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约12.5公里的兰渚山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孔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所谓“修禊”,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此日临水为祭,以清除不祥)。他们列坐水边,让盛酒的羽觞从水的上游放出,循流而下,流到某人面前,某人就得即席赋诗,不然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序,记下宴集的盛况,写出与会诸人的观感,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这使得原来已有山水竹树这胜的兰亭更加出名,吸引了许多游人前往观赏。据《越中杂识》记载,早在200多年以前,到这里来游览的人就络绎不绝。
现今的兰亭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无1548年),由于历史变迁,亭址已非原地。但仍然依山傍水、竹木掩映。兰亭是一座幽雅别致的江南园林。入门,穿过一条修竹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就是刻着“鹅池”两个赫赫大字的石碑,字体雄浑,笔力遒劲。传说王羲之刚写好“鹅”字时,忽闻皇帝圣旨下达,连忙搁笔接旨,他的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碑上覆盖的三角亭,构筑精致辞,独具一格;池畔一泓碧水,即为鹅池。
过鹅池就是“流觞亭”,亭的周围有本雕长窗.外有走廊环绕,翘角飞檐,古色古香。亭正面悬挂着一方匾额,上方三个金字——流觞亭。亭内陈列了一幅《流觞曲水》图.画的就是“修禊”的情状,画中人物姿态各异.有的举杯畅饮,有的低头沉吟,有的袒胸露臂、醉态毕露,无不描绘得惟妙惟肖。流觞亭前面,曲水叠石,相传就是王羲之等人修禊、流觞、饮酒、赋诗的地方。
流觞亭的右佣有“小兰亭”,亭内立石碑一方,镌刻有“兰亭”二字,为清康熙手书,因被毁.未能复原,“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但古意犹存。亭旁有池,飞檐水影,别有情越。
流觞亭的左侧,则为右军词(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祠的建筑形式古雅别致,祠前清水流动.祠内一泓池水,即为“墨池”、池中有四角方亭,即“墨华亭”。南北两端有石板小桥相通。池两侧的回廊壁上,嵌有后人题咏的石刻多方,大都为历代书法家临摹这位书圣的遗墨。
流觞亭后有一块巨大御碑,碑高6.8米,宽2.6米,厚0.4米,重量达1.8万余公斤。碑的正面铭刻着清代康熙癸酉年(公元1693年)春摹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的阴面是清代乾隆书写的《兰亭即事》七律一首。御碑四周及顶额、底部都雕有龙、凤、牡丹及祥云等图案、雕刻精细,造型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