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型特点
这种题目的材料是以数据表格或是统计图表的形式展现,常见相关知识点有人口数量变化、人口迁移、城市化、河流径流量等。
图表型选择题对考生的考查要求有以下三方面: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和问题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
1.看。——题干、图名和图示。
首先审题干,大致了解本题组所要考查的主干知识,关键信息。利用图名来了解图像所表现的主要内容,确定坐标图(平面直角)的具体含义,分清图示内容所表达的数据信息。
2.读。——坐标和图例
对坐标轴和图片所表现出的具体内容进行探究,联想到地理事物和地理内容,明确坐标轴之间所呈现出的具体内容与地理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注重将所涉及到的各类已知信息进行填图;
某些图像中所涉及到的坐标轴种类较多,防止数据出现问题,或是在分析数据过程中由于不严密导致的填错问题需要对刻度进行注重;
当有多幅坐标轴时,要明确各类坐标所表现出的单位是否一致,同时判断数值方面所呈现的内容是否与现实数据相符;
将坐标轴所表示的数据仔细研读,确定比例或数量方面的数据,防止偷换概念。
3.联——读图内信息,联系图外的有关知识
4.析——数值大小
(1)变化趋势(上升、下降,波动上升、波动下降)
(2)变化幅度(快、慢)
特殊值:起点、终点、峰值、谷值、转折点出现的时间或空间
5.用原理来解题
分析坐标图需对其极值进行分析,例如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具体的变化过程联系地理科目中所涉及到的具体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来发现其地理发展规律。
三、坐标图与考点的联系
我们在读图时会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只能从表面上理解图意,不能联系其他知识点,是学生分析地理图表时遇到的最大障碍。所以,我们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地理图表判读技巧,还要注意引导、总结各类图表与考点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统计图表等。
【大气】
1.气温随时间变化:
(1)气温日变化(小尺度)
[判读要点] 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气温日较差
[考点] 影响气温的因素、气温日较差因素;地方时的计算
(2)气温年变化(中等尺度)
[判读要点] 最高气温出现的季节;最低气温出现的季节;气温年较差
[考点] 描述气温特点、影响气温的因素
(3)气温的年际变化(大尺度): 全球气候变暖
2.降水随时间变化
(1) 降水的日变化(小尺度)
[判读要点] 降水量峰值出现的时间
[考点] 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夜雨成因
(2)降水的季节变化(中等尺度)
[判读要点] 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变化
[考点] 描述降水的特点、影响降水的因素
[关联考点] 降水对水文特征、农业生产的影响
(3)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尺度)
3.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判读要点] 气温曲线和气压曲线的变化趋势
[考点] 天气系统
【水文】
1.径流量随时间变化:
(1) 短时间(小尺度) 内变化:
(2)一年内变化(大尺度):
判读要点:流量大小;峰值出现的时间 (汛期、长短);谷值出现的时间(枯水期、长短);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位季节变化
考点:河流补给类型
【地貌】
1.地质剖面图:
[判读要点] 地质结构类型的判读
[考点] 地质过程的判读;地质格局的影响
2.河谷(床)剖面图:
[判读要点] 河谷形态、阶地、河床、堆积物
[考点]: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析河谷(床)形态成因或其他特征的成因
【植被】
自然带随海拔的变化
[考点]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人文地理要素:
【人口】
1.某区域人口数量(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随时间变化
[考点] 人口数量变化及其成因
2.某区域户籍人口、常住人口随时间变化
[考点]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考向] 高考题关于人口的考查一般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反映当前我国人口问题。
3.地租水平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
[考点] 影响地租的因素
4.三次产业比重随时间发展变化
[判读要点] 三次产业比重变化趋势
[考点]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镇化的标志
(2017 年全国I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 C.③D.④
10.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11.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读】判读此类统计图的思路是:
1.看题干和图名,再看横纵坐标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图例的内容,并把图例所反映的地理事象填注到图中,再提取图中点、线、柱所表示的数值信息,分析数值变化的趋势。通常,点状图和柱状图反映地理事物的绝对或相对数量,而线状图则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
