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城镇化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3.运用实例或资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结合实例,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材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主要落实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内容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节的内容可以分为“城镇化的利弊”“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三个部分。“城镇化的利弊”可以从“利(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弊(出现的问题)两方面分别阐述,重点要讲“利”的一面。对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在认识不同尺度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同时,还要归纳城镇化的一般规律。“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内容在全书有两次体现,本节是第一次落实,因此教材专设一个标题,讲述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个标题。第一个标题“城镇化的意义”部分,既引入了城镇化的概念,也阐述了城镇化的“利”。第二个标题“世界城镇化进程”部分,则分析了不同尺度区域的城镇化过程和特点,既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有我国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现状,并总结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所呈现的规律。第三个标题“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阐述了各地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岀现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解决部分的城镇化问题。
第一个标题“城镇化的意义”部分,教材从城镇化的概念入手,围绕城镇化的意义,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相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区域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城乡的和谐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内容主要指向综合思维的培养。
第二个标题“世界城镇化进程”部分,内容安排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世界城镇化的历史和现状,对城镇化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进而分述不同尺度区域的城镇化差异,重点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和特点。通过对不同地区城镇化过程和特点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最后归纳的城镇化进程示意曲线图,揭示了城镇化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一般规律,可以为学生分析某一区域的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提供特定的地理角度。在这里还安排了关于英国城镇化的“案例”和我国城镇化的“活动”,通过了解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和空间差异,既是对学生区域认知培养的深化,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
第三个标题“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介绍了城镇化的“弊”,集中体现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因各类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承载力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由于人口与设施之间矛盾引发的社会问题。结合城镇化的意义,学生可对城镇化的影响产生综合认识,由此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第四个标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部分,教材主要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政府部门的城市管理两个层面,来说明地理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活动以城市治安管理为例,结合警车出警的情境,分析了三种常见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本节的内容结构如图2-4所示。
【内容要点说明】
情境设计
1.教材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进行情境设计,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原因。第一,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甚至形成了城市群,在我国和世界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是城镇化研究的热点地区。第二,对学生而言,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区域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了解;对教师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上一版教材的经典案例,教师们比较熟悉。
2.教材图2.11中城市等级没有采用我国城市规模等级分类,只是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大致分为五等。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我国城市规模等级分类发生过调整。2014年前,我国的设市城市,按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大小,分为四类: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的设市城市,按城区常住人口的规模大小,分为五类:超大城市(10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500万-1000万人口)、大城市(100万-500万人口)、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口)、小城市(50万人口以下)。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规模等级分类的口径发生了变化:由统计非农业人口转为常住人口;统计区域由市区和郊区转为城区;级别分类也有较大变化。例如,调整前特大城市的人口数是100万以上,调整后的特大城市人口数为500万-1000万。采取规模等级分类已经不便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故本教材改为按人口数量进行分类比较,数据来源为不同年代城市统计年鉴。
城镇化的意义
1.在城市地理学术研究领域,“城市化”一词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使用的。而“城镇化”这个名词是中国学者创造的,适合于在中国使用。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考虑,以及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在本教材中主要使用“城镇化”。教材中“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内涵是等同的,可以理解为同一概念。
城镇化有几个重要标志。在统计数据方面,城镇人口总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都是增加的,尤其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常常被用来表示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被称为“城镇化率”。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城镇用地的扩张,不管是原有城镇建成区的不断扩大,还是新城镇的出现,都会使得区域城镇用地不断扩张,这种变化在遥感图像上有直观体现。这几个标志关注的重点不同,各自之间通常是互有关联,但又不完全等同。
2.城镇化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通常城镇化水平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是其提高的速度又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趋缓,两者之间存在着对数曲线相关。为了说明这种关系,教材将城镇化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用点状统计图来表示。从教材图2.12中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低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墨西哥、巴西、阿根廷这几个发展中国家比较特殊,虽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是城镇化水平却接近发达国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其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为后续讲述城镇化问题埋下伏笔。
