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岩岩岩有洞,开辟最早、最有价值的当推石室洞。洞在石室岩中。石室岩古称裕台,高90多米,是“七星”中的大岩。溶洞贯通南北,早在晋代就已成为名胜。唐人李岂的《端州石室记》具体描述了他入石室所见到的奇观和感受。此文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南宋乾道丑年(公元1169年)彼刊刻在石室岩麓。因石上有马蹄状凹痕,故称《马蹄碑》。原文380字,因年久漫浩,仅能辨认310多字。记中盛称石室岩“薄人寰,胜物外”,“窦乳练于玉颜,石床列于仙座”。此后1200多年来,历代诗人墨客、儒将名臣,在岩洞内外题诗者,络绎不绝。其中著名诸如李绅、宋之问、包拯、俞大酞、汤显祖、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土士祯、朱彝尊、袁枚、黄遵宪等。尤其是李绅的题名,晚唐的《游石室新记》,都是岭南罕见的唐代文物。包拯的手迹以及明代抗楼名将俞大酞的诗刻:“胡然北斗宿,化石落人间?天不生奇石,谁擎万古天!”都为洞中石刻珍品。这些石刻论文体,有古体诗、律体诗、长短句、四言韵语、题名、对联、四六骄文、纪游文、叙事文、佛教经文;论字体,篆、隶、真、行、草俱全;因而,石室洞有“千年诗廊”、“碑刻书法艺术博物馆”之誉。石室岩南麓洞口高仅2米多,但洞内豁然,穿顶高达30余米,有地下河和支洞。从地下河坐小艇入黑岩洞,内有钟乳石奇景多处。岩壁的窍穴,可以敲击作鼓声、钟声,或吹作海螺声。石室岩顶有揽月亭,东北麓有陈白沙碑亭,南麓有水月宫。水月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崇祯时重建,50年代又加以整修扩建。这是一组作放射状排列的水亭,中间一座八角重檐,四周各一座四角单檐,曲栏相连,玲珑剔透,又以一道长桥连接湖滨。在亭上观景,水、月、岩、云,浑然一体,一览尽收。水月宫已被作为星湖的标志。
星湖西部的蟾蛛、仙掌、阿坡三岩,各自离立。蟾蛛岩多石沟、石笋,以顶上有形似蟾蛛的奇石而得名。仙掌岩岩顶略平如掌腕,又耸峙有石笋,形加五指。此岩临星湖中心,三面环水,凭眺烟波浩渺的乎湖,远望群岩如天仙七女临湖照影,湖光山色,分外多姿。阿坡岩别称辟支岩、禾婆岩,独处诸岩之外,雄踞一方,气宇轩昂。岩内有双源洞,长270余米。《广东新语》说此洞内有水“溉田数百亩,土人予此祀禾花仙女以祈岁”,这是“禾婆”得名的由来;“阿坡”实即“阿婆”一音之转。洞中钟乳石姿采瑰奇。
“水剪西湖千匹锦,山移阳朔几尊曼”。星湖山水融两者独特之处于一体,丽质天成,又加人工精琢,真可谓山青,水秀、峰峻、洞奇。星湖风光精华,被概括为“星湖二十景”,为:牌坊览胜、平湖幽堤、间风夕照、玉屏叠翠、石林峭骨、虹桥雪浪、水月岩云、裕台揽月、石室藏奇、千年诗廊、碧霞映玉、天柱摘星、莲湖泛舫、阿坡泉涌、桂轩留醉、杯峰浮绿、敞天石洞、月魄松涛、仙掌秋风、波海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