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竹,原名邛竹,因产于邛地而得名。它竹细、节高、实心,既结实坚硬,又轻便美观,民间常用它作扶杖,于是又称扶老竹。早在2000多年前,筇竹杖已通过西南丝绸之路,传往南亚和西亚各国。寺庙以筇竹为名,相传源于一个神奇的故事:远在大理国时代,统治滇池地区的鄯阐侯高光和他的弟弟高智在西山打猎,突然发现一头奇异的犀牛,便紧追而去。到了玉案山,犀牛竟然渺无踪影,只见几个相貌古怪的和尚坐在地上,待他俩走上前去寻访时,这些和尚又不知去向。只有几根作拐杖的筇竹杖插在地上,怎么也拔不出来。第二天,这些筇竹拐杖便长成了一片筇竹林。高氏兄弟方知这里是一块不同凡响的宝地,便在这里修建了寺庙,取名“筇竹寺”。
然而这仅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从筇竹寺现存的碑文来看,该寺为元朝初年的雄辩法师李法镜所建,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后来,元朝武宗皇帝赏赐寺庙一部《大藏经》,仁宗皇帝又颁布了保护此寺一切财产的圣旨——这一圣旨用汉文、蒙文镌刻立碑,俗称“筇竹寺白话碑”,已成为研究云南佛教、寺院的重要实物。到了清代末年,著名的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和他的艺徒,为寺庙塑造了500尊罗汉,更使筇竹寺闻名遐迩了。
筇竹寺500罗汉陈列在大雄宝殿两壁和天台莱阁、梵音阁两厢,每尊高约1米。虽然大雄宝殿的罗汉也讲究对称,左为降龙,右是伏虎,但就整体布局而言,却富于变化,颇具匠心,与常见的罗汉多为整齐的单独坐像不同,这里的罗汉分上中下3层,上下两层多为坐像,中层则多为立像,而且塑得精彩引人。
筇竹寺罗汉的塑造者,纯熟地运用圆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不论刻划人物动态神情,还是对人物衣饰乃至裙带的折叠扭转等,皆线条流畅,刀法劲健,极见功夫。同时,塑造者对不同身份、地位、性格的人物所处的周围环境、器物道具等,亦互相照应,使之情景交融,和谐统一。在着色方面,多采用中国传统的重彩手法。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但是,一些色彩淡雅的罗汉造像,也清新协调,别有情趣。
500尊罗汉历时7年才塑成。塑像打破了尊严、慈祥的传统造型,直接取材现实生活,或俯首沉思,或弓身谛听,或蹙眉带怒,或仰头大笑,姿态、神情无一雷同。其中老少皆有,菩萨、比丘、弥陀、行者俱备、赤脚者有之、袒腹者有之,喜怒哀乐、各见性情。置身其间,如在世上人群中。在我国诸多罗汉雕塑中、像这样生活化的生动造型,十分罕见,确属艺术珍品,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