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师教学用书

时间:2024-07-21 归属:人教地理必修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材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内容要求”。从本节开始进入产业活动的学习内容中。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所以本章的第一节就以农业活动作为产业区位因素学习的开始。
本节教材以广西桑蚕业的发展设计情境,对应后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同时教材设计了两个标题:“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什么是农业活动,并以东南亚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羊业为例,简单介绍了区位和区位因素的概念,为后续学习产业活动区位因素做了铺垫。对于农业区位因素,教材给出了一幅图,展示了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然后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介绍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在自然因素中重点介绍了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这四个主要区位因素,并配了江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图,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形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人文因素中重点介绍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三个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并配了“广东深圳郊区的蔬菜种植”和“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两幅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文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于区位因素的综合影响,教材设计了亚洲水稻种植农业的“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不同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亚洲水稻农业的影响。
在“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这个标题中,教材介绍了市场、科学技术、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然后教材以我国为例,介绍了不同人文因素的变化,使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的变化。并在此呼应了本节一开始的情境导入,回答了桑蚕种植业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的原因。这部分的“活动”主题是“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教材给出了传统花卉生产国和新兴花卉种植国的相关资料,并设计了四个问题,从不同方面来探讨影响世界花卉种植国发展变化的区位因素,旨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面综合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本节的内容结构如图3-2所示。

