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师教学用书

时间:2024-07-21 归属:人教地理必修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2.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教材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主要落实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的内容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要落实“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两个主要内容。教材从乡村的土地利用入手,进而讲述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是落实“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这一内容。教材先讲乡村再讲城镇,这种编排顺序一是符合聚落发展的历史(聚落发展的一般历程都是由乡村到城镇,很多城镇也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二是由简入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乡村聚落内部空间结构相对简单,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相对复杂)。课程标准对“城镇和乡村”的内容要求是相同的,理应成为姊妹篇,但因为城镇的土地利用相对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所以教材专门以“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作为标题,解释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本节最后设计“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这一标题,从规划的视角,解释了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此外,教材在分析乡村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时,也关注了乡村或城镇本身的发展历史,结合聚落发展的历史来讲空间结构的变化。因此,这部分教材在关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差异的同时,也关注这种空间差异的历史变化,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来综合分析聚落内部空间结构。
综上所述,本节教材依次安排“乡村的土地利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四个标题。
第一个标题“乡村的土地利用”,结合乡村经济活动的特点,分析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村落主要以居住为主。随着村落规模的扩大,除住宅之外,还出现公共服务设施,相应地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特点表现为:村落中心地带为公共服务设施,向外为住宅,再往外为农业用地。
第二个标题“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分析城镇因土地利用专业化而形成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多种功能区的特点,以及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城镇不同类型的功能区,认识城镇内部的空间差异,指向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这个标题下的“活动”是分析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指引学生寻找长安城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尤其是商业区的分布。这是对正文所学知识的一个实际运用,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领悟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思想理念,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个标题“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分析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历史变化。上一个标题侧重讲是“有什么”,这一个标题侧重分析“为什么”。从影响因素来说,有经济、政策、文化等因素,相对而言,经济因素较易量化,是影响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到某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则是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空间结构的历史变化也是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变化的结果。在这部分内容中,通过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第四个标题“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主要着眼城镇和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从规划的角度阐述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也可理解为城乡空间规划的意义。该意义体现在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传承等方面。
这一标题下安排的“活动”是调查学校附近某一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活动目的是结合本节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活动既要求有地图资料的查找,也有实际社会调查;既有小组的分工合作,也有集体的互相交流。
本节的内容结构如图2-2所示。

