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地区去旅游,首先需要了解那里的自然概貌、风景特色,其次要了解那里的历史沿革和社会文化景观,然后把二者联系起来,进一步去追寻其内在的文化脉络。比如:明十三陵为什么选在前有龙(山)虎(山)把门、后有天寿(山)屏障的十三陵小盆地,各座陵寝为什么呈现向心布局?卢沟桥为什么是“七·七事变”的爆发点?卢沟桥在历史上就一直是中原地区通向关外、内蒙古草原的几条古道的交汇点,北京这么大,路这么多,为什么一定要从卢沟桥上过呢?门头沟区的斋堂乡川底下村地处偏僻的山谷,为什么会聚落着数百间艺术价值颇高的四合院呢?建筑北京明清皇宫的汉白玉仅出自京西南的房山区而不产于北山吗?位于延庆汉家川的北莲花山与位于房山区史家营乡的南莲花山为什么会形成两种迥然不同的景观和两种不同的传奇文化?北京在唐代有一座与镇江的金山寺齐名的寺院是哪座?炎黄阪泉大战的战场在什么地方?如果你对北京的自然史和文化史有所了解,你将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开这些谜团,同时你也会兴趣盎然地在郊游中去寻访这些古迹和名山。在北京你唯独找不到宋代的军防遗址,因为那时,这里已是辽国的都城。北宋皇帝赵匡胤不止一次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公元979年宋太宗进兵河北,大军很快抵达燕京城下,当辽军增援部队从燕山各关口南下时,两军在高梁河上遭遇,宋军终于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而全军溃败。这次著名的高梁河之役的战场就在今天西直门至紫竹院一带。高梁河现在被长河所取代,但其两岸留下的古迹和寺庙,仍可窥见当年的历史文化氛围,如高梁桥、石刻博物馆、万寿寺等等。总之,本书就是通过这些大量的自然、历史、文化知识,给你提供一部以“科学”内容为主线的导游书,让你掌握这把“科学”钥匙去敲开北京周边自然、历史文化知识的大门。希望本书能成为你了解和认识北京的“心爱伴侣”。
全书共分两篇五章:资源篇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全面介绍了北京周边地区的各处景观及古迹资源,以求使读者对周边地区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既对于理解现有的开放景点的旅游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使读者在自己发现新的旅游景点时从中得到启迪。
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北京周边地区的概貌,重点写了北京郊野在景观上的特点,按照平原、丘陵、低中山三个圈层,分别介绍了它们的自然、历史和风景名胜概况。
第二章介绍旅游与自然环境。着重从自然风光类型的角度,系统、全面地介绍北京周边地区的风景山地、水体、天象、生物等。内容包括各类自然景观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成因、旅游价值等。对每类自然风景既有综合分析、整体形象介绍,又有具体、详细的“扫描”。
第三章是旅游与人文景观。这部分内容包括有:古人类文化遗址、古代城池遗址、古代军防建筑、古代园林和行宫、古代寺庙、古塔、古代墓葬、古代摩崖石刻、古代桥梁、古代经济开发遗址、古民居和古民俗建筑、各类革命纪念地和纪念建筑等。对每类景观与自然景观一样,都详细地分析了其空间布局、特点和旅游开发价值,其中包括已开发的景观和未开发的潜在资源,以便给读者提供翔实的“扫描”资料,使人们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古都北京周边地区人文资源的丰富性、古悠性、珍奇性、独特性,从而为旅游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路线篇将星罗棋布的旅游点,以交通干线为线索,一一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交通网络概貌,使读者在游览某一景点的同时,能够清楚地知道它所处的位置及周围的景点概况。以供读者在制定自己“行动纲领”时参考。
第四章介绍的是北京市范围内的郊野旅游点。主要以已开放的旅游区、点为系列,按照10条旅游线分别加以介绍。对于每个旅游点都介绍了其位置和交通、旅游景观背景特点、主要自然和人文景点、主要旅游活动设施以及对旅游景观特色的评价。可以满足游人对每个旅游点游览内容和特色了解的需要,并成为游人游览这些旅游景点的科学指南。
第五章介绍环京旅游线和旅游点。主要包括由北京辐射出的八条铁路:京承、京津、京秦、京九、京广、京原、京包、京通以及101至111等国道公路两侧的旅游点,靠近北京的旅游点提供详细介绍内容,较远的旅游点则以列表形式提供简况。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北京周边可能还有不少珍贵景观没有详尽写出来;写出的部分也可能还有一些错讹。敬请读者和关心此著的朋友们及时予以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