第9题解析:在当地所呈现出的4条曲线分别为不同时段的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并对应相应的时期做好相应的解读。根据常识,膜内温度较高,因此覆膜所带来的主要作用为保温,判断覆膜在此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分析本题的关键。判断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③④为平均气温有积雪时温度低,③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④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排除③④。
并且积雪会带来保温作用,因此在瑞雪年限降水较多,因此温差小。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大,体温较低,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正确答案为B。
2.析数值变化趋势(上升、下降,波动上升、波动下降)变化幅度(快、慢);判断横纵坐标所反映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注意纵坐标单位数值,不能一味的只看线、柱的高矮比较大小。
第10题解析:图中为日平均气温,非当地平均气温高于零下16℃,膜内的温度会根据积雪的情况呈现出不同的差异,其与日平均气温不一致,若存在较厚的积雪膜内温度变化差异不大,正确答案为C。
3.析特殊值:起点、终点、峰值、谷值、转折点出现的时间或空间。读图内信息,并联系图外的有关知识。
第11题解析:读图要点气温峰值和谷值出现的时间。图中气温日变化最低值出现的时刻,分析图中气温日变化的最低值,约为日出时间 10:00 左右,最高值为北京时间 16:00左右,当地最高温为 14:00左右,由此联系本题考点地方时的计算。该地的地方时比北京大约晚 2 个小时,由此计算出当地约为东经90度。所以为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答案选D。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图所示的是2020年11月18—19日吉林省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降水过程呈现的天气变化依次是( )
A.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 B.疾风骤雨、雪花纷飞、冻雨夹雪
C.雪花纷飞、风雨交加、冻雨夹雪 D.风和日丽、冻雨夹雪、和风细雨
【答案】1.A 2.D
【解析】1.由材料可知,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水汽不会凝结。读图2可知,18日14时一20时气温达到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形成降水,且风速逐渐增大,应为风雨交加;同时在18日20时左右,离地2m气温开始逐渐低于0℃,降水容易以固态的形式呈现且气温依旧达到露点温度,在此阶段经历了大风、降雨、降雪且持续降温过程,因此天气变化依次为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3·河北·高考真题)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西经120°至西经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常年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下图为2018年1月—2021年12月关键区海表温度距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据图可知( )
A.2018年以拉尼娜状态为主 B.2019年以厄尔尼诺状态为主
C.厄尔尼诺状态在2020年最典型 D.2021年连续半年呈现拉尼娜状态
3.2019年初,赤道附近( )
①太平洋中、东部下沉气流增强②太平洋中东部低纬信风增强
③印度尼西亚可能发生旱灾④秘鲁西部沿海上升流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2.B 3.D
【解析】2.根据材料可知,关键区温差连续3个月高于常年0.5℃(即温差大于0.5℃)时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温差小于-0.5℃时进入拉尼娜状态。由图可知,关键区2018年温差大于0.5℃的时间要比温差小于-0.5℃的时间长,说明2018年以厄尔尼诺状态为主,A错误;2019年1月至5月温差大于0.5℃,且全年没有温差小于-0.5℃的月份,说明2019年以厄尔尼诺状态为主,B正确;由图可知,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温差大于0.5℃且差值最大,说明该时段内厄尔尼诺状态最典型,C错误;2021年温差小于-0.5℃的时段为1月至3月、9月至12月,没有连续半年呈现拉尼娜状态,D错误。故选B。
3. 2019年初,关键区(太平洋中东部)温差连续三个月大于0.5℃,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偏高,说明秘鲁西部沿海上升流(秘鲁寒流)减弱,下沉气流随之减弱,①错误,④正确;秘鲁寒流是由南半球低纬信风(在南美洲西岸是离岸风)吹拂下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秘鲁寒流势力减弱,说明低纬信风减弱,②错误;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偏高,说明太平洋西部(印度尼西亚附近)水温偏低,上升气流减弱,可能发生旱灾,③正确;综上所述,③④正确,故选D。
(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
5.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 )
A.面积小 B.降水多 C.风力大 D.气温低
6.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光照
【答案】4.B 5.A 6.D
【解析】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原带,说明在山地下部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推断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依据是上部林带分布下限,B正确;山地坡度、山体海拔不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基带类型没有差异,D错误。所以选B。