【内容要点说明】
情境设计
1.本节的情境设计主要围绕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来考虑。
2.历史上江浙一带,种桑养蚕久负盛名。随着浙江、江苏等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度明显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传统的蚕桑生产不断萎缩。
3.我国西部地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为了保障我国在世界丝绸贸易中的丝绸大国地位,在西部地区发展蚕桑产业成为新的任务。“东桑西移”这一提法是国家在2000年《茧丝绸行业“十五”规划》中正式以国家战略的形式提出来的,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茧丝绸原料生产与原料初加工工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事实上,在这一战略提出之前,西部地区的蚕桑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的速度不快,“东桑西移”战略发布后,西部部分省份的蚕桑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蚕茧生产基地。2006年,为顺应蚕桑产业转移的趋势,国家开始正式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这进一步推动了西部地区蚕桑产业的发展。
4.广西的蚕桑业近年来发展比较快,在全国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2011年以来,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蚕种产量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其中蚕茧产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占全国蚕茧产量的38%、世界蚕茧产量的20%以上。
农业区位因素
1.开篇阐述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并由此引出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传播对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这一段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一定地域的人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可以有多种选择,为后面讲农业区位选择做铺垫。
2.本节由东南亚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羊业引出区位和区位因素的概念,这是本章第一次出现区位和区位因素这两个词,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陌生,需要简单介绍一下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将有利于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学习。
区位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绝对区位指位置,相对区位指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区位和位置是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的概念。区位与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位”是位置,即该事物所处的地点(宏观/微观),“区”是指空间关系,把该事物放在一个更大的区域中来看待,分析该事物与区域中相关地理因素的空间关系。
3.教材图3.2中的a、b两幅图,分别是湄南河平原地区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绵羊放牧。图a显示的信息有湄南河平原地区人力耕种的水稻田、地势低平等;引申信息有气候湿热、机械化程度低。图b显示的信息有澳大利亚牧场上放养的羊群、牧草茂密,远处有树林;引申信息有地势平坦,降水较图a少。可以从图上引出两点信息:第一,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第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农民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而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4.教材图3.3列出了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图3.3是本节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通过分析各种案例,并在完成不同活动的过程中达到熟练应用的认知要求。本图具有开放性,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补充其他区位因素,也可以让学生思考补充其他的一些区位因素,不一定求全,具体的后面还会学习到。这里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5.对于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教材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部分来介绍。自然因素主要介绍了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四类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光照来说,农作物有喜阳与喜阴之分。就热量来说,不同的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作物,教材举了温带和亚热带水果的例子来说明。
就水源来说,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有充足的水源。教材通过正反两方面来说明,水源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
地形因素举了江西千烟洲的实例,配了一幅插图,并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要求学生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地形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江西的千烟洲是丘陵地区,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丘陵山区耕作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坡度小的缓坡和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易于积水,因此适宜因地制宜发展鱼塘养鱼业。由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地形条件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土壤也是影响农业种植的主要因素,但土壤因素比较复杂,虽然学生在必修第一册学过一些土壤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足以支撑他们理解更多的影响原因。教材中只举了比较典型的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的例子来说明土壤对农业活动的影响。
6.人文因素主要介绍了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三类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的需求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人文因素,同样的自然条件下,市场需求大的农作物更易受到农民的欢迎,种植更为普遍。便利的交通可以使农作物产品及时地运送到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政策法规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也是普遍存在的。各国(或各地区)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从而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7.“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运用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1题要求学生利用图文资料说明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第2-4题要求学生掌握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教材中给出了四幅图,分别是亚洲水稻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人口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分布图,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图b、c、d,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从自然条件看,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稻管理。
从人文条件看,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传统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中,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是形成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产品的价格,以及政府的鼓励或抑制措施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2.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科技因素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的。无论是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还是社会、经济等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科技因素。教材中举了两个正面的例子来说明科技对自然因素的良性利用和改造。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