【内容要点说明】
情境设计
1.大圩是广西著名的古镇。受河流和地形的影响,该镇顺着漓江沿岸分布,呈现典型条带状。古镇交通位置重要,具有河运和陆运的双重优势。正是这一区位优势,使得大圩历史上一度成为繁华的古镇。大圩从其兴盛到衰落,则可以从自然要素和区位特点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大圩古镇作为一个重要的集散地,其功能在该镇的古建筑上得以充分体现。现保存的明清古建筑常有三到四进深,因古镇街市狭窄,沿街多为商铺,形成前街后河、前厅后房或前店后室等格局,可谓集商、住于一身。沿古街分布的古民居结构特殊,满足了该镇商业集散的需求。通过现在保留下来的景点分布,可以复原历史上该镇的内部空间结构。古镇有寺庙、祠堂、鼓楼、雨亭,可以看出古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多样,能满足人们对寄托精神和聚会娱乐的不同需求。这些设施分布在离古街很近的区域,便于古镇人们的生活。
乡村的土地利用
1.因为乡村的土地利用与乡村活动密切相关,教材在一开始就先行交代乡村活动的特点,即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依据农业生产的不同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种植业)、林地(林业)、草地(畜牧业)、水域(渔业)。这也与初中知识相衔接。
2.在部分教材中,出现了“乡村”和“村落”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在这里具有不同的含义。乡村主要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村落则是乡村人口主要聚居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乡村的外延比村落大,乡村包括了村落及其周边的农业用地。这两个概念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区分。
3.为了便于分析乡村空间结构,教材主要从乡村土地利用类型入手,通过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来表征乡村的空间结构特点。在教材中为了落实乡村的空间结构,分了两个层次来阐述。首先是村落与农业用地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教材简单概括为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这便于村民就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另一个层面是村落内部的土地利用类型,可简单分为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两大类,村落内部空间结构也就围绕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两类用地的空间关系来分析。一般来说,公共服务设施常位于乡村中心的位置,住宅可分布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外围,也可描述为住宅围绕着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公共服务设施位于村落的中心,以尽可能为整个村落的村民提供便利服务。
在处理这部内容时,要注意历史的变化和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在村落的早期阶段,或者村落规模较小时,可能整个村落主要是住宅;随着村落不断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公共服务设施出现,村落各类用地的空间结构才得以形成。也就是说,村落空间结构是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另外,受地形和河流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历史传统的影响,实际生活中村落的公共服务设施并不一定都是集中分布的,也不一定分布在现有村落的几何中心,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4.教材以诸葛村为例分析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诸葛村地形四面环山,中间低平,恰似一只“聚宝盆”。村落布局奇巧罕见,以一口名为“钟池”的池塘与岸地构成的阴阳太极图为中心,8条巷道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村中民居自然归入八卦八个方位,形成内八卦;而村落周围环抱的8座小山,构成村落的外八卦。位于诸葛村中心的“钟池”,具有特殊意义。钟池是一口鱼形的池塘,在它的北面是一片鱼形的平地,水陆边界线呈倒S形,水陆两鱼的眼睛部位各有一眼水井,形成鱼眼,合而构成阴阳太极图。钟池在村民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村民的生活、劳动都是围绕钟池展开的,无形中会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家族凝聚力。
教材之所以选择诸葛村,是因为其内部空间结构有明显的层级分异:大公堂(诸葛亮纪念祠堂)在村中享有最高地位,位于村落的中心,控制着村落结构和形态的核心;以其孟、仲、季三大分支所设的崇信堂、雍睦堂和尚礼堂为三大分祠,形成孟分、仲分、季分三大组团;各个分祠下又分为几个房派,多数房派也有自己的祠堂。各房派的普通成员均建房屋于小祠堂附近,从而在孟、仲、季三大组团中又形成团块。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所称的“城市”,明文规定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由此可见,镇显然是属于城市范畴,在本册教材中,市和镇统称为“城镇”。
2.教材在分析城镇土地利用类型时,使用了功能区的概念。这里说的功能区是指面积较大的相对专业化的土地利用类型。而在乡村,各类土地利用面积都相对较小,故而没有采用这个概念。为了便于理解各类功能区的特点,教材对于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三大类最常见的功能区,结合图像和注释进行了一般性的说明。在规模较大的城镇,以上三大类功能区可能进一步细化,如居住区可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商业区可分出市级、区级等不同等级,个别大城市还可能孕育出中央商务区。除这三大类功能区之外,对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等其他功能区,在教材里只是一带而过。功能区的分类有粗有细,教材并没有统一归类,就是因为在城镇规划等各种现实情境中所使用的分类术语复杂多样。在本册教材中,要求学生对功能区有初步了解即可。
3.在城镇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的城镇,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有的城镇中心是商业区,有的却是行政区;有的工业区离市中心较近,有的却较远;居住区有的紧靠工业区,有的却远离工业区。可见,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没有统一的模式。虽然以往教材中介绍过“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等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但那是依据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些城市的现状总结出来的,不具有普适意义。现在我国城镇的发展日新月异,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难以维持稳定的模式,建议在教学时结合本地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4.教材选择以香港为例,一是香港城区内部空间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已有的研究较能提炼出一定的特点;二是该案例老师们相对比较熟悉,便于教学使用。在分析香港时,出现了“混合土地利用带”,这一类功能区通常楼体低层为商业,高层为工业或住宅,是商业和其他类型功能的混合。教材还出现了“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的分类,高级居住区密度低、环境好、配套齐,常分布在城市的外缘或地势较高的半山区;普通居住区房屋面积小,环境相对较差,常分布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在香港、澳门等城市中,有些普通居住区包含在混合用地中。结合教材图2.5可以看出,香港内部空间结构以中环-尖沙咀为中心,沿维多利亚港向外,南北两侧依次分布有商业区、混合土地利用带、高级居住区、普通居住区和工业区。
5.教材设计了“分析古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的“活动”。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古称“长安”,其城市的轮廓和结构随着朝代的更迭经历了风云变幻。唐代的都城设在长安,长安城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鼎盛。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唐代之后,长安城失去都城的功能,在全国的地位日渐衰微。
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长安城中,宫殿区和官署区统一布置在城市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居民区实行整齐划一的里坊制,并且设立了专门的商业区(东市、西市),朱雀街作为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从长安城结构图中可以看出,整个都城方方正正,宫城和皇城均分布在中轴线上,城市围绕着皇宫布局,充分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这种布局特点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都城都有体现。
6.“活动”答案提示
(1)行政区分布在城市中轴线的北部;商业区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市场,对称分布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居住区分布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
