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与兰屿、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组成,纵跨亚热带与热带,人口约2341万。
材料二:1950年台湾岛架设最早的电力调配工程——“东电西送”,将中央山脉(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东侧的水电通过高压线翻越古道输送到西部。1998年,台湾岛建成另一条翻越中央山脉的“西电东送”线路;21世纪,又建成从高雄到台北的“南电北送”线路。图1示意台湾岛“东电西送”线路。
材料三:为了满足用水需求,台湾省近年来陆续增设海水淡化厂。图2示意台湾岛地形及海水淡化生产流程。


图1图2
1.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台湾海峡是横放在大陆和台湾省之间的一条最窄处约70海里、最宽处约220海里的海峡。其不管是东边,还是西边,从两岸的海岸向海峡中心延伸,依次都为中国的内水、领海、毗连区、(1) 。国外过往船只通过台湾海峡,都需要提前向中国报备,这显示了我们政府维护海洋(2) (单选:A.政治权益 B.科学权益 )。船只冬季自北向南通过台湾海峡航行时,(3) (单选:A.顺风顺水 B.逆风逆水)。(3分)
2.从自然条件考虑,下列各地中最依赖海水淡化厂的是(1) (单选:A.宜兰 B.台东 C.澎湖),海水淡化厂对附近海区的主要影响是 (2) (单选)。(2分)
A.海水密度下降 B.海水盐度上升 C.海洋生物增多 D.海水温度下降
3.台湾岛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于东部地区的决定性因素是 (1) (单选:A.气候资源 B.林业资源 C.耕地资源),受地形影响,台湾岛铁路应呈(2) (选填:环状/网格状)分布,喜热的凤梨是台湾三大水果之一,其种植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3) (选填:以南/以北)地区。(3分)
4.台湾岛水电输送工程修建和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是 (1)(单选:A.海啸 B.雪崩 C.滑坡 D.沙尘暴)。简述台湾多方向输电发挥的积极作用 (2)。(6分)
5.台湾岛中央山脉分布着上万种特有物种。分析岛中央山脉植物种类多样且独特的原因。(6分)
【答案】1.专属经济区(1分) A(1分) A(1分)
2.C(1分) B(1分)
3.C(1分)环状(1分) 以南(1分)
4.C(2分)多方向输电提高发电产能,保障输电网稳定,缓解电力空间分配不均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任答一点,2分)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改善环境。(2分)
5.台湾岛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处(或:中低纬),气候温暖湿润;(2分)中央山脉海拔高,山地垂直带谱多;(2分)人为干扰活动少,生态环境好。(2分)
【解析】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政治地理空间可划分为内水(领海基线内)、领海(距领海基线12海里内的外海)、毗连区(距领海基线24海里内的外海)、专属经济区(距领海基线200海里内的外海)、公海(距领海基线200海里外的外海)。台湾海峡最宽处中线距离东岸、西岸为110海里,海峡中心海区属于专属经济区范围,国外过往船只可以无害通过,但需要提前向中国报备,这是国家在行驶海洋政治权益的体现。海峡水域南北狭长,受东亚季风影响,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盛行偏北风,故船只向南航行,顺风顺水。
2.图示宜兰、台东都位于河流入海口,故淡水资源丰富,A、B错误;澎湖群岛面积小,岛上几乎没有河流,远离大陆和台湾岛,淡水资源缺乏,故最依赖淡化厂,C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海水淡化厂是从海水中过滤抽取海水,经过淡化之后获得淡水,向海水中排出盐分与矿物质,会增加海水的盐度和密度,A错误、B正确;海水盐度上升,可能会导致海洋生物减少,C错误;海水淡化对海水温度影响较小,D错误。
3.图示台湾中央山脉呈南北走向分布于岛屿东半部,西部平原比东部广阔,适合发展种植业的面积大,耕地资源更丰富,吸引人口居住;东部山地森林资源丰富,但因地表起伏大,平地少,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交通也落后,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东西部气候资源差异较小,故C正确。地势平坦的地区适合修建铁路,且图示城市呈环状分布在沿海地区,故铁路应分布在沿海地势较低平的地区,呈环状分布;网格状分布的铁路,需要地势平坦的地形条件,故选填“环状”。凤梨是热带水果,台湾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地区,故选填“以南”。
4.水电输送工程主要在台湾岛内进行,不受海啸影响,A错误;台湾纬度较低,气温高,降雪少,发生雪崩的概率小,B错误;台湾气候海洋性强,降水多,一般不会发生沙尘暴天气,D错误;水电输送线路经过山地,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滑坡,C正确。从“东电西送”到多方向输电,“西电东送”、“南电北送”等线路,主要是为了保障电网稳定;多方向输送电能可以平衡各地区的电力资源,缓解电力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会提高,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输送的电能主要是水电,清洁可再生,有利于保护环境。
5.依据所学自然环境垂直地带性知识及图1可知,台湾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交界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中央山脉地势高峻,海拔变化大,形成了垂直气候带,使得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同时,由于地形地貌的阻隔,人类活动少,为植物种类的保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得植物种类具有独特性。