4.我国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使得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教材中用了四个蓝点来分别举例说明。
第一个实例说明以前需要接近市场的一些工厂,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现在选择在远离市场的原产地建厂,更接近原料。教材举了山东寿光的蔬菜种植和内蒙古的乳产品生产基地来说明。
第二个实例说明由于市场的需求,使一些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种植面积扩大。教材举了桑蚕丝的例子来说明。
第三个实例说明以前不适宜种植某种农作物的地方,由于育种技术和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以进行大规模种植。教材配了松嫩平原的水稻种植图来说明。
第四个实例说明机械化的发展,使以前不适宜种植某些作物的地区可以选择种植更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教材配了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前依靠大量人工种植油菜,现在由于机械化的发展,可以大规模地种植冬小麦。
5.最后一段是回应本节一开始情境设计中的问题。就蚕桑生产而言,从自然条件来看,广西拥有更好的光热、温度、水分等自然条件,单位面积土地的桑叶产量较东部蚕区高。蚕桑产业是土地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促使了蚕桑产业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地方转移。2000年,国家在《茧丝绸行业“十五”规划》中正式提出“东桑西移”。在国家明确提出实施蚕桑产业转移的战略下,以广西为代表的新兴蚕区得到了更快的发展。2005年以来,广西把蚕桑列为重点加快发展的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并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帮助中西部蚕区改善生产环境、加强技术推广、鼓励企业加强和蚕农的联系,这些都为蚕桑产业的成功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6.“活动”安排了“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这两个核心素养。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花卉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及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教材重点列举了荷兰作为典型代表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花卉生产国,如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非洲的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埃塞俄比亚,亚洲的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这些国家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发展花卉种植业的自然优势。另外,由于冷藏保鲜技术、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也使得这些国家的花卉种植业发展迅速。
7.“自学窗”安排了“农产品的反季节供应”,说明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农业能够摆脱时间和地域限制,在更大范围内扩大了市场。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及方法建议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内容的教学总思路是:“实例(或案例)-农业区位因素建构和归纳概括-农业区位选择决策-农业区位评价”,教学过程可以基于自学梳理知识体系、案例教学和实践探究三种教学策略,注重农业区位知识体系构建、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联系乡土案例进行乡土农业调查活动,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是可通过农业区位因素的实例来建构农业区位因素概念内涵。用典型事例让学生理解和建构农业区位主要因素,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运用常识和初中已学过的有关农业的地理知识,回忆并猜测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如光照从强弱、长短等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农作物的品种与品质。
二是可通过区位选择案例的分析评价来理解区位主导因素或因素组合,区位限制因素或因素组合。用典型案例归纳法自主梳理构建区位因素知识体系,重组优化认知结构。用案例分析法掌握区位选择的一般方法,培养知识应用迁移能力。
三是可通过乡土案例的选取,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身边生活中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来优化课堂教学,贯通课内课外、知行统一的实践路径。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区位因素”,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特别是时空变化导致农业区位主导因素或限制因素的变化,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课时建议  2课时。
实施建议
农业生产主要区位因素的确定与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区位因素分析内容。因此,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成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点。有两种教学实施建议,一种可以借助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时应注重以区域为背景,阐明不同区位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的选择依据,特别关注体现主导作用或制约作用的典型案例。另一种可以用学生日常比较熟悉的某种农作物或典型农作物的区位选择作为案例,重点分析影响该农作物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情况,并由此让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方法和思路,能够学以致用,学会分析其他的农业区位选择。
第一课时
【导入】
情境导入有两个功能,一是激发兴趣和引发思考;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和建构农业生产活动及其特点的概念。具体方式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安排。
方式一:图像导入法。教师首先呈现教材的两幅景观图,分别是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绵羊放牧景观图,启发学生了解农业生产活动概念及农业生产的特征。让学生在与源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互动中实质性形成概念和掌握内涵。关键词是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同时,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两图所示两地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及其影响因素的兴趣和思考。
方式二:案例导入法。福建以武夷山的乌龙茶和安溪的铁观音闻名。以安溪的铁观音或武夷山的乌龙茶为例,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和建构农业生产活动概念及农业生产的特征,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不同的原因的兴趣。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是本节的核心内容?6愿媚谌莸囊求是:除了结合课本实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外,还要自己举例说明问题及迁移运用其原理解决具体问题。教学实施办法建议:一方面结合教材的案例或者其他典型案例,分析某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理解教材图3.3所展示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另一方面收集有关资料说明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最后,要建构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逻辑结构图。
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自然因素
结合教材或乡土案例(包括自己熟悉的其他案例),在学生运用教材案例的基础上,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建构和归纳,用列表或者思维导图完成知识建构,注意分析方法的教学与训练。具体可参考表3-1。
表3-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影响 举例
气候 光照 光照强,则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弱,不利于作物生长;光照时间长可弥补热量不足,利于作物生长 新疆哈密瓜甜;东北米好
热量 热量足则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热量不足则相反 海南一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夏低温则减产
温度变化 日较差大利于积累营养物质;日较差小农作物品质可能较差 哈密瓜脆甜;温室大棚农产品口感较差
降水 过多则涝、过少则旱,影响作物生长 长江流域洪涝、伏旱
地形 平原、平地宜发展种植业,大片则可大型机械化,小块则宜小型机械化;山地、丘陵宜发展林业;草原、草坡宜发展畜牧业;低洼地水域宜发展渔业 千烟洲立体农业
水源 有灌溉水源保证可发展种植业,避免“靠天吃饭” 绿洲农业
土壤 不同土质适宜不同作物 红壤酸性宜种茶

