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份蓝图里,伯纳姆就6个方向提出纲领性指导:改进湖滨地区,主要是修建沿湖的林荫大道和格兰特公园;修建城市外环的公路系统;改善铁路站点布局,建设完善立体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市中心压力;完成市郊公园系统和环城林荫大道;系统安排城市里的街道,增加斜街,增宽主干道,以便利商业区的出入;建设市民文化生活中心和管理中心,以增加城市的凝聚和谐。
“伯纳姆规划”对芝加哥城市面貌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按照规划,密歇根大道改造成宽阔的林荫大道,1925年,芝加哥规划委员会自豪地指出,密歇根大道的改造工程取得成功,新的桥梁通行能力是被拆除的旧桥的7倍多,沿路不动产价格上涨6倍多;这一时期,芝加哥道路系统得到较大改善,围绕城市的环线建设也初见成效
位于芝加哥河干流南部的南市场街,原本是拥挤不堪的批发市场,1926年动工改造为瓦克尔快速路;此外,市政工程上的重要成果还包括芝加哥河南分支的改直工程、修建世界上最大的邮局大楼,以及改造和美化密歇根湖滨地带、扩建格兰特公园等。
这项规划中对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对城市建筑、交通、市政服务容量未雨绸缪的前瞻性设置,都是至今不过时的考量。上世纪50-70年代,理查德·J·戴利担任芝加哥市长,前后长达21年之久,芝加哥迎来了所谓“钢筋水泥时代”,芝加哥的重要城市地标,如威尔斯大厦、汉考克中心、麦考密克会展中心等,都在这一时期落成,而戴利“做大规划”的公开依据,正是“伯纳姆规划”。1989年,伯纳姆获得美国规划协会“国家规划先驱奖”
伯纳姆将“芝加哥规划”创造性地制作成一份形象直观、浅显易懂的蓝图,并在商业界的大力支持下,将这份蓝图规划向政坛、媒体和公众广泛宣传,甚至为向未成年人解读和普及“芝加哥规划”,还专门制作了针对儿童的普及版本手册。这些努力不仅让“芝加哥规划”的影响力遍及全美乃至全球,使之成为所谓“城市美化运动”的代表,也让“伯纳姆规划”被几代芝加哥人牢牢铭记,“百年不过时的蓝图”也成了蜚声世界的一段佳话。
但“伯纳姆规划”在许多方面并非如传说中那般神奇。自规划诞生之日起,就有批评者指出其在经济效益上花了太多时间,而不是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改善。著名学者芒福德批评“伯纳姆规划”兴趣在于提升土地价值。“大就是美”的主张华而不实,规划中所呈现的中心区恢弘壮丽而单调统一的大型建筑,忽视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无助于邻里社区的真正活力。规划并非尽善尽美,有些建议从未实现,例如庞大的市民中心很多规划内容只是部分实现
然而,“伯纳姆规划”深刻改变了芝加哥市,并不在于改造工程的具体实施,关键在于其规划精神对于芝加哥市乃至美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从此“规划”城市发展的概念深入人心,并被视为城市政府的必要职责。此后百年间,一代代芝加哥城市的规划者、缔造者,以“伯纳姆规划”和“芝加哥蓝图”的名义,推行着各具时代风格的、“自己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