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材设计思路】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的第三节,是继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之后的一节内容,主要落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必修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这条内容要求。其中,“结合实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选取适合的案例说明原理,并且最后能够实现举一反三。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初始的、最基本的因素支撑,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较农业和工业而言,其区位因素的变化较大,更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和前面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两节较为相似,但从知识内容上来说,之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没有涉及服务业的相关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的知识。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人们日常购物方式的变化”作为情境导入。
教材设计了两个标题:“服务业区位因素”和“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服务业区位因素”这一标题先简单介绍服务业的概念和分类。服务业的分类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教材将服务业分为商业性服务业和非商业性服务业,主要是从服务业影响区位因素来考虑的。商业性服务业一般以营利为目的,区位因素具有共性;非商业性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考虑的是社会公平和人民的福祉,影响的区位因素与商业性服务业不一样。接着教材重点介绍影响服务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集聚等,每个区位因素都通过实例具体分析说明,关于集聚还用了一幅图,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说明。另外还简单介绍了非商业性服务业所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
关于这个标题,教材设计了主题为“调查所在城镇的主要商业中心”的“活动”。教材给出了简单的活动步骤,并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重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第二个标题是“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介绍新兴服务业的特点和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教材给出了“文化产业创意园”和“现代快递”的图片及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新兴的服务业,并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影响这些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有何变化。最后,教材设计“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的“活动”,配以“食品外卖配送流程示意图”,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网络订餐经历,“说明食品外卖配送的各个环节分别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除食品外卖外,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其他服务业中的应用”。设计该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落实课程标准中“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内容要求”;二是服务业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可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地理实践力。
通过对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在现代社会,服务业更多地考虑通信、网络、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以及政策法规、个人情感等因素。
本节内容结构如图3-4所示。
【内容要点说明】
情境设计
1.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购物方式的变化为例,说明服务业的变化。这种购物方式的变化学生不一定有实际感受,学生可以通过与家中的长辈进行交流,了解近几十年来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
2.这种购物方式的变化隐含了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因为本节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更多的感受学生可通过学完本节内容后来回答这些问题。
服务业区位因素
1.服务业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主要是从事信息和管理或服务职能的经济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服务业是指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所有经济活动,通常也被称为第三产业;狭义的服务业是指为个人或企业提供各类服务活动的行业。
服务业的分类目前没有统一的分法,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专家对服务业的分类各有不同,目前比较多的有三分法、四分法,但具体的名称又各有不同。例如,三分法,把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四分法,把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流通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除此之外,还有二分法,即把服务业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两类。不管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在讲区位因素的时候,不同类别的服务业会有一定的共性。李小建在《经济地理学》一书中,将服务业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非营利性服务业一般指社会公共服务性质的服务业,如公立医院、公立学校、邮局、图书馆、公共交通设施、警察局、消防局等。这些服务业一般考虑的是公平性、效率性,追求的是社会的公正和福祉。考虑到本节内容主要是讲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重在落实区位因素上,不同的服务业考虑的区位因素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教材并没有去讲服务业的分类,而是从服务业区位因素的角度出发,将服务业分为商业性服务业和非商业性服务业两类来考虑。
2.教材以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来说明影响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这些服务业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相对感到熟悉。这一类服务业通常是分等级的,要考虑是高端的服务业还是较为低端的服务业,不同等级的服务业所服务的人群数量不一样,即门槛人口。教材中提到了这个意思,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概念,这里并不是要学生去了解门槛人口这个概念,而是要让他们理解这个概念所代表的含义,从而去考虑不同类型服务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所要注意的影响因素。
3.教材重点介绍市场这个主要区位因素,同时还介绍交通、劳动力和集聚三个影响因素。教材在介绍交通影响因素时,配了两幅图片,一幅是我国西安市钟楼商业区,位于钟楼十字路口,地处市中心,四条主要干道交会于此,交通十分发达,服务人群比较多,服务业类型丰富,规模比较大;另一幅图片是韩国光明市的某大型商场,位于主要交通干道旁,主要考虑的是交通便捷,方便停车。