二、(部分原创)祁连山国家公园。(20分)
材料一:2017年9月设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由一系列西北至东南走向的高山、沟谷和山间盆地组成,最高山峰海拔5808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地带性植被有山地草原、温带灌丛、山地森林、亚高山灌丛、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等类型,有维管植物95科451属1311种,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63科294种。
材料二: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项产品和服务。地形、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2000~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所在的祁连山地区(图1)气温和降水均呈上升趋势,气候逐渐暖湿,祁连山地区产水量(指降雨量除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碳储存和碳固定等供给量均呈增加趋势。山区是增量的高值区,林地与草地单位面积供给量值较高,不同高程等级(据祁连山地区海拔分成六个梯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差异较大(图2)。

图1

图2
1.祁连山国家公园地带性植被空间分布属于(1)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2023年5月27日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正式开馆,该科普馆位于自然保护区中的(2) (单选:A.核心区 B.缓冲区 C.试验区)。(2分)
2.祁连山地区产水量随海拔升高产水量而(1) ,水的来源主要有(2) 、(3) 两类,在(4)季产水量最多。(4分)
3.分析祁连山地区碳储存和碳固定量在高程等级3~4区间供给量较大的主要原因。(6分)
4.说明祁连山地区200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整体呈增加趋势的理由。(8分)
【答案】1.垂直(1分) C(1分)
2.增加(1分) (山地)降水(1分) 冰雪融水(1分) 夏(1分)
3.与祁连山地区中西部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产水量大,水分足;林灌草生长条件好,生物生产量较大,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强,碳储存和碳固定量大;该区间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枯落物等有机碳分解速度慢,有利于碳累积和碳储存。(6分)
4.林地、草地以及灌丛等土地覆盖类型是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增量的主体;区域内气温与降水呈现暖湿变化趋势,林草生长条件好,植被覆盖率增加;国家生态公园建设,实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护措施实施,使区内植被数量、种类增多,山区生物量增加。生态修复,供给、调节功能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增强。(8分)
【解析】1.材料一显示该公园海拔高,地带性植被名称表明的是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的名称,故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国家公园的核心区禁止任何人进入,缓冲区只有研究人员可以进入进行观测活动,试验区可以有限地面向大众开放,进行科普宣传、实验,可以进行有限的旅游活动。科普馆是向面向公众进行科普的场地,故应布局在实验区。
2.图2显示祁连山产水量总体上随海拔(高程)升高产水量而增加,海拔越高,产水量增加幅度加大。结合图1中图例“冰川”和材料一中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信息,根据已学知识,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产水部分来自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补给产水,故夏季最多。
3.据上题分析得知祁连山地区整体与区域中西部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产水量大,说明水分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碳储存、碳固定和生境质量的林灌草生长条件好,生物生产量较大,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强,碳储存和碳固定量大;该区间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枯落物等有机碳腐殖质分解速度慢,有利于碳累积和碳储存,有机碳腐殖质积累较多。
4.林地、草地以及灌丛等土地上的植被覆盖类型共同形成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增量的主体,其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整体呈增加趋势说明水热条件变好。由于区域内气温与降水呈现暖湿变化趋势,林草生长条件越来越好,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所以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人类活动:该区域国家生态公园建设,对环境生态方面的重视,如实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护措施实施,使区内植被数量、种类增多,山区生物量整体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整体呈增加趋势。该区域生态修复,供给、调节功能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增强。
