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自然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4)

时间:2022-07-18 归属:中国地理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我国后备耕地资源集中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开发历史短、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尤其多分布在牧区或牧业比重大的地区。据资料分析,约占全国总量的70%即2467×104hm2的后备耕地资源为天然草地,显然后备耕地资源分布的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利用的方向。

  从热量条件看,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北纬40°~50°的温带地区,约占全国总量的62%。暖温带地区次之,占21%。亚热带、热带地区占11%,高寒地区占6%。由此可见,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相对不很丰富的一年一熟地区。

  从水分条件看,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年降水量小于400mm、干燥度大于1.5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干旱地区约有1226×104hm2,占全国总量的34.8%,半干旱地区约有900×104hm2,占全国总量的26%。此外青藏高原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约有48×104hm2,三者合计约有后备耕地资源2167×104hm2,占全国总量的61.3%。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后备耕地资源仅1360×104hm2,占全国总量的38.7%。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一特点反映了水是荒地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

   2.后备耕地资源的质量。由于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热量不十分丰富而降水又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大部分土地质量较差。根据《中国宜农荒地资源》资料,属质量好的一等地只有313×104hm2,仅占全国总量的8.9%;属质量中等的二等地800×104hm2,占22.5%;质量差的三等地约2410×104hm2,占68.6%。二、三等地占绝大多数。

  一等地即农业利用无限制或轻微限制,不需采取改良措施或略需改良措施即可开垦,垦后可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这类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与内蒙古东部兴安岭东西两侧,但数量已不多。

  二等地即农业利用受到一定限制,需采取一定改良或保护措施才能开垦和建设成稳产高产农田。这类土地主要是分布在温带湿润、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轻度沼泽化、轻度盐碱化、轻度侵蚀以及需要引水灌溉的土地。二等地分布较为广泛。从行政区看,以内蒙古中部、黑龙江省为最多。

  三等地即农业利用受很大限制,改良困难,需采取较复杂的工程改良和保护措施才能开垦和建设成基本农田,或肥力很低的土地。这类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南方红壤丘陵等地区,它们是中强度沼泽化、中强度盐碱化、中强度土壤侵蚀和沙化的土地,以及引水灌溉难度较大的干旱地区的土地。

  从土地限制因素分析,基本上无限制和少限制,即基本上不需要采取改造措施即能开垦的后备土地约313×104hm2,与一等地相当;受不同程度限制,需采取不同程度改造措施或保护措施才能开垦的土地,约有3100×104hm2,占全国总量的91%,基本上属二、三等地。在限制因素中,需采取灌溉措施才能保证稳产的有2260×104hm2,约占总量的64%。不灌溉就不能发展农业生产的达1730×104hm2,约占总量的49%,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要求排水疏干才能开发利用的沼泽化土地约566×104hm2,约占总量的16%,其中沼泽地有66.7×104hm2,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三江平原地区。需要改良盐碱的约1530×104hm2,约占总量的43%,其中需要采取重大水利工程措施的达1330×104hm2,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有1100×104hm2,约占总量的32%,主要分布在南方丘陵、黄土高原地区,一部分分布在东北丘岗地上。

  (三)林地资源

  林地指郁闭度为0.3及以上的乔木林,包括有林地、疏林地、新造林地(或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苗圃用地。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有林地面积与其土地面积之比称为森林覆盖率。

  我国林地资源的特点是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1.有林地资源的数量。我国是个少林国家,根据林业部1984—1988年清查资料,我国大陆有林地面积约1.2×108hm2,森林覆盖率为12.49%。有林地的90%以上分布在东半部,东北、西南、东南、华南地区的丘陵山地森林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内蒙古与西藏的中、西部地区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地区,以及黄河、长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稀少。

  据清查资料,森林覆盖率大于30%的有:福建、浙江、黑龙江、江西、湖南、吉林等省;森林覆盖率20%~3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省区;森林覆盖率10%~2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省区;森林覆盖率5%~10%的有:河北、北京、山东、山西、西藏等省市区;森林覆盖率小于5%的有:甘肃、江苏、天津、宁夏、上海、新疆、青海等省市区。此外,台、琼、渝有一定的森林面积。

  2.有林地的质量。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标准,最适于林业生产、无明显限制因素、质量好的一等林地的面积约占全国林地总面积 65%,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东部、西南与南方的山丘地区;一般适于林业生产,受地形、土壤、水分、盐分等因素的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林地面积约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27%,主要分布在西南、西藏的高山陡坡地区;林木生长有一定困难、受较大因素限制、质量差的三等林地,约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8%,主要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地区和南方岩溶地区。