3.城镇化对区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城镇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镇的发展。虽然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是相互影响,但是为了突出课程标准中“城镇化的利”,教材用了较大的篇幅,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四个方面来阐述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教材在阐述每个方面的作用时,都结合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用一段文字加一幅图像进行佐证,但相对比较粗略,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案例进一步具体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标题中侧重讲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促进作用,是有利的影响。例如,城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得城镇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在这个标题中选讲了城镇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有利影响,至于因环境改造过度带来的不利影响或引发的环境问题,则放在后面的标题再具体分析。
世界城镇化进程
1.教材是按照时间线索来概述不同阶段的城镇化进程:18世纪中叶城镇化起步,19世纪城镇化加快发展,20世纪城镇化速度和范围达到顶峰。在说明城镇化的进程时,除了城镇化速度随时间的加快,还要注意城镇化这个现象发生地区也在不断扩大:开始于工业化最早的英国,随后扩展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最后遍及全世界。
教材用一幅柱状图来展示20世纪中叶以来(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图中的数据间隔是5年,每个数据的总量增长值近乎相同。但这个数据反映的是人口的总量,至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图中没有直接呈现,需要进行图像转换。例如,1950年城镇人口明显少于乡村人口(说明城镇化水平低于50%),往后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数量差别越来越小(说明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至2010年两者基本相当(意味着城镇化水平接近50%)。2020年、2025年、2030年三个年度的数据为预测数据,在图中用虚线表示。从教材图2.17可以看出,这三个年度乡村人口总数几乎没变化,城镇人口总数却明显增加,说明城镇化水平还会显著提高。
2.教材用图2.18“世界各国城镇人口比例(2018年)”来直观呈现世界各国城镇化现状的地区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城镇化水平75%以上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城镇化水平在40%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南亚。这幅图为后面讲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做好铺垫。
3.城镇化的地区差异可以从不同尺度进行分析。教材整节内容分析了三种不同尺度的地区差异:一种是全球尺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另一种是大洲尺度(以非洲为例),还有一种是国家尺度(英国和中国)。至于不同尺度的城镇化内容,教材安排时略有分工:全球尺度放在“正文”,大洲尺度放在“案例”,国家尺度则安排在“案例”和“活动”。
分析全球尺度的城镇化差异,正文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来进行阐述,分别从起步时间的早晚、现有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城镇化过程的特点等进行了对比。从城镇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不同地区经历了各自的历程,但也有相似的过程,教材将其归结为“S”形曲线。
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S”形曲线整合了不同地区城镇化历程的共同特点。它是学者在研究多个国家的城镇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炼的理想曲线,它有助于理解现实中城镇化地域差异和预测未来的发展。换句话说,虽然各国城镇化起步时间不同,但经历的过程却类似。阅读“S”形曲线,要掌握以下三个重点。一是城镇化进程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城镇化水平不同:初级阶段的城镇化水平低于25%—30%;加速阶段的城镇化水平从25%-30%增长到70%;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高于70%。二是不同阶段曲线变化的速率不同:初期阶段和后期阶段曲线较缓,城镇化水平变化较慢;中期阶段曲线较陡,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三是不同阶段城镇化特点不同:初期阶段发展缓慢;中期阶段随着快速的城镇化,人口和产业高度集聚,城镇不断扩大,甚至出现城市带,同时也容易出现各种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镇化趋缓甚至停滞,人口和产业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大城市人口减少。从城镇化进程来看,目前发达国家多处于后期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多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
5.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开始最早的国家,同样也是城镇化起步最早的国家,其所经历的过程可以视为一个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典型。在英国这个案例中,教材重点以大伦敦这个世界著名都市为例,讲述英国的城市发展和城市问题:受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批工业城市崛起—随着郊区城镇化,出现大伦敦和“英格兰城市带”—大伦敦城市人口出现减少趋势,后有微弱回升。
英国城镇化的案例,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以及针对其城镇化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对“S”形曲线的具体印证。
6.教材安排了解我国城镇化的活动,既是对课程标准“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这一内容要求的体现,也是国情教育的落实。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过程经历过大起大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的比例持续增长,尤其是1995年以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远远高于世界同期的城镇化速度。这与我国的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密切相关。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城镇化的增长速度减缓,但增长的势头仍然保持。有学者预测,至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70%。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这与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城镇化高的地方大都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与该地域自然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有关。除了自然基础,三个地带的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国家宏观区域经济布局等,也是造成城镇化水平差异大的原因。东部地区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惯性对各种要素具有强大的吸收能力。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东部地区实施的非均衡倾斜政策,引起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大量由内地向东部沿海流动,为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另外,东部地区原来的工业化基础高、区域开放程度高,也使东部和中西部的城镇化出现差异。今后,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的城镇化将得到更快的发展,未来城镇化的地带性差异将不断缩小。
