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黄河下游的凌汛

归属:灾害地理 2022-10-25 

  举世闻名的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黄河既给我们以舟楫、灌溉和发电之利,又以其凌汛给两岸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带来威胁之弊。凌汛在黄河上游(内蒙托克托以上)和下游(河南孟津以下)都可发生。

  什么叫凌汛?

  我国秦岭--推河以北的大江小河,在入冬以后,当气温降低到0℃或0℃以下时,都有为期长短不一的结冰、封冻现象;而到初春,气温回暖,河流又要解冻。河流在冬末春初封冻和解冻过程中,有一段流冰时期。如果在流冰期间冰凌卡塞水道断面,引起上游河段涨水,这种现象叫做凌汛。

  凌汛的成因

  我们知道,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在池沼的水面就要结冰。这种结冰过程,首先在岸边开始,然后随着气温的不断降低,表层冰扩大和增厚,最后形成盖面冰层。

  河流结冰的过程与静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是流动着的水体,上下水层不断地紊动,使水内热量不断交换,最后达到温度分布一致。在冬季,只有当上下水层都到0℃以下时,水内才开始结冰。这种结冰,首先在岸边流速缓慢的地方形成较薄的岸冰,与此同时,在水层的上下和底层都有水内冰形成。水内冰是一种浮悬在水中、附着在河底或其他水内物体上的冰体,它象浸透了的湿雪一样.其中混有各种杂质,如沙粒、水草等,呈海绵或饭团状。水内冰冻结在一起就形成凌块。这些凌块在流向浅滩或河道狭窄处时,互相拥挤,冻结成冰盖,于是河流就由结冰进入了封冻阶段。

  当某一河段首先形成冰盖而封河后,如果上游未封冻河段的凌块仍源源不断地漂来,河流封冻现象就溯流而上,逐渐向上发展。在河流封冻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生凌块潜入冰盖之下面形成冰塞。冰塞能减小冰盖下的过水能力,引起上游水面上涨,往往对沿岸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建设带来威胁。

  入春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封冻的河流在热力因素和水力因素的作用下,冰盖破裂,形成初春时节的流凌过程。当大块坚硬的凌块在河道受阻发生卡塞时,如果上游的凌块仍大量拥来,往往就会在短时间内形成横跨水道断面、堵塞河道水流的巨大冰堆--冰坝。冰坝形成后,能导致上游水位猛涨,它的危害程度较冰塞更为严重。

  为什么黄河下游的凌汛突出?

  黄河下游的凌汛较黄河内蒙古河段的凌汛更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黄河下游具有形成冰塞、冰坝独特的气象、水文条件和河势特征。

  第一,上、下河道的气温变化与分布显著不同黄河下游河道自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转向东北以后,沿程纬度不断增高。东坝头以上的河南河段与黄河口人海处的纬度相比较,两地相差三度多。由于纬度上的差异,使上段河道的气温明显地高于下段,比如郑州历年冬季平均气温较北镇高约3-4℃这种上下河道纬度差异所造成的气温变化率不同,因而决定了上下段河道的封河、开河时间不同:封河时间,下段早于上段开河时间,上段早于下段。冰盖厚度一般是下段厚于上段。

  入冬后,随着日照时间的减少,冷空气势力加强,南侵次数增多,气温和河边水温逐渐下降,一般在十一月中下旬河边就出现岸冰、流冰等现象,多数年份在十二月中下旬从黄河口开始逐渐向上形成封河。此时,因冰凌阻水,河道泄流不畅,使上游来的水量中有一部分蓄存在河槽中。入春后,冷空气势力有所减弱,暖空气活动日趋频繁,尤其是上段河道处于偏低纬度地区,气温回升较快,解冻是从上段河道向下段河道进行的,前后间隔一般在25天左右,最多可达40天。此时,上段河道已经开河,由于冰凌下移,解除了封冻时冰盖施加给水流的阻力,而河槽中在封冻期拦蓄的那部分水量就被释放出来,并随冰凌一起下泄。这样,已解冻河段的水位下降,而未解冻河段的水位上涨,增强了促使开河的水力作用,加快了解冻开河的速度,解冻开河的速度加快,河槽中冰水释放的速度也相应加快,水力作用就会更强,这又促进开河速度的进一步加快。这样连锁地反应下去,终于形成了来势凶猛的凌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下段河道的气温尚低(0℃以下),冰坚且厚,水力作用还不能促使河段解冻开河,就容易卡塞流冰,阻碍上游的大量冰水下泄,致使河道水位急剧上升,出现严重的凌汛威胁,甚至危害成灾。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黄河 凌汛
  • 上一篇:暴雨的定义和危害
  • 下一篇:沙尘天气过程分类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