并形成条状云。当条件改变时,已形成的条状云也会逐渐消散。某月2日3-21时,日本海东岸某地经历了一次积云合并为条状云又消散的过程。下图示意该时段当地气温、风速、降水量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f96c88e6-c50c-4c51-bc4b-47b407353513
13.该地大规模条状云分布最连续的时间可能是(   )
A.6时                 B.9时                       C.12时                     D.15时
14.与大规模条状云形成之前相比,消散后该地的环境更加(   )
A.暖湿                B.冷湿                      C.暖干                      D.冷干
【答案】13.D    14.B
【解析】13.据材料可知,形成条状云的关键在于势力较强的定向风把一朵朵孤立的积云向单一方向合并成为条带状,因此风速增大有利于积云的合并。由图可知,15时风速最大,此时大规模条状云分布应最连续,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 由上题分析可知,15时大规模条状云分布最为连续,之后开始消散。读图可知,与大规模条状云形成之前相比,消散时该地气温降低、降水增多,故消散后环境应更为冷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某日,我国L地学生分别查到当地和北京的日出日落与月相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0c3d767f-810e-4518-84af-ad4bde29ab08
1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L地该日日出方向为东南                   B.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
C.南极极夜范围将逐渐缩小                   D.L地位于北京的西南方向
16.受照占比是指可见月面被照亮的面积比例。图中受照占比的数值可能是(   )
A.11.6                 B.50                         C.71.6                       D.100
【答案】15.D    16.A
【解析】15.图中的日落时间减日出时间即为昼长,可计算L地的昼长为12小时45分,北京昼长为13小时8分,位于北半球的L地与北京两地昼长夜短,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L地该日日出方向为东北,A错误。无法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北京40°N夏至日昼长为14时51分,该日为13小时8分,可能在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也可能在夏至日至秋分日之间),无法确定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南极极夜范围变化,BC错误。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L地昼长较北京更短,所以L地纬度更低,L地位于北京的南方;图中日出日落时间的中间时刻(北京时间,120°E经线地方时)是当地地方时12时,可利用时差计算两地经度;L地地方时12时的北京时间是13时20分,说明L地位于100°E;北京地方时12时的北京时间是12时15分,说明北京位于116°E;综合上述分析可知,L地位于北京的西南方向,D正确。故选D。
16.由北京月升时间和月落时间可知,当天月相上半夜可见,且日出后不久月升,说明是月初的上弦月,受照占比应远小于50%,选项中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环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临毛乌素沙漠,天然草场面积大。环县曾深度贫困,产业主要以黑山羊等传统养殖、放牧为主。黑山羊品质好,但因近亲繁育、粗放养殖导致其繁育水平偏低,养殖规模逐渐缩小。自2009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环县全面封山禁牧,并通过人工培育牧草、发展规模化舍饲养羊业等措施推进羊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乡村振兴。下图示意“三羊开泰”产业发展体系。
@@@484d38a7-0a5d-49d9-a41b-5b28280e1792
(1)说明在发展规模化舍饲养羊业前,环县牧民多临近草场分散居住的原因。(4分)
(2)分析人工培育牧草对环县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6分)
(3)简述“三羊开泰”产业发展体系中,选育羊种对环县羊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6分)
【答案】17.(1)(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环县地形破碎,地势起伏较大,草场资源分散;牧民临近草场居住,方便放牧。(4分)
(2)有利于促进传统畜牧业向舍饲养羊业转变,提高专业化水平;可带动牧草种植业、物流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保护了天然草场,缓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任答三点)(6分)
(3)精选良种,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提高了繁育水平,有利于扩大羊产业规模;丰富了羊种类型,有利于打造多条产业链。(6分)
【详解】(1)由材料可知,环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地势起伏大,沟壑多,因此草场资源比较分散;而牧民主要居住在临近草场的地方,这样可以便于放牧,因此多临近草场分散居住。
(2)人工培育牧草增加了饲料供给,有利于促进环县的传统的畜牧业向集约化程度更高的舍饲养羊业转变,从而提高养殖业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经济收益;人工培育牧草可直接带动牧草种植业和物流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可增加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居民的收入;人工培育牧草减少了粗放的放牧业对草场的破坏,有利于保护天然草场,减少对天然牧场的影响,进而缓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3)精选良种,有利于提高环县养羊产业的产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选育羊种提高了繁育水平,解决环县目前遇到的繁育水平偏低的问题,有利于扩大羊产业规模,获得规模效应;通过对羊种的选择,还可以丰富该地羊种的类型,有利于打造多条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寒山地沟谷地带、藏北高原和三江源地区。这里地势高峻,气候恶劣,植被稀疏,土壤贫瘠并具有明显的复合侵蚀现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高原冰川—雪线—冻原生态系统、高山灌丛化草地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和高山沟谷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等。如图示意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大致位置。
@@@155aefc1e1c4479f9f8a57e97cdebb00
(1)分析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的主要侵蚀类型。(6分)
(2)分析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形成的人为原因。(6分)
(3)简述地理信息技术在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治理和保护中的应用。(6分)