4.集聚在上一节中的活动里出现过,学生会有一定的了解。在服务业中将集聚作为一个主要因素来讲,主要是考虑服务业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平常会经常接触到,更容易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教材主要列举了两类集聚类型,重点说明集聚的好处,对于集聚的弊端则是隐含在思考中。教材配了一幅大型购物商场的图片,并设计了两道思考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回答。
5.商业区位的指导原则:(1)近消费市场;(2)时间最短原则;(3)交通便捷;(4)消费心理影响;(5)接近商业中心原则。中心地理论还受到市场最优、交通最优、行政最优的影响。市场最优即中心地对周边中小型商业网点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交通最优就是附近的公交车换乘枢纽、地铁站,将会使中型或小型的商业网点迅速扩张。在实际中还会有非常多的变量因素影响和改变区位选择。所以对于服务业区位选择不能生套理论,一定要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非商业性的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主要着眼的是社会福利和公平,所以考虑的是布局均衡,人们都能受益。这些服务业在区位选择时,政策会有一定的影响。教材举了新建小区要配套一定规模的停车场的例子,即是为了说明新建小区必须符合相关政策,考虑公众的相关利益才能布局,否则即使其他区位因素再优越,也不能在此建小区。除此之外,新建小区还要配套相关的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业,也更多地是考虑公众的福利和公平。
7.教材设计的“调查所在城镇的主要商业中心”的“活动”是一个调查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材给出了活动的简单步骤,并设计了一个调查的表格,供老师们教学参考。各学校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相关活动表格和步骤。
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业有别于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现代服务业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2.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以及政策法规、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变化。教材举了两个例子,并配了两幅图片来说明,一类是其他产业根据市场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的升级改造,如文化创意园;另一类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兴服务业,如快递物流业。
3.“活动”是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内容要求。网络购物、订餐,对于大部分学牛来说应该不陌生,但对这件事情背后所采用的技术却不一定清楚。同时,网络订餐也是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事情,学生一方面可以运用所学过的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活动来体验地理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应用。活动设计体现对学牛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及方法建议
本节是“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的第三节,是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之后的一节内容,知识结构上较为相似。总体教学思路是:首先介绍服务业的分类,再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哪些是商业性服务业和非商业性服务业;结合教材图3.27,说明商业性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不同规模的商业性服务业和不同类型的服务业的影响因素不同。其次,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传统服务业也在不断改造和提升,因此,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余地。
本节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其中,“结合实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选取适合的案例说明原理,并且最后能够实现举一反三。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初始的、最基本的因素支撑,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较农业和工业而言,其区位因素的变化较大,更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经过前两节农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后,学生应该会掌握相关产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思路与方法,教学时不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于服务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课前布置小组探究活动,让他们通过走访调查等,掌握实情,并尝试进行相应分析,学以致用。因此可采用“学生调查-案例汇总-教师总结点评”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并理解区位因素对服务业的影响,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服务业区位的分析方法,学会迁移应用,分析不同类型的服务业的影响因素。
方法建议如下。
1.实践调查法:课前布置小组实践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课前自主调查身边的服务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案例法: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选用学生熟悉的案例,同时案例还要凸显时代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服务业。
3.比较法:服务业的学习可以与农业、工业进行比较,得出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与之不同;由于影响服务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很多,用比较法可以抓到解决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学生调用区位论原理有效解决问题。
4.读图分析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同时适当补充案例所涉及的图表,引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建构空间-区域认知,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采用图片、视频、调查资料等相关材料,帮助学生对服务业有感性认知。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及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从生活实例中抽象、总结出影响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变化,并能举出相应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
课时建议 1课时。
实施建议
【导入】
本节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感受服务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是让学生体会到影响服务业的因素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建议可采用下列导入方式。
方式一:播放《辉煌中国》视频片段“网购快递:向每天运送1亿件包裹冲刺”。让学生了解现代物流的发展情况,同时思考:影响现代物流业的因素有哪些?