  从上述林地等级看,我国现有林地的质量较好,与我国东半部水热条件丰富、多山宜林的基本情况相吻合。但我国林地的现实生产能力低,单位面积有林地的蓄积量少,林分的生长率也较低。全国林分综合生长率为2.88%,林分每公顷年生长量为2.40m3,这与世界上一些林业发达国家的平均生长率大多在3.0%以上,每公顷年生长量3m3甚至6m3相比,差距较大,与我国现有林地的生产潜力相比相差较大。这与我国许多林区过伐、存在大量残次林有关。据调查研究,我国的东北林区大面积人工林通过集约经营林木生长量可达7~10m3/a·hm2;华北地区可达10~15m3/a·hm2;长江下游及华南山地可达10~20m3/a·hm2;云贵高原可达15~20m3/a·hm2;西北部地区如有灌溉条件也可达10~15m3/a·hm2。可见我国现有林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3.后备林地资源。后备林地即宜林地,包括现有的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宜林的草地与应退耕还林的耕地。根据林业部1984—1988年清查资料,这类土地约有1.425×108hm2,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概算约有1.6×108hm2。其差别在于后者包含1330×104hm2基本草牧场和约460×104hm2应退耕还林的耕地在内。这些后备资源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半部,其中南方地区包括西南、华南和江南的丘陵山区约占58%;东北与内蒙古东部约占28%;黄土高原约占5%。

  按《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标准,我国一等宜林地约占全国宜林地资源的10.61%;二等宜林地约占全国总量的51.72%;三等宜林地约占全国总量的37.67%。与现有林地相比,质量偏低。

  应该指出,在进行规划与开发这些后备林地资源中,应除去约3330×104hm2的宜农后备资源(即宜农荒地)和1333×104hm2的基本草牧场这两部分土地,则能够用于发展林业的后备土地资源约有1.13×108hm2

  (四)草地资源

  草地可理解为主要生长草类植物的土地,它是发展草食动物的物质基础。从草地的成因看,一般可分为两类:自然形成的天然草地和人工经营的人工草地,后者由于开垦种植,也可划入耕地范畴。

  草地与草场的概念没有严格地划分,通常甚至为同义语。我们认为草地概念着重于自然状态,而草场概念更着重于利用形式如放牧场、割草场、夏牧场、冬牧场之类。

  我国草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面积大,类型多,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1.草地数量。根据新近草场资源调查资料,我国草地资源约4×108h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约3.92×108hm2,可利用草地3.12×108hm2;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概算,天然草地面积约有3.8×108hm2。两者很接近。前者还包括农区地隙草场3330×104hm2。我国天然草地主要分布于北部、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干旱地区,部分零星分布在南部与中部地区。据调查资料,北部和西部10个省区的天然草地约有3.16×108hm2,约占全国天然草地总面积的80%,可利用面积近2.5×108hm2,其中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为最多,其次是四川西部、甘肃、黑龙江。南部与中部的草山草坡计有毛面积7580×104hm2,可利用草地约6240×104hm2,其中南方10个省区约有5330×104hm2,以云南、广西、湖北所占面积最大。北部地区约有2247×104hm2,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居多。

   2.草地质量。目前对草地质量评价有两种方案。一是较广泛采用的全国草地调查的方案,根据草丛质量划分五个等,又根据产草量划分八个级,按此方案全国缺乏一等一级组合优质高产的草地。第二方案是《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其特点是兼顾草丛质量与产草量及生态条件的综合评价,按此方案全国草地分为三等:最适宜于放牧饲养、草质好、产草量高的一等草地,其面积占全国草地总面积12.85%,这类草地以草甸草原与草原为主;一般适于牲畜放牧饲养,草质较差或产草量较低的二等草地,其面积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38.93%,这类草地以荒漠草原类型为主;勉强适宜牲畜放牧饲养,草质很差或产草量很低的三等草地,其面积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47.86%,这类草地以荒漠、沙生、盐生、沼泽和南方灌丛草地等类型为主。此外尚有不宜牧草地约占0.36%。中下等草地合计占87.15%,我国天然草地质量不高。

  (五)内陆水域与沼泽

  中国内陆水域总面积为0.176×108hm2,其中江河面积为0.08×108hm2,约占总水域面积的45%,湖泊面积为0.053×108hm2,约占总水域面积的30%,水渠池塘、水库面积为0.044×108hm2,约占淡水水域面积的25%,海洋水域面积为4.73×108hm2,其中水深小于200m的大陆架为1.5×108hm2,占海洋水域的31.7%。其中海岸带面积1400×104hm2,沿海滩涂面积130~200×104hm2,可养殖水面近5×104hm2

  全国沼泽面积约1000×104hm2。分布在东部地区为750×104hm2,其中东北地区约500×104hm2,西部地区为250×104hm2,其中青藏高原约为200×104hm2,北疆山地约为50×104hm2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评价 自然结构 土地资源结构
  • 上一篇:自然结构-水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 下一篇:自然结构-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