(2)相比较而言,东市靠近的是行政区,西市靠近的是居住区,所以西市比东市的交易繁忙。另一方面,长安是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西域方向的外国商人主要从长安城西侧入城,他们入城后去西市交易比较便捷。
(3)长安城中宫殿、官署是城市的核心,城市规整、匀称,商业活动有专门的布局,城市格局呈现棋盘式,充分显露中国古代城市的封闭性,以及政治意义占突出地位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因素对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地租来进行分析。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地租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交通越便捷、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就越高。教材以地租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图进行了总结。教材图2.7的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坐标系,原点代表城市的中心,横坐标代表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纵坐标代表了土地租金;二是三种不同颜色的斜线,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用地,从市中心向外,不同类型用地的土地租金支付能力均下降,但下降的速度不同;三是在距市中心的某一距离处,用地类型的最后归属,由该处付租能力最高的用地类型确定,并由此可以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思考”参考答案:
(1)相同点:距离市中心越远,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越低。不同点: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在市中心的高低不同,随距离的下降速度也不同,在市中心付租能力越高,下降速度越快。
(2)OA商业区,AB居住区, BC工业区。
教材图2.7简单表示了地租随距离变化的一般规律,但是在实际中,地租随距离的变化不一定是线性的。如果考虑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图中的斜线就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总体上是下降的,但个别区域会发生波动甚至上升。
2.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影响因素
(1)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城镇发展日新月异,其中就有不少城镇的功能用地发生了变化,有的工厂变成了商业区,有的政府办公区搬迁后被改造为文化区……这种变化就是政策因素直接影响的结果。教材在这里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例子来说明,并带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发展战略。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北京市通州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建设会不断完善,教学中对此可以进行适当的更新和补充。
(2)文化因素。
城镇内某些地区在文化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一定的知名度,往往会吸引更多的同种类型的用地。例如,美国纽约的唐人街,我国大都市的文化创意区,都能在该区内看到相似的文化元素。
(3)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主要强调了原有城镇空间结构的传承。城镇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等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上海外滩、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商业中心,其形成就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且这种历史上的影响仍会延续下去。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它能直接影响城镇里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区位选择(第三章有具体论述),使原有的功能区发生转变,进而促使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城镇的不同发展历史时期,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在分析某一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时,要进行综合分析,要在诸多的因素中抓住主要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北京市为例,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和历史文化区,这受北京是我国首都的直接影响,也是北京古都历史传承决定的。北京市未来空间结构的变化,依然会继续强化其独具的首都功能。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教材通过城乡空间的规划利用,落实课程标准中“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在内容选择时,主要考虑从城乡规划中选择与用地密切相关的内容,从环境、效率、文化三方面来阐述城乡空间合理利用和规划的意义,并进而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教材在这里举的例子,只是粗线条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具体的细化,如某一个工业园区的规划,某一体育馆的建设,某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划定等。
2.与其他城市不同,巴西利亚是一个按照规划建造的城市。案例结合图像资料,客观介绍了巴西利亚的空间结构。虽然这个规划功能清楚,接近自然,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际检验,因为各功能分区过于绝对,没有兼顾市民的多方面的功能需求,使得这种城市设计“好看不好用”,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3.这里的活动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户外调查、资料收集、公开交流等地理实践力。根据当地城镇的功能分区,可以适当分组进行调查。为了提高可操作性,可以只调查学校附近的某一类功能区,也可以分组调查学校附近不同的功能区。调查的内容可以包括功能区的范围、现状、未来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如果可能,为了全面认识所在城镇,也可以把调查的范围扩大至学校周边以外,甚至扩大到某个城区乃至整个城镇。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及方法建议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在义务教育七年级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学习后,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时可以先分析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再运用各种地理工具,收集当地的区域材料,将影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因素迁移应用到解释现实区域事象的分布,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并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也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社会调查,形成地区相关图文材料。通过探究学习,发现并分析影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回归教材的经典案例,使知识结构化,以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区域聚落结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化人地协调的观念。
1.重视运用地图,说明乡村和城镇中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或功能区的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或功能区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概括与归纳地理事物空间格局的能力。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将描述地理分布的文字转换成地理分布示意图,从而能够形象直观地表达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通过这些活动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2.重视案例教学法,教学中可以使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或者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实例,也可以由教师自己编制案例。依据教学目标,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空间推理的方法,探究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借助案例的分析和迁移应用,提高综合思维。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对学校所在地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该区域空间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设计自己对该区域未来的理想规划。通过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他们对人地协调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运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原理,分析现实城镇功能分区的现象”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课时建议  2课时。
