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高三地理二轮突破专题训练 地表形态变化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1-05-18 
一、选择题
  恩施梭布垭石林(30.6°N,109.5°E),平均海拔超过900m,景区面积21km2。景区内的“笋子淌”高15~20m,形似“竹节”。“竹节”之间分布有许多凹槽,表面纹理明显,各岩层呈水平状且厚薄不一,好似一座座宝塔,因顶部植被良好,被誉为“戴冠石林”。读“笋子淌”景观图,回答1~2题。

1.梭布垭石林有别于顶部光秃的云南石林而能形成“戴冠石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风力 C.岩性 D.流水
答案▶ C
解析▶ 云南的石林上面是光秃秃的,而梭布垭石林顶上却长有许多的植被,必定是其上部的岩层与云南石林存在差异,导致成土母质的不同,云南石林的顶部岩石易溶于水,而梭布垭石林顶部岩石不易溶于水。
2.“笋子淌”岩层呈水平状且厚薄不一,好似一座座宝塔,据此推测该区域在地质史上主要经历了(  )。
A.水平挤压运动 B.间歇性垂直运动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
答案▶ B
解析▶ 水平挤压运动容易导致岩层的破碎,或产生强烈的弯曲褶皱,而该地岩层呈水平状,故不可能是水平挤压运动;岩层厚薄不一,但都需要一定时期的沉积,因此沉积的这段时期地壳相对稳定,而最终这些岩石能出露地表应得益于地壳的垂直运动;该处岩层体现了沉积岩的明显特性。
  我国传统村落指民国以前建村,较好地保留了历史沿革,村落内建筑环境、建筑风貌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风民俗,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读河南传统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造成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地形 C.气候 D.文化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图示区域传统村落基本集中分布于海拔200~1000m且相对高差较小的位置,这样的位置不仅可以建房生活,还可以预防黄河水患,因此造成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4.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保留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出少B.中原文化历史悠久
C.交通不方便D.现代化农业水平高
答案▶ C
解析▶ 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多位于海拔较高处的山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受人类干扰少,保留数量多。
  横沙通道全长8km左右,位于长江口长兴岛与横沙岛之间,是长江口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水道,两岸港口码头众多,岸线资源高度利用。读某水下地貌的20m等深线位置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水下地貌是(  )。
A.冲积扇B.河漫滩C.三角洲D.冲蚀坑
答案▶ D
解析▶ 图中20m等深线是闭合的,而且2017年与2009年相比,20m等深线向外扩展,据此可判断该水下地貌是冲蚀坑;冲积扇是河流冲出山口形成的,河漫滩发育在河流沿岸,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
6.今后,该水下地貌会(  )。
A.深度不断变浅 B.南北坡度大
C.靠近长兴岛D.向南北延伸
答案▶ D
解析▶ 根据示意图可判断冲蚀坑的面积在扩大,说明河流冲刷不断加强;根据材料横沙通道“是长江口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水道”可判断河流的流向为南北向,根据示意图可判断冲蚀坑向南北延伸。
  长江在荆江南岸从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简称三口)分流,经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注入洞庭湖。自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三口年均分流比(经三口流入洞庭湖的径流量占荆江总径流量的比重)略有下降。读荆江三口河网示意图,回答7~8题。

7.三峡水库修建前,荆江南岸出现三口分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A.降水丰富 B.土质松软
C.地表崎岖 D.行洪不畅
答案▶ D
解析▶ 荆江河道弯曲,排水不畅,上游缺少水利枢纽,对洪水的调节作用较弱,受洪水冲刷,形成分流现象,流水经多条河流注入洞庭湖。
8.自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三口年均分流比下降的原因是(  )。
A.荆江水位降低 B.荆江年径流总量减少
C.三口泥沙淤积 D.洞庭湖水位抬高
答案▶ A
解析▶ 位于荆江河段上游的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水库以下河段泥沙减少,荆江河段侵蚀加剧,河床下切,河流水位下降,分流至三口的径流量减少;三峡水库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因此荆江的年径流总量变化不大;三峡水库蓄水,能够减少水库下游河流的泥沙含量,三口泥沙淤积会减少;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洞庭湖水位抬高的结论。
  亚洲中部的西北—东南走向的阿尔泰山脉,主要受西风气流的影响,是中国积雪较厚、积雪时间较长的地区。积雪逐渐演变为冰川,阿尔泰山脉中的喀纳斯河谷东坡和西坡冰川厚度不一。阿尔泰山脉喀纳斯河流域在第四纪冰川期间发生过多次冰川进退,冰川消退后,喀纳斯河谷西坡部分地区更易形成基岩碎屑堆积地貌。读喀纳斯河谷典型剖面图,回答9~11题。