5.山体顶部面积较小,导致不同坡向之间相互干扰,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A正确;山顶海拔较高,降水较少,B错误;风力和气温不是影响不同坡向高山灌丛草甸带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因素,CD错误。所以选A。
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主要原因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越好的Ⅲ4垂直分层结构越明显,光照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影响其垂直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确;水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A错误;Ⅲ2、Ⅲ3、Ⅲ4土壤差异较小,B错误;温度条件是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C错误。所以选D。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在图a中,符合图b示意时刻所释放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
A.CO2量减少 B.空气温度降低
C.大气越稀薄 D.人类干扰越小
【答案】7.A 8.C
【解析】7.由图b可知,此时长沙位于晨线西侧,处于夜半球,而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夜半球处于背对太阳状态,近地面无法接收到太阳辐射,因此近地面太阳辐射接近于零,CD错误;此时长沙位于晨线附近,随着海拔的升高,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区域逐渐增加,太阳辐射应呈现增加的趋势,B错误,A正确。故选A。
8.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太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吸收、散射、反射。白昼期间气球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海拔逐渐升高,大气变稀薄,空气中的尘埃分子减少,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变弱,故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C正确;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与CO2量减少、空气温度降低、人类干扰减小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2024·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与该区域的降水量和面积成正相关。下表为2022年我国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状况,下图为甲、乙用水量的构成。完成下面小题。
省 (区市) |
降水量 (毫米) |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
用水量 (亿立方米) |
人均用水量 (立方米) |
甲 | 482.1 | 23.7 | 40.0 | 183.0 |
乙 | 987.2 | 714.2 | 353.1 | 605.0 |
9.调节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可采取( )
A.增加甲的降水量 B.减少乙生活用水量
C.甲乙间产业转移 D.甲乙间跨区域调水
10.两省(区市)相比( )
A.甲的人口数量更多 B.乙第一二产业比例更高
C.甲水环境压力更小 D.乙的地下水回灌量更大
【答案】9.D 10.B
【解析】9.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甲地水资源总量小于用水量,水资源短缺;乙地水资源总量大于用水量,水资源盈余。可以通过甲乙之间跨区域调水的形式,调节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之间的不平衡状态,D正确;甲地区降水量较少,说明其位于北方,由于其本身降水量较少,加上降水受大气环流影响,难以通过人工降雨等形式增加降水量,A错误;减少生活用水量不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应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B错误;读图可知,甲地水资源短缺,但工业耗水量少,故产业转移对调节水资源供需矛盾关系不大,C错误。所以选D。
10.甲人口数量=40亿立方米&pide;183立方米≈2200万人,乙地人口数量=353.1亿立方米&pide;605立方米≈5800万人,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量远大于甲,第一二产业比例更高,B正确;甲地水资源总量小于用水量,水环境压力更大,C错误;乙地水资源充足,地下水开采量较小,地下水回灌量较小,D错误。所以选B。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12.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答案】11.D 12.B
【解析】11.由图可知,阶段I向阶段II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远郊,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读图可知,阶段Ⅲ相较于阶段I,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错误。故选B。
(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
14.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3.A 14.D
