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长江中下游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

时间:2022-07-17 归属:中国地理

  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

一、区域发展

  1.区域发展方向。长江中下游区经济发达,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济综合性较强,多种工农业产品的地区专门化程度也较高。区内北煤南水、北棉南稻,东部技术力量强,有资金,加工能力强;西部自然资源、原材料丰富。因此东西南北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本区今后的发展应该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提高技术产业和创汇产品的比重。综合开发长江中下游,建立沿江产业密集带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综合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区内东西南北的横向联合,走积极参与国内外劳动分工之路,更好地发挥对内对外辐射的枢纽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由于本区东西部资源、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区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有不同。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利用其区位优势,迅速建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教育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生活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的区域,并初步实现经济一体化。

  长江中游地区在近期建成为国内水平较高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加工工业基地、农畜产品基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并逐步建成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都比较合理、技术比较先进、经济效益较高的地区综合经济体系,力争较快地成为全国重心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2.区域发展布局。根据全国宏观布局的指导,按照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空间开发顺序。

  根据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刘再兴、刘勇等人的研究,长江中下游区的地区布局为:

  (1)沿海开发轴线。本区沿海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是我国整个沿海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上海为轴心,以江浙为两翼。90年代重点开放开发浦东,振兴上海,充分发挥其在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三方面的优势,为长江中下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和全国服务。

  作为上海一翼的江苏,以其大中城市为依托,以交通通道为基础,以沿江地带为开发重点,呼应浦东,争取在21世纪初形成一个产业带、两个经济核心区、三条经济轴线、五个经济中心的生产力布局格局。

  一个产业带,即沿江产业带,包括沪宁铁路以北,通扬运河以南,西起南京,东到上海的沿江地带区。其特点是:城镇化水平高,拥有被称为“银三角”的南京、镇江、扬州、以及常州、无锡、苏州、南通等大中城市,小城镇星罗棋布,人口稠密,基本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交通发达,长江、京杭运河、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和宁通一级公路纵横交错,大、中、小港口成群;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农业发达,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初步实现了农业初级现代化;科技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基础;市场比较发育,对外开放度高,外向型经济发达,是外引内联的基地。今后,将采取“东西并进、中间开花、南北辐射”的方针,加紧建设。东西并进,是指西部在完善和提高南京沿江工业布局的同时,重点加强扬州、镇江沿江地段的建设,使产业带逐步向东发展;东部长江以北地区以南通为依托,使产业沿江两侧展开,南岸和浦东开发相呼应,在七丫口—徐六泾—浒浦岸线布局新的产业区。中间开花,是指苏、锡、常地区以德胜港—江阴—靖城镇—张家港—线为重点,加强沿江地带的开发,形成中间崛起的局面。南北辐射,是在加强沿江产业带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沿江地区带动南北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个经济核心区,即苏、锡、常经济核心区和宁、镇、扬经济核心区。这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发展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新兴工业,率先走向产业高度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提高城市化水平,开创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三条经济轴线,即东陇海、通榆河、苏北京杭运河轴线。它们与沿江产业带的长江、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构成基本框架结构。目前三条轴线仅由低层次的运输线路和一些中小城市及分散的、规模较小的产业组成,经济还欠发达。今后建设重点是:交通先行,形成和完善交通通道;建设稳固的农业基础,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业,建立盐化工基地,形成轴线的支柱产业;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功能。

  五个中心,即徐州、南通、连云港、淮阴和盐城。相对苏锡常、宁镇扬二个核心区而言,它们是次一级的经济聚集点。建设目标是:中等以上的城市规模,较强的经济实力,增强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成为推动沿海、徐淮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据点;便利的交通,形成区域交通枢纽;第三产业发达,成为地域范围内的物资集散、商业、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

  作为上海另一翼的浙江,其经济核心区是杭嘉湖平原,也是全省今后发展的重点。其发展方向是:按贸工农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创汇农业;加强杭州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吸收和自主开发并举,大力发展微电子、信息等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依托上海,外引内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纺织、轻工、机械向高精尖新发展,在新技术基础上建成纺织、农产品加工和建材工业基地,综合性外贸出口基地;把杭州建成一流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围绕旅游业发展有关产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中游沿江开发轴线。发挥长江中游沿江地带优势,重点布局高耗水、大运量、高耗能工业和集约化、商品化农业。

  湖北是长江中游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重点建设三个地带。

  一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带,包括武汉以东的鄂东沿江地区和以西的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地区包括武汉至武穴的沿江各市、县。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运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充沛,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达80余种;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武汉、黄石、鄂州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网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较高;农业自然条件优越,是全省粮、棉、油、渔重要产区。今后的任务是:完善武汉的城市功能,大力加强交通、通信、住房、煤气、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生产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之成为我国内地、长江中游以及全省的最大的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现代化中心城市。调整和拓展区内产业及城镇布局,建成和完善以冶金、建材、电力、机械等产业为特色的工业走廊:形成以武钢为龙头,联结鄂钢、冶钢、大冶有色金属总公司等企业的沿江冶金工业走廊;建成青山、武昌、阳逻、鄂州、黄石的火电及白莲河水电结合的电力工业带;利用沿江建材矿产和工业矿渣发展建材工业;利用沿江棉、麻、桑蚕等原料,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品种为重点,发展轻纺工业;以“东湖小区”为依托,发展新兴产业;发挥平原湖区优势,积极发展以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将两岸地区建成全省重要的粮、棉、油、鱼、禽、蛋、奶、菜生产基地。