三、(部分原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安全。(20分)
材料一:消落带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因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被水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出露水面的区域。丹江口水库流域内有消落带约435km2,其中有约1173km2的农田。水库蓄水时,消落带土壤中氮、磷等营养物会进入水体,影响水库水质。下图1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图,图2为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土壤中氮、磷含量的变化。


材料二:油橄榄是世界著名的优质高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其植物油又是所有油料作物中唯一鲜果冷榨而成的,所以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大多用于饮食与医疗。位于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成就了丰产优质的油橄榄。北京、十堰两地因水结缘,协作新建500亩高标准油橄榄示范基地,打造以“生态农业+健康食品+生物科技+农文康旅”为一体的绿色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油橄榄+”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图3为郧阳油橄榄收获场景。
1.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土壤中氮、磷含量淹水期 (1) (选填:减少/增加),落干期 (2) (选填:减少/增加),分析其变化原因(3) 。(8分)
2.油橄榄属于(1) (单选:A.热带树种 B.亚热带树种 C.温带树种),在郧阳区种植可以发挥其(2) (单选:A.防风固沙 B.保持水土)生态功能。(2分)
3.简述协作打造“油橄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对水源区可持续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4.从管理和预防角度,列举水源区为确保水安全可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1.减少(1分) 增加(1分)土壤中氮、磷主要来自农业生产活动;(2分)落干期农业生产活动施放肥料,增加了土壤氮、磷含量;(2分)淹水期氮、磷从土壤中释放进入水体。(2分)
2.B(1分) B(1分)
3.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质;为华北地区提供优质水源,将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任答一点,2分)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2分)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2分)
4.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大水源区内水资源统一管理;(必答,2分)加大化肥、农药施用的监管;严控高污染产业的布局;加强对水质、水量检测;保护植被,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任答一点,2分)。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水库消落带土壤中氮、磷含量在淹水期为负值,落干期为正值,因此土壤氮磷含量在淹水期减少,在落干期增加。材料表明丹江口水库流域内由大量农田分布,可知土壤中氮磷含量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在落干期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使用和动植物残体会增加土壤中的氮磷含量,淹水期,土壤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土壤中含量下降。
2.图示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位于长江流域中的中游区域、33°N,为降水丰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故油橄榄属于亚热带树种。图示位于丹江口水库库区上游向,应为山地地形,故水土流水是当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当地植被,包括油橄榄在内,可以发挥的生态功能是保持水土。风沙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气候干旱区,防风固沙是干旱区植被的生态功能。