7.“活动”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已由不到20%发展到超过55%。按照“S”形曲线的发展规律,我国已经由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进入了城镇化水平迅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原因有自然、社会两方面。自然原因: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社会原因: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化基础高,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城镇化发展速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这个标题主要是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城镇化的弊”的要求。教材把“城镇化的弊”归结为城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两大类问题,这两大类问题的出现都是突破城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承载力而带来的。所以教材在这仍先强调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再引出问题。在引出问题时使用了“容易”一词,就是指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必然的,是可以避免的。
2.城镇对自然环境的改变是必然的,这种改变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有利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不利的。其中有利的方面在前面讲城镇化的意义时已有阐述,这里主要是讲不利的影响,也就是城镇环境问题。首先要理解城镇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分析城镇环境问题出现的前提,教材用一句话简要概述,教学中可以结合已有的自然地理知识,从水、土、气、生等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来阐述人类对城镇环境的干预。城镇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是城镇聚集的人口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超出城镇的纳污能力。明白城镇污染问题产生的机理,有利于认识城镇环境问题的解决关键:一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提升城镇容纳污染物的能力。这里虽然没有讲述城镇环境问题的治理,但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来拓展思考。
3.城镇中社会问题的产生机理与环境问题类似,也是由于人口高度集聚在有限的空间,城镇的硬件(住房、道路、配套生活设施等)和软件(管理、规划等)条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教材里列举说明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这两类目前较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此外,还有贫富差距大、失业率高、社会治安差等,这一类问题虽然也是世界各地大城市常见的社会问题,但这类问题的产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而且在中国这类问题并不突出,所以教材中没有举例分析。
4.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从时间的角度看,上一个标题“S”形曲线中分析各阶段城镇化特点时已有所涉及,从中可以看出,城镇化迅速推进时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结合目前世界各国城镇化所处的水平,就可以大体推测出来目前城镇问题的空间差异:发展中国家城镇问题比较突出,发达国家大部分城镇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总体来说,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镇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城镇化水平高而质量低的发展中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城镇化水平已接近或超过80%,城镇问题非常突出,原因也在于其城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换句话说是城镇化水平超前或已超出其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因此城镇问题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种种城镇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中也曾出现过,但随着发达国家步入稳定的城镇化后期阶段,环境污染问题、住房紧张等社会问题大部分都得以有效解决。教材希望借此引导学生综合看待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在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发达国家走过的城镇化进程就是例证之一。
5.“非洲国家的城镇化”这个“案例”,介绍了非洲总体城镇化的状况、非洲内部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以及非洲面临的城镇问题。这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内容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在这里安排非洲这一案例,出于三方面的考虑:(1)非洲不但人口增长快,而且城镇人口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大洲;(2)非洲的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可以用教材图2.18来加以说明),既有城镇化水平较低(低于20%)、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19%,尼日尔18%),也有城镇化水平较高(超过70%)的国家(如利比亚78%),并初步形成了城市带雏形;(3)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与正文有效呼应。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按照“问题-治理”的思路,这个标题理应讲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定位这个标题内容。当然,要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这里只侧重技术层面,尤其是地理信息技术。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机理,在必修第一册已经讲述,可以视为已有知识,这里直接讲述地理信息技术在市民日常生活和城市管理部门的应用实例。
2.地理信息技术在市民衣食住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学生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关系。教材以服务设施地点查询和交通线路查询两个例子,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结合本地的例子,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地理的实用价值。
3.地理信息系统独有的图层分析等功能,为城市公共管理部门提供多用途的应用。教材只以设施布局优化为例说明其应用:对各类空间数据(图层)进行客观分析(计算),依据各种特定的条件(任务)进行综合(优化)。地理信息系统的海量空间信息存储、分析和处理等功能,加以卫星导航和遥感技术,使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城市中的应用渗透至各个部门。教材虽然只举了几个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例子,但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城市民生、环保、公共安全、服务、工商业等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更换或补充其他的例子。也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跨学科的专题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地理实践力。
4.这里设计的“活动”是通过一次情景模拟,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活动参考答案如下。
(1)可以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3)还要用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呼叫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技术)。
(4)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出警。
(5)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及方法建议