  江汉平原区,包括荆沙及荆门地区。本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大,农产品产量及商品率高,盐、卤资源丰富,轻纺和石油化有一定规模,乡镇企业基础较好。但有洪、涝、渍等灾害,影响经济发展。今后的任务是:以荆沙市和荆门为中心,以汉沙公路、长江、汉江为纽带,向四周扩展布局,把本区建成以综合性农业及轻化纺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区;在农业、轻纺工业、出口贸易等方面,努力与武汉市协作配套。

  二是鄂西长江沿岸地带,以宜昌为中心,包括巴东至枝江的长江沿岸各市、县。本区在区位上是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兴建中的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区内及毗邻区有丰富的磷、铁、石灰石等资源;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但发展水平还不高。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积极配合三峡工程建设,以宜昌为中心,沿长江地带发展建材等为水电建设配套服务的工业;利用已有工业基础发展船舶、光学精密仪器制造业;利用区内及腹地山区农林等土特产品发展轻化工、食品、纺织等工业;积极发展以交通、通信、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农业发展以柑橘、茶、果、牧等副食品生产为主。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应重点转入大规模开发磷、铁等矿产,大力发展电化工、磷化工、电冶金等高耗电业。

  三是以襄樊为中心的十堰至随州铁路沿线地带。本地区专门化水平较高。二汽是全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之一,襄樊和十堰是汽车制造的新、老基地,30万辆轿车基地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汽车配套工业的发展。鄂北岗地土层深厚,光照充足,耕地面积大,旱地种植业优势突出。襄渝、汉丹、焦枝铁路和汉江从区内通过,水陆交通条件较好。三国遗迹、武当山和丹江口库区等旅游资源可供开发。今后开发的任务是:以襄樊、十堰为依托,形成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体,化工、纺织、食品等工业和农业综合发展的经济带。

  湖南经济布局,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优先发展湘江沿江产业密集带。

  湘江沿岸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京广线、湘江水运),城市密集,是湖南经济的精华所在。流域内煤、铁、钨、铜、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湘江沿岸产业带建设可大致分为三段:下段长沙以下为洞庭湖平原区,农业发达,城乡经济活跃,农产品资源丰富。岳阳是该段的经济中心,位于湘江与长江的接口处,已基本形成以石化、轻纺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该段今后应与江汉平原一样,以建设农产品基地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基地为主。中段长沙—衡阳。是湖南工业最集中的地带,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长、株、潭、衡已基本形成沿江产业带。长沙以机械、纺织、电子工业为主;湘潭以冶金、建材、电子工业为主;株洲是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衡阳以农机为主。此段的重点是进行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成以冶金、机电、纺织为主的水平较高的产业密集带。上段郴州地区是湖南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地区之一,钨、铅、锌、铜等有色金属以及煤、铁资源丰富。今后应进一步发展能源工业,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建成为有色金属、原材料工业基地。

  安徽经济布局,以沿江、合肥及皖北为重点。

  沿江开发区,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为中心。本区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农业发达,是安徽最发达地区。今后主要是进一步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和建材工业,建成为安徽和华东地区的原材料基地;大力发展深度加工,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的深度加工,以及硫、煤、石油化工等加工业;利用长江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外贸加工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配套发展电力工业,建设长江芜湖铁路、公路两用桥和铜陵公路桥。

  在皖北以蚌埠、淮南、淮北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煤炭及煤炭加工转换产业。以合肥为中心,重点发展科教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商品性农业和高中档轻纺工业。

  江西经济布局重点是赣江沿岸和浙赣沿线两大产业带。二者构成十字形主体格局。浙赣沿线是江西以往工业布局的重点,已形成萍乡、宜春、新余、南昌、鹰潭、上饶等城市为中心的江西经济密集地带。今后应以赣江沿岸开发为主。赣江下游湖口-樟树段,为滨湖平原地区,农业发达,农产品资源富饶;南昌、九江均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管理水平。此段重点是加快昌九经济走廊的建设:工业以发展综合加工为重点,突出纺织、服装、食品、机械、电子、石化和轻化工;抓好鄱阳湖的综合治理开发,发展水生生物养殖及其加工业;加强鄱阳湖地区商品粮基地;建立九江重点风景旅游区,形成九江-南昌的赣北旅游热线。赣江中段樟树-万安,沿岸均为低山矮丘,应以水运、水电开发为先导,开发岩盐、盐化工为重点,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上游万安以上,为赣南山区,是江西也是全国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的富集区。今后在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能源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林、果、牧业及其加工业,加快发展以交通邮电、商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以南昌为中心,昌九经济走廊为主轴,浙赣线为纽带,西向进一步发展煤、电、钢铁、铌钽等基础工业和粮、油、优质苎麻、木竹及其加工业;东向进一步扩大铜、陶瓷、纺织、食品、机械、电子工业。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区域发展 长江 生态环境建设 中下游区
  • 上一篇:东南区资源、环境特点与评价
  • 下一篇:长江中下游区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