实施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聚落内容有递进关系,即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分析,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知识脚手架,提供相关区域地图和示意图,减少学生的认知障碍。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引入可直接使用教材中大圩古镇的情境设计相关问题,同时建议老师给出大圩古镇的地图,以利于学生对空间分布的感知。教师也可以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案例或其他案例。但需要强调的是,选择的案例要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在后续教学中便于应用分析。
【乡村的土地利用】
乡村既包括房屋建筑,又包括与居住有关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生活在城镇的学生对乡村了解不多,生活在乡村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生活体验,但是要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还是有难度。教学中要图文结合,提高学生描述地理事物位置、分析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用教材中诸葛村的例子,充分利用教材图2.3,先让学生在图中找到参照物钟池;然后沿放射状道路向外,依次找出大公堂等祠堂,以及围绕祠堂周围的居住片区,由此可以看出村落内部住宅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分布;接着分析商业街的位置,说明商业分布与对外交通便捷有关。也可以用新课引入时用过的案例印证。教师应注意,教学的着力点不应该在钟池的形状与象征意义上,这可以留在第三节再进行探究。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一、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可以用城乡差异的例子来说明城镇土地利用更加专业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集聚,就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各类功能区在城镇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城镇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二、教材中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的典型例子,学生分别了解并不难。但是在小尺度区域地图或景观图中,学生容易混淆这些功能区。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功能区的划分是相对的;2.各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界线;3.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例如,居住区内往往有零售业,还可能有少量轻工业。
三、为了迁移应用本节内容,最好能以学校所在地的城镇用地为例,结合相关地图,让学生判别不同地区城镇用地的功能、位置,找出与不同功能区相关的地理事物,比较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位置。具体可参考表2-1。
表2-1  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位置
功能区 特点 位置
居住区 城镇最基本的功能区,为城镇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 分布广泛,可以占城镇用地的40%-60%
工业区 城镇内部工业相互聚集形成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商业区 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店、商场组成。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中心商务区的建筑物高大、稠密,提供高级商业服务 主要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活动:了解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
课堂教学时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文材料,充分利用文字和图像信息来分析解决问题。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积极观察的品质,感悟因地制宜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中的应用,欣赏光辉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成果,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对于“活动”的教学建议如下。
一、指导学生读教材图2.6,找出唐代长安城的行政区(宫殿区)、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的分布。注意要让学生用方位词描述出唐代长安城的行政区、居住区在长安城中的位置以及商业区与行政区、居住区的相对位置。
二、要让学生联系文字材料和地图,从位置、服务的对象和交通等因素的对比,来说明唐代长安城西市比东市繁荣的原因。
三、对于第3题,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观察和思考。
1.东市、西市的位置。观察两市在长安城中的位置,两市与城门的相对位置、商业区与其他功能区的相对位置。
2.街道形制。长安城是十字形街道,而西市、东市内的是井字形街道,如此布局的原因是什么?这与长安城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有什么关系?
3.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回答,思考唐代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都规划的典范的原因。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做更深入的探究,形成地理小论文。
第二课时
【承转】
建议先复习城镇主要功能区及其分布的影响因素,以不同城镇功能区的布局差异和同一城镇不同时期的功能区分布变化,说明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时期由于影响因素的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也会发生改变。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这部分内容可分两部分来展开
一、了解经济规律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1.理解付租能力
影响城镇土地利用的因素有土地竞争、土地供应、城镇规划、社会文化等等。经济因素对现代城市功能区的分化有显著的影响。影响城镇土地利用最基本的是土地竞争。不同功能区的土地竞争力表现为付租能力的差异。按照城镇土地效益最大化要求,同一地区,哪种活动付租能力最高可形成相应的功能区。地租水平的高低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地段的房价差异来感受。
这一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图2.7“某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并通过读图思考来帮助学生理解付租能力。
付租能力与产业的盈利情况和占地面积有关。在城镇内部商业活动占地面积小,盈利高,资金周转快,付租能力最强,从市中心向郊区的衰减也最快;工业生产占地面积大,特别是重工业一般不能利用高层建筑,资金周转较慢,所以付租能力最弱,从市中心向郊区的衰减也最慢。
读图时要指导学生先看纵横坐标轴的地理含义,不同颜色的斜线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再来理解A、B两点的意义。
商业与住宅、住宅与工业的地租水平线相交的交点向下作垂线,在横坐标上就得到相应的A、B两点。在OA段,商业的付租能力最强,所以会形成商业区。AB段和BC段同理可以得出结论。
为辨析概念,加强方法指导,可以让学生找出商业地租水平线与工业地租水平线的交点,比较该点在距城市中心距离的位置及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使学生明确不是所有的地租水平线交点都是不同功能区的分界线所在。
在“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将坐标图转化成平面图(图2-3),绘出地租曲线,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某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得出的功能区分布是在均质平原上,只考虑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且地租水平也只考虑了距市中心的距离,是理想化的模式图。

