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赫他间和克朗奎斯特从研究现代被子植物的原始类型或活化石中,提出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可能是一群古老的裸子植物,在这个祖先类群的早材中,必须具有梯状纹孔的管胞;具两性、螺旋状排列的孢子叶球,大孢子叶(心皮)和小孢子叶为叶状的特征;胚珠多数,具分离的小孢子囊。并主张木兰目为现代被子植物的原始类型。这一观点得到了多伊尔、马勒和帕克托瓦(Pacltova)对孢粉研究的支持。最近,巴特-史密斯(Bate-Smith)研究拟桃叶珊瑚苷等有机化合物在现代被子植物中的分布,也支持了木兰目为被子植物原始类群的观点。
那么,木兰目又是从哪一群原始的被子植物起源的呢?莱米斯尔(Lemesle)主张起源于本内铁树,认为本内铁树的孢子叶球常两性,稀单性,和木兰、鹅掌楸的花相似,种子无胚乳,仅具两个肉质的子叶;次生木质部的构造等亦相似,从而提出被子植物起源于本内铁树。有人甚至把本内铁树称为原被子植物。近年来,主张本内铁树为被子植物直接祖先的渐趋减少。塔赫他间认为,本内铁树的孢子叶球和木兰的花的相似是表面的,因为木兰属的小孢子叶像其他原始被子植物的小孢子叶一样,分离、螺旋状排列,而本内铁树的小孢子叶为轮状排列,且在近基部合生,小孢子囊合生成聚合囊;其次,本内铁树目的大孢子叶退化为1个小轴,顶生1个直生胚珠,并且在这种轴状大孢子叶之间还存在有种子间鳞,因此,要想象这种简化的大孢子叶转化为被子植物的心皮是很困难的。另外,本内铁树类以珠孔管来接受小孢子,而被子植物通过柱头进行传粉,所有这些都表明被子植物起源于本内铁树的可能性较小。塔赫他间认为被子植物同本内铁树目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有可能从一群最原始的种子蕨起源。
那么,究竟哪一类种子蕨是被子植物的祖先呢?有些学者曾把中生代种子蕨的高等代表——开通目植物作为原始被子植物看待,这类植物具有类似被子植物的“果实”,但从开通目为单性花、花粉囊联合等形态特征来看,它和被子植物还有相当大的差别,为此,它也不可能是被子植物的祖先,而是被子植物远的一个亲族而已。
至于被子植物怎样从种子蕨演化来的呢?这方面也有不同的假说,其中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幼态成熟。阿尔伯(Arber)、塔赫他间、阿萨马(Asama)等人,把动物界系统发生的幼态成熟说,应用于解释植物界的系统发生,就是说植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植物个体发育的幼年阶段,可以突变为具有成年期成熟形体,而成年期的植物体,也可具有幼年期的构造。依此说法,被子植物的花,可以解释为由种子蕨的、具有孢子叶的幼年期短枝(生殖枝)生长受到强烈的抑制和极度缩短,而变为孢子叶球,然后再进而突变成为原始被子植物的花;这种花也不停地经受幼态成熟的突变,使幼苗阶段的花轴(花托)和叶器官(花被、雄蕊、雌蕊)更紧密地靠拢,最后就可以演变成为进化的被子植物的花。按照幼态成熟学说,被子植物的雌配子体,来源于种子蕨的雌配子体的游离核阶段突变而成的新型雌配子体。依此类推,被子植物的心皮是原始裸子植物大孢子叶的幼态成熟,掌状叶脉则是羽状叶脉的幼态成熟,单子叶植物的子叶是双子叶植物的子叶幼态成熟等等。但是,这一系列的突变不可能是齐头并进和同时发生的,而可能是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地质时期的各种不同植物、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或各种不同的器官上,并且在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影响之下,才能产生形形式式的突变。凡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性状就出现、发展,不利的就受到抑制和退化,这就是植物系统演化的途径,这也可能就是由某类较原始的种子蕨的幼态个体,经过多次幼态成熟和多方面的突变、演化,最后繁衍成为最早的原始被子植物的大致过程,亦可能是现代被子植物形体、结构多样化的基本原因。
最近,梅尔维尔(Melville)强烈支持被子植物起源于舌蕨的观点。他的主要依据是在一些被子植物中,发现了舌蕨类的叶脉类型,以及基于舌蕨的结实器官所推理的“生殖叶”理论。而阿尔克新(Alxin)和查洛纳(Chaloner)研究发现舌蕨类型的叶脉,还存在于另外几个近缘的有关类群中,并指出,我们不能单独采用叶脉作为判断被子植物祖先的基础,而叶脉的类型可以作为进化分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一点得到了多伊尔和希基(Hickey)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