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区域(physical geographic regions of China)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公元前5 世纪,《禹贡》一书就划分全国为“九州”,分别阐述其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之后,陆续出版了《汉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大清一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记要》等等优秀区域地理著作。历代正史中均有较详尽的地理志,而各省、府、县也多编有地方志,初步统计约达万余种。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为发展地理科学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工作迅速发展,出现了几个较有影响的全国性自然区划方案。如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从1956 年开始,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工作。1958 年编写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按照大自然区、热量带、自然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自然县等7 级单位系统(前二者为零级、最后二级在全国区划中未作具体划分),将全国分成3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6 个热量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18 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 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及90 个自然省。其中自然地带和亚地带是整个区划方案的主要分类单位。这一区划较全面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着重考虑了直接参与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采取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出现于一个共同系列的原则,每一级单位都有较明确的定义和划分方法,并且明确规定以农业为其主要服务对象。并又明确了:第一,采用10℃以上活动积温的方法,来衡量一地区热量的多寡和农业生产潜力。第二,中国的亚热带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可分为北、中、南三亚带。第三,辽东半岛和辽宁省南部不应属于东北地区而应属于华北地区,改变了过去的旧观念。但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规律,对区划的原则、系统和方法乃至具体界线的划分等诸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下面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撰写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中所使用的区划方案。
三大自然区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异,即:一、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二、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三、气候主要特征的差异;四、自然历史演变的主要差异;五、人类活动及自然界的影响及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向之差异。全国首先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等3 大自然区。亦即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单位的第1 级,其主要自然特征简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