在理想化的模式图上,可以添加交通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
(1)根据教材图2.7,在图2-3的某城市平面示意图中绘出城市的功能分区。
(2)如果在上述城市中建设了由中心通往郊区的放射状公路,城市的地价分布有什么变化?由此引起的城市土地利用分布会有什么变化?请分别绘图表示。
(3)如果在建设了放射状公路的基础上,再建设环状的公路,城市的地价分布又有什么变化?由此引起的城市土地利用分布又有什么变化?请分别绘图表示。
此外,还可以添加地形、河流、盛行风向等自然要素和公园绿地、文化设施等人文景观,尽量贴近现实,增加复杂程度,答案开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2.除了经济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城镇功能区的分布还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城镇空间布局的?
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的因素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政策、文化、环境等。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中北京的空间结构调整为例,说明政策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根据该战略的实施进程补充材料说明。
3.收入的不同会导致居住区的分化,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居住区。城镇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城镇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学中要适当补充实例印证。
二、说明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学校所在城镇发展的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说出城镇空间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去探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中进一步提升理性认识,并提升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城乡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区域城乡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区域城乡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以达到既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又保护环境的目的。合理的城乡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可以保证城乡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区域生产、生活,促进城镇、乡村共同发展,形成人地和谐的人居环境。
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应该使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分析,说明城乡空间的合理规划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课堂教学要围绕“宜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问题分析的各个环节,这样既有利于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训练。
【案例:巴西利亚的城市功能分区】
围绕教材“巴西利亚的城市功能分区”这一案例,可以设计以下思考问题。
1.请指出巴西利亚的城市定位。
2.巴西利亚有两条正交的城市轴线,影响它们延伸方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两轴线的相交处出现商业和文化娱乐等公共建筑中心?
3.分析巴西利亚居住区分布的特点,为什么要建设大面积的新卫星城?
4.虽然没有古迹遗迹,没有繁华喧闹,但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构思新颖别致的建筑,以及寓意丰富的艺术雕塑,使得巴西利亚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称。巴西利亚还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但也有人质疑,“巴西利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建筑师的城市,而不是一个规划师的城市”。设想你现在生活和工作在巴西利亚,你是否赞同以上质疑声?请简述理由。
学生活动表现及样例如表2-2所示。
表2-2  学生活动表现及样例
题号 水平 表现 样例
第1题 水平1 不能理解案例材料 巴西利亚是首都
水平2 能够理解“首都”的含义 巴西利亚是首都,是政治中心

