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高考地理常考人文地理原理详细图解

归属:地理高考专栏 2023-05-17 
图片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陆地上相当一部分地区人烟稀少,如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等,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都不适宜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东部,其陆地面积占世界陆地总面积(冰盖地区除外)的1/7,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3。2017年,四大人口稠密区的人口密度均超过每平方千米100人。

东亚人口稠密区:包括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拥有世界1/4的人口。

南亚人口稠密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国,拥有世界1/5的人口。

西欧人口稠密区: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国。这里集中了欧洲4/5以上的人口,人口多聚集在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是世界最早发展工业的地区。

北美东部人口稠密区:包括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集中了北美洲2/3的人口,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也是北美洲最早开发的地区,人口大多居住在城市,其中以纽约附近和五大湖周围人口密度最大。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海陆位置:一般来说,相对内陆,临海地区大多地势平坦,海运便利,对外贸易繁忙,往往人口更为密集。

图片

②地形:一般来讲,宽阔的河谷和冲积平原地区人口分布相对稠密,山地和高原地区人口分布相对稀疏。这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农业,故有较多人口集聚。而山地和高原因海拔高、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人口比较稀疏。

③气候: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热量和水分条件适宜,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

④水资源: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人口多集中分布于水源处,如沿河、沿湖地区往往人口稠密,而干旱缺水地区往往人烟稀少。

在现代社会,人口分布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的地区,人口密度往往较大。在同一个国家,经济发达地区常常也是人口分布集中的地方。城市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人口集中分布于城市是世界人口分布的普遍特征。

图片

中国人口分布(2015年)

我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总的特征是:东南部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多,高原、山地地区人口少;湿润地区人口多,干旱地区人口少。

图片

图片

俄罗斯人口分布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世界人口增长经过了漫长的历程,根据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可将人口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图片

图片

人口金字塔按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缩减型。增长型人口金字塔底座宽大,塔顶窄小,显示少年儿童和青年比重大、人口高速增长的特点。稳定型人口金字塔除塔顶人口逐步缩减外,其余各年龄段的数值相近。缩减型人口金字塔底座收缩,显示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人口规模趋向缩减的特点。

图片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和稳定的对外联系条件下,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活动的规模。它反映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图片

地租即土地租金,它与土地利用效益成正比。一般而言,距离市中心越近,交通越便捷,地租就越高。不同的经济活动有着不同的单位土地利用效益及相应的地租支付能力,藉此选择适合自己的空间位置。由此,城乡的土地利用呈现特定的结构。

图片

通勤是指人们每日从居住地往返工作地的过程。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大城市通勤时间增加、通勤距离增长。我国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着手对土地使用、住房模式、交通建设、服务配套等进行综合性调整和优化,积极引导产城融合,努力改善“职住分离”的情况。

图片

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分布(2017年)

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①气候: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特定的水热条件,其中热量条件决定了农作物的类型、生长期和熟制。气候中的水分条件既决定农作物的品种,也影响农业生产部门。一般而言,在湿润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和林业,在干旱地区可发展畜牧业,在干旱但有水源的地区则可以发展灌溉农业。

图片

中国温度带与农作物熟制分布

②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农作物的生长受土壤质地、酸碱度和营养成分等因素影响。例如,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的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四川盆地的中性或弱碱性土壤适合水稻生长。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农业生产中可采用休耕、轮作等方式,防止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的流失。

③地形:地形对农业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机械化耕作,一般是理想的农耕区;坡度较大的山地,土层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耕种,一般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④水资源:可分为淡水和海水。种植农作物需要淡水,临近河流、靠近水源的地区,便于灌溉,较适宜种植业布局。一些近海海域,可利用海水进行渔业养殖。

图片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也很大,主要有:

农业科技、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劳动力以及政策等因素。

 

美国本土农业生产专门化地区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充分适应和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是分不开的。

图片

美国本土农业生产专门化地区分布

图片

工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工业区位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受矿产、能源、土地和环境等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交通运输、市场需求、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和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图片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分布

图片

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的调查,系统地阐述了一定区域或国家内中心地(城市或城市内的商业中心等)的数量、规模和空间分布的规律与模式,建立了中心地理论。他提出在一定区域或国家内,大小不同的中心地基本上都呈现一定的等级体系。等级越高,则规模越大、职能越多、服务的市场区域范围越大、中心地的数目越少。中心地的影响区域呈六边形,中心地位于六边形的中心点上。中心地理论在城镇体系规划、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图片

中国主要铁路分布(2017年)

运输方式影响区域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方式由手提肩扛、牲畜驮运,发展到水运、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并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图片

中国高铁“八纵八横”网络规划布局

长江经济带是在长江流域开发的基础上提出的。长江流域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依托岸线资源开发滨江产业的阶段——形成滨江产业带;20世纪90年代,进入依托沿江资源开发产业阶段——形成沿江产业带;2013年,将沿江产业带拓展至长江经济带,并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江经济带农用地分布示意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的政治地理空间可划分为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几部分。

图片

 

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

图片

世界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

图片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图片

 

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黄土高原还采取以小流域(面积一般小于100平方千米)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实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做到各方面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有利于集中力量按照各小流域的特点逐步实施,由点到面,推动整个水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图片

 

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很多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占据利润高的研发和营销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常只能占据利润低的加工制造环节。

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处于中间的制造加工环节附加值最低。

图片

图片

中国服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示意图

图片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示意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是目前我国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图片

我国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线路图

图片

中国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线路示意图

图片

中国北煤南运示意图

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山西、陕西及内蒙古西部地区,北多南少,而煤炭消费却大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尤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最为集中。这样的产需逆向分布,形成了我国北煤南运的格局。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考地理 人文地理原理
  • 上一篇:高考地理常考自然地理原理详细图解
  • 下一篇: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 相关地理文章()