【解析】13.读右图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区时不明显。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如果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那么少年儿童比重应逐步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移动;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老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老龄化的程度会逐步加深,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上移动。综上所述,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上方移动,④符合题意,D正确;①②③都明显往下移动,不符题意。故选D。
(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人口流动包括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依据人口流动空间范围,将其划分为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下表为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完成下面小题。
15.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 )
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
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
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
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
【答案】15.D
【解析】15.2011~2014年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下降,2011~2014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二者变化并不相同,A错误;材料中为三种方式流动人口的比例,其总数并不确定,B错误;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变化较小,C错误;从表格数据来看,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D正确。故选D。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进入21世纪,长江下游跨江桥隧建设发展迅速。有研究统计,2000年长江下游公路跨江桥隧通道仅4条,2008年为9条,2016年增至17条。图示意这三个年份长江下游两岸部分市县距江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的车辆,到达对岸所需平均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与2000—2008年相比,2008—2016年期间长江下游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的缩减量均表现为( )
A.大幅增加 B.保持不变 C.略有增加 D.有所减少
17.由图中信息可判断,长江下游南岸市县比北岸市县( )
A.公路网更完善 B.车流量更大
C.人口更为稠密 D.河网更密集
【答案】16.D 17.A
【解析】16.读图可知,2000-2008年,长江下游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的缩减时间都约为2小时,属于大幅减少,2008-2016年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的缩减时间均不足 0.5小 时,因此 2008-2016年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缩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读图可知,长江下游南岸2000年、2008年及2016年距江岸相同距离的平均跨江时间均比北岸略短。影响车辆跨江耗时的原因有路程、通行速度等。由材料可知,南北岸跨江直线距离相同,南岸跨江耗时比北岸耗时短,可推知跨江耗时的影响因素为通行速度,公路网的完善有利于车辆的快速通行,从而缩短跨江通行时间,A正确;车道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车流量越大,通行速度越慢,B错误;人口分布越稠密,通行需求越大,车流量越大,跨江通行时间应较慢,C错误;河网密集状况主要影响水路运输,不影响陆路交通,D错误。故选A。
天山山系山脊平均海拔约4000米,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受西风环流和独特地形影响,冰川、积雪及冻土分布广泛,成为新疆及中亚地区的水塔。下图示意天山四季(1、4、7、10月)地表温度和积雪覆盖率在不同海拔带的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表示天山7月积雪覆盖率和地表温度的曲线是( )
A.甲、戊 B.甲、辛 C.丁、戊 D.丁、辛
2.在4200米以上,甲曲线远低于乙、丙、丁的影响因素是( )
A.温度 B.坡度 C.日照 D.风力
3.符合天山积雪垂直分布特征的是( )
A.冬季天山的平均积雪覆盖率最高 B.随海拔上升积雪覆盖率上升
C.夏季各海拔带的积雪覆盖率最低 D.随地表温度上升积雪覆盖率降低
4.某城市在地震灾后拟重新选址进行建设,下图示意该城市选址的部分资料以及最终形成的城市选址规划。从安全角度考虑,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和3°S之间,是非洲最高峰,垂直自然带完整。也是登山爱好者的向往之地,登山爱好者多选择在1~3月期间登山。下图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乞力马扎罗山西北坡基带形成旱生热带落叶灌木林带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坡( )
A.基面高度较高 B.地形坡度较大 C.降水量较少 D.土壤肥力较低
下图是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1992年~2013年期间,该城市人口总量( )