2
水平1 知道交通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轴线与经纬线平行,市中心地价高
水平2 知道交通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了解巴西利亚的规划 正交的轴线是规划的结果,两轴线的相交处是市中心,布局商业和文化娱乐设施能更方便地提供公共服务
水平3 能够说明影响城市内部结构的因素 正交的轴线是规划的结果,顺应自然,方便城市的交通管理、生活组织

3
水平1 知道城市的用地结构 居住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水平2 知道巴西利亚的规划和城市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居住区布局在主干道两旁,交通方便;部分沿湖泊分布,环境优美。随着城市发展,部分功能区外迁形成卫星城
水平3 能够理解巴西利亚的规划和城市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规划的居住区由比较统一的街坊所组成并列布置在东西向干道的两侧,便于组织居民生活;其余沿湖泊分布,环境优良。随着城市发展,部分功能区外迁,因集聚在交通便捷处,形成卫星城,廉价居住区邻近卫星城

4
水平1 只有态度 赞同(或不赞同)
水平2 不赞同,只能说出题干中的理由 充满现代理念,绿地最多
水平3 理解合理规划聚落空间结构的意义,有态度,并能说出充分的依据 不赞同。用地分工明确,功能清楚,布局合理,绿化面积大,接近自然,有宜人的生活环境;赞同。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居住区与工作地点距离过远,没有很好考虑居民生活的复杂需求,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活动:调查学校附近某一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本节的“活动”是“调查学校附近某一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如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力。该活动的建议如下。
一、调查该功能区的范围和形成过程
1.确定调查的功能区类型和范围。范围不宜过大,尽量不跨街道行政区,以方便资料收集。
2.拟订调查计划、调查提纲,确定组内分工。
3.进行实地社会调查。按照提纲分专题或按地段进行调查。
4.收集资料。包括查阅文献、统计资料,拍摄图片,设计、发放、收集问卷等。
二、讨论该功能区的形成条件,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1.整理资料。尽可能用图表直观表达。
2.撰写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所得资料,就该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各组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调查和分析结果
可以用手抄报或汇报会的形式进行,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交流时最好能有互动环节,通过问答和教师点评,以及同学发表的意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活动,能够使学生加深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扩大视野,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同时在实践中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小组合作能力,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综合思维水平,提高地理实践力。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2-3)。
表2-3  第二章第一节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结合实例,说明乡村内部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能够说出给定乡村内部土地利用的一两种类型 能够说出给定乡村内部土地利用的类型,并对分布做简单说明 能够说明复杂乡村内部土地利用的类型及分布的因素
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能够根据提示,说出给定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分布以及影响该分布的2-3个因素 能够说出给定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说明影响该分布的因素 能够说明复杂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和形成过程
结合实例,说明城乡空间的合理规划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能够根据提示,说出给定乡村或城镇的土地利用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能够简单说明给定区域土地利用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能够说明复杂区域土地利用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规划建议

 