 

二、人文因素
结合教材或乡土案例(包括自己熟悉的其他案例),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建构和归纳,用列表或者思维导图完成知识建构,注意分析方法教学与训练。
人文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具体可参考表3-2
表3-2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 影响 举例
科技 提高单产;扩大种植范围;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和海水稻
市场 最直接,决定农业生产类型、规模种类、结构 城郊型农业
交通运输 影响农业布局 园艺业、果蔬业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
政策法规 影响农产品种类和种植面积 我国粮田与粮价的保护;政策稳定;国内粮食安全生产的规定
劳动力 数量与质量影响农产品成本与品质 园艺业
饮食偏好 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印度、斯里兰卡的茶叶;越南的咖啡
历史、政治 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其他(如文化等) 影响农作物的生产规模和分布等 福建闽南和武夷山的茶文化

 

三、最后用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用教材亚洲水田农业的案例,进行知识的综合应用,避免区域与案例频繁转换而产生的思维定式,从而避免以单个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忽视农业区位因素之间联系的学习盲区,以及简单模式化的区位。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各区位因素的组合效应,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地理核心素养。要注意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主要因素的建构,学生要根据提供的材料,作真正的探究。
建议活动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对这些看法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重在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和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为下一节课完整系统学习人文因素及变化打下伏笔。
“活动”提示:1.归纳教材图3.7所示的气候特征,结合水稻的习性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2.结合水稻的习性、所学的地形知识及教材图3.8a所示的水稻分布区的信息,分析得出结论;3.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所学的亚洲人口分布等有关知识,并结合教材图3.8c,分析得出结论;4.结合本省、本乡的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回答,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方法,或网上收集信息,广泛听取或提取不同的观点,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
【承转】
1.方式一:联系教材案例进行分析,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如联系江浙蚕桑业被广西蚕桑业代替的案例,进行设问:为什么我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
2.方式二:联系乡土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如联系福州茉莉花与广西横县茉莉花的案例,进行设问:为什么近年来广西横县茉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超过了福州?引发学生对人文因素变化影响农业区位选择问题产生探究兴趣和思考。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人文因素变化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1.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市场的变化。可联系当前市场上一些农产品价格涨跌的现象,说明市场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也可以联系水果价格变化与市场的供求关系,说明市场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规模的,从而让学生理解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联系教材的温室及灌溉的案例,说明问题。也可以联系袁隆平的海水稻在沙特种植成功的案例说明问题。也可以以渔业为例,说明农业科技发展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除联系教材的粮食生产国和乳畜产品供应国外,还可以联系“一带一路”的沿线,古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大城市的超市中可以买到来自全球(或部分)的鱼类产品等例子,说明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4.总结:人文因素变化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结合教材的活动“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或以当地的相关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农业区位选择随着农业区位的人文因素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该活动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或者可以分小组进行,调查本地花卉市场花卉产销情况及其原因。
“活动”提示:(1)传统花卉种植只能是靠近消费市场,局限本土,规模不大。(2)保鲜技术、交通条件的改进使得长距离运输成为可能。(3)运输的远近一定是成本核算后的绩效收益的选择。
二、经济发展带动农业区位的人文要素相应变化
联系教材的案例“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原因分析,明确经济发展对该类基地的影响,要求逻辑思路清晰,理清前因后果,并且能够联系当地其他案例,运用该原理及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
联系教材中经济发展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案例,理解自己家庭经济条件或当地老乡随经济条件的改善,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变化,进一步理解经济带动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品种和数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联系教材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再运用“头脑风暴”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该要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联系城镇化的推进对劳动力、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理解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的。还可以让学生查找美国、我国东北地区等地或本乡土的案例加以说明。具体可参考表3-3。
表3-3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影响 举例
科学技术的进步 保鲜冷藏 摆脱时间和地域限制,扩大市场 花卉种植业的扩大
育种 提高单产,摆脱时间和地域限制 在沙特种植海水稻
栽培 摆脱时间和地域限制 温室及反季节蔬菜
耕作 改造自然、扩大农业范围 梯田、旱区滴灌农业
市场 最直接因素,决定农业生产类型、规模、种类、结构 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类型等随市场的变化
交通运输 扩大生产地域选择及改变农业类型 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区域专业化生产基地(如美国等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荷兰等世界主要的乳畜供应国等);城郊农业的范围及类型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带动人文因素的变化 市场对需求变大 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蔬菜生产基地、乳产品生产基地
市场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 高品质农产品的销量变大;销售范围变广(市场变大) 高品质的纺织原料(如桑蚕丝)
育种技术、栽培技术和耕作技术 摆脱时间和传统地域的限制;提高单产 三江平原的水稻;袁隆平推广的杂交水稻
劳动力 选择易于机械化的农作物生产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油菜改为冬小麦
文化等其他 …… ……

 

本节的第二种教学设计实施建议。
如果学校所在地有特色农产品或地理标志农产品,可因地制宜采用生活化、实践化的地理教学策略,以学生身边鲜活的乡土案例—种乡土特色农作物或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调查来分析探究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样,无论素材选取、情境创设,还是问题设计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突显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同身受农业区位因素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能够用地理视角看待现实生活中农业区位选择问题。调查问题设计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特色或地理标志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因为生长习性与当地地理条件的匹配是布局基础。
2.关注该种农作物的最新变化,注意将影响因素及其变化作为主题来整体设计。
3.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乡土地理环境与特色农作物生长习性资料,以汇报形式呈现来创设教学情境,并适时引导探究问题与方向。问题串如下:生长习性与乡土优势因素→区域限制因素、问题→人文因素改变提升品种与品质、影响力与美誉度。
4.要引导学生共同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归纳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情况。参见第一种设计中总结的图表内容。
利用乡土农业资源开展校本化地理实践活动需以课程标准、学生学情为依据,突出乡土特色,实施过程既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空间,又要做好各种预案,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指导帮助。因此,地理调查活动实施过程要注意学生学习小组的组建,最好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做好物品准备,安排好人员分工与交通工具,事前制订安全预案,特别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在实地调查与访谈时,以视频、照片、文字等形式记录并总结调查过程,记录内容要翔实,有具体时间、地点、观察到的主要地理事象过程等,并要能成为制作课堂汇报最有说服力的真实客观的论据。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3-4)。
表3-4  第三章第一节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了解农业区位概念 只能说出农业活动的空间位置 还能说出与某些地理因素的关系 能够说出与相关地理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够说明农业区位因素 只能说出一两个孤立因素 能说出自然和人文主要因素,分析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能够全面准确说出自然和人文因素,并能分析各因素相互之间关系
能够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 只能简单描述农业区位 能够进一步比较区位主导因素或重要因素 区位比较中能说明主导因素或限制因素,各因素配置效应或空间组合效应