方式二:多媒体展示近年来网络商城购物狂欢节、收发快递、“共享单车”出行、无现金支付、手机叫外卖等图片或视频介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谈起,使其进一步感受和我们日常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新兴服务业给我们带来的便捷高效。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1页图3.26“手机购物”,提问“你有过网购的经历吗?”“需要经过哪些流程才能收到网购的物品?”“除了购物外,利用互联网还能获得哪些服务?”通过师生问答,快速激发学生了解服务业的兴趣。
【服务业区位因素】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展开。
一、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教师首先要对“服务业”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强调服务业与前两节所学的农业、工业从事生产活动的性质不同,它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具有非物质性、不可储存性、生产和消费同时性的特点。
2.分类:教师先介绍分类的依据,即根据服务业的性质和最终目的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商业性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金融、物流、娱乐等,以营利为目的;
(2)非商业性服务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公共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学生除了能够结合教材案例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外,还要学会调查分析身边的实例,能够迁移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实施建议:一方面结合教材上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另一方面,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说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不同。
1.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方式一:通过开展教材第73页的“调查所在城镇的主要商业中心”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影响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具体步骤如下。
(1)课前调查:建议教师在课前(至少提前两周)布置调查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市区主要的商业中心进行社会实践与走访调查,收集信息并加以处理、分析。
调查的主要内容为:①当地商业中心概况(包含商业中心的名称、位置、店铺的主要类型、数量、规模、投入成本、发展期望等);②各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服务人群、客流量等;③对比不同商业中心的规模、口碑、营利等的差异性,分析背后的主要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集聚、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的差异和组合情况。
(2)课堂汇报:每组派代表分享调查结果,并且归纳服务业的区位影响因素。
(3)教师总结:结合学生的调查及讨论结果,进一步总结商业性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方式二:教师选取身边的典型案例,如住宅小区的日用品便利店、超市、大型购物商场、批发市场等不同规模的商店,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不同商店的区位因素不同,继而总结商业性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然后回归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1页图3.27“商业性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法规、集聚、历史文化等因素对服务业的影响。逐一分析影响因素后,再提问学生“除了上述的区位因素外,你还能说出哪些影响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除了图示的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法规、集聚、文化历史等区位因素外,还有开放程度、个人情感、环境等重要的影响因素。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3页图3.30“大型购物商场”,可以让学生重点辨析:“大型购物商场的服务种类有哪些区别?”“集聚效应会给商家带来哪些利弊影响?”思考题参考答案如下。第1问,大型购物商场除了集聚餐饮种类外,还包括了购物、娱乐等种类。集聚在大型购物商场的服务类型更为齐全,并且服务级别更高。第2问,集聚对商家有利的一面为,不同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捷地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和时间、精力,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不利的一面为,同种类服务业数量较多,提供的产品、服务相同或相似,竞争激烈。
总结得出结论:商业性服务业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要尽可能扩大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市场:商业、餐饮、住宿等行业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需要考虑市场因素,尤其是人口规模;同时也要考虑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等因素。
交通运输:大型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市区的十字路口或是主要干道旁边。
劳动力: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劳动力,一般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主要考虑劳动力的数量。
集聚:强调规模效益,集聚不仅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各类成本,同时还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增强吸引力……
2.非商业性的公共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教师可以利用某市小学与中学的分布图,进行分布特点分析,说明基础教育等非商业性的公共服务业的布局特点。进一步说明非商业性的公共服务业着眼社会福利分配公平,以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分布。
【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承转:回顾课前视频所呈现的快递行业,思考“网购快递:向每天运送1亿件包裹冲刺”的保障条件是什么?