二、评价示例(以教材中活动为例)
活动1:了解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材料略)
1.读图,找出唐代长安城的行政区(宫殿区)、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的分布。
对本活动中学牛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4
表2-4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不知道地理分布的含义,用上下左右描述各功能区的分布 上面是行政区,下面是居住区
水平2 了解地理分布的含义,能用方位词描述唐代长安城各功能区的位置 唐代长安城的宫城位于城市中部的北端,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东西两侧城区的中部,坊位于城区的东、西、南三侧
水平3 理解地理分布的意义。不仅能找出各功能区的地理方位,还能指出与其他功能区的相对位置 唐代长安城的宫城位于城市中轴线的最北端;坊位于皇城东、西、南三侧,分布面积最广;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皇城以南的东西两侧的中部,东市靠近宫殿区,西市位于平民坊内

 

2.说明唐代长安城西市比东市繁荣的原因。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5。
表2-5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没有真正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 只是抄材料
水平2 基本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能结合文字材料,从东市和西市的位置、服务对象说明两市的差异 东市靠近宫殿区和贵族高官府邸,多服务于达官贵人,属于高端消费,消费人群较少;西市位于平民百姓聚集地,也是国际贸易市场,所以比东市消费更加大众化,客流多,显得比东市繁荣
水平3 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除位置、服务对象外,还能结合交通位置说明两市的差异 ……西市位于平民百姓聚集之地,消费量大;又靠近西侧城门,有大量来自西域和其他地域的客商,能就近接受来自丝绸之路的商货,成为国际化的商贸市场,所以西市比东市繁荣

 

3.讨论东市和西市的布局特点,领悟唐代长安城规划的思想。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6。
表2-6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只注意商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 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东、西城区的中部。商业区位于居住区中心,方便交易
水平2 能够注意商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关注商业区与居住区形制的差异 “市”设在长安城的中心位置,城市是十字形街道,而西市、东市是井字形街道,使更多的区域临街,更便于交易
水平3 不仅能关注商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关注商业区与居住区形制的差异,还能够结合材料中“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从交通的角度进行分析 ……所以唐长安城以东、西两市成为全城集中的经济活动中心;西市距离西侧城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反映了唐代商业发展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也体现了唐代鼓励对外贸易,博大包容的文化特性

 

活动2:调查学校附近某一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材料略)
1.调查该功能区的范围和形成过程。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7。
表2-7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不太理解功能区的形成原因。能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对熟悉的小区开展调查,获取简单信息 能到实地调查,使用地理信息手段获取和处理收集的位置、范围和简单历史变迁信息
水平2 初步理解城镇功能区的形成原理,有调查计划,小组合作完成活动 能从多个方面对选定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展开调查活动,处理收集的信息
水平3 理解城镇功能区的形成原理。能够拟订比较完整的调查计划、调查提纲;按照提纲考察、调查和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有效整理 能根据既定的调查目的,设计调查活动并有序分工,开展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比较
复杂的信息。1.调查目的:略;2.调查计划:时间、地点、分工;3.调查提纲:调查内容、程序、方法;4.调查结果:用图表等形式展示

 

2.讨论该功能区的形成条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8。
表2-8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只从文字材料了解功能区的形成原因 未能联系原理,只是陈述材料
水平2 理解城镇功能区的形成原理,讨论时能运用收集的材料 能从至少三方面说明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水平3 从时间和空间综合的维度对调查区域的形成和变化进行分析 能结合地理原理,利用经过适当整理的信息材料,从多个角度对调查区域的形成和发展给出合理解释,并且有自己的想法

 

3.各组将自己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在全班交流。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9。
表2-9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简单呈现结果 ××住宅小区,面积××平方米,原来是××工厂
水平2 能够对所调查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有明确的陈述和地理性解释 简单罗列调查结果,有简单的调查材料佐证
水平3 能够综合各要素,从时间和空间对所调查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做系统综合分析 规范的调查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能提出有创意的想法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城镇空间结构 乡村空间结构
  • 上一篇:2.2 城镇化教师教学用书
  • 下一篇: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