A.持续增加 B.持续减少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7.图示期间该城市( )
A.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 B.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C.劳动力严重短缺 D.出现大量失业人口
8.图示期间,人口的变化给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A.导致大量产业转移 B.人口大多由城市迁移到乡村
C.城市服务范围减小 D.减缓该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老龄人口(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在7%到14%,称为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比例在14%到20%,称为老龄社会、抚养系数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地区的主要省区全部进入老龄社会的是( )
①东北平原 ②黄土高原 ③四川盆地 ④长江三角洲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0.下列省区中抚养系数最低的是( )
A.河北 B.内蒙古 C.宁夏 D.河南
11.表中老龄人口比例最低的省区,其老龄人口比例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发展猛进 B.医疗条件改善 C.人口大量迁入 D.自然环境恶劣
城市空间基尼指数主要是通过人口在城市分有的均衡程度来反映不同规模城市的空间集中度,越接近1,表明城市间的规模差距越大,人口越倾向于集中在大城市。表示意环南海部分国家1960~2020年城市空间基尼指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国家 | 1960年 | 1980年 | 2000年 | 2020年 |
马来西亚 | 0.448 | 0.444 | 0.593 | 0.638 |
菲律宾 | 0.691 | 0.704 | 0.625 | 0.564 |
印度尼西亚 | 0.620 | 0.605 | 0.529 | 0.495 |
中国大陆 | 0.645 | 0.552 | 0.475 | 0.456 |
泰国 | 0.837 | 0.844 | 0.595 | 0.511 |
12.据表可知( )
A.2020年马来西亚的城镇化水平最高 B.1980年泰国的城市间规模差距最大
C.多数国家人口在城市间呈均衡分布 D.菲律宾的城市人口集中度逐年降低
人口迁移事关城市兴衰,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大经济圈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征。人口迁移还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深度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这也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下图为2019年、2021年我国各大经济圈人口流动变化(单位:万人)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2019—2021年我国各大经济圈人口流动变化的特征是( )
A.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人口流入加快 B.海峡经济圈人口呈缓慢流入趋势
C.中部城市的人口流入速度逐渐变慢 D.东北城市人口呈持续流出趋势
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县内交通便利。图示意2006—2020年柘城的城—镇—村人口层级结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4.推测2006—2020年,柘城的城—镇—村人口层级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县城工业化发展②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③村域特色产业发展④村域学校数量减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为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下列建议合理的是( )
A.县城承接外地产业转移 B.促进“一镇一品”优势产业发展
C.改善村域基本服务设施 D.合理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流转
流动摊贩作为非正规从业人员,往往在城市人行道、天桥地道口、大型商场和超市门口或外围、小区门口及地铁口周边等地方占据公共空间从事小型的零售或服务活动,对城市交通、景观等造成了多方面影响。图示意广州市部分区域周末与工作日流动摊贩活跃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6.该区城流动摊贩( )
A.工作日上午比周末上午活跃 B.受商圈的虹吸效应影响较弱
C.活跃峰值周末比工作日提前 D.工作日比周末集聚现象明显
17.决定流动摊贩在特定地段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因素有
①人流量②天气舒适度③可营业空间④从业时间限制(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去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部门相对衰退,而服务业和其他非工业部门相对扩大的现象。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其成为工业强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后工业化社会”思潮的影响,英国也开始推进国家产业的去工业化。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深,英国去工业化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下图示意英国1841~2015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英国去工业化产生的主要弊端是( )
