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岭淮河以北人口占 3/5,以南占 2/5。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 5 百万的有豫、 荆、扬、益 4 州,除了豫州外,其余 3 州均在长江流域,其户数占全国的 42.2 %,口数占全国的 37.26%。可见经过了 138 年,南北人口的分布起了显著 变化。与西汉末年人口相比,扬州增加了 1/4,荆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
其中增加最显著的南阳郡(南阳盆地),人口从 194 万(尾数不计)增至 244 万,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资、潇水流域)从 14 万增至 100 万,长沙郡(湘、 资水中下游流域)从 23 万增至 105 万,豫章郡(今江西省)从 35 万增至 166 万,巴郡(四川东部)从 70 万增至 108 万。可见南方人口的增加除了北方人 口南移外,还由于原来中原王朝势力不及的地区深入开发的结果。而黄河流 域除了少数几个郡国外,人口普遍减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和战乱时期。黄河 流域屡经兵燹,关中地区经董卓之乱,“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 间关中无复行人”。“洛阳附近,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从洛阳至彭城(今 徐州)的黄淮平原上,经曹操和陶谦之间战争,“墟邑无复行人”。除了战 争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三辅、南阳人民多迁往 益州。徐州一带人民多避乱江东。江淮之间十余万户皆渡江而东,“江西遂 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还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远徙交州。
在蜀汉、东 吴政权内任职的不少是黄河流域迁来的士大夫。此外,还有不少中原人士逃 往幽州、辽东,甚至去鲜卑境内。如东汉末刘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 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后汉书·刘虞传》)。 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迁往辽东的往往复归故土,而迁往南方的大多定 居下来。以后魏蜀吴三家为了充实各自统治区内的实力,利用政治手段强迫 人民迁居其统治中心的周围。如建安末曹操讨张鲁,进入巴东、巴西郡(今 川东),劝诱当地人民 8 万余口迁至邺、洛阳;继而曹既平张鲁,迁汉中民 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曹丕建都洛阳,徒冀州 5 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 蜀后将蜀人 3 万家迁往洛阳和关中。
东吴孙权在建安年间连续西征盘居在长 江中游的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迁至江东。刘备入蜀带去了大批荆 州人士,以后几次北伐南征,也迁民于成都平原。此外,东汉末年,北方乌 桓、鲜卑逐渐入居中原,散布于沿边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 3 万余 落。东吴征服山越后,也将越人从山区迁至平原,总数约有 10 余万人。 经三国时期屡年战争,人口死亡、逃亡、隐匿的数字是相当高的。所以 据西晋太康初年(3 世纪 80 年代)的户籍,全国仅 246 万户,1616 万口。黄 河流域仍占 56.72%,长江流域占 34%。黄河流域集中在可、冀 2 州,约占 全国人口的 32.12%。全国郡级人口分布第一位是河南郡,即曹魏政权首都 洛阳的所在地,有 11 万户,以下依次为与河南郡接界的河内郡、东吴旧都建 业所在地的丹阳郡、今冀南与鲁接界的阳平郡、蜀汉旧都成都所在地的蜀郡, 户数都在 5 万以上。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