本章第一节是从空间角度研究城乡的内部空间结构,本节是从时间发展角度认识城镇的发展过程-城镇化。城镇化过程是城镇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镇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在全球展开,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已经步入后城镇化阶段,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镇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时期。近年来,人们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现代社会城镇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进程加速也让城市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城市各种地理要素空间的数字化描述,城市与空间定位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载体,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
“运用资料”,就是要求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图表和材料,比较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特点和问题,提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认识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和城镇化不同阶段中,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为改善城市环境、发展区域经济所做的探索,强化人地协调的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方便生活是公民的必备能力。
1.重视运用统计图表。
观察城镇化的空间动态过程并归纳其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等学科思维模式、探究方法与技能。落实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
2.比较教学法。
对比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或同一城镇不同时期的特征,从动力机制、标志性的过程特征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从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提升综合思维素养。
3.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时,可通过手机和电脑,完成具体任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地理实践力。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资料,分析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课时建议 2课时。
实施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中外不同尺度的区域较多,学生未必熟悉,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补充材料。此外,对城镇化的分析也会应用到相关学科知识,教学时也要提示学生灵活调用,综合分析。
新课引入可直接使用教材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从城市数目、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等方面阅读教材图2.11。要注意让学生从图中读出以下信息:整个地区城市总数在增加;各等级城市数量的增加;每个城市人口规模的提升。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如果对比这个地区不同年代的遥感图像,将更能直观感觉这个地区城市的急剧变化。
【城镇化的意义】
一、城镇化的标志
尽管教材中的文字表述不多,却比较重要。特别是对城镇化特点和规律的概括是本知识点的核心所在。学生对其本质是否能够真正地理解,关系到后面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做好问题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地理概念。
1.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乡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
2.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3.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这是城镇化的主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2“部分国家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2014年)”,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总结归纳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如图2-5所示。
教材图2.12中,有些国家(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的情况不太符合上述规律,可以留下疑问,为后面教学埋下伏笔。
教材图2.13-图2.16说明了城镇化的意义,教学中可以补充一些当地的实例来说明。
【世界城镇化进程】
一、世界城镇人口的增长
1.可让学生阅读教材图2.17“世界城镇人口的增长及预测”,分组计算不同年份城镇人口比例,绘出世界城镇化发展及预测曲线。教学中要关注读图、计算和绘图方法的指导。
(1)读坐标、图例。
(2)读出指定年份世界总人口。世界总人口包括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直接读出总数,不必计算。读图要注意表示人口数量的柱子是立体图。
(3)读出该年的城镇人口总数。读图注意两类人口图例的差异。
(4)计算该年城镇人口比例。
(5)按年份列表汇总各组计算数据。
(6)建立合适的坐标系,绘出世界城镇化发展及预测曲线。
让学生将绘制的曲线与18世纪中叶之前及1900年的城镇化水平比较,可以看出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①产业革命之前,城镇化水平低,增长缓慢,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2%。②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加深了地域分工,促使工业和人口在地域上的集中。此外,工业化也促进了城镇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强了城镇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革命使全球出现了一批真正的现代城镇,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③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远远超过以前。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镇化进入空前发展、扩散和全面繁荣的时期。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镇数量剧增,特大城市增长迅猛。
2.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实(如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深圳等城市的发展状况),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
应向学生明确指出,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大城市占有比例的相对增加。这一点可引用以下数据来说明:1960年,世界上有114个城市的人口在100万以上,其中62个城市在发达国家,52个在发展中国家;1980年,百万人口城市的总数增加到222个,发达国家有103个,发展中国家有119个;到2025年,预计世界百万人口城市总数达639个,其中153个在发达国家,486个在发展中国家。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是本课的重点。从教材图2.17“世界各国城镇人口比例(2018年)”,可见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城镇化比发展中国家起步早,前者于18世纪中叶起步,后者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起步,两者相差约两个世纪;第二,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1990年城镇人口比例前者为72.5%,后者仅33.6%;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第四,目前,发达国家大中小城市的比例比较合理,发展中国家少数大城市规模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1955年,世界十大城市为东京、纽约、大阪、伦敦、巴黎、上海、布宜诺斯艾利斯、莫斯科、芝加哥、洛杉矶。2015年,世界十大城市分别为东京、新德里、上海、圣保罗、孟买、墨西哥、北京、大阪、开罗、纽约。列表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有清晰的了解(表2-10)。
表2-10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比较
比较项目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起步时间 | 起步早,在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 起步晚,发展快,大部分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城镇化进程 |
城镇化水平 | 新技术革命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镇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70%左右 | 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990年城镇人口的比例只有33.6% |