A.部分区域经济衰退 B.地区发展差异扩大
C.工人就业压力增大 D.民众生活水平下降
伴随城市空间加速向郊区扩张,远郊区域得到快速发展,其功能的完善性、独立性使之具备城市特性,形成“类城市体”,学者将此现象称为后郊区化。研究表明,目前上海正逐步进入后郊区化阶段。下图示意1949年至今上海市后郊区化空间发育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正向通勤指居住在郊区、工作在中心城区的通勤,反之称为逆向通勤。图中正向通勤和逆向通勤最突出的分别是( )
A.阶段二、阶段三 B.阶段二、阶段一
C.阶段三、阶段二 D.阶段三、阶段一
20.与近郊区相比,上海市远郊区更易成为功能复合完善的“类城市体”,主要原因是( )
A.对周边城市辐射更强 B.生产成本低廉
C.受中心城区辐射较小 D.劳动力数量多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用于分析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越大,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下表示意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九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据此完成问题。
21.产业结构差别最大的一组城市是( )
A.深圳与惠州 B.佛山与深圳 C.中山与珠海 D.江门与肇庆
参考答案:
1.C 2.D 3.A
【解析】1.题图示意天山1、4、7、10月不同海拔带的地表温度和积雪覆盖率,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故戊、己、庚、辛四线为地表温度,甲、乙、丙、丁四线为积雪覆盖率(技巧:图中的八条曲线,有四条随着海拔升高数值总体呈减小趋势,有四条随着海拔升高数值总体呈增大趋势,先判断两类曲线分别是地表温度和积雪覆盖率,再区分不同的月份难度更小)。北半球7月地表温度高,1月地表温度低,故戊线表示夏季地表温度,B、D错误;7月地表温度高,中低海拔处积雪覆盖率整体会低于其他月份,故丁线为夏季积雪覆盖率,A错误,C正确。
2.甲、乙、丙、丁四线代表天山不同季节的积雪覆盖率,低海拔处积雪覆盖率甲最高,因此甲线表示1月积雪覆盖率。1月天山地表温度低,理论上海拔4200米以上积雪覆盖率应高,与图示不符,故A错误;坡度并不随季节变化,B错误;冬季日照时间短,光照不足,积雪覆盖率也应较高,与图不符,C错误;材料提示天山受西风环流影响,北半球冬半年西风带风力整体偏强,天山高海拔处受强劲西风影响较大(关键点),可使积雪覆盖率下降,故D正确。
3.甲线为冬季(1月)积雪覆盖率,相较于乙、丙、丁线,其平均值最大,故A正确;甲、乙、丙、丁四线在海拔5000米附近有明显下降,且甲线在海拔1000米附近有明显升降波动,说明随海拔上升,积雪覆盖率不一定上升,B错误;地表温度7月最高,1月最低,在图示海拔4600米以上7月的积雪覆盖率(丁线)高于其他月份,故D错误;夏季(7月)积雪覆盖率在4600米以上高于其他月份,C错误。故选A。
4.D
【详解】从安全角度考虑,该城市选址要远离断裂带,以及次生灾害高发区,丁最适合,D正确;甲为次生灾害发生频次中等区域,不适宜,A错误;乙地震破坏程度最大,发生次生灾害频次最高,不适宜重建城市,B错误;丙地空间有限,C错误。故选D。
5.C 6.A
【解析】5. 读图可见,乞力马扎罗山西北坡和东南坡基面高度差异较小,A错;乞力马扎罗山地处非洲赤道附近的南半球,东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北坡是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所以降水量差异是乞力马扎罗山西北坡和东南坡基带形成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原因,C对;地形坡度差异、土壤肥力差异不是导致山地两侧自然带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BD错。故选C。
6.D 7.B 8.D
【解析】6.1992年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率约为-0.5%(-1.5%+1%=-0.5%),人口在减少,到1995年人口为零增长,此后人口都为正增长,人口数量增加,1992年~2013年期间,该城市人口总量先减后增,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大致从2001年开始,该地区人口的机械增长都大于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有大量的就业机会,AD错误;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净迁入率高,说明经济发达,B正确;2010年后,人口净迁入率下降,说明劳动率并不短缺,C错误,故选B。
8.图示期间,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净迁入率高,说明经济发达,人口大多由乡村迁移到城市,城市服务范围扩大,人口主要为正增长,人口迁入并不会导致大量产业转移,ABC错误;人口迁入的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会使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降低,减缓老龄化速度,D正确,故选D。
9.A 10.B 11.B
【解析】9.由材料“老龄人口比例在14%到20%,称为老龄社会”及图表可知,山西浙江老龄人口小于14%,②④不符合题意,BCD错;东三省老龄人口都比例在14%到20%,①符合题意;四川盆地的重庆、四川老龄人口都比例在14%到20%,③符合题意,A正确。故选A。
10.由材料“抚养系数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可知,老龄人口比重与0-14人口比重高,劳动力人口比重就低,抚养系数就大。读图可知,河南、河北、内蒙古的老龄人口比重相差不大,内蒙古0-14人口比重最小,可知三省内蒙古的抚养系数最低,两者和接近27%,宁夏老龄人口比重与0-14人口比重和大约30%,由此可知四省区内蒙古的抚养系数最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读图可知表中老龄人口比例最低的省区为西藏,西藏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医疗水平不断改善,人口死亡率低,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基数增大,老龄人口比重降低,B正确;西藏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低,不存在产业发展猛进,人口大量迁入,AC错误;自然环境恶劣平均寿命较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可能低,但随着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自然环境恶劣对老年人口寿命的影响在减弱,D错误。故选B。