【答案】18.(1)主导侵蚀类型是冻融侵蚀,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冻结期较长,反复的冻融循环导致地表物质破碎解体;松散表土易被风力搬运‌和流水搬运,产生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6分)
(2)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矿及能源开发等经济活动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层,加剧水土流失;农业或建设用地增加导致原有植被覆盖减少,加速土壤侵蚀和荒漠化进程‌。(6分)
(3)通过遥感技术(RS)对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冻土退化、水土流失等复合侵蚀过程进行周期性监测‌,为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精准定位,实时获取冻融区、滑坡带等敏感区域的位移数据,预警潜在灾害风险‌;基于GIS平台模拟不同治理措施(如植被恢复、工程固土)的生态效益,优化修复方案的空间布局和实施具体措施。(6分)
【详解】(1)青藏高原复合侵蚀主要涉及冻融侵蚀、风力侵蚀、流水侵蚀,三种侵蚀对于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影响极大,但主导侵蚀类型是冻融侵蚀,这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冻结期较长,反复的冻融循环导致地表物质破碎解体。地表物质加速破碎解体,导致地表土壤加速松散,这有利于被风力搬运‌和流水搬运,产生的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进一步对土壤侵蚀。
(2)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主要的农业活动是以粗放的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日趋脆弱;青藏高原矿产资源丰富,采矿及能源开发等经济活动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层,导致土壤裸露加剧,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随着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或建设用地增加,导致原有自然植被覆盖减少,加速土壤侵蚀和荒漠化进程‌。
(3)遥感技术(RS)主要通过对地物信息的实时监测,通过对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冻土退化、水土流失等复合侵蚀过程进行周期性监测‌,了解青藏高原敏感生态系统因素的变化,从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提供解决方案;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精准定位,实时获取冻融区、滑坡带等敏感区域的微小位移数据,从而预警潜在灾害风险‌;GIS主要是基于数据进行的分析以及评估。可基于GIS平台模拟不同治理措施(如植被恢复、工程固土)的生态效益,从而优化修复方案的空间布局,指导实施具体生态修复措施。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2024年9月17日,欧亚大陆腹地唯一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迎来建站30周年。该站位于青海省瓦里关山,地处无人区,航空线路较少。海拔3818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本底大气(全球或区域尺度范围内大气成分的平均状态,要求大气成分未受周边影响且混合均匀)观测站。下图为瓦里关站监测的全球二氧化碳月均浓度变化记录图。
材料二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沼泽广布。苔原带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最暖月平均气温低于10℃,但高于0℃。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在200-300mm之间。
@@@ffaf2e88-8c17-473f-961c-20598a5d2629
(1)分析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选址的有利条件。(6分)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北极苔原带年平均降水量少但沼泽广布的原因。(6分)
(3)指出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欧大陆苔原带分布范围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答案】19.(1)地处无人区且航空线路较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小,监测数据科学准确;植被稀疏,土壤发育程度差,附近植被和土壤对大气成分和变化影响小;位于山顶,四周开阔,气流通畅,大气流通条件好,利于大气混合均匀。
(2)纬度高,气温低,且冬季漫长,蒸发弱;地下有较厚的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处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变化:向高纬度、高海拔移动,分布范围变小;
原因:全球变暖导致气温上升,原本适合苔原带生长的地区热量增多,苔原带向更冷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部分区域可能被灌木或草地取代,苔原带的分布范围缩小。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该站位于青海省瓦里关山,地处无人区,航空线路较少。”可知,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位于无人区,且航空线路较少,人类活动较少,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能够获得更准确的大气本底监测数据;该地位于亚欧大陆腹地,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欠发育,植被和土壤对大气成分的影响较小,能够获得更准确的大气本底数据;根据材料信息“该站位于青海省瓦里关山”可知,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位于山顶,周围无遮挡,气流通畅,大气流通条件较好,能够充分混合大气,获得更准确的大气本底数据。
(2)根据“苔原带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最暖月平均气温低于10℃,但高于0℃”可知,苔原带所处地区因纬度高,热量少,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和短促,所以蒸发量小,虽然降水量只有200-300mm,但仍大于蒸发量,加上因热量少,下层冻土层发育较厚,地表水也不易下渗,所以地表易积水;因地处沿海,多平原地形,地表积水无法及时排除,所以常年积水发育成沼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变暖导致气温上升,原本适合苔原带生长的低温环境向更高纬度推移寻找较冷环境,在山地地区,随着气候的变暖,苔原带需向更高海拔迁移,以寻找适合的低温环境,因大陆和山地分布的纬度和海拔有限,所以分布范围会缩小;同时,因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变化可能导致苔原带生态系统退化,部分区域可能被灌木或草地取代,也会导致亚欧大陆苔原带分布范围缩小。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
  • 上一篇: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高三地理
  • 下一篇: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高三地理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