城镇化发展趋向 |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环境方面的原因,人口从大城市向环境质量较好的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 | 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
4.为进一步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不同进程和特点,可以让学生绘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柱状图和城镇化的变化折线图。
让学生通过读图和计算,理解城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数据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地理过程规律可以用模式图表示,综合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指导读图要使学生理解分阶段研究城镇化过程的意义。读取各阶段城镇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倾斜度的差异,还要结合教材图2.19“城镇化进程示意”中的文字说明。教师可以用“英国的城镇化进程”案例予以印证。
5.以教材中“英国的城镇化进程”的“案例”为例,可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请概括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城镇化在地域上的变化,并推测城镇化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文化的影响。
(2)请分析英国吸引人口回到城市的原因。
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及样例见表2-11所示。
表2-11 学生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题号 |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第 1 题 |
水平1 | 不清楚城镇化的标志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照抄案例文字材料 |
水平2 | 了解城镇化在空间上变化的标志,但对城镇化的影响理解不全面 | 城市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带);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 |
水平3 | 理解城镇化进程及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城市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带);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上升,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向乡村扩散 | |
第 2 题 |
水平1 | 不了解城镇化进程及对环境的影响 | 增加城市人口 |
水平2 | 了解城镇化进程,没有理解城镇化对区域发展和环境的影响 | 城镇化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
水平3 | 理解城镇化进程及城镇化对区域发展和环境的影响 | 复兴城市,提升城镇化的功能和内涵;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避免对绿地、森林和农田过度开发;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第二课时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部分教学可以分两部分展开。
城镇环境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在城镇中,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较大影响。城镇的功能日趋复杂,只要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不缺乏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城镇问题对城镇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乡村的学生也能看到城镇化对农业用地的侵占等问题。教学时,最好从学生周围的生活讲起,多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1.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几种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2)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3)城市畸形发展,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多。
必须向学生明确的是,这些环境问题目前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城镇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解决的。教材中给出了“非洲国家的城镇化”的“案例”,教学时可以结合此案例,分析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非洲国家的城镇化”这个案例,可以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1)请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城镇人口激增的原因。
(2)你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洲国家的城镇化可提供哪些帮助?请说明理由。
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及样例见表2-12。
表2-12 学生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题号 |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第 1 题 |
水平1 | 没有理解材料,套用模板回答 |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
水平2 | 能够根据案例的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城镇人口增加的原因 | 科学技术进步,粮食供应盈余,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人均寿命提高;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寻求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有些国家因为动乱、灾荒,导致农村人口涌入城镇 | |
第 2 题 |
水平1 | 不理解城镇化的动力和非洲城镇化问题 | 中国有钱,能够提供经济支援 |
水平2 | 理解城镇化的动力,不了解当前非洲国家城镇遇到的问题,措施欠缺针对性 | 中国和非洲关系友好,可以投资非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 |
水平3 | 能够根据案例的材料,找出当前非洲国家城镇遇到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措施 | 中国城镇发展模式为非洲城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投资参与非洲城镇建设,帮助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农业专家为非洲国家带去中国经验和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率 |
2.进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教学时,可采取案例分析(如大伦敦、哥本哈根)和讨论等方法。治理措施由学生归纳,切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有:(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2)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及居民的居住条件;(3)进行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4)加强绿化建设,净化空气、增加湿度、降低噪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城镇化使人口集聚,从而产生局部地区的资源紧张、环境退化,发展与资源、环境发生矛盾。实际上,人口在城镇集聚的同时伴生有经济活动集聚,从而提供工作机会,加速资金周转和技术交流,服务设施也因共享而发挥更高的效率,总的来讲城镇化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完善,地理信息技术在解决城市问题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更新、分析等。
教学中不要纠缠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原理,而应该重在应用。可以参考教材的图文材料,设计若干真实任务,让学生使用电脑、手机完成。在实际应用中学习体会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生活、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有关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具体可参见表2-13。
表2-13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 | 主要功能 |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
