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现在距离高考大约还有两周时间,是高三后期复习冲刺的收尾阶段,各个学校的高三课程表都会有所调整,一般安排下午半天学生自习,教师坐班答疑,这意味着全面回归教材、自主消化吸收、错因归类总结、构建思维模型的时候到了。在此,我想提出几点建议和要求,恳请你们务必酌情参考。
一、希望你们能够按照学校要求,坚持到校学习
我有以下充分的理由:
1、在学校看书能够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这是高考取胜的保证。
2、在学校学习,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研讨、切磋。
3、在学校便于及时了解校方发布的各类高考相关的通知和信息。
二、关于回归课本(教材)的建议
1、各门学科对照《考试说明》逐条检查,尽快消除知识的遗漏点、盲点,尤其是涉及主干知识的考点。
2、不再钻研偏、繁、难、怪、奇的知识点,大胆舍弃,保证主干知识的扎实透彻掌握。
3、背书时注意由厚到薄、由薄到厚,背书之前需要制定计划、系统背书,抓目录,抓知识结构,抓书内大小标题(框题或者“目”),背完书后注意回忆和再现,推荐睡前“过电影”法——即晚上睡觉前,分学科回忆白天所背知识,如果存在记忆不清问题,即说明信息的提取线索有问题,这样会导致知识储备临场难以立即调动,这就提示我们次日应该及时巩固。
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包括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知识,而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地图技能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技能等,至于核心的思想方法则包括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等重要观念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利于系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高迁移应用能力等,同时对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展开来说,自然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包括:五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大气受热、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四大地理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洋流的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自然灾害与防治”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关键是掌握自然灾害的概念、种类、分布、成因、防灾与减灾的措施。人文地理包括五大主题(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和一个总结(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对照考纲主要有16条考点,人文地理并非死记硬背,仍然侧重于核心原理、规律、结论的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各类图表的阅读与分析是基本技能。区域地理部分侧重于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区域特征的描述,主干考点除了“地球与地图”知识外,世界和中国的气候特征、分布、成因等是重难点,“不同尺度区域地形、气候、河流等的主要特征”的描述和“不同尺度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是重点。建议尽量落实在各类专题地图上,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各分区地形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农业分布图”、“中国主要分区地图”等。必修三总体上属于区域地理范畴,侧重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介绍。
回归教材还包括要认真的研读最近三年考纲相关的高考题,包括做过的和没有做过的,多看一些设问新颖、立意深远、图表丰富多样的高考真题,能够摆脱模拟题和高考题之间的脱节的感觉,是温习主干知识的一种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