 

二、评价方法
1.知识评价不能仅限于知识的零散再现,而是要关注知识的结构化程度。例如,在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农业区位因素概念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准确无误但却孤立地说出相关因素,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够形成个性化的农业区位知识逻辑体系,不断完善体现内在本质联系的区位认知结构。
2.能力评价不能仅仅关注答题的技能技巧,而是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例如,在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时,应全面评价农业区位的表述能力、农业区位的选择能力和农业区位的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以做中学的方式来掌握区位分析的程序与工具,形成可迁移、可拓展的区位分析能力。
3.素养评价不能仅仅限于学科性成果评估,而是应该更多地开展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表现。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乡土特色农产品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就是进行素养评价很好的载体,应全面评价学生探究兴趣与审美情趣,科学态度与人文情怀,动手操作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等,保证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评价示例(以教材中活动为例)
活动1: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材料略)
1.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3-5
表3-5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仅能罗列热量和水分条件 温度高,降水多
水平2 能结合季节评价水热条件 热带季风区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水平3 能将水热组合条件与水稻习性匹配 雨热同期,满足水稻生产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3-6。
表3-6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仅能罗列地形类型 平原、丘陵
水平2 能说明平原、低丘影响耕作情况 便于耕作与灌溉
水平3 能说明地形类型与耕作之间的关系 平原、低丘地表起伏小,土层深厚,便于耕作与灌溉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也大。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3-7。
表3-7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仅能说出水稻分布地区 人口密集地区
水平2 能说明水稻生产特点与人口分布之间的逻辑联系 水稻生产需劳动力多
水平3 能全面阐释水稻生产特点与人口分布之间的本质联系 水稻生产需劳动力多,而且单位面积产量高;而平原、低地及沿海地区往往人多地少,有充足劳动力对粮食需求量也大,因此水稻生产特点契合人口密集区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3-8。
表3-8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仅能说出一两个因素 种植历史、饮食习惯等
水平2 能说出两个以上因素 种植历史、饮食习惯、技术基础、水稻土涵养等

 

活动2: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说明与荷兰相比,图示发展中国家发展花卉种植业的优势条件。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3-9。
表3-9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仅能罗列一两个条件 气温高,劳动力充足
水平2 能建立因果联系 地处低纬度地带,终年高温,利于全年花卉生产;或劳动力充足,工资成本低
水平3 能全面建立因果联系 图示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处于低纬度地带,终年高温水源充足,利于全年花卉生产;同时,劳动力充足,工资成本低

 

2.这些发展中国家要保证鲜切花在销售市场的新鲜程度,要采取哪些措施?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3-10。
表3-10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仅能罗列一两个措施 保鲜技术,交通运输
水平2 能具体说明措施 保鲜技术特别是贮藏和包装技术,提高切花新鲜度延长储藏时间;或加强电子商务和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流通环节,缩短运输时间
水平3 能建立问题指向的因果联系 要加强科学技术投入,提高繁殖技术改良品种,延长花期,提高栽培技术,特别是温室大棚栽培和无土栽培;由于距离销售市场较远,故要采取保鲜技术特别是贮藏和包装技术,提高切花新鲜度,延长储藏时间;加强电子商务和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流通环节,缩短运输时间

 

3.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对应的销售市场连线,并说明理由。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3-11。
表3-11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只有结论 非洲对欧洲,亚洲对日本,拉丁美洲对美国;距离近
水平2 说明前因后果 鲜花相对就近销售,能保证花卉品质,并能降低储运成本

 

4.讨论促进世界花卉种植业区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3-12。
表3-12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仅能罗列结论 科技进步
水平2 能部分说明结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因素,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保鲜、贮藏技术进步,使花卉种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形成新兴花卉专业化生产基地
水平3 能全面系统说明结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因素,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鲜花保鲜、贮藏技术的进步,使得花卉种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形成新兴花卉专业化生产基地。另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促使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形成新兴花卉消费市场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农业区位因素
  • 上一篇:3.2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师教学
  • 下一篇: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