这部分教学可按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归纳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3.33“某物流公司快递分拣场景”,并提问“在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变化或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让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总结得出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出现了新兴的服务行业,如软件服务、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科技咨询、文化创意设计等;一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技术的改造与提升、融合与分化。
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地75页图3.32“某文化创意园内部景观”,结合具体案例,如首钢原址的改造、鲁尔区旧厂房改造等案例,提问“传统的服务业为应对人们日趋多样的需求以及新兴服务业的挑战,可以做出哪些转变或改进?”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得出结论:传统服务业被迫或主动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改造、提升、融合与分化。例如,银行业为适应现代社会“无现金流通”的趋势,推出了可支持手机付款的App等。
三、开展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活动材料,并观察图3.34“食品外卖配送流程示意”,结合自身的网络订餐经历,“说明食品外卖配送的各个环节分别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除食品外卖外,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其他服务业中的应用”。建议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网络订餐活动,体验地理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业中的作用。
提示:1.在食品外卖配送的各个环节分别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2除了食品外卖,还有快递物流业、远程医疗、网上购物、共享单车等不同服务业,都能体现地理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后得出结论:新兴的服务业主要依赖网络设备和现代通信技术。因此,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特别点明,现代社会服务业更多地考虑通信、网络、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以及政策法规、个人情感等因素。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3-19)。
表3-19 第三章第三节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 水平1 | 水平2 | 水平3 |
了解服务业的特点 | 能说出服务业的基本特点 | 与农业、工业进行比较,能够区分三大产业 | |
了解服务业的分类 | 能够区分商业性服务业与非商业性服务业 | 能够判断具体服务行业的类别 | |
说明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 能说出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一两个因素 | 能够简单分析某个因素如何影响服务业 | 结合课前调查,以实例说明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
说明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知道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 结合实例,分析通信网络科技等因素对新兴服务业的影响 | 综合分析新兴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
二、评价示例(以教材中活动为例)
活动:调查所在城镇的主要商业中心
1.选择你所在城镇的主要商业中心,实地调查,了解该商业中心主要商铺的数量、类型、规模等概况。
评价建议:学生通过对所在城镇主要商业中心进行实地调查,以获得该商业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类型商铺的类型、数量、规模等第一手资料。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定位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资料经过整理后,能让学生对商业主要类型的集聚现象有一个初步感性的认识。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3-20。
表3-20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商业中心概况的填写部分完整,各项信息较为笼统、简单 | 餐饮、服饰类型的商铺较多 |
水平2 | 商业中心概况的填写基本完整,分门别类,各项信息较符合实际情况 | 服饰34家,餐饮18家,珠宝行4家…… |
水平3 | 商业中心的概况填写完整,各项信息准确无误。同时还能根据实际情况,敏锐发现和及时记录问题或有意义的现象 | 一楼主要是珠宝行(4家)、高端商品专柜(12家);二、三楼主要是服饰(34家);四、五楼主要是餐饮(18家) |
2.通过观察、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各商铺的服务范围、服务人群和客流量等情况。
评价建议:此项任务是上一项任务的“进阶”和探究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学生通过进店调查各类型商铺的主要消费人群的类型、客源地、客流量等情况,有助于其深入了解各种商业活动布局背后的规律或原理,如能够学会分析、考量各项商业活动的市场定位、消费人群的需求特征等。评价时关注学生的社交能力、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3-21。
表3-21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简单描述各类型商铺的客流量,对服务范围、人群的表述较为模糊 | 餐饮类型的店铺客流量多,服务范围较广,各种人群都有 |
水平2 | 举例说明各类型商铺的客流量且对服务范围、人群的表述较为准确 | 以某快餐店为例,说明餐饮类型商铺的特点:中午时段进店消费的客流量最多(200人次/小时)晚上时段次之(92人次/小时);服务范围涵盖附近五个街区,主要以学生、工人、白领为主 |
水平3 | 举例说明各类型商铺的客流量对服务范围、人群的表述准确,且能分析原因 | 以某快餐店为例,说明餐饮类型商铺的特点:中午时段进店消费的客流量最多(200人次/小时),晚上时段次之(92人次/小时)。主要是因为中午时间段,消费者的休息时间有限,以就近消费为主;晚上下班,休息时间多,多选择其他餐饮种类或回家吃饭,所以进店消费者人次有所减少服务范围涵盖附近五个街区,主要以学生、工人、白领为主,因为店铺靠近学校、工业园,且物美价廉,比较受欢迎 |
3.结合调查情况及城镇相关地图,分析该商业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
评价建议:本项任务是在收集资料完成后,进入分析、应用的层次,要求学生使用资料和城镇地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体验,对商业中心进行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建议让学生参考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然后进行思维建模和分析。评价时,注意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清晰度、内容拓展的广度。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3-22。
表3-22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简略说出所在城镇商业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 | 距市中心近,交通便利 |
水平2 | 利用城镇地图,指出商业中心的地理位置,并能大致说出所在城镇商业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 | 某商业中心位于城镇的中心街区,处于多条交通干线的交会处,人流量大 |
水平3 | 利用城镇地图,结合调查情况,较为细致地分析所在城镇商业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内部存在的差异 | 某商业中心位于城镇的中心街区,处于多条交通干线的交会处,人流量大,市场广阔。商业中心不同楼层的人流量、地租水平存在差异,付租能力大致相同的商铺,往往集聚在同一楼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