3.协作打造“油橄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对水源区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生态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质;经济方面,“油橄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道路需要利用更多的水资源,因此水源区可以通过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水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以“生态农业+健康食品+生物科技+农文康旅”为一体的绿色产业链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4.从管理角度,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强化流域统一治理管理,协调流域不同行政区域、不同生产部门的矛盾和冲突;加强化肥农药施放的监管,严禁滥用化肥农药,乱排农田退水,保证水源区的水质;从预防的角度,提高产业活动的准入门槛,关闭高污染的工业,同时严控高污染产业的布局;加强水质水量检测,及时发现污染源,及时治理;植被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应保护植被,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流域统一治理。
四、(模拟题改编)泛亚铁路建设提速。(20分)
2025年02月05日新华社报道,中泰高铁二期获批,泛亚铁路中线建设提速。中南半岛各国的路网密度普遍较低,泛亚铁路构想包括3条线路——东线、中线、西线,起点和终点都是昆明和新加坡,目前部分路段已经建成。新加坡是东南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除新加坡外,泛亚铁路开通后,中南半岛的平均区位优势度大幅提高,其中新加坡、缅甸、越南和西马来西亚的区位优势度提高幅度均超过150%。但在不同国家之间修建铁路并不是一件易事。下左图为泛亚铁路构想图,右上图是中南半岛区位优势度统计特征,右下图示意中南半岛地形分布。


1.泛亚铁路中线“中国—老挝铁路段”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有(不定项选择3分)
A.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差 B.森林密集
C.沙漠广布 D.酷热多雨的气候
2.与新加坡相比,缅甸经济发展水平较 (1) (选填:高/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口密度小,交通运输需求(2) (选填:大/小);山脉纵横,交通建设成本(3) (选填:高/低),制约交通网络的完善,路网密度低。(3分)
3.在泛亚铁路全部建成之前,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诸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通过 (1) (单选:A.内河运输 B.公路运输)进行。下列关于在不同国家之间修建铁路并不是一件易事原因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2)(单选)(4分)
A.途径国家多,管理困难
B.国家之间铁路修建技术标准差异大
C.修建铁路所需要的建筑材料不足
D.各国海关通关标准规则差异大
4.泛亚铁路开通后,新加坡、缅甸、越南和西马来西亚发展的区位优势度提高幅度大,简述其原因。(6分)
5.泛亚铁路的开通会促进跨国的沿海轴带和沿海—内陆轴带的发育,简述其原因。(4分)
【答案】
1.ABD(全部正确,得3分;选对2个,得2分;选对1个,或出现C,均不得分)
2.低(1分) 小(1分)高(1分)
3.A(2分)C(2分)
4.三条线路的终点(起点)都在新加坡,利于其发展铁海联运,扩大其经济腹地;(2分)缅甸、越南和西马来西亚在铁路开通前区位优势度低,(2分)泛亚铁路经过其境内的线路长,开通后受益大铁路对其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2分)
5.泛亚铁路有利于各国沿海城市和大型海港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为沿海轴带的发育提供动力;(2分)
泛亚铁路为沿海城市的内陆腹地拓展提供了便捷通道,促进沿海—内陆轴带的发育。(2分)
【解析】1.图示老挝位于中南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酷热多雨,热带季雨林植被茂盛,无沙漠分布;山高谷深,地形复杂;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条件差,故ABD正确,C错误。
2.路网密度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图示缅甸境内多山地和高原,地形复杂,交通建设难度大,维护成本高,这限制了路网的建设和发展;缅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缅甸人口较少,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河和平原地区,这导致路网建设的需求相对较低;缅甸在交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可能相对不足,这也影响了路网建设和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3.图示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交界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水流速度快,内河运输安全性极差,故国际贸易主要通过公路运输来完成。泛亚铁路的规划涉及众多国家,线路也途径多国,由于各国发展情况不一,管理困难;中国铁路技术非常成熟,相比之下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铁路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铁路修建技术标准差异大,且都有自己修建意见和设想,较难统一意见;各国的海关政策有所不同,通关标准规则差异大,导致材料运输困难,A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凭借各国经济发展总实力,修建铁路所需要的建筑材料数量和质量均不存在不足的问题,只是国家之间协调不易,C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