城市规划 |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 |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 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属性信息 |
城市抗灾减灾 | 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 |
城市环境管理 | 环境规划与决策,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测、评价、预测与模拟 |
教材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的“活动”,问题设计多样,适合作为检测应用。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2-14)。
表2-14 第二章第二节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 水平1 | 水平2 | 水平3 |
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 能够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自己熟悉的城市对所在区域发展的影响 | 能够根据材料,说明给定城市对所在区域发展的影响 | 能够根据材料,说明复杂区域中城镇化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 能够列举城镇化进程特点,可以根据提示对比给定两个(类)地区的城镇化差异 | 能够运用资料归纳城镇化进程特点,可以说明给定两个(类)地区的城镇化差异 | 能够运用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的特点,并说明差异形成的原因 |
运用实例或资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能够简单评价熟悉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能够说明给定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能够运用资料,阐明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简单的解决措施 |
结合实例,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 能够根据提示,判断地理信息技术在给定的城市管理部门中的应用 | 能够举例说出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在给定的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 能够在某项较复杂的城市管理中选择恰当的地理信息技术 |
二、评价示例(以教材中活动为例)
活动1: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材料略)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15。
表2-15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简单观察数据大小,笼统联系经济发展 | 城镇化水平上升,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
水平2 | 能够细致观察数据的阶段变化,联系不同产业发展分析 | 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1996年以后加速发展。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加快,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199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 |
水平3 | 能够细致观察数据的阶段变化,综合各要素分析城镇化的发展 | 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也带动城镇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人口进入城镇。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快,城镇化随之加快;199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 |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16。
表2-16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指出简单的要素联系,说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 | 由于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有较大差异,所以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
水平2 | 能够从至少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的差异 |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自然禀赋有明显差异,故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中西部高,因此城镇化水平也比中西部高;东部城镇的发展吸引中西部人口流入,也加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城镇化水平的差异 |
水平3 | 能够从多维度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进行综合分析 | 我国东部的自然禀赋比中西部优越,故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中西部高,城镇化水平也高;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从而吸引大量中西部劳动力流向东部城镇。所以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比中西部地区高 |
活动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材料略)
1.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17。
表2-17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简单判断 | 可以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
水平2 | 能够说明定位过程 | 警车的车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可以将定位信息发给110指挥中心,使110指挥中心可以随时知道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 |
2.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18。
表2-18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简单判断 | 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
水平2 | 能够说明寻找最近车辆的过程 | 所有车辆的信息都由地理信息系统(GIS)整理分析,因此寻找离出事地点最近车辆的相关数据,需要地理信息系统 |
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事故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19
表2-19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简单判断 | 地理信息技术 |
水平2 | 能够说明寻找最近车辆的过程 | 还要用到摄像技术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呼叫较近的、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
水平3 | 能够说明寻找最近的车辆过程,并提供多种方法 | 判断道路是否畅通,可以用到摄像技术和视频传输技术,也可以通过车辆车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可以另外呼叫较近的、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同时通过互联网告知可能进入该路段的车辆及时避开 |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请你设计在接到报警到指挥警车前往事故地点的工作程序。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20。
表2-20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未能完整有序说明调度警车的工作程序 |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通知该巡警车出警 |
水平2 | 能够说明调度警车的工作程序 | 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分析确定最近(或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出警 |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2-21。
表2-21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只能说出三类以内的城市管理部门 | 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卫生救护 |
水平2 | 能够说出超过三类的城市管理部门 | 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