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Greatwall)
中国古代用作军事防御的一项宏伟建筑。其修筑史之久,工程规模之大,堪称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亦为宇航员从月球上所能看到地球上的人工构筑物上一。但有些地图上错误地将之标注为“成吉思汗边堡”。④明长城。明从开国至明末,修筑长城工程不绝,完成了东起鸭绿江畔,经辽、冀、津、京、晋、内蒙古、陕、宁、青、甘,直抵嘉峪关附近的祁连山中,总长度为1.27余万华里的中国第4条万里长城。明长城无论在布局上、建筑上、施工技术与组织上,都达到了长城建筑史上的最高水平。⑤过去认为清不再筑长城。80年代初,经实地考察证明,清在某些地段曾多次修缮和增筑过长城。
长城的结构及各项设施长城结构较复杂,其设施因时代而异。概言之,它包括关隘、亭障、列城、烽燧、城墙、敌楼、战台、戍堡和壕堑等,其功能各异而相互辅佐,彼此呼应,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长城的各项设施亦有不同形制与结构。以城堡而论,可分为镇城、卫城、关城、堡城等。
①城墙。为长城的建筑主体,在重要防守地段,有双重、三重城墙,甚而在局部地区达到廿多重。墙体高度与宽度各地差别较大,与所处的地形及军事地理位置有关。八达岭长城高度7.8米,嘉峪关附近长城高4.8米,山海关南北多为7米,而某些险要处竟达14米。墙体结构有砖墙、石墙、砖石墙、夯土砖、土石墙、芦苇(红柳)砂石墙及柞木墙等。同为砖墙或砖石墙,也有单面墙、双面墙、齿状墙、障墙、战墙之别。
②敌台。是骑跨城墙突兀于墙外的建筑,按作用可分为墙台、战台、敌楼等。
③烽燧。又称烟墩、烽堠、烽火台、狼烟台,是军事报警传递信息的设施。孤立的烽燧外筑墙称坞,是一种较薄的墙体。
④关隘。设置在长城要冲处,往往以城为关,屯驻重兵,是长城防守的重要据地。如山海关就有关城、瓮城、罗城、翼城和外围的威远城与烽火台组成防御要塞。
长城的作用及其地理意义中国历代修筑长城的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分布范围达17省、市、自治区。明长城基本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
东段大体又是中国农作物的复种北界,亦为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曾把长城列为中国南北三大地理界线之一。
长城是中国国内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产物,历来对筑长城褒贬不一,然而无可否认,长城对保护关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促进中西方陆上交通都起过一定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