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岩溶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层分布区。此类地下水,我国南、北方均广泛分布。但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层中,岩溶化程度较南方低,一般地表岩溶不甚发育。而南方岩溶裂隙水大部分存在于上古生界和下中生界碳酸盐岩系中,碳酸盐岩性较纯,岩溶化程度高,形成一系列地下河和规模巨大的溶洞,地下水贮存条件好,加以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
3.基岩裂隙水。分布较广泛,特别是广大北方地区侵入岩裂隙水分布面积大。南方地区,除东部沿海丘陵地区分布比较广泛外,其余地区均呈零星分布。
东部沿海山地、丘陵地区和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等广大地区,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壳厚度一般达10~30m,是裂隙水主要分布层,但含水层毕竟较浅,富水程度较弱,仅在风化程度较强又属构造破碎带的地区,地下水蕴藏才比较丰富。西部干旱高山地区,因降水比较丰富,且气候有明显垂直分异,对基岩裂隙水的渗入和补给量较大,这对山区供水和山麓盆地周边地带的地下水的补给具有重要意义。
4.冻土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阿尔泰山地等纬度较高,或纬度不高但地势特高,气候寒冷有冻土层分布的地区。
从地下水化学类型看,我国浅层地下水以淡水为主,矿化度小于1g/L,属重碳酸盐水。东部季风气候区,特别是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东北大部分地区,西部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以及西北各盆地周边高山地区,都属这种类型。矿化度1~10g/L的咸性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昆仑山秦岭线以北的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由东向西,矿化度逐渐增大,由重碳酸盐、硫酸盐钠质水向氯化物钠质水转化。后者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此外在东部滨海平原地带,直接受海水影响,亦属氯化物钠质水。
根据水利部门的计算,山丘区计算面积679.1×104km2,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6762×108m3;平原区计算面积198.38×104km2,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873.4×108m3,扣除重复计算量348×104m3以后,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287.7×108m3(表2.3.4)。
(四)水资源总量
一个区域水资源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所以水资源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大气降水。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108m3,折合降水深648mm,其中56%即3.4×108m3通过地表蒸发返回到大气中, 44%即2.7×108m3,通过江河注入海洋。
根据分析计算,全国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资源量27115×108m3,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也8288×108m3,扣除二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7279×108m3后,全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8m3(表2.3.5)。平均产水模数29.46×104m3/km2,其中北方5区为5358×108m3,占全国总量的约19%,平均产水模数为8.8×104m3/km2,相当全国平均值的约30%,水资源贫乏。南方4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2766×108m3,占全国的81%,平均产水模数65.4×104m3/km2,为北方的7.4倍,其中单位面积产水量最高的是东南诸河,产水模数为108.08×104m3/km2。
(五)泥沙
中国许多河流以泥沙多著称。平均每年从山地、丘陵挟带的泥沙约35×108t,其中外流河的输沙量约33×108t,占全国总输沙量的94%;内陆河的输沙量约2×108t,占全国的6%。外流河的大部分泥沙(占56%)是由我国直接入海,带入邻国的泥沙约2.5×108t(占8%),其余12×108t(约占36%)沉积在中下游平原河道、湖泊水库和灌区内。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t,长江的输沙量达5×108t,居世界第四位。
中国河流的含沙量区域差异很大。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含沙量最大。黄河陕县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6.9kg/m3,窟野河温家川站含沙量更高达184kg/m3。永定河官厅站为49.2kg/m3。流经四川盆地紫色砂页岩系的河流,嘉陵江北碚站为2.31kg/m3。含沙量最小的河流是黑龙江流域各河和东南沿海河流。松花江佳木斯站0.16kg/m3,闽江竹歧站0.14kg/m3。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河流含沙量也较小,西江梧州站为0.84kg/m3。
西北干旱区河流含沙量差异很大。阿尔泰山区的河流最小,一般在0.1kg/m3以下,叶尔羌河卡群站为4.44kg/m3。
由于泥沙问题突出,给江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带来很多问题。平原地区河势经常发生变化,湖泊和水库发生淤积,水轮机和各种过水建筑物磨损严重,同时,泥沙又是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载体,对水灾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