9.图中A0、A1、A2、A3是东坡的四个台地,台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流水侵蚀作用强B.冰川流动性较强
C.冰川堆积作用强D.冰川连续性较差
答案▶ B
解析▶ 冰川一边消融一边向下游运动,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同时存在,由于冰川稳定在不同高度的时间长短不同,便会侵蚀或堆积出不同高度的台地,因此台地的形成可能是因为冰川侵蚀或冰川堆积作用;多级台地说明冰川活性大、流动性和连续性较强。
10.喀纳斯河谷西坡冰川厚度大于东坡,主要是因为西坡为(  )。
A.迎风坡B.背风坡
C.阴坡 D.阳坡
答案▶ C
解析▶ 阿尔泰山脉主要受西风气流的影响,故喀纳斯河谷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不利于冰川形成,但西坡为阴坡,积雪不易融化,逐渐演化为冰川,导致冰川厚度大于东坡。
11.冰川消退后,喀纳斯河谷西坡部分地区更易形成基岩碎屑,主要是因为西坡(  )。
①植被覆盖率高 ②冰川侵蚀强,挟带碎屑物质多
③坡度陡,基岩易崩塌 ④地势平坦处,碎屑物质易堆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和基岩崩塌,不易形成堆积地貌,①错误;冰川已经消退,故后期形成的地貌与冰川关系不大,②错误;冰川消退后,西坡坡度更大,更易出现基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这些物质沿坡面下滑,至坡面相对平坦处,物质沉积,逐渐形成堆积地貌,故③④正确。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的。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图甲)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图乙),礁体Ⅰ~Ⅵ由老到新。读图,回答12~13题。

12.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B.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地壳持续性下沉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的”可知,牡蛎礁的形成需要稳定的堆积环境,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会导致堆积环境不稳定;根据材料“礁体Ⅰ~Ⅵ由老到新”可知,海岸潮间带向海洋推进,说明海平面下降,而每个牡蛎礁形成需要长时期稳定堆积,说明每一条牡蛎礁的形成时期,海平面是稳定不变的,由此推断海平面间歇性下降;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说明海岸线会持续向海洋推进,不会形成稳定的堆积环境;地壳持续下沉会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
13.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的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  )。
A.处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
B.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
C.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
D.处于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可知,牡蛎生长需要气温适宜、水流清澈的环境,而水平夹层是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而成的。枯水期时河水水量小,流速慢,河流含沙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会形成水平夹层;洪水期时水量大,流速快,河流含沙量大,河口混浊,会导致牡蛎个体快速窒息死亡,礁体沉积泥沙形成水平夹层;寒冷期,冰雪融化较少,海水遇冷收缩,海平面可能下降,不可能上升快;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功能强,河流泥沙含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利于水平夹层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峰丛洼地由石峰和封闭洼地组成。峰顶高程(即峰顶海拔)与洼地深度关系密切,图甲示意A、B、C三类不同洼地深度对应的峰顶高程。七百弄乡地处广西西北部,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七百弄峰丛洼地是典型的深洼地,立体结构独特,洼底形态种类多样,其中甘房弄洼地深度为530m,洼地面积约2.35km2,被誉为“天下第一弄”,在距洼底高500m附近的洞穴内,发现有藻类、蜓类等古海洋生物化石。洼底常见一组组人为开发的同心圆梯田,当地人称为“龙卷地”(图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地政府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道路。

