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江水道(Huaihe Changjiang Water way)
淮河下游主要排洪河道,长150公里。位于江苏省洪泽湖下游。明万历年间,淮河洪水多次淹泗州城及明祖陵,洪泽湖大堤被冲决。翌年,大举分黄导淮,在洪泽湖大堤上建武家墩、高良涧及周家桥3座泄洪闸,分泄部分洪水经运河东里下河低平原入海;后又疏浚了沟通高邮与邵伯两湖间的茆塘港(即今毛塘港),开金湾河经芒稻河泄洪入长江。这是正式开辟水道,使部分淮水入江的开端。
明末清初,将淮河洪水改为入江为主,先后增辟归江河道。始建的金湾、芒稻等5座闸坝被冲毁后,逐步改建为临时性柴土坝归江坝10道,汛后堵,汛前拆,直至20世纪50年代。清咸丰元年(1851),黄河、淮河同发大水,因淮河会黄入海口门被淤塞,洪水遂冲破洪泽湖大工业城市。位于省境中部偏北,废黄河南岸,京杭运河里运河段流贯市区。辖2区及淮阴、金湖、盱眙、洪泽、泗洪、泗阳、沭阳、灌南、涟水9县。面积1.9548万平方公里,人口988.56 万;其中市区面积347 平方公里,人口43.37 万。淮阴市古称清江浦,兴起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清江浦渠开凿之后;万历十七年(1589)黄河徙草湾新河后,清江浦逐步取代淮安县新城(古称末口),成为里运河漕船盘坝入黄北运和淮盐向南转运的口岸。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又迁清河县治于此。迨海运兴起,运河淤塞,漕运废除;津浦、陇海二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盐运亦趋衰落。1912 年改清河县为淮阴县;清江浦亦相应改称淮阴。1951年划城区和近郊建清江市。此后,市、县分合多次,清江市、淮阴市名称屡易。1983 年改清江市为淮阴市。原系商业城市,仅有少数工厂和手工业作坊。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逐步建立了食品、纺织、化工、机械、电力等工业部门。同时,还结合治淮,大规模整修里运河(见京杭运河),开挖新航道,兴建淮阴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公路网,使淮阴市成为两淮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水陆交通要冲。市境有中国最大内陆地下岩盐矿。泗洪县有彭雪枫烈士纪念馆,县境洪泽湖畔已建鸟类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