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生于公元847年,死于918年,是河南省午阳县人,早年在唐朝军队当小军官。唐末,藩镇割据,战乱频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前夕,王建随唐僖宗避兵逃到成都,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他当了利州(广元)刺史后,扩大势力,打败其他军阀,占领了成都,被唐朝封为蜀王。唐朝灭亡后,公元907年秋天,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历史上称为前蜀。
王建重视人才,注意考核官员,发展教育。特别是下令减少田租捐税,鼓励农民从事“农桑之业”,使农业得到发展,粮食连年丰收,栽桑种茶的百姓则更多;商业更加繁荣;社会安宁,没有大的战乱,使成都在分裂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成为最安定、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王建墓分为前、中、后三室,全长23.4米。地面封土高15米,直径80余米,墓室顶部是半圆形,内由14道双重石拱券组成。前室券额上保留有部分彩画。中室为主室,有石砌的棺台,上面放置棺木;棺台东、南、西三侧刻伎乐24人,其中2人跳舞,余者演奏琵琶、笙、笛、筝、鼓等乐器,组成宫廷乐队,它们姿态各异,造型优美,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棺床两侧列置半身透雕12力士像,呈扶抬棺床状。后室有御床,上放王建的石雕坐像,神态安祥、庄重。
王建墓以中室精美的五代石刻而闻名中外。这组石刻乐伎是国内现存较完整的唐代宫廷乐队形象,不仅为唐、五代音乐史的宝贵资料,也是难得的石刻艺术珍品。墓内还出土了玉大带、哀册、谥册、谥宝、银钵、银猪、银盒等重要文物。
王建墓的建筑艺术和出土文物,都为研究前蜀的社会历史和蜀先民的生长、生活习俗,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