(1)说出A、B、C三类峰丛洼地深度和峰顶高程的关系,并分析峰顶与洼底高差和地壳抬升高度的关系。(6分)
(2)简述七百弄峰丛洼地形成的地质过程。(8分)
(3)分析当地人工开发“龙卷地”的原因。(8分)
(4)简述设立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对当地脱贫致富的积极意义。(6分)
答案▶ (1)洼地深度和峰顶高程呈正相关。(2分)地壳抬升高度越大,峰顶高程随之增大;地表向下侵蚀越强,洼地越深,峰顶与洼地的高差越大。(4分)
(2)在古海洋环境时期,石灰岩大量沉积;紧靠云贵高原,地质史上地壳强烈抬升;地表水流通过石灰岩的裂隙对岩石不断溶蚀,裂隙变宽变深,山体被切割成峰丛;随着地表水对岩石的溶蚀、冲蚀、搬运作用增强,岩体坍塌,形成洼地。(8分)
(3)该地峰丛洼地多,土地资源短缺;地处斜坡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可耕地面积较小;开发“龙卷地”多层梯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石灰岩广布,地表水缺乏,地块大致沿等高线分布,可以减少水土流失。(8分)
(4)设立国家地质公园有利于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有利于促使政府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脱贫致富。(6分)
解析▶ 第(1)题,从图甲中可看出,洼地深度越大,峰顶高程越大,可推测出洼地深度和峰顶高程呈正相关。地壳抬升高度越大,峰顶高程随之增大;地表向下侵蚀越强,洼地越深,峰顶与洼地的高差越大。第(2)题,由材料“在距洼底高500m附近的洞穴内,发现有藻类、蜓类等古海洋生物化石”可推测,峰丛洼地为沉积岩,在内力作用下不断抬升,后又受外力侵蚀作用。第(3)题,开发“龙卷地”主要从增加耕地面积的角度分析;梯田地块大致沿等高线分布,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第(4)题,设立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对当地脱贫致富的积极意义可结合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来回答。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位于海南万泉河出海口的玉带滩,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以分隔海、河最狭窄的沙滩半岛列入吉尼斯之最。洁白的玉带滩犹如一条长长的玉带横卧在万泉河与南海之间,把万泉河与南海隔开。南海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内侧万泉河、沙美内海的湖光山色,内外相映,构成了一幅奇异的景观,在亚洲可谓仅此独有。2019年夏天,李老师带领学生对玉带滩进行了野外地理考察,感受祖国大美河山。下面两幅图是李老师通过网上查询提供给学生的玉带滩参考地图。


(1)站在玉带滩上,感受海浪拍岸的同时,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玉带滩(基底为岩石)在万泉河、龙滚河和九曲江汇流入海处形成,南北走向全长2.5 km;东西最宽处约300 m,最窄处涨潮时仅10 m,为世界上分隔海、河最狭窄的沙滩半岛。推测玉带滩南北狭长的原因。(8分)
(2)

李老师告诉同学们,沙美内海是由玉带滩分隔外海形成的潟湖(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其底质分布具有季节变化。请同学们在右图中补全万泉河流域的气温变化曲线,推测沙美内海砾质底质分布面积最大的月份并说明理由。(7分)
(3)同学们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后,有同学向李老师提出了以下问题:由于万泉河的注入,沙美内海的盐度低于外海,过剩的水量使得沙美内海水面比海平面高;长此以往,沙美内海湖水盐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你代替李老师回答并简析原因。(7分)
答案▶ (1)海岸线大体呈南北向沿展;位于三条河流的入海口,受海水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基底为岩石,会被淹没但不易被侵蚀;河口附近海域以南北向风浪为主(涌浪和风暴潮主要来自东南方向),输沙方向表现为向南、向北的周期性变化。(8分)
(2)画图如下(注意:最低温>15℃,最高温<30℃)。(3分)

9月份。(1分)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半年降水多,9月份降水最多,河流水量最大,流水搬运能力强,挟带的沉积物颗粒大,砾质底质分布面积最大。(3分)
(3)变小。(1分)由于玉带滩的阻隔,沙美内海与外海失去了直接的水体交换;有来自岛上的河水不断注入;湖面高于海平面,湖水从潟湖出口处流出,咸水不易侵入,玉带滩盐度降低。(6分)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和示意图分析,三条大河南北分布,分别挟带泥沙入海,在入海口处受到海水顶托作用,泥沙沉积;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海岸线南北延伸,玉带滩基底为岩石,不易被侵蚀;根据“海浪拍岸”的提示并结合当地的盛行风向(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分析,泥沙受风浪作用会做南北向纵向运动。第(2)题,画图需要注意两个方面:最低温出现在1月份,最高温出现在7月份,其他月份按平滑曲线绘制即可。结合气候特点进行分析,9月份降水最多,此时期河流入海水量大,挟带的沉积物颗粒大。第(3)题,结合材料和示意图分析,玉带滩阻隔了水体交换,且有河流不断输入淡水,湖面高于海面,咸水不易侵入。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三地理 二轮突破 专题训练 地表形态变化
  • 上一篇:20210516新建一中高三下学期文综地
  • 下一篇:高三地理二轮突破专题训练 地理环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