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追求管理中的“技术主义”是可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就不重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技术”或“技巧”,这是一个常识。我们没有必要过于依赖“技术”、“技巧”以至于成为“技术主义者”、“机巧主义者”,但是,没有人会否认:管理总是需要必要的“技术”与“技巧”。
一、解释:班主任的管理“技术”
班主任的管理技术主要显示为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技巧与技艺。具体地说,这种技巧与技艺主要涉及一些处理“人事”的技巧与技艺。
班级中的“人事”并不复杂。学生群体中的这些“人事”主要包括学习事件、情绪事件,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暴力”事件、“偷窃”事件,等等。作为班主任,常见的问题是:如果学生群体中出现“偷窃”事件怎么办?如果学生与某个教师发生冲突怎么办?如果学生破坏班级规范怎么办?
我们推荐几份案例,这些案例虽然不见得普遍适用,但这些案例至少可以引起相关的思考。
这些案例都是万玮老师的经验。万玮老师是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的数学教师。1973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4年出版《班主任兵法》,万玮老师因此书而迅速成为中国教育界年轻的“知名教师”。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中,万玮老师讲述了不少细致的管理故事。
二、案例
我们推荐三份案例:一是案例“学生哭喊着冲出教室”;二是“怎样对待优秀学生的问题”;三是“怎样处理班级失窃事件”。
案例1:“学生哭喊着冲出教室”
有一次,杨良同学受到同学的围攻,老师到现场后也对杨良同学提出批评。没想到杨良大声喊叫地冲出教室。
班主任让学生把杨良拉回来后说了一段话:
有一点我想请大家考虑,如果全班所有人都批评你,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能承受得了吗?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你去办公室,所有的老师都批评你,你也会难以接受的……。所以,这一次杨良同学虽然犯了错误,跑了出去,但这个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大家说是不是?如果我们欢迎杨良同学回来的话,我们大家就一起鼓掌表明我们的态度。
全班同学鼓掌,在热烈的掌声中,杨良的脸上现出了激动的神色。在接下来的课中,杨良听得特别专注,虽然他没有举手发言,但是从他坚定的目光中我能看出来,他已经被我收服了。
(万玮著:《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案例2:“怎样对待优秀学生的问题”
梅兰和菊花是班级里两个成绩非常好的女生,可是这两个人我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我发现这两个人太傲慢了。大凡成绩好的学生都会有一点傲气,她们从心底里认为好成绩是自己取得的,而与老师关系不大,因此,即使教师表扬他们,她们也会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不会很感激老师。反而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没少挨老师批评,和教师的感情却十分深厚。他们知道自己表现不好,长大之后为自己以前的过错而深感不安,他们是真的感激老师,因此毕业之后也能时常记得回母校看望老师。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甭指望他们毕业之后还能回来看你。
万玮老师“治理”这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办法是:
故意冷漠对待,使之孤立。冷漠、孤立之后再给予温暖。于是这样的学生就学会了尊重和感激。说白了就是:先制造痛苦,再出面拯救(电影《教父》里的人笼络人心时,好像也经常用这样的办法。)
案例3:“怎样处理班级失窃事件”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里发生失窃事件是极为头疼的。对失窃事件的处理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巨大考验,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尴尬境地。
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用言语感化。比如说:同学们,今天,某某同学的什么东西丢了,而拿东西的人就在我们当中。在老师的眼中,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纯洁可爱的。我不相信有人会故意做这样的事情。我想,一定是有人觉得某某同学的东西好玩,就借去玩了,但是后来却忘了还……。言语感化之后,再告诉他们还东西的方式:第一种是规定一个截止时间,在这个时间前希望这位同学来找老师。这个办法比较困难。第二种是让这位同学自己悄悄地把东西放回去。第三种是比较绝的办法:准备一个只开一个小口的大箱子,每名学生在教室外面排队,每个人轮流进去一次。到最后,打开箱子,东西便会在里面。
万玮老师不用这些老办法,他提供了两个案例:
1.小光的“好译通”被人偷走了。这个“好译通”是他妈妈花2000多元买的。晚自习快结束时,老师宣布:我们班的小光同学丢失了一个很贵重的好译通,这个好译通可能现在还在我们教室里。我们今天晚上要好好地找一下,争取把它找出来。今晚要是不把这个好译通找出来,我们大家都甭想回去睡觉。第一,每个同学先把自己的抽屉和书包找一遍。然后,所有的人到教室外面去排队,由老师和几名班干部在教室里再找一遍。这一步保证好译通会在某个同学的口袋了。第二步,老师再宣布,五分钟后,准备搜身。现在想要上厕所的同学先上厕所。这时候有学生说要去上厕所。老师同意。另一个学生也要去,老师说,等一等,一个个地去,等前面的人回来了,下一个再去。很多学生上厕所之后,突然,有一个从厕所回来的学生大声喊:老师,好译通找到了。在厕所的窗台上。(编者按:但愿那个学生不把好译通扔进茅抗里。)
2.灵灵的80元钱被人偷走了。很多同学说班上的旦旦同学翻过,很多证据表明是旦旦偷了钱。目标已经锁定了,但做老师的不能强迫旦旦承认。于是万玮找旦旦谈话,不问他是否偷了同学的钱,而只问他为什么喜欢翻同学的书包。然后引导他承认他翻过灵灵同学的书包。现在老师不愿意调查是谁拿的钱,也没人说是你拿了灵灵的钱,但是你总该为你做的错事付出一点代价。现在你拿出80元先垫给灵灵,这事就算解决了。你也算是花80元买个教训,以后别再翻别人的书包了。
三、讨论:为什么需要管理“技巧”?
万玮的管理技巧大量地借助于“兵法”。以“兵法”来解决班级管理问题也许是不错的办法,一部《孙子兵法》、一部《三国演义》流行几百年而不断受人景仰和关注,本身就说明“兵法”是有魅力的。
不过,如果教师以为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收拾”学生,就是为了让学生“听话”、“服从”、“驯服”,这就难免受人指责和非议。万玮老师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虽然特意解释:以“兵家”为主,但辅之以“爱心”,但这本书处处显示为“如何收服学生”、“如何制服学生”、“如何收拾学生”。这是《班主任兵法》这本书留下的隐患和缺憾。有人看了《班主任兵法》之后,写过一篇很有意义的质疑文章:《我们为什么收服学生?》。这篇文章提醒说:“教师绝不是为收服学生而存在的……”。“磨掉学生的棱角再进行打造,这不是现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专制社会人(奴)才培养的模式。”
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中,我们确实也可以找到类似这样一些话语:“XX彼此以后再见到我时果然毕恭毕敬,谦卑无比。”“他完全恢复了一个普通学生的软弱模样。”“他两手并拢,贴紧裤缝,一副诚惶诚恐谦恭的样子。”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万玮老师是把“学生被收服了”视为自己教育的成功。如果我们从教育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正好与万玮老师完全不同。学生的软弱、谦卑,不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目的,也不是达成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条件。相反,张扬个性,鼓励创新,正是现代教育的题中之义。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谦卑姿态倒应该保持必要的担忧和警惕,没有必要通过种种手段让学生低下“高贵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