4.泛亚铁路开通后区位优势度提高幅度大说明泛亚铁路对沿线及其附近辐射作用强,要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此外,原来区位优势度低,开通后受益会更大。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三条路线的终点或起点都在新加坡,泛亚铁路的开通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经过缅甸、越南和西马来西亚的线路长,辐射作用强,缅甸、越南和西马来西亚则因其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东南亚和中国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得到显著提升。
5.根据题意从跨国的沿海轴带、跨国的沿海—内陆轴带两方面分析。泛亚铁路连接了东南亚多个国家,加强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了跨国的经济轴带;沿海地区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泛亚铁路的开通使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得到加强,可以更好地带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内陆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铁路运输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内陆经济的发展;泛亚铁路的开通为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的跨国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线地区的共同发展。
五、(模拟题改编)地中海的圣托里尼岛。(20分)
材料一:圣托里尼岛是爱琴海上由一群火山组成的岛环,中心为沉睡的火山岛。历史上这里曾发生多次火山爆发,岛屿中心大面积塌陷,原来圆形的岛屿呈现了月牙状。

1.圣托里尼岛火山活动活跃,这是因为其处于亚欧板块和 (1) 板块的 (2) (选填:生长/消亡)边界附近。(2分)
2.据考证,古代爱琴海地区米诺斯文明的衰亡与自然灾害息息相关。除火山活动外,导致米诺斯文明衰亡的自然灾害可能还有(单选2分)
①飓风 ②地震 ③寒潮 ④海啸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上海某高中学生王昊利用暑假前往圣托里尼岛进行为期10天的旅行,在他旅行期间,圣托里尼岛的昼夜长短保护状况是 (1) 。他在飞机场候机期间时,在线上与小伙伴不禁讨论起了机场选址合理性的问题。根据图2,对圣托里尼机场选址进行评价 (2) 。(6分)
4.王昊同学在圣托里尼岛东南部发现了一片黑色的沙滩。形成黑沙滩的母岩最可能为(单选2分)
A.石灰岩 B.泥岩 C.玄武岩 D.珊瑚岩
5.在圣托里尼的火山岛上,王昊同学准备对火山口附近的岩石(图3甲处)进行采样,除指南针、罗盘等定位工具外,还需要使用的工具是 (1) 、 (2) 。经分析,该岩石是在火山活动中由岩浆与原岩接触而形成,据此判断,该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3) (选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其构造具有(4) (选填:层状/片理)特征。(4分)
6.根据图3中的地质剖面,判断乙、丙分别属于(单选2分)
A.向斜山、背斜山 B.背斜山、向斜山
C.向斜山、向斜山 D.背斜山、背斜山
7.形成如今圣托里尼岛地貌景观的地质演化过程为(单选2分)
A.海相沉积→岩浆侵入→褶皱与断裂→外力侵蚀
B.海相沉积→褶皱与断裂→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C.海相沉积→岩浆侵入→外力侵蚀→褶皱与断裂
D.海相沉积→外力侵蚀→岩浆侵入→褶皱与断裂
【答案】1.非洲(1分) 消亡(1分)
2.D(2分)
3.昼渐短、夜渐长(2分) 位于沿海,地势平坦,满足机场用地需求;(必答点2分)远离火山活动区,地质基础稳定;远离滨海景区,噪音污染小。(任答一点2分)
4.C(2分)
5.地质锤(榔头/锤子)(1分) 样本袋(布袋)(1分) 变质岩(1分) 片理(1分)
6.B(2分)
7.B(2分)
【解析】1.圣托里尼岛(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岩浆运动活跃。
2.结合第1题可知,该地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海底地震与火山喷发引发的海啸,②④正确;该地为亚热带海洋,不易形成热带气旋(飓风),北部受阿尔卑斯山系等的阻挡,该岛受寒潮影响的概率小,①③错误。故D正确。
3.我国暑假在7-8月,在此期间,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飞机场占地面积较大,要求地势平,地基稳定,大气能见度高,飞机飞行噪音较大。从图2可以看出,机场位于岛屿的北部,靠近海岸线,地形相对平坦,这有利于飞机的起降,且交通较为便利;同时,机场的位置远离火山活动区,减少了火山喷发对航空安全的影响,且地质较稳定;再加上机场远离滨海景区,噪音对附近景区污染小。
4.沙滩属于海积地貌,是陆地地表径流等携带的风化、侵蚀碎屑物入海后、又受海水的顶托作用下沉积而成。海岛为火山岛,故碎屑物是的母岩是玄武岩。故选C。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对火山口附近的岩石进行采样时,除了使用指南针和罗盘等定位工具外,还需要使用地质锤和样本袋等工具。根据图3,该岩石是在火山活动中由岩浆与原岩接触而形成,因此可以判断该岩石为变质岩,其特征是具有片理构造。具有层状构造是沉积岩。
6.图3显示乙处山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山;丙处山地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山。所以,B正确。
7.依据图中的地貌形态进行分析可知,该岛屿先是沉积形成岩层,之后出现了褶皱与断裂现象,这个可以从岩浆在图3中形成的形态可以看出,其中岩浆岩无断裂现象,说明岩浆岩形成在岩层断裂之后,再之后才是外力侵蚀地表,形成该岛屿不同的地貌形态,故形成如今圣托里尼岛地貌景观的地质演化过程为:海相沉积→岩浆侵入→褶皱与断裂→外力侵蚀,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