12.B
【解析】12.读表可知1980年的泰国无论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还是与不同时间的纵向比较,城市空间基尼指数均最高,表明城市间的规模差距最大,B正确。城市空间基尼指数表示的是人口在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分布状况,并非表示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A错误。多数国家城市空间基尼指数呈下降趋势,人口趋向分布于不同城市,这是一个动态过程,C错误。菲律宾城市空间基尼指数先升后降,人口集中度并非逐年降低,D错误。故选B。
13.B
【解析】15.据图可知,横坐标为2019年的人口流动,纵坐标为2021年的人口流动;正值表示人口流入,负值表示人口流出。2019-2021年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人口仍持续流入,但2021年人口流入规模较2019年小,说明人口流入减慢,A错误;2019-2021年海峡经济圈人口呈现流入趋势,但流入规模小,人口流入缓慢,B正确;中部城市2021年人口流入规模较2019年大幅增长,人口流入速度加快,C错误;东北城市2019年人口流出约10万人,2021年人口有少量流入,D错误。故选B。
14.A 15.B
【解析】14.柘城县城工业化发展会吸引镇区和村域人口迁入城区,使城区人口比例上升,①正确;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需求减少,可促使村域人口向外流动,村域单元人口比例减小,②正确;村域特色产业发展能吸引村域人口回流,促进村域人口比例上升,③错误;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增加、生育率降低、常住学龄人口不断下降等,农村各教学点生源呈现向较大乡镇和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因此村域学校数量减少是村域单元人口减少的结果,排除④。故选A。
15.与稳定的金字塔形结构相比,目前该县人口层级结构主要的问题是镇区人口占比偏低。县城承接外地产业转移,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口向县城迁移,不利于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A错误;促进“一镇一品”优势产业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口向镇迁移,有利于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B正确;改善村域基本服务设施,不利于农村人口外迁,不利于优化该县村域单元人口为主的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C错误;合理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流转,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不利于优化该县金字塔形人口层级结构,D错误。故选B。
16.C 17.B
【解析】16.由材料可知,周末8-13时流动摊贩数量远大于工作日同时段,A错误;商圈人流量较大,对流动摊贩吸引力较强,B错误;周末13-16时流动摊贩数量达到峰值,而工作日19—21时流动摊贩数量达到峰值,因此流动摊贩数量峰值周末比工作日明显提前,C正确;周末白天流动摊贩数量多,呈现高度集聚现象,而工作日白天流动摊贩数量较少,且极其分散,D错误。故选C。
17.市场需求是流动摊贩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而区域人流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潜在市场的大小,①正确;流动摊贩多为无稳定工作者,经济收入有限,一般很少考虑天气的舒适度,②错误;充裕的可营业空间为流动摊贩高度集聚的必要条件,③正确;流动摊贩多为自由职业者,工作时间自由,从业时间不受限制,可以灵活应对市场需求,④错误。故选B。
18.C
【解析】18.去工业化会造成普通的制造业减少,普通劳动力就业困难,社会出现失业率升高,工人就业压力增大,C正确;去工业化是经济转型,不会出现区域经济衰退和规模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现象,AD错误;去工业化后,产业结构调整,地区发展差异不确定会出现变小或扩大现象,B错误。故选C。
19.B 20.C
【解析】19.由图可知,上海的后郊区化是生产要素和居住要素向郊区转移或扩张的过程。阶段一在政策引导下工厂率先外迁,居住要素尚未开始迁移,早期的产业工人多居住在城区,去郊区上班,出现明显的逆向通勤;阶段二由于中心城区房价攀升,居住要素开始向郊区流动,虽然生产要素也在继续向郊区流动,但仍有较多岗位保留在中心城区,正向通勤突出;阶段三随着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外转移,更多的郊区“类城市体”趋向职住平衡,正向通勤和逆向通勤都不突出。A、C、D错误,故选B。
20.上海市远郊区由于受中心城区辐射较小,更多职能需要独立配套,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类城市体”;而近郊区更多依附于中心城区,功能受到限制,不易形成功能复合完善的“类城市体”,C正确;与中心城市和近郊区相比,远郊区对周边辐射能力较弱,A错误;生产成本、劳动力数量在近郊、远郊差异不大,B、D错误。故选C。
21.B
【解析】21.根据材料“系数越大,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可知,产业结构差别最大的一组城市应该是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最小的一组城市,由表可